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四、長夜裡的反抗

孫權駕崩的消息傳到北方,曹魏方面有不少人覺得機會來了。

司馬師此時已正式升任大將軍,加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全面掌握了軍政大權,朝廷名義上還是曹魏的,其實已不姓曹了。

緊接著從孫吳方面又傳來消息,說幾位輔政大臣間發生了內訌。原來,少傅兼朝廷中書令孫弘與諸葛恪一向矛盾很深,孫弘擔心諸葛恪全面掌權後對自己不利,就想先下手為強,他打算假傳聖旨將諸葛恪誅殺。

這位中書令看來是三國時期最瘋狂的人之一,他剛剛用假傳聖旨的辦法殺了皇帝的女婿,又把張昭的兒子張休陷害致死,現在要用同樣的辦法解決首席托孤大臣。「戰績」如此輝煌,可惜史書對他著墨卻不多,他姓孫,也不知是不是孫權的族人,作為孫權晚年接觸最多、也最信任的人之一,是孫氏族人的可能性很大。

但孫弘跟孫權的另一位族人孫峻似乎關係也不好,孫峻提前知道了孫弘的密謀,暗中通知了諸葛恪,諸葛恪邀請孫弘過來議事,孫弘不知有危險,就去了,結果被當場斬殺。

這些消息陸續傳到曹魏這邊,不少人認為這正是滅吳的絕好機會,征南大將軍王昶、征東將軍胡遵、鎮南將軍毌丘儉等人紛紛上表請求征吳,他們分別負責曹魏的中線戰場和東線戰場,「四征將軍」高於「四鎮將軍」,所以從名號上區分的話,王昶相當於中線戰場總指揮,毌丘儉相當於中線戰場副總指揮,而胡遵相當於東線戰場總指揮,他們都提出了具體的作戰計劃,但內容各不相同。

至於如何不同,史書沒有詳細說明,司馬師把這三份作戰計劃交給了朝廷尚書傅嘏看,讓他發表意見,傅嘏看完後寫了一份很長的奏疏談自己的看法。傅嘏的奏疏首先簡要總結了這三份作戰計劃的不同:一個主張採取水路強攻的辦法征吳,之後不斷擴大佔領區,利用佔領區徵集糧食,作長期戰爭的準備;一個主張多路出擊,齊頭並進,從四個方向對敵人發起進攻,之後發起間諜戰、誘降戰,等待其內部瓦解;一個主張在自己這邊先搞大規模屯田,抓住機會從各個方面向前逐步推進,最後一舉突破。

傅嘏認為,這三份作戰計劃都是討賊的常用辦法,相對來說最後一種最好,更加穩妥。但他的意見沒被採納,司馬師最終採納的是在「四路進軍」基礎上的修改方案,具體如下:由王昶率部攻打南郡,由毌丘儉率部攻打武昌,由胡遵和東線戰場鎮東將軍諸葛誕率部攻打東興,三路大軍中以東興這一路為主攻。

作戰計劃下達,各部分頭行動,司馬師讓司馬昭以安東將軍的身份擔任征吳各軍的總監軍。孫吳方面在諸葛恪的指揮下分頭予以應對,諸葛恪判斷出魏軍的主攻方向,親自率4萬大軍馳援東興。東興距長江上要塞濡須口不遠,更靠近建業,位於今安徽省含山縣境內。在曹操時代,由合肥南征江東,主戰場通常在濡須口,孫吳加強東興要塞的防備後,雙方交戰的地點前移至東興。

東興在長江的北岸,位於一處高峻險要的地方,胡遵、諸葛誕以及監軍司馬昭率7萬人馬來攻,諸葛恪派老將丁奉率呂據、留贊、唐咨等部為先頭部隊前去救援。時間緊迫,丁奉親率一支3000人的快速機動部隊突進,時值寒冬,刮著北風,漫天飄雪,經過急行軍後丁奉率部到達東興,佔據了要地徐塘。

魏軍在胡遵等人的率領下也到達了這裡,由於天氣惡劣,沒有馬上發起進攻,在偵察敵情時丁奉發現魏軍前鋒部隊人馬並不多,為了取暖有些魏軍將領還聚在一起喝酒,經驗豐富的丁奉意識到機會來了,他對手下說:「想要封侯的,就在今天了!」

丁奉命士兵脫下鎧甲,扔掉長矛大戟,只戴著頭盔,拿著刀和盾牌輕裝爬上堤堰,之後擊鼓吶喊,趁魏軍沒有防備發起了全面進擊。激戰中,呂據等後續部隊也先後趕到,魏軍驚恐萬狀,四散逃命,歸途中要過一處浮橋,因為爭搶通過,結果浮橋斷裂,很多魏軍將士掉入水中,魏軍前部督韓綜、樂安郡太守桓嘉等高級官員也落了水,死者數萬人。

這位韓綜不是一般人,他是孫吳老將韓當的兒子,也曾是一名吳將,後來叛逃,經常危害孫吳,孫權生前曾咬牙切齒發誓要捉拿他,吳軍找到了韓綜的屍體,諸葛恪命人割下他的首級送往建業的太廟,祭祀吳大帝。吳軍繳獲的車輛、牛馬、騾驢等難以計數,各種戰利品堆積如山。

另外兩路魏軍本來只是配合作戰,目的是牽制中線戰場的敵人,聽說主戰場已經失利,王昶、毌丘儉下令燒燬各自營地撤退,此次三路大軍出擊孫吳的作戰計劃因東興潰退而全面失敗。

司馬師剛剛全面執掌軍權就遇到這次大敗,不好追究眾將領的責任,只是處罰了弟弟司馬昭,將其爵位削除。而此戰為諸葛恪大大地長了臉,孫亮下詔晉封他為陽都侯,負責全國的軍事(督中外諸軍事),還兼任荊、揚兩州的州牧。

