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閼與之戰:秦軍最慘痛的大敗

孟嘗君救魏

公元前284年,樂毅率領五國聯軍討伐齊國,在濟西大敗齊軍。此後秦、趙、魏、韓四國撤軍,唯有燕軍繼續前進,最終攻克臨淄,佔領齊國。

如果不考慮後來發生的事,燕國無疑是這場戰爭的最大贏家,而其他國家也各有所獲——

秦國如願以償,得到了中原的商業中心陶地,並將其作為相國魏崖的封邑。魏崖本來就富比王侯,這一來更是錦上添花,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大富豪。

魏國近水樓台先得月,乘機奪取原來宋國的大部分土地,設置了大宋和方與兩郡,國土面積大增。

趙國以廉頗為大將,攻取了齊國的陽晉(今山東省鄆城)。廉頗因此戰成名,被封為上卿,後改任大將軍。關於這個人的故事,以後還會講到,先且一筆帶過。

楚國則收回了原來被宋王偃搶去的淮北之地。

就連國勢每況愈下的魯國也趁火打劫,出兵攻佔了齊國的徐州,真可謂是牆倒眾人推,鼓破萬人捶。

但是秦國的胃口顯然不止於陶地。公元前283年,濟西之戰過後不到一年,樂毅正在齊國攻城略地,秦國便對魏國發動了全面進攻。

這一次,秦國的目的是滅魏國,將陶地與秦國本土連成一片,切斷山東各國的「合縱之腰」。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秦昭王先後兩次與楚頃襄王會面,以確保楚國不會出兵干涉;又向韓僖王施壓,迫使韓國屈從於秦國,共同出兵侵魏。

秦軍兵出函谷關,先是攻佔了魏國長城外的安城(今河南省原陽),接著攻取了大梁西北的重鎮北林(今河南省中牟,當時以森林茂密而得名),在那裡囤積武器和軍糧,作為進攻大梁的前進基地。

大梁西郊的梁囿,是歷代魏王花重金建設的王家園林,亭台樓閣極其考究,山川湖泊錯落有致,相當於那個年代的圓明園。秦軍攻入梁囿後,極盡破壞之能事,燒燬建築,砍伐樹木,並將園中放養的上千麋鹿悉數射殺,以餉軍士。

在這個危急關頭,孟嘗君奉魏昭王之命向趙、燕兩國求救。

趙惠文王一開始不想借兵,孟嘗君向他剖析了秦國這次用兵的意圖,明確告訴他:「魏國一旦滅亡,秦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趙國,到時候趙國將年年戰亂,永無寧日。」趙惠文王這才醒悟,答應派十萬大軍救援魏國。

燕昭王也不想救魏。他對孟嘗君說,燕國正在和齊國打仗,現在又要派部隊行軍千里去救援魏國,顯然是不現實的。孟嘗君便威脅道,如果燕國坐視不救,魏國便會臣服於秦國,然後率領魏、韓大軍,再請秦、趙出兵共同進攻燕國。「您認為,是派部隊行軍千里去救魏國好呢,還是出薊城南門就可以看到四國聯軍好?」

這話如果從別人口裡說出來,燕昭王或許會付諸一笑。但是從孟嘗君口裡說出來,他就不得不考慮後果了。當時孟嘗君說完,就準備離去。燕昭王趕緊叫住他:「您別急著走,寡人同意派兵了。」於是燕國出兵八萬,與趙國的十萬大軍會合,渡過黃河,從北面逼近北林,對秦軍形成強大的威脅。

韓國本來就不想攻打魏國,看到形勢逆轉,便想反戈一擊,與燕、趙、魏三國聯合攻秦。

秦昭王審時度勢,果斷將軍隊撤回關中。

經此一役,秦國改變策略,開始拉攏韓、魏,轉而將矛頭對準趙國。

公元前282年,秦昭王分別與韓僖王、魏昭王會面。同時,秦軍在白起的率領下攻趙,取茲氏和祁城(今山西省祁縣)。

公元前281年,白起又攻趙,取藺和離石(均在今山西省離石境內),然後率軍南下,第二次圍攻大梁。燕國和趙國再次出兵救魏,將秦軍圍困於林中(今河南省新鄭),迫使秦國講和。

公元前280年,白起連續三年第三次攻趙,取代縣(今河北省蔚縣)和光狼(今山西省高平)兩城,斬首三萬。

在白起咄咄逼人的攻勢面前,被趙惠文王倚為棟樑的廉頗也束手無策。這倒不是說廉頗無能——如果沒有廉頗,趙國也許敗得更慘——而是白起實在太厲害。

正當趙國被打得狼狽不堪的時候,秦國出人意料地停止了進攻,向趙國伸出了橄欖枝。

藺相如完璧歸趙

公元前280年,秦昭王命令白起停止進攻趙國,派人給趙惠文王送去一封信,表示願意將近年來秦國佔領的十五座趙國城池統統歸還,前提是趙惠文王用其珍藏的和氏之璧來交換。

所謂和氏之璧,據《韓非子》記載,乃是春秋時期楚國的玉匠卞和以在荊山發現的玉石雕琢而成的玉璧。

當年卞和發現玉石之後,先是獻給楚王蚡冒(楚武王的哥哥)。蚡冒見那塊石頭其貌不揚,認為卞和在戲弄他,下令砍去卞和的左腿。蚡冒死後,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獻玉。楚武王命宮中玉匠檢測,還是認定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於是又砍去卞和的右腿。卞和帶著玉石回到荊山,哭了三天三夜,悲傷不已。後來楚文王即位,命人將卞和找來,當場剖開石頭,發現果然是一塊舉世罕見的寶玉。楚文王十分感動,命卞和將這塊玉石打磨成玉璧,遂稱之為和氏之璧,作為鎮國之寶收藏於宮中。至於這塊玉璧為何落入趙惠文王手中,世人就不得而知了。

