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八章 三好學生之死

七十歲的時候,對自己的政治前途基本絕望的孔子反而平靜了下來。其實每個人都是如此,過高的目標令人痛苦,而一旦放棄這個目標,人就會過得更踏實更快樂。

所以,孔子這時候已經不再刻意追求什麼了,說話也不再鋒芒畢露,跟每個人打交道都更像朋友。

按《論語》。子曰:吾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有人問孔子怎麼不再想參與治理國家,孔子就會說:「《書》中寫道:孝啊,孝敬父母,友愛兄弟,這些都會影響到政治啊。我用孝來教育弟子們,就是在參與治理國家啊,不一定非要當官啊。」

孔子換了一個角度來看待當官這件事情,超然了很多。

按《論語》。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既然已經超然了很多,孔子在平時與魯哀公和三桓的交道中就放鬆了很多,更像是朋友交往,而不是君臣或者上下級的關係,因此在禮儀上也就不是那麼嚴格了。

於是,有弟子就提出了這個問題。

「老師,在國君面前您好像有點隨便啊。」有學生問,這個學生還是樊遲。

「嗨,在國君面前太盡禮了吧,人家說我拍馬屁。」孔子笑笑,心態放正之後,他也覺得樊遲可愛多了。

按《論語》。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顏回之死】

原本,孔子應該在輕鬆的生活中老死。如果這樣的話,我們今天就不會知道春秋的歷史了。所以,一定有一件什麼事情讓他改變目前的生活方式。

魯哀公十三年夏天的時候,傳來了一個噩耗:顏回死了。

「噫!天喪予!天喪予!」孔子聽聞噩耗,忍不住掩面而哭,一邊哭,一邊說:老天啊,你拋棄了我啊;老天啊,你拋棄了我啊。

孔子哭得十分傷心,就是孔鯉死的時候,孔子也沒有這麼傷心過。或者說,從來沒有人見過孔子這樣傷心。

「老師,您太悲傷了吧?節哀順變吧。」身邊的學生說,意思是您老人家要注意身體,別哭壞了。

可是,孔子並沒有理會學生們的提醒,他的傷心是學生們所無法理解的。

「我太悲痛了嗎?我的悲痛如果不留給他,給誰呢?嗚嗚嗚嗚。」孔子哭得更加傷心,全然不管學生們詫異的眼光。

按《論語》。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按《論語》。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孔子的悲痛是有道理的,這種悲痛既是為了顏回,也是為了自己。

為什麼是為了顏回呢?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他甚至認為顏回比自己還要強,自己所強調的一切顏回都是模範執行的,而且,顏回非常聰明。可是,這樣一個超級三好學生,卻在碌碌無為貧病交加中死去,這不是很悲哀的事情嗎?

不錯,孔子說過顏回窮並快樂著,可是事實上誰願意受窮呢?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大概就是窮並強顏歡笑了。顏回始終沒有進入仕途,他為此暗中憂愁,早早地愁白了頭髮。就在幾年前,他還前往西邊去遊歷,希望找到自己的前途。在處處碰壁之後,顏回幾乎是絕望地回到了魯國,從此一蹶不振,臥病在床,直到憂鬱而終。

最近這些年,顏回很少來看老師,因為每當他看到冉有子貢們混得春風得意的時候,他就會感到慚愧。就像如今的同學會,如果從前學習最好的同學卻混得最差,他是不會有任何興趣參加同學會的。

那麼,孔子為自己的悲痛在哪裡呢?他同樣慚愧,甚至比顏回還要慚愧,自己口中最好的學生這樣死去,這難道不是自己害了他嗎?

孔子心懷慚愧,可以想見顏回的父親顏路是多麼的心懷不滿甚至怨恨。

「我可憐的兒子,臨死還在說什麼克己復禮,克個狗屁,克己復禮能當飯吃?克己復禮是我們屁民能做的事情嗎?」顏路喃喃自語,悲痛欲絕。

顏路的家裡很窮,因為兒子始終是個啃老族,滿腹學問但是志向太離譜,除了啃老沒有別的選擇。雖然兒子活著的時候沒有過過好日子,顏路還是想能夠讓他葬得體面一點,問題是,家裡沒錢,怎麼辦?