司馬氏兄弟全面掌權似乎開局不利,有人認為司馬師、司馬昭的水平看來不過如此,所以有了想法。

有這種想法的首先是李豐,此人不簡單,他也是曹魏的「高幹子弟」,他的父親李義曾任曹魏的衛尉,史書上說李豐善於識人、善於品評人物,社會活動能力很強,備受矚目,魏明帝時有孫吳降人來投,魏明帝親自召來問話,詢問一些江東的事,魏明帝問在江東那邊曹魏什麼人知名度最高,降人回答說是「安國」,安國正是李豐的表字。

曹爽執政時期李豐任皇太后永寧太僕,曹爽軟禁了郭太后,李豐是具體操辦者,按說,曹爽失敗後,他會受到誅殺,但李豐和他的弟弟李翼很會來事,能八面玲瓏,遊走於各方勢力之間,李豐的兒子李韜還娶了魏明帝的女兒齊長公主,當時京中有幾句順口溜說他們:「曹爽之勢熱如湯,太傅父子冷如漿,李豐兄弟如游光。」

曹爽集團失敗後,李豐到尚書檯任職,擔任尚書僕射,司馬孚是他的頂頭上司,日子不太好過。李豐經常請病假,而且一請就是好長時間,當時制度規定,官員連續請病假滿百日將解職,李豐總是在快滿百日時回到尚書檯上幾天班,然後再請病假。

李豐利用他長袖善舞的特長跟司馬師盡量拉近關係,司馬師後來要選一個中書檯的中書令,有人推薦了李豐,司馬師同意。

或許因為對未來心裡沒底,或許因為跟曹氏是姻親且懷有感情,所以李豐暗下決心要推翻司馬氏,主意打定,李豐就開始秘密聯絡志同道合者,他首先想到的是夏侯玄。

夏侯玄的情況還不如李豐,他雖然僥倖逃過一劫,但從此不僅鬱鬱不得志,而且整天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司馬懿死的時候,許允對夏侯玄說:「看來你今後不用再這麼憂慮了。」許允字士宗,高平陵政變時與陳泰一起在曹爽和司馬懿之間傳過話,因此後來受到重用,擔任了中領軍,掌管著禁軍,聽了他的話,夏侯玄歎道:「士宗,你難道看不到嗎?此人尚能以通家年少看待我,而子元、子上不容我呀!」

夏侯玄所謂「此人」是指司馬懿,子元、子上是司馬師和司馬昭的字。後來,李豐告訴夏侯玄,如果行動成功就推舉他來執政,夏侯玄動心了。

李豐聯絡的人還有光祿大夫張緝、黃門監蘇鑠、永寧署令樂敦、冗從僕射劉寶賢等人,其中張緝是曹魏舊臣、涼州刺史張既的兒子,他還是少帝曹芳的岳父,現在的張皇后就是他的女兒。李豐的弟弟李翼此時任兗州刺史,李豐等人打算讓李翼找個借口帶兵來洛陽,雙方內外相合,一舉將司馬師、司馬昭兄弟誅殺,之後推舉夏侯玄為大將軍、張緝為驃騎將軍,共同輔政。

李翼於是向朝廷提出了相關請求,找的理由不知為何,但這樣的事朝廷通常也不會隨便亂批,李翼被拒絕。李豐不死心,又想利用百官入朝參拜貴人的機會在某處密藏心腹,等司馬師經過時將其誅殺。

這種套路似乎眼熟,呂布誅殺董卓就是這麼幹的,論勢力董卓比司馬師可大多了,不一樣灰飛煙滅?所以李豐有理由相信他會一舉成功,但他的運氣不如呂布好,還沒等動手秘密就被洩露了出去,司馬師在震驚之餘更十分憤慨,他對李豐相當不錯,把他當成了朋友,司馬師自認為沒有虧待朋友。

司馬師立即下令發兵去捉拿李豐,舍人王羕建議:「李豐如果不知道事情已敗露,他就會來,只有知道事情已敗露了他才會挾眾自衛,派這麼多人去還不如讓我先去會會他。」司馬師命王羕帶上車輛去請李豐,李豐見狀就明白了一切,驚懼之下,只得隨王羕去見司馬師。司馬師見到李豐後就大聲指責他,越罵越氣憤,李豐知道必有一死,反而硬氣起來。

看李豐到這時候了還沒有求饒的架勢,司馬師怒不可遏,抄起旁邊武士身上的刀對著李豐就攔腰砍去,李豐被誅殺。

這起發生在少帝嘉平六年(254)2月的未遂政變,就以李豐的被殺而提前結束了。司馬師命人把李豐的屍體連夜送到廷尉處,廷尉鍾毓表示不能接收,原因是李豐沒有經過審判,還不是犯人,司馬師無奈,去請來了詔書,鍾毓才勉強收下。

少帝曹芳此時已經22歲了,聽說李豐死了,他急了,追問李豐是怎麼死的,在宮裡大吵大鬧,司馬師聽後頭痛不已,他後悔沒有好好去審審李豐,本來曹芳與此事脫不了干係,現在反而讓他抓住了把柄。

司馬師只好請永寧宮幫助,由郭太后出面才平息了曹芳的憤怒。郭太后雖不是曹芳的母親,但她是魏明帝的皇后,曹芳是魏明帝的養子,郭太后在名義上是曹芳的長輩。

隨後夏侯玄、張緝、李翼、蘇鑠、樂敦、劉寶賢等參與政變的人全部被抓了起來,夷滅三族。

《三國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