俗話說,金銀有價玉無價。和氏之璧號稱價值連城,究竟值多少座城池,從來沒有人估算過。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秦國拿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之璧,吃虧的是秦國。想想看,白起興師動眾,連續用了三年時間,才攻取趙國六座城池,平均一年兩個。按照這種速度,十五座城池足夠白起和十餘萬秦軍忙上七年半了。

趙惠文王掰著手指頭都能算出這筆生意的好處,問題是它太好了,好得不真實。秦昭王究竟是哪根神經錯亂,才會想出這樣一筆蝕大本的買賣呢?

圍繞這筆買賣,趙國的大臣們連續開了三天會,最後得出一個結論——這是個騙局。如果答應了秦昭王的要求,結果很有可能是玉璧給了,城沒拿回來。但是如果不答應,等於放棄一個跟秦國談和的機會,而且很有可能引發秦國報復性的進攻,這是包括大將軍廉頗在內的群臣都不願意看到的。

趙國這邊拿不定主意,秦國那邊卻一再催促要給個答覆。情急之下,趙惠文王決定派一個合適的人出使秦國,隨機應變。奇怪的是,滿朝文武,本來都在七嘴八舌發表意見,一聽到要出使秦國,突然都變了啞巴。

誰都知道,這是個吃力不討好的活,後果不外乎有二:其一,立場偏左,到了秦昭王面前,據理力爭,秦昭王大怒,興師相向,這使者便是趙國的罪人;其二,立場偏右,到了秦昭王面前,委曲求全,城沒要回來,玉璧只當白送,這也是趙國的罪人,名為「趙奸」,是要被邯鄲城裡愛國的太學生們砸了座駕的。

趙惠文王看了一圈,「嘖嘖」了兩聲,表示極度不滿,說道:「難道我趙國無人?」

這時大內總管繆賢站出來說:「下臣推薦一人,可當此重任。」

「誰?」

「下臣的門客,藺相如。」

趙惠文王搖搖頭,表示沒聽過這個人。

繆賢便說了一段往事——

有一次,繆賢犯了罪,想逃到燕國去尋求政治避難,藺相如制止了他,問道:「您怎麼知道燕王會接納您?」

繆賢說:「我曾經陪同大王與燕王相會,燕王私下拉著我的手說,願意與我結為朋友。現在我有難,他應該會庇護我。」

「錯!」藺相如說,「當年趙強燕弱,燕王有求於大王,而您又受到大王的信任,所以他才希望和您結交。現在您得罪了大王,他只要見到您,就會派刀斧手把您抓起來送回趙國。您還想他庇護您,做夢去吧!」

繆賢如夢初醒,於是聽從藺相如的建議,肉袒伏斧(光著身子伏在刑具上)向趙惠文王請罪。而趙惠文王果然因其坦白從寬,赦免了繆賢。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藺相如有見識,也有膽識,下臣以為他可以出使秦國,必不辱使命。」繆賢這樣說道。

趙惠王白了繆賢一眼,心想:看不出啊,你小子原來曾經想過要叛逃!這件事先且擱一邊,那藺相如有如此見識,倒也不是一般人,不妨見他一見罷。趙惠文王於是召見藺相如,問道:「秦王請求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之璧,你看可不可以給他?」

「這生意划算,當然要給。」藺相如不假思索地說。

「可是,如果秦王拿走了和氏之璧,又不給我們城池,那可怎麼辦呢?」

「秦王以城易璧,我們不答應,理虧的是我們;如果我們給了他璧,而他不給我們城,理虧的就是他了。兩種情況相比較,我們寧可被騙,也不要讓秦國人抓著把柄。」

趙惠文王想,也只得如此了。試探著問道:「那有誰可以替寡人去秦國完成這個使命呢?」

藺相如笑了:「大王這樣問,想必是找不到合適的人,那就讓我帶著玉璧去吧。他們如果給我們城,我就給他們璧;他們如果使詐,我保證完璧歸趙。」

趙惠文王聞言,不禁對眼前這位瘦弱的中年男子刮目相看,只見他神色如常,彷彿在說一件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事。「此人不可小覷。」趙惠文王這麼想著,當場拍板,決定派藺相如出使秦國。