「有困難,找老師。」顏路帶著一肚子的怨氣來找孔子了,心說:「他不是總說顏回怎麼怎麼好嗎,既然這麼好,出點血總可以吧?」

顏路來到孔家的時候,孔子正在悲傷。

「老師,我兒子死了。」顏路對孔子說,語氣就有點不對。

「唉,可憐的孩子啊。」孔子說,他準備說自己會承擔喪葬費用,可是沒等他說,顏路搶過了話頭。

「老師,憑我家顏回的德行,我覺得要厚葬他。」顏路說話就帶著火,似乎在命令孔子。

「怎麼厚葬?」孔子覺察到了顏路的情緒。

「怎麼厚葬?不能只用一層棺木,要用槨。」

「用槨?」孔子忍不住看了顏路一眼,心說你窮得叮噹響,還要用槨?「嘿嘿,我覺得不妥,顏回頂多算個士,怎麼能用槨?」

「不,就要用。」顏路賭氣一樣說。

「那你就用吧。」孔子有些生氣了,不願意搭理他。

「可是我沒錢,我想老師能不能把您的車給我,我賣了車給我兒子買槨。」顏路瞪著孔子說,好像要來搶車。

孔子的火騰地上來了,反過來盯著顏路看,盯得顏路有點害怕了。

「顏路,我告訴你。德行不德行另說,我們說說各自的兒子吧。我兒子死了,也是有棺無槨的,憑什麼你兒子死了就要用槨?再者說了,我雖然現在不是大夫了,可是我還享受大夫的級別和待遇,沒有車,你讓我出門走路嗎?你聽說過哪個大夫出門走路的?啊,我看你是腦子被驢踢了吧?」孔子發起火來,一頓痛斥,讓顏路無話可說。

按《論語》。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孔子見顏路被訓得老實了,這才把語氣平緩下來。

「你以為什麼?你以為顏回死了我不傷心?我比任何人都傷心。你回去吧,顏回的葬禮我來操辦,你不用操心了。」末了,孔子還是要為自己的弟子出錢出力。

顏路回家了,挨了一頓罵並得到一個承諾,他的怨恨少了很多。

顏回的死訊迅速傳開了,同學們都很悲傷,畢竟顏回的人品是那樣高尚,學問是那樣優良,即便大家未必就喜歡他,可是大家從內心尊重他。何況,他是老師最得意的學生。

於是,不等孔子來說,子貢和冉有牽頭,決定大家集資厚葬顏回。

「子貢啊,葬禮恰當就行了,不要厚葬了。」孔子勸子貢,不希望大家破費太多。

「老師,您就別管了。」子貢把事情都攬了下來,不想讓老師為這個事情太操勞。

結果,子貢還是厚葬了顏回,包括用了槨。

「唉,顏回就像我的兒子一樣,可是卻不能像我兒子一樣下葬。這個事情不怪我,都是他的兄弟們操辦的啊。」孔子無奈地接受了這個結果,他還是覺得這樣的葬禮不夠恰當。

按《論語》。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聖人還是腐儒?】

顏回,後來的歷史認為他是孔子最欣賞也是最喜歡的學生,事實上可能也是。

在顏回死後,魯哀公和季康子曾經問過孔子同樣的問題:「您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

「當然是顏回了,不會遷怒於別人,也不會為自己的錯誤推諉,不幸的是夭折了。現在呢,再也找不到顏回這麼好學的了。」

按《論語》。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按《論語》。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孔子對顏回的讚揚超過對任何人的讚揚,且看看《論語》中怎樣說。

孔子說:「顏回的心中能夠長久地保持仁德,別的人只不過偶爾想一想而已。」

按《論語》。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孔子說:「上課聽講從來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顏回吧。」

按《論語》。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

孔子說:「真是死得可惜啊,我只看見他進步,沒有見他停留過啊。」

按《論語》。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孔子認為自己不如顏回,前面已經有過引述,這裡不妨再引述一遍。

按《論語》。子謂子貢曰:「汝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弟如也。吾與汝弟如也。」

孔子真的認為自己不如顏回嗎?應該是真的,而且,顏回確實比孔子更純粹更不功利。來看看《荀子》中的一段記載。

有一天,孔子問子路:「知者怎樣?仁者怎樣?」

子路的回答是:「知者讓別人瞭解自己,仁者讓別人愛自己。」

「嗯,你就算個士了。」孔子說,儘管子路品位不高,可是至少還算有想法。同樣的問題,問子貢。

子貢的回答是:「知者洞察別人,仁者愛別人。」

「嗯,你就算是士裡的君子了。」孔子說,子貢顯然比子路要高明了。

同樣的問題,問顏回。

顏回的回答是:「知者瞭解自己,仁者愛自己。」

「嗯,你就是高明的君子了。」孔子說,顏回的回答超出了孔子的最佳答案。

按《荀子》。子路入,子曰:「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對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子曰:「可謂士矣。」子貢入,子同問,子貢對曰:「知者知人,仁者愛人。」子曰:「可謂士君子矣。」顏淵入,子又問,顏淵對曰:「知者自知,仁者自愛。」子曰:「可謂明君子矣。」

下面來分析幾個人的答案。

子路的回答說明他希望得到別人的賞識,他的目的自然是做官。

子貢的回答說明他希望瞭解這個世界,從中找出規律去適應和利用,自然,他的目標是經商,瞭解別人瞭解市場,在商戰中獲勝。

顏回的回答說明他並不關注外部世界,而只關心自己的想法。因此,顏回是個理想主義者,他只管這個世界應該是怎樣,卻不關心這個世界現在是怎樣,以及怎樣改變這個世界。

從理想來說,當然是顏回最高子路最低:子路不追求自由,子貢追求身體的自由,而顏回追求思想的自由。

另一個角度說,子路是俗人,子貢是賢人,顏回是聖人。

那麼,孔子自己怎樣回答同樣的問題呢?

