五十九、悲情魏文長

五丈原上的這一夜,可謂漫長。

大敵當前,孤軍懸外,主帥突然病逝,這個打擊實在太大了,敵人如果得知這個消息一定會趁機發起攻擊,所以丞相去世的事在蜀軍中只有極少數幾個人知道。

此時論職務魏延最高,他是蜀漢的征西大將軍,比征西將軍還要高,論品秩更在九卿之上,地位遠遠高於丞相長史楊儀、丞相司馬費禕。打個比方說,如果魏延的軍銜是上將,楊儀、費禕連大校都算不上。但丞相去世時魏延卻不在身邊,也沒有在第一時間得到消息,所有的事都是楊儀、費禕等人處理的,知道消息的至少還有姜維、王平、馬岱等幾個將領。姜維這幾年軍職升得很快,魏延就任征西大將軍後,姜維接任了他的征西將軍一職,相當於魏延的副手,而王平當時還只是討寇將軍,馬岱與王平的職務相當,或者更低一些。

諸葛亮臨終前對楊儀、費禕、姜維等人交代了後事,讓他們秘密撤軍,同時對撤軍的計劃也進行了安排,讓魏延負責斷後,姜維次之,還特意強調,如果魏延不執行命令,大軍可直接出發。之所以做出這種奇怪的決定,大概是考慮到蜀漢內部的團結問題。魏延跟楊儀之間關係很差,二人平時一見面就爭論不休,勢如水火,有一次魏延甚至舉刀要殺楊儀,楊儀痛哭不已,費禕則盡可能居中調解,看見他們實在爭執不下,乾脆就坐在他們中間,兩頭做工作。

諸葛亮把撤軍的事托付給了楊儀,實際上由他來統籌負責,這樣就不得不考慮魏延的態度了,所以才做那樣的安排,諸葛亮去世後,楊儀心裡沒底,就讓費禕到魏延那裡試探態度。

那麼,魏延此時在哪裡呢?

魏延應該在五丈原下的軍營裡,他是作為蜀軍先頭部隊率先開進關中的,駐軍五丈原後,魏延可能仍率一部人馬在附近紮營,具體位置應該就在五丈原腳下。

史書有個記載,說剛來到關中時魏延有一天晚上做了個夢,夢見自己頭上長出了角,軍中有個叫趙直的人善於占夢,魏延就把夢中情景告訴他,問問吉凶,趙直向魏延說:“這是吉兆,你看麒麟,長著角但從來沒用它,這是敵人不戰而破的預兆啊。”說得魏延挺高興,但趙直沒說真話,他下來秘密告訴朋友說:“角這個字,上面是刀,下面是用,頭上用刀,看來是凶兆啊!”

當然,所有這些占星占夢都是附會之說,如果真有此事也純屬巧合。現在費禕來到魏延營中,通報了丞相病故的消息,這讓魏延大吃一驚,當他聽說現在的事都由楊儀來安排時,心裡更厭惡了,他沒有直接說反對楊儀,而是提出反對撤軍:“丞相雖然死了,我還在。丞相府的官員護送還葬,我來率領眾軍擊破敵人,怎麼能因為一個人的死廢掉天下大事呢?再說我魏延是什麼人,應當接受楊儀的指揮,做一個斷後將軍嗎?”

魏延說得其實有道理,我堂堂一個上將難道要聽一個大校的指揮?論資歷、論威望楊儀都差了十萬八千里,為什麼楊儀說撤就得撤?魏延的態度雖不讓費禕感到意外,但也讓他感到了憂慮,魏延把費禕留了下來,要跟他一起重新制訂作戰計劃,計劃完成後魏延又逼著費禕和自己共同簽署,並向下面的將領們宣佈。

費禕現在只想脫身,就哄魏延說:“我現在就去向楊長史解釋,楊長史是個文官,過去很少參與軍事,他一定不會違背您的命令。”在耍陰謀詭計方面魏延顯然不行,他相信了費禕的話,放他走了。費禕一出營門就趕緊打馬飛馳而去,讓魏延感到有些不對勁,想去追趕已來不及。