藺相如到了咸陽,很快受到秦昭王接見。他雙手捧著和氏之璧,小心翼翼地進獻給秦昭王。

秦昭王沒想到趙國這麼爽快,十分高興,拿著玉璧看了又看。原來這塊和氏之璧,乍一看普普通通,然而拿在手裡,感覺異常溫潤,似有涓涓細流自指縫間滑過,宛如早春雪融時一般激靈,又如深夏林間山泉一般透徹心扉。古代貴族玉不離身,秦昭王自幼配玉,當上國君之後更是名玉傍身,但是像和氏之璧這樣珍奇的玉石,還是第一次見到。他一邊嘖嘖稱奇,一邊將玉璧傳給身邊的幾個美人:「此乃稀世珍寶,你們也看看。小心囉,誰要是摔壞了,休怪寡人不客氣。」旋即,女人間發出一陣由衷的讚歎。女人們看完,秦昭王又讓左右幾位親信大臣上前來觀看。大臣們看了,都跪在地上山呼萬歲,向秦昭王表示祝賀。

藺相如站在堂下,冷冷地看著秦國人演戲。等他們熱鬧完了,才上前說道:「玉璧其實還是有點瑕疵,不仔細看是看不出來的,請讓下臣告訴大王在哪。」

秦昭王一聽,趕緊將玉璧遞給藺相如。藺相如接過來,後退了幾步,背靠著一根柱子,頭上的帽子突然衝起,頭髮一根一根豎起來(怒髮衝冠),對秦昭王說:「大王想要和氏之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國的大臣都說秦國貪婪,言而無信,勸趙王不要答應大王的要求。趙王問下臣的意見,下臣以為,布衣之間尚不相欺,何況是像秦國這樣的大國。而且為了區區一塊玉璧鬧得兩國之間不愉快,這又是何必呢?於是趙王鄭重其事地齋戒沐浴五日,將和氏之璧交給下臣帶到咸陽來,恭恭敬敬地奉獻給大王,以表趙國對秦國的尊敬。可是,我到了咸陽之後,您卻在偏殿之上接見我,表現得十分傲慢,還讓一群妖裡妖氣的女人來圍觀玉璧,這分明是沒把趙國放在眼裡。我看您八成是不想給趙國城池了吧!所以我就使了個小小手段,把玉璧又要回來了。您不要逼我,誰敢上前一步,我馬上將這玉璧摔碎,然後一頭撞死!」說著將玉璧高高舉起,作勢欲摔。

秦昭王沒料到藺相如會來這麼一手,連聲道:「且慢!」命人將地圖取出鋪在地上,用手指著地圖上的一片地區說,寡人沒有任何要欺騙趙王的意思,從這裡到那裡,十五座城池,已經計劃好要劃給趙國的啦。

藺相如斜著眼睛瞟了一眼,說:「那敢情好。只不過和氏之璧是天下至寶,趙王迫於大王的威力,才不得不獻給大王。趙王還專門齋戒沐浴五天,才將它交給下臣。為了表示您的誠意,請您也齋戒沐浴五天,然後以九賓之禮相迎,我才會將它獻給您。」

秦昭王又氣又怒,又沒辦法,只得答應藺相如的要求,承諾齋戒沐浴五天,並安排藺相如先到賓館住下。

藺相如一到賓館,就命隨從換上平民百姓的衣服,懷裡揣著和氏之璧,抄小路將它送回了趙國。

五天之後,秦昭王在宮中舉行盛大的儀式,派儐相引導著藺相如進入大殿,把該行的禮都行完了,該表的態也表了,就等著藺相如獻璧。藺相如如實相告:「和氏之璧已經送回趙國,您上當了。但這事也怨不得我。秦國自從穆公以來,二十多任國君,沒有一位是信守承諾的。太遠的事我就不說了,楚懷王的事就給了天下諸侯深刻的教訓,在和秦國打交道的時候,不得不多留一個心眼。大王如果實在是有誠意,請先將十五座城池割讓給趙國,我保證和氏之璧馬上送到。當然,大王如果要治我的欺君之罪,我也無話可說,甘願下油鍋。」

秦國君臣聽了,面面相覷。藺相如說秦國自從穆公開始就不守信用,顯然是誇大其辭,至少秦穆公不是無信之人。事實是,秦國自打秦惠王年間重用張儀以來,在國際上坑蒙拐騙,無所不用其極,沒想到今天反倒上了藺相如的當,讓他當猴給耍了。

大殿上一時沉默。突然間,相國魏崖爆發出一聲怒吼:「你想下油鍋?沒那麼便宜!來人啊,將這廝拉出去,立即處以車裂之刑。」

武士們一擁而上,將藺相如綁了起來。群臣們情緒激動,都舉著拳頭喊道:「處死他,處死他!」

藺相如淡然而笑,沒有作任何掙扎。反倒是秦昭王突然站起來,揮揮手,平息了大伙的喧鬧,說道:「即便殺了他也於事無補,反倒傷了秦趙兩國的和氣,我相信趙王不會為了區區一塊和氏之璧就欺騙我們秦國。」下令放了藺相如,依舊以九賓之禮接待他,典禮結束之後便放他回去了。

回想當年,孟嘗君曾派公孫弘觀察秦昭王氣象,趙武靈王也曾親自喬裝改扮到咸陽窺探秦昭王,都認為他氣度不凡。從現在發生的這件事上看,秦昭王確實有他的過人之處。

藺相如平安回到趙國。趙惠文王對他在秦國的表現相當滿意,認為他「不辱於諸侯」,因而封他為上大夫。

廉頗負荊請罪

以城易璧的計謀失敗後,秦昭王正式向趙惠文王發出邀請,請他到西河外的澠(miǎn)池(今河南省三門峽)來會晤,商談兩國和平友好的大事。

因為有楚懷王的前車之鑒,趙惠文王不打算接受秦昭王的邀請。但是廉頗和藺相如等文武大臣都說,如果不去,等於向天下人宣告趙國怕秦國了,臉面上是萬萬過不去的。趙惠文王不覺苦笑,那就是一定要去囉?罷,罷,罷,為了國家的面子,寡人我就做一回彌天大勇,去赴那澠池之會吧!

