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亡國慘禍靖康恥

1.徽宗即位:藝術家為何當皇帝

藝術家皇帝真悲劇

金庸先生的《射鵰英雄傳》大家應該都看過,這本書裡描寫了兩個主人公,一個叫郭靖,一個叫楊康,這兩個名字是全真派道長丘處機給起的。丘處機為什麼給他們起這樣的名字呢?就是讓他們不要忘記「靖康之恥」。

南宋名將岳飛的《滿江紅》裡有這麼兩句:「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那麼,靖康之恥是怎麼回事兒呢?它是指1127年,宋欽宗繼位的第二年,也就是靖康二年,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國大舉南下,滅掉了北宋,徽宗、欽宗兩位皇帝做了俘虜。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當時,宋欽宗在位滿打滿算實際上才一年零三個月,他為什麼會遭受這種亡國喪家之痛呢?主要責任在他的父親宋徽宗。

如果您對宋徽宗不瞭解,不要緊!《水滸傳》大家都看過,裡面那些梁山好漢是被誰逼上梁山的?在梁山好漢李逵的嘴裡,那個把國家弄得奸佞滿朝、狼虎滿街、坐在天子鳥位上的皇帝老兒,就是這位宋徽宗。

關於宋徽宗的出生,還有一段離奇的傳說。據明人《良齋雜說》記載:

李後主亡國,最為可憐,宋徽宗其後身也。宋神宗一日幸秘書省,見江南國主像,人物儼雅,再三歎訝。適後宮有娠者,夢李後主來謁,而生端王。

這段話是說,宋神宗有一次去秘書省,看到南唐後主李煜 的畫像。畫中人物文采風流,儒雅俊俏,神宗皇帝再三歎訝。這期間後宮的一位嬪妃懷孕,神宗皇帝夢到李後主來參謁。這位嬪妃生下的孩子就是端王,也就是之後的宋徽宗。

所以人們就說,宋徽宗是南唐後主李煜投胎轉世,因為李煜的南唐被宋太祖所滅,於是就投胎為宋太祖的子孫,也把宋朝搞亡。徽宗皇帝被金人俘虜後,金人對他就像當年宋太祖對李後主一樣。這個故事當然是無法考證的,但它比較符合咱們中國人因果報應、一報還一報的觀念。

是不是因果報應我們這裡暫且不論,但南唐後主李煜和宋徽宗兩人確實有很多相似之處:

第一,這兩個人都是藝術天才。李煜是有名的詞人,宋徽宗更是位書畫大家。宋徽宗不論是瘦金體書法,還是他的花鳥畫,都是精工到了極點。

第二,兩個人都治國無方,欠缺治國的才能,把好端端的國家治得亂七八糟。但有所不同的是,南唐地窄人稀,特別是在李煜的父親中主李璟時期,南唐因為同後周打仗,國力已是損失慘重;而宋徽宗接過的可是一個富庶強大的王朝,據現代學者測算,北宋的國民生產總值占當時世界的80%,是一個很有錢的王朝。

第三,兩個人都是「亡國之君」。李煜的南唐亡於北宋,宋徽宗的北宋亡於金。兩個人最後的下場都非常淒慘,亡國皇帝令人生出無限同情。當然,李煜更多的是讓人覺得可憐,所以才說「李後主亡國,最為可憐」,自己並沒有犯什麼大錯,是祖宗造孽報在他的身上。而宋徽宗是把祖宗留下的一個花花世界、朗朗乾坤給糟蹋掉了,他亡國就是可恨了。

那麼,宋徽宗這樣一個很有藝術天分,卻不善於治理國家的人,是怎麼登上皇位的呢?

陰差陽錯幫大忙

宋徽宗能當上皇帝,第一個原因就是他的皇兄哲宗死後無子。

哲宗和徽宗是兄弟倆,北宋的第七和第八代皇帝,他們的父親是北宋的第六代皇帝宋神宗。神宗一共有十四個兒子,但是從老大到老五,以及老七、老八、老十這八個兒子全都夭折了,只留下六個成年的皇子,哲宗是第六子,徽宗是第十一子。

靖康之恥

哲宗歸天,又沒有兒子,那麼到底由五個弟弟裡的哪個來承繼大統呢?當時的太后,也就是神宗的皇后向氏,召集百官來商量這事。向氏在徽宗承繼大統這件事上,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向太后本人並沒有親生的兒子,哲宗也不是她生的,所以哲宗下面這五個弟弟誰來繼統,在她眼裡是無所謂的。