魏延派人打聽五丈原上的情況,報告說楊儀等人正按丞相生前的部署進行撤軍,魏延知道自己真的被費禕耍了,於是勃然大怒。你們不是要撤軍嗎?那我就先撤了。魏延也不向楊儀等人通報,搶在大隊人馬之前撤了軍,這是完全可能的,因為褒斜道的谷口在五丈原右側,五丈原上的人馬如果撤退,也得先從原上下來。

魏延做得更絕,自己通過後命人一把火把棧道燒了,等楊儀、費禕、姜維等人率其他各部蜀軍撤到這裡時只得在秦嶺山中重新開闢道路。

如果魏軍這時得到消息趁機發起猛攻,困在秦嶺中的蜀軍必受重創,但蜀軍的保密工作似乎做得不錯,等司馬懿明白是怎麼回事時已經有些晚了。

首先發現蜀軍有異樣的不是魏軍,而是五丈原附近的百姓,他們看到大批蜀軍離開軍營撤走就報告了司馬懿,司馬懿這才下令追擊,蜀軍已有準備,負責斷後的姜維突然率部反過頭來,揮舞旗幟、鳴響戰鼓,做出進攻的架勢。

這讓司馬懿有些吃不準了,擔心是諸葛亮的詭計,諸葛亮求戰不能,會不會故意賣個破綻等我們進招呢?司馬懿產生了狐疑,於是又下令退回大營,所以後來百姓中流傳死的諸葛亮也能嚇跑活的司馬懿,這個諺語在當時就流傳開了,甚至司馬懿本人也聽說了,他倒不生氣,自我解嘲說:“我可預料到他活著的事,沒辦法預料到他已經死了呀!”

蜀軍撤走後整整一天過去了,看到五丈原上確實沒有了動靜,斜谷口方面也沒有重兵埋伏的跡象,司馬懿才命魏軍向五丈原前進,上去後發現是一座空營,司馬懿親自過去察看,特意看了看蜀軍留下來的營壘以及諸葛亮生前生活的地方,不禁歎道:“真是一個天下奇才啊!”

在蜀軍營寨內還發現來不及帶走或銷毀的文書檔案,還有大量糧食,直到這時魏軍內部仍然有人認為撤退沒準是諸葛亮的計謀,魏明帝派來的特使辛毗尤其堅持這種看法,看來諸葛亮確實給對手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陰影。

司馬懿認為不是,他分析說:“軍事家所看中的是軍事文書、兵馬糧草,現在這些都不要了,哪裡有人肯把五臟拿出來以求生的道理?”司馬懿下令追擊,他們同樣要在秦嶺山中邊開路邊前行,關中生長著很多蒺藜,司馬懿命2000人穿著軟木平底的木屐背著蒺藜在前面開道,路不好的地方就把蒺藜鋪上,人馬再前行。就這樣,魏軍一口氣追到了赤岸。

赤岸的位置在褒口附近,褒斜道的北口叫斜口,南口叫褒口,也就是說,再往前追就到漢中平原了,這時魏明帝派人送來了詔書,要司馬懿撤軍。

有人認為史書的這個記載不符合常理,這麼好的機會,為何不趁勢拿下漢中?但仔細想想,魏明帝的這個決定或許更為明智,漢中是蜀漢多年經營的重鎮,不是那麼容易一口就能吞下的,魏軍至少在漢中打過兩次大敗仗了,每一次都影響深遠。蜀軍是主動撤退的,在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貿然攻入漢中平原,是福是禍還真不好說,不如見好就收吧。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最近以來東北的形勢突然吃緊,遼東的公孫淵勢力不斷坐大,魏明帝派人清剿卻吃了敗仗,如果漢中失利或被拖住,公孫淵那邊又趁機向南擴張,局面就嚴重了。

當然撤軍也符合司馬懿的想法,他已經成為魏軍的頭號人物,放眼軍中已沒有任何人能向他發起挑戰,只要對手繼續存在,他的作用就只會越來越重要,真要把蜀漢一舉滅掉,對他個人來說未必有利。

司馬懿於是下令,讓追擊的魏軍全部撤回關中。

再回到蜀漢方面,魏延和楊儀等人分別率一支人馬回到漢中,雙方既已翻臉,勢必戰場上一決高下,楊儀命王平去戰魏延。真打起來王平未必能佔到便宜,但他會心理戰,在戰場上王平斥責魏延的手下:“丞相剛剛去世,屍骨未寒,你們怎敢如此?”