當然,趙國方面也作了充足的準備。陪同趙惠文王赴會的,是不辱於諸侯的藺相如;同時由廉頗統帥大軍,駐紮在秦、趙兩國的邊境線上,一旦發生事變,則可揮師相救。饒是如此,廉頗還是做了最壞的準備,對趙惠文王說:「大王此去,路上行程加上會期估計不超過三十天。如果過了三十天還沒見到您回來,請允許我等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人的念想。」

趙惠文王默默點頭。說這樣的話雖然不吉利,但是形勢逼人,也只能抱著最壞的打算去爭取最好的結果了。他幾乎是帶著英勇就義的悲壯感來到澠池,卻沒有遇到想像中的刀斧手一擁而上的場面,反而受到了秦國方面的熱情接待。這是公元前279年春天發生的事。

「也許是我們多慮了。」趙惠文王暗中對藺相如說。

「現在下結論為時過早。」藺相如說。

到了正式會面那天,秦國文武百官齊聚,各國使臣也受邀參加,場面搞得十分隆重。席間秦昭王頻頻舉杯為趙惠文王敬酒,趙惠文王也頻頻回敬,很快就酒酣耳熱了。

秦昭王藉著醉意說道:「寡人早就聽說趙王善於鼓瑟,今日兩國為兄弟之會,請趙王為我們演奏一曲如何?」

趙惠文王也在興頭上,馬上說:「好!」於是當著大伙的面,演奏了一曲《伏羲樂》。奏畢,秦昭王擊掌稱讚,趙惠文王也就謙虛了幾句。這時秦國御史(史官)快步上前,高聲宣佈:「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記入史冊。」

趙惠文王一聽就愣了,鬧了半天,敢情在這等著我吶!正在悶悶不樂,只見藺相如從案幾上拿起一隻陶缶(fǒu),雙手捧著,快步走到秦昭王面前跪下:「請大王擊缶助興。」

缶是古代盛酒的器皿。秦人風俗粗獷,每逢宴飲,喝到半醉,便敲打著陶缶,拍著大腿唱歌。因此,缶在秦國又是一種樂器。

秦昭王把臉偏到一邊,裝作沒看見。

藺相如又說道:「請大王擊缶!」這一次嗓門粗了許多,全場的人都聽得清清楚楚。

秦昭王臉色大變,席間的空氣驟然緊張。藺相如仍然不依不饒,又向前跪行了兩步,對秦昭王說:「現在您和我相距不過五步,我可是做好了將一腔熱血灑到您身上的準備。」言下之意,再不答應,就準備同歸於盡了。

秦昭王的左右聽到這話,立刻圍了上來,有人已經把佩劍拔出,偷偷繞到藺相如身後準備動手。藺相如怒目圓睜,高舉陶缶,大喝一聲,將這些人都鎮住。

秦昭王被逼無奈,只好拿起一根筷子,勉強敲了一下。藺相如立刻站起來召喚趙國的御史:「請記好了,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

秦國的群臣都覺得臉上無光,為了挽回一點面子,齊聲道:「請趙王獻十五座城池給秦王做賀禮吧!」

藺相如笑道:「那請秦王也把咸陽送給趙王做賀禮吧。」

直到宴會結束,秦昭王始終沒有佔到任何便宜。再加上廉頗大軍在邊境上待命,秦軍也不敢輕易動手。

從澠池平安回來後,趙惠文王立即封藺相如為上卿,且排名在廉頗之上。

廉頗不樂意了。我廉頗在沙場上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戰功,不過是個上卿;他藺相如動動嘴皮子,也是個上卿。敢情這趙國的上卿,張三李四王五麻子都能當啊!再說了,藺相如本來不過是一介平民,不知道哪一天突然走了狗屎運,居然混到了貴族隊伍中,而且排在我前面。我一把年紀了,受不了這個侮辱。

廉頗宣稱:「如果讓我在大街上看到藺相如,一定要公開羞辱他!」

藺相如聽到這話,只是笑了笑。從此,每次上朝的時候,他都避讓著廉頗。後來發展到只要廉頗上朝,藺相如就不上。有一次藺相如出行,遠遠看到廉頗的隊伍,趕緊下令繞道而行,唯恐避之不及。

連藺相如的門客都看不下去了,他們對藺相如說:「我們背井離鄉來跟隨您,就是因為仰慕您的為人。現在您和廉頗同朝為臣,地位比他高。他口出狂言,處處跟您過不去,您卻一味畏縮,見到他就像老鼠見到貓。這樣的侮辱,平常人都受不了,何況是身為國家的將相?我們水平有限,達不到您的境界,請讓我們走吧!」