孔子在回答樊遲的問題時曾經說過:「知者知人,仁者愛人。」此外,孔子還說過「不用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怕自己不瞭解別人。」

按《論語》。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從這個角度說,孔子的境界基本上與子貢相當。也就是說,確實達不到顏回的境界。

可是,就是顏回這個比孔子境界還要高的人,對孔子的學說卻沒有多少貢獻。說起來似乎不可思議,實際上卻有足夠證據說明這一點。

「顏回對我沒有什麼幫助啊,只要我說的話他都喜歡,從來沒有過疑問和反駁啊。」孔子這麼說,覺得顏回對自己沒有什麼啟發。

按《論語》。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事實上,整部論語,提到顏回的僅僅二十一條,這與他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相去甚遠。相比較,子貢有三十八條,子路有三十九條。就是這二十一條,顏回提問的僅僅兩條,沒有一條與孔子有不同意見的。與子路的直言不諱和子貢的拐著彎質疑相比,顏回真是沒有什麼貢獻。

基本上,顏回就是一個三好學生,永遠聽老師話的三好學生。或者說,就是個書獃子,或者說是腐儒。賢是賢了,可是也確實沒有什麼用途。他永遠在精神層面上說話,永遠活在自己的夢想中。

顏回對孔子無限崇拜,比孔子本人更堅信孔子的話。

顏回曾經這樣說過:「對於老師,仰望他看不到頂,鑽研他深不可測。看著他在前面,突然他又到了後面。老師總是循循善誘,引導我們前進。用知識來陶冶我們,用禮法來約束我們,真是讓人學習起來欲罷不能。我已經竭盡了全力,大道似乎就在前面,我雖然想要追隨它,卻不知道從何入手。」

按《論語》。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遂欲從之,末由也已。」

循循善誘,這個成語出於這裡。

欲罷不能,這個成語也出於這裡。

雖然這段話說明了顏回對孔子的崇拜,可是也確實說明他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有些找不到方向。

其實,對於顏回的弱點,孔子非常清楚。

有一次,孔子和子夏聊天,說起了子夏的師兄弟們。

「老師,顏回師兄的為人怎麼樣?」子夏問。

「他這人堅持原則,這點比我強。」孔子說。

「那子貢師兄呢?」

「他的敏銳比我強。」

「那,子路師兄呢?」

「他比我勇敢。」

「那,子張呢?」

「他比我莊重。」

「那,既然他們各自都比老師強,為什麼他們都要向老師學習呢?」子夏問。

「我告訴你,顏回堅持原則但是不懂得變通,子貢雖然敏銳但是太好強,子路勇敢但是不知退讓,子張很莊重但是不懂得妥協。他們四個人的優點放在一起,我是絕對不會去做的。真正的聰明人,要懂得進退屈伸。」孔子這樣回答。

【孔子的決定】

顏回的死對孔子打擊很大,讓他感觸到生命的短暫,突然明白自己已經不是老之將至,而是不知道哪一天就會撒手人寰了。

從前,孔子為了避免被人說自己篡改古人的思想,因此公開宣稱自己只陳述古人的思想,而不會有自己的創作。

按《論語》。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可是,如今孔子卻有了創作的衝動。如果學習教育幾十年,學生三千人,如果只述不作,那麼幾十年之後還有誰能記得自己?自己的學說很快就會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這一天,子貢來看望老師了。

「子貢,我今後不想說話了。」孔子突然對子貢說。

子貢嚇了一跳,怎麼無緣無故老師說這樣的話?人老了容易犯糊塗,容易五迷三道,莫非老師開始老年癡呆了?

「老師,別啊,老師要是不說話了,我們學什麼啊?」子貢連忙說,想探看下老師到底想幹什麼。

「我不說話怕什麼?老天說話了嗎?不是四季同樣轉換,不是萬物同樣生長?老天說什麼了?」孔子回答,又好像自言自語。

按《論語》。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子貢的感覺,是老師有點糊塗了,看來顏回的死擊垮了老師。

可是,子貢錯了,子貢完全錯了。顏回的死並沒有擊垮孔子,反而促使孔子作出了一個偉大的決定。

《賈志剛說春秋之七·孔子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