當時的情況是,除魏延以外蜀漢所有重要人物都在楊儀這一邊,魏延給人一種造反的印象,他的手下感到理虧,於是不戰而散,最終魏延只帶著幾個兒子一起逃往南鄭,楊儀派馬岱前往追拿,馬岱將魏延父子抓住,就地斬首。楊儀終於看到了魏延的首級,他一腳踏上,罵道:“狗奴才,看你還能作惡不?”楊儀下令夷滅魏延的三族,看來不是一般的恨。

成都方面,先是接到丞相病逝的消息,後主和群臣深感震驚和悲痛,接著更令人震驚的消息不斷傳來,魏延和楊儀一天好幾撥地派人來報告情況,各說各的理。後主不知道該信誰,就問侍中董允和丞相留府長史蔣琬,蔣琬、董允都為楊儀擔保,對魏延表示懷疑。大家商量了一下,命蔣琬率一部禁軍北上接應,蔣琬剛出發幾十里,楊儀的報告就來了,說魏延已死,蔣琬便領兵回到成都。

平息這場內亂後,楊儀、費禕、姜維等人按照諸葛亮生前的遺願,把他的遺骸安葬在漢水旁邊的定軍山下,後主劉禪在成都素服發喪三天,並派左中郎將杜瓊為特使前往漢中宣讀冊命,冊命說:“您是文武全才,既聰明又睿智,一生忠誠,接受先帝的遺詔輔佐寡人,致力於復興漢室,平息戰亂。您統率大軍,連年征戰,神威顯赫,壓倒八方,為蜀漢建立了卓越的功勞,一生的建樹可以和伊尹、周公相比。人生為何如此不幸?在統一大業即將完成之際,您患病身亡,讓寡人無限悲傷,肝膽欲裂!”

後主在冊命中追贈諸葛亮忠武侯的謚號,之前他的爵位是武鄉侯,於是後世遵稱諸葛亮為武侯。

在成都,一些在諸葛亮手下任過職的官員想立即前往漢中奔喪,但這既不符合諸葛亮的遺願,又影響到蜀漢的正常秩序,後主發現後,立即下詔禁止。也有跑得快的,《三國誌》作者陳壽的老師譙周在諸葛亮手下擔任過勸學從事,他聽到消息沒做停頓直接就走了,等到詔書發出他已走了很遠,結果只有他到了漢中。

回顧魏延事件,的確令人唏噓,不僅一代名將以悲情落幕,也使蜀漢實力大損,實在是親者痛、仇者快。

也有史書站在魏延的一邊進行了不同記載,重要的一點是說,諸葛亮臨終前其實把事托付給了魏延,讓他代行丞相之職,諸葛亮臨終前魏延不僅在跟前,而且諸葛亮還對他說:“我死之後,你們好好守住現在的江山,千萬別到這裡來了。”根據這部史書的記載,魏延按照諸葛亮的遺令指揮秘密撤軍,到褒口後才發喪。楊儀見魏延代理丞相指揮部隊,擔心被他所害,於是揚言說魏延將率眾投降曹魏,並帶人來攻魏延,魏延根本無心投敵,所以並不應戰,結果被追上殺了。

兩種記載截然不同,一個說魏延不聽遺令,是造成蜀軍分裂的主要責任人,失敗被殺咎由自取;另一個說魏延忠實地執行了遺令,是楊儀挑起內鬥,魏延死得很冤枉。

儘管前一種說法佔據了主流,但也留下了許多謎團:諸葛亮為什麼那麼不信任魏延,寧願把權力交給資歷差得多的楊儀也不願意交給魏延?既然不相信魏延,為何又讓他身居高位、手握重兵?諸葛亮難道沒有想過楊儀和魏延勢必會自相殘殺的一幕嗎?

也許這就是諸葛亮的無奈,在二人只能選擇一個的情況下,諸葛亮不得不把蜀漢的未來放在最有把握的一方,不管魏延想不想造反,等待他的注定只有悲劇。

《三國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