藺相如說:「我理解你們的感受,但是請你們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廉頗將軍和秦王,誰更厲害?」

門客們都說,當然是秦王厲害。

「秦王那麼厲害,我尚且敢在秦國的朝堂上公開喝斥他,侮辱他的文武大臣。你們說,我還會怕廉頗將軍嗎?」

這個問題把門客們都問住了。

「你們以為我不在乎個人的尊嚴、不介意廉頗將軍對我的侮辱嗎?不是。只不過我考慮,以秦國之強,不敢打趙國的主意,就是因為有我和廉頗將軍在。如果我倆發生衝突,有如兩虎相鬥,必有一傷,秦國趁機發動進攻,趙國就危險了。我是把國家的安危放在個人的感受之上,才處處忍讓啊!」

門客們恍然大悟,都拜伏在地上說:「恕我等淺陋,不能體會您的苦心。」

事情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裡。這位自我膨脹的老將突然明白了自己與藺相如的差距,很快做出了反應。他光著膀子,將一根荊條背在背上,由自己的門客引導著,前往藺相如府上請罪,說:「我老糊塗了,不知道您如此寬宏大量,真是慚愧!」

藺相如連忙將他扶起來,替他拔掉荊條,穿上衣服。兩個人從此心無芥蒂,成為了至交。

在中國歷史上,負荊請罪是一個十分感人的故事,它被改編成各種形式的劇目演出,歷來為百姓們津津樂道。廉頗的剛烈和藺相如的大度,通過這個故事被表現得淋漓盡致。但是,如果認為趙國朝中這種「將相和」使得秦國不敢睥睨趙國,顯然有點誇大了團結的力量。事實上,秦國之所以暫時放過趙國,不是因為忌憚廉頗和藺相如,而是因為南方出現了異動。

楚國引火燒身

當時楚國的統治者楚頃襄王,是一位謹小慎微的君主。當年秦昭王發動諸侯攻齊,以及後來秦國攻魏,都曾與楚頃襄王會晤。而楚頃襄王對秦國的行動,雖然不是亦步亦趨,但總是給予理解,沒有給秦國添任何麻煩。可以說,在楚頃襄王的統治下,楚國基本上是偏安一隅,不問世事。

然而,公元前281年,有一個人打破了楚頃襄王內心的平靜。

據《史記》記載,當時楚國有位獵人,善於射鳥,每射必中,斬獲頗豐。楚頃襄王聽說,便將他召進宮,問他有什麼訣竅。

獵人說:「我不過是用小弓射幾隻歸雁,不足為大王道。以楚國之大,大王之賢,應該關心射天下的大事才對,要不我給您講講如何射天下?」

楚頃襄王嚇了一跳:好嘛!遇到高人了,且聽他怎麼說。

獵人便說:「古代聖賢射的是道德,五霸射的是諸侯。當今天下,群鳥飛翔,秦、魏、燕、趙是鶀(qi)雁(大鳥),齊、魯、韓、衛是青首(中等大小的鳥),騶、費、郯、邳是羅鸗(long,小鳥),除此之外的就不值一提了。這天上飛著的六雙鳥,敢問大王打算用什麼來射取呢?」

楚頃襄王搖搖頭,表示沒想過。確實沒想過,自從楚懷王的悲劇之後,楚國一直韜光養晦,逆來順受。連當年宋王偃侵佔淮北之地,楚頃襄王都沒吭一聲,哪裡曾做過什麼彎弓射大雕的美夢?

「那麼,大王何不以聖人為弓,以勇士為箭,看準時機張弓而射?」獵人滔滔不絕地說起來,「大王早上張弓搭箭去射魏國大梁的南部,再獵取魏國西部,順帶捎上韓國,則中原的道路由此控制在楚國手裡,上蔡也就不攻自破。回過頭來再射魏國東部,攻佔定陶,便可獲得大宋、方與兩郡。魏國喪失東西兩部,大梁就沒有屏障了。大王在蘭台收起弓箭,飲馬西河,平定魏都,這是一射之樂啊!您如果覺得還不過癮的話,那就再取出寶弓,到東海去射那長著鉤嘴的大鳥。早上射東莒,晚上獲頓丘,夜裡得即墨,回頭佔領午道,威懾齊、趙、燕三國,這是二射之樂!至於泗上十二諸侯,更不在話下,您左右開弓,不用一個早上就可全部得到,這是三射之樂也!」

獵人說得牛逼哄哄,楚頃襄王聽得如癡如醉,竟然產生了一種長纓在手、欲縛蒼龍的豪情。但問題是,秦國呢?秦國怎麼對付?

關於這一點,獵人早有準備。他這樣說道:「秦國雄踞海內,東面而立,左臂按著趙國的西南,右臂遙指楚國的鄢、郢(鄢即今天的湖北省宜城,在郢都以北約兩百里處,鄢、郢之間的地域是當時楚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利爪膺擊韓魏,垂頭俯視中原,高舉羽翼,遮天蔽日,可達方圓三千里。這樣的大鳥,是不能夠舉著蠟燭在夜裡偷偷射下來的。但是,這些年來,秦國打敗韓國卻不能據守其城池,數次討伐魏國卻沒有獲得成功,連年進攻趙國卻成就甚微,其實已經十分疲憊了。大王只要慰勞百姓,休養生息,抓住有利時機,聯合天下諸侯合縱攻秦,南面稱王不是難事。再說了,先君懷王被秦人欺騙客死他鄉,現在楚國百姓還不能放下這個仇恨,都發誓要為先君報仇。您現在坐擁國土五千里,帶甲百萬,足以稱霸中原,現在卻反而坐以待斃,這樣做對得起先君嗎?」

楚頃襄王完全被打動了,於是「遣使於諸侯,復為縱,欲以伐秦」。他沒有想到,開弓沒有回頭箭,這一箭射出,非但沒有射到秦國這隻大鳥,反而惹火燒身,將大鳥的注意力轉移到南方來了。

公元前280年,秦昭襄王派司馬錯征發隴西之兵十萬,從蜀地出發,順流而下,一舉攻克楚國的黔中郡,迫使楚國割讓漢水以北的土地。

澠池之會後,秦、趙兩國關係趨於平和,秦昭襄王命令白起揮師南下,於公元前279年向楚國發動了全面進攻。

秦軍進攻的首要目標就是楚國的鄢城。鄢城城高池深,易守難攻,再加上楚頃襄王征發大軍進駐,守城軍民多達數十萬人,可謂固若金湯。白起沒有強攻,而是採用水攻的辦法,引鄢城西北的沔水澆灌城池。據《水經》記載,大水從城西灌到城東,幾乎將全城守軍百姓全部淹死,以至於「城東皆臭」,從此被稱為臭池。

白起經此一戰,軍威大震,又乘勝進攻安陸(今湖北省安陸),並於公元前278年攻克郢都,迫使楚頃襄王將國都遷到陳(今河南省淮陽)。秦國遂在鄢、郢之間的富庶地區設置了南郡,而白起因此大功被封為武安君。

值得一提的是,白起所率攻楚的秦軍部隊,最多不到十萬人,在不到兩年時間內,便向西攻到了夷陵(今湖北省宜昌),焚燒了楚國先王的陵墓;向南攻到了洞庭湖以南;向東攻到竟陵(今湖北省潛江),再轉向東北,攻至安陵(今湖北省雲夢)、西陵(今湖北省新洲),為秦國擴地數百里。後來白起分析這一段戰事,認為秦軍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戰績,主要是因為楚國人心渙散,城池破敗,既無良臣,又無守備。秦軍素以斬首為功,白起更是殺人成性,但是在這兩年攻楚的戰爭中,攻佔了數十座城池,除了水淹鄢城數十萬軍民外,竟無一斬首記錄。解釋只有一個,這些城池基本上是主動開城投降的,以至於白起都找不到理由來殺人。

三年前,楚頃襄王雄心勃勃彎弓射大雕的時候,恐怕沒有想到這樣的結果吧!

閼與之戰:狹路相逢勇者勝

秦國的戰車滾滾前進,在破滅了楚頃襄王的大國夢之後,又轉頭向東,再次將矛頭對準了魏國。

公元前277年,魏昭王去世,其子魏安僖王(魏圉)即位。

公元前276年,白起伐魏,取兩城。

公元前275年,秦相魏崖親率大軍伐魏,攻至大梁城下。韓國派大將暴鳶率軍來救,被秦軍擊敗,斬首四萬。暴鳶逃至啟封(今河南省開封),秦軍追擊而至,迫使魏國獻出溫地(今河南省溫縣)求和。

秦國之所以圍攻大梁而不下,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魏崖有私心。據《戰國策》記載,當時秦國圍攻甚急,大梁朝不保夕。魏安僖王派了一名說客到秦軍大營遊說魏崖,認為魏崖已經獲得了穰、宛、陶、許等一大批封邑,秦王都沒有發表任何意見,主要就是因為大梁未下。一旦大梁淪陷,魏國滅亡,秦國就將陶地與本土連在了一起,秦王肯定會提出收回陶地。從魏崖的個人利益考慮,還是不要攻取大梁為宜。

二是秦國擔心攻克大梁會引起東方諸國的共同警惕。當時就有人勸秦昭王,將天下比作一條蛇的話,魏國就是蛇的腰身,打蛇頭,蛇尾來救;打蛇尾,蛇頭來救;打蛇腰,則首尾都來救,這是常識。秦國攻打魏國,等於告訴諸侯,秦國要截斷天下的脊樑,那麼山東各國必定傾力相救,魏國也會拚死抵抗,對秦國必定大大不利。

因為上述兩個原因,秦國在攻打魏國的時候,保持了一定的節制,有意放過了魏國一馬。

但是,到了公元前274年,秦軍又捲土重來了。秦昭王通過外交手段迫使韓國服從,派客卿胡陽率領大軍越過韓國領土,攻克了魏國的卷(今河南省原陽)、蔡(今河南省上蔡)、中陽(今河南省中牟)、長社(今河南省長葛)四城。

在秦國的強大攻勢下,魏國不得不向趙國靠攏。公元前273年,趙、魏聯合進攻韓國的華陽(今河南省新鄭),韓國向秦國救援。魏崖親率大軍,兵分兩路,一路由白起率領,一路由胡陽率領,在華陽城下大敗趙魏聯軍。魏軍被斬首十三萬,魏將芒卯逃脫;趙軍被斬首兩萬,趙將賈偃戰死。秦軍乘勝追擊,再度圍攻大梁。魏國不得不割讓南陽給秦國,秦國才退兵。

公元前272年,秦國以南陽和宛為中心,建立了南陽郡。

華陽之戰是自伊闕之戰和攻克郢都後,秦軍在白起領導下取得的又一重大勝利。經此三戰,白起牢固樹立了戰神的地位,也使得山東各國不約而同地患上了「恐白症」。

華陽之戰進一步削弱了魏國,實際上已經打斷了天下的脊樑。戰後,秦國對趙國採取拉攏策略,雙方互派質子,以示友好。趙國向秦國提出,將原來秦國佔領的藺、離石、祁三城歸還給趙國,而趙國將焦(今河南省三門峽)、黎(今河南省浚縣)、牛狐(今不詳)三地給秦國作為交換。

這裡有必要說明一下,秦國派到趙國去的質子,是秦昭王的孫子,名叫異人。異人的父親嬴柱,是秦昭王的幼子,被封為安國君。嬴柱有子二十餘人,異人最不受寵愛,因此被派為人質。然而,正是這位異人,在趙國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嬴政,後來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而異人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太上皇。

這是後話,先且帶過。

秦國人也很守信,按照趙國的要求歸還了三座城池。出人意料的是,趙國違背了諾言,拒不交出焦、黎、牛狐等三城。秦昭王派大臣到趙國交涉,也沒有結果。

看來這一次,趙惠文王還真是吃了秤砣鐵了心,要對流氓耍流氓到底了。

秦昭王很快做出反應,於公元前270年派胡陽越過韓國的上黨地區,進攻趙國的軍事重鎮閼(yān)與(今山西省和順)。

趙惠文王將廉頗召來,問他能不能率軍救援閼與,廉頗的回答是「不能」,因為從邯鄲到閼與,「道遠險狹」,難以救援。趙惠文十分失望,轉而問身邊的田部大臣(稅務局局長)趙奢:「你看這事該怎麼辦?」

趙奢回答:「路又遠,道又狹,兩軍相爭,就像是兩隻老鼠在洞穴中相遇,誰的大將勇敢誰就能取得勝利。」

關於趙奢,有必要介紹一下。這個人本來只是田部的一個小吏,負責徵收田賦,有一次徵收平原君趙勝家裡的租稅,平原君的管家倚仗權勢,拒不繳納。趙奢搬出國家法令,告訴平原君的管家,不依法納稅,是要殺頭的!管家一聽,不怒反笑,伸長了脖子說,你砍,朝這兒砍,別手軟。趙奢便將管家和他的手下九個人統統抓起來,全部砍了頭。

平原君得知此事,勃然大怒,想要殺趙奢。趙奢主動找上門去,對平原君說:「您是趙國的貴人,如果您都不遵守法令,那法令就管不住任何人了,國家就會衰落,甚至會滅亡。到那時,您的富貴也保不住,這對您又有什麼好處呢?反過來說,您作為大王的弟弟,如果能夠帶頭奉公守法,大家都會遵守法令,趙國就會變得更加強大,人們只會更尊重您,絕對不會因為您的管家抗法被殺而輕視您。」

平原君立刻接受了趙奢的意見,並且認為他很能幹,將他推薦給趙惠文王。

事實證明平原君沒有看錯人。趙奢在田部大臣的位置上幹得風風火火,有聲有色,百姓的負擔減輕了,國家的倉庫充實了。趙惠文王當政時期,趙國雖然也遭受秦國的侵略,但大體上保持了國家的穩定和經濟的繁榮,這和趙奢的貢獻是分不開的。

公元前270年,當趙惠文聽到趙奢說「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時候,不由得對眼前這位長期在經濟戰線上操勞的同志又產生了新的認識。他嘗試著問道:「如此,派你率軍救援閼與如何?」

趙奢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個任務,在廉頗驚訝的眼光中帶著軍隊開赴前線。

剛走出邯鄲三十里,趙奢就下了一道命令:軍中將士,如有敢對本次行動提任何建議者,斬!

這道命令下得有些奇怪,大多數人都在想:新來的將軍不懂軍事,怕人家提意見……部隊在一種不安的情緒中開到了武安(今河北省武安)附近。

當時秦軍主力圍攻閼與,派了一支偏師駐紮在武安城西,用以監視和阻擋趙軍的救援部隊。即便是偏師,聲勢也極為浩大,列好陣勢,齊聲吶喊,連武安城裡的屋瓦都隨之震動。

趙奢軍中有一位主管情報的官員,在打探清楚秦軍的動向之後,建議趙奢迅速移師救援武安,以免秦軍捷足先登,因為一旦秦軍控制了武安,救援閼與便難上加難了。

趙奢二話不說,立馬將這名官員斬首示眾,並且下令全軍就地修築工事。

誰都知道,修築工事意味著停步不前。自古救兵如救火,只恨不能插上翅膀飛過去,哪有畫地為牢、故步自封的道理?但是有情報官的人頭懸在那裡,誰都不敢再提意見,只能一邊聽著秦軍的口號,一邊默默地修築工事。

趙奢這一駐就是二十八天。到了第二十九天,他依然命令士兵加固工事。看這個架勢,他是要把營地修成一座城池了。這天有個秦國的奸細混進趙國軍營,被人發現,押送到趙奢面前。

趙奢命人給奸細鬆了綁,好酒好肉招待了一番,就放走了。奸細回去後向秦將匯報情況,秦將大喜,對部下說:「趙奢是個膽小鬼,根本不敢向我軍挑戰,只圖自保。可以斷定,閼與不會再是趙國的了。」於是放鬆了戒備。

當天夜裡,趙奢突然命令全軍摸黑集合。他簡短地發佈了命令:除少數部隊仍留在壁壘中繼續迷惑秦軍外,全體將士將鎧甲捲好,連同三天的乾糧一併背在背上,向閼與進發。

趙軍悄無聲息地繞過秦軍大營,行動順利,沒有被發覺。天亮之後,部隊開始急行軍,從武安到閼與原本五天的路程,僅僅用了兩天一夜就趕到了。這時候,駐守武安西的秦軍仍舊蒙在鼓裡,還以為對面的趙軍在修工事呢!

趙軍在離閼與五十里的地方安營紮寨。胡陽得到消息,又驚又怒,立即率領秦軍主力部隊猛撲過來。這時有一名叫許歷的軍士來到趙奢的營帳,要求發表意見。

大伙都替許歷捏了一把汗,趙奢卻接見了他。許歷開門見山地說:「秦軍沒有想到咱們會出現在這裡,現在全軍來攻,氣勢兇猛,如果您不集中力量堅守陣地的話,恐怕會失敗。」

趙奢說:「繼續說下去。」

許歷說:「我怕我說完就要挨刀子了。」

趙奢笑了:「處罰的事日後再說。」

許歷便將趙奢領到帳外,指著遠處的北山說:「我仔細觀察過地勢,誰能夠控制這個山頭,誰就能獲得這場戰鬥的勝利。」

趙奢雖然沒有打過仗,但平日也熟讀兵書,一點即明。他接受了許歷的建議,馬上派了一萬名精銳士卒去搶佔北山。

趙軍剛剛布好陣勢,秦軍就到了。

胡陽久經沙場,很快發現北山是必爭之地,親自指揮部隊向北山發動衝鋒。趙軍早有準備,箭矢、檑木、滾石如雨而下。秦軍衝鋒三次,在山坡留下無數屍體,趙軍陣地卻巋然不動。

胡陽正在焦躁,趙奢下令打開轅門,率領趙軍迅猛地攻出去。北山守軍也居高臨下,向秦軍發動反攻。胡陽抵擋不住,被打得大敗而歸。趙奢乘勝追擊,閼與城內的趙軍歡欣鼓舞,也殺了出來。胡陽大軍分崩離析,只好解除閼與之圍,撤軍回國。

秦國對於失敗的將領懲罰極嚴厲,胡陽為了挽回局面,在回師途中又節外生枝去進攻魏國的幾城(今河北省大名)。廉頗率軍救幾,又將胡陽打敗。

閼與之戰,是秦國近三十年來在軍事上罕見的失敗。它提醒了秦昭王,要想獲得天下,趙國是一道繞不過去的坎。趙奢因此大功,被趙惠文王封為馬服君,與廉頗、藺相如同列;許歷也被破格提升為國尉。

但是,世人對於趙奢的成功,多少有些不服。就在這一年,齊國的相國田單訪問趙國,對趙奢說:「我並不是不贊同您的兵法,我所不佩服的,就是您用兵太多。用兵太多,耕田的人就少了,糧食生產就會削弱,這不是辦法。我聽說,古代帝王用兵不過三萬,便可征服天下。現在您一定要有十萬、二十萬大軍在手,才敢上戰場,這就是我不佩服的地方。」

言下之意,你打勝仗不是靠兵法精妙,而是靠人多勢眾。不像我田某人,憑著區區數千即墨之眾便可收復齊國。

趙奢的回答很不客氣:「看來您不僅不瞭解用兵之法,而且不瞭解現在的形勢。吳國的幹將寶劍,可以削鐵如泥,但是如果拿來砍柱子和石頭,寶劍就會粉身碎骨。古代天下分為萬國,大國也不過幾萬戶人家。如果用訓練有素的三萬軍隊去征服這些國家,確實沒有什麼困難。可是現在呢?天下已經被七國瓜分,誰都擁有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兵力。現在拿三萬軍隊去對抗強國的大軍,就好比用干將來砍柱子和石頭,結果可想而知。當年齊國以二十萬人入侵楚國,經過五年,寸土未得;趙國以二十萬人進攻中山,也是經過五年才獲得勝利。若以攻城而言,現在千丈的高城,萬戶的大邑,比比皆是。用三萬兵力去包圍千丈之城,只能圍住城的一角,進行野戰就不夠用了。這點兵力放在您手上,您又能幹什麼呢?」

田單聽了,長歎一聲說道:「我的見識確實不如您!」

確實不如。

《其實我們一直活在春秋戰國6·大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