向太后隔著簾子問大臣:「大行皇帝歸天,沒有子嗣,諸位愛卿,你們看誰來繼統?」

這個時候,給宋徽宗幫忙的人出現了,他就是宰相章惇。當然,這並不是章惇的本意,可是他的話陰差陽錯地幫了宋徽宗大忙。

章惇這個人,年輕的時候跟大文豪蘇東坡關係很好。有一次,兩個人出去遊玩,到了一條水流很急的溪邊,溪上有一座獨木橋,對面是一座峭壁。章惇就對蘇軾說,老蘇,咱倆過去在峭壁上題詩怎麼樣?蘇東坡一看太危險了,說我不去。章惇卻若無其事地沿著獨木橋走到溪流對面,把長袍往腰帶上一掖,拽著老籐就蕩到峭壁跟前,提起筆來寫上「蘇軾章惇游此」,就是到此一遊的意思。

章惇回來後,蘇軾看了他一眼說,你要是掌了權,肯定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傢伙,會有千百萬人頭落地。章惇問為什麼,蘇軾說,你連自己的命都不當回事兒,能拿別人的命當回事兒嗎?

果然,章惇做了宰相後,將黨同伐異、驅逐異己的手段用到了極致,就連當年一塊兒題詩的老朋友蘇軾,也沒逃過被流放的厄運。

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

向太后問眾位大臣,哪位皇子能繼統。章惇作為宰相,當然應該第一個發言。他張嘴就說:「母以子貴,如果繼統的話,應立先帝同母弟簡王。」也就是說,應該立跟先帝同一個媽生的第十三子簡王。

他這句話一說完,太后的臉色馬上就變了。雖然隔著簾子章惇可能看不到,但是他也馬上明白這話說得太魯莽了。果然,太后隔簾就發問:「宰相你說的這叫什麼話,什麼叫同母弟啊,這六個皇子難道不都是哀家的兒子嗎?」這下宰相立馬就傻了。

因為哲宗皇帝本身就是庶出,不是向太后親生,而是朱太妃所生。現在如果再立朱太妃所生的簡王,那朱太妃就有兩個兒子先後為帝。太后雖然是正位中宮,有這個位份,但是倘若朱太妃的兩個兒子都當皇帝了,那太后和朱太妃的關係就不好處了。因此,太后勃然變色,章惇的這個提議也就作廢了。

既然立簡王不行,章惇於是又提了一個人。他說:「按照長幼之序,當立九子申王。」因為皇子前十位裡就剩老九了,所以應該立老九申王。他一說完,滿朝文武包括太后都樂了。為什麼?因為申王有目疾,是個盲人。甭說中國歷史,就是世界歷史上,好像也沒有盲人做皇帝的。太后心想,你說立申王,他連奏章都看不了,你這不是成心的嗎?所以章惇一說,大家一樂就完了,根本就不用討論。

再往下數,就該十一子端王了。章惇心中暗說,不好不好,實在不好!因為他知道,這個端王整天就知道踢球、賞花、寫字、畫畫,跟名妓勾勾搭搭,這種人怎麼可以君天下?別看章惇是個奸臣,但是他確實有識君之才。

果然,太后在簾子後面說:「那這樣一來,下邊就該端王了吧。」章惇一聽,腦子就亂了,也不顧君臣禮儀,大喊一聲:「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這一句,可就為他後面的淒慘人生埋下了伏筆。我們想一下,他敢說端王輕佻,那一旦端王當了皇帝,他能有好下場嗎?所以,章惇一代權奸,最後淒淒慘慘,被貶死在了外地。

太后聽了章惇的這句話很生氣,心想,你說立誰就立誰,我提的你就給否了,而且連君臣禮儀都不顧,這還得了?

這時候,同僚們也開始落井下石了。當時的樞密使曾布覬覦宰相的位置已久,他想,先帝在位十年,章惇當了六年宰相,如果再讓章惇看中的人做了皇帝,那還能有我當宰相的時候嗎?所以,曾布這個時候就跳出來指責章惇,說他「所發議論,令人驚駭,不知居心何在」。

這樣的大帽子一扣,給了章惇一個承受不了的罪名,他就沒法再說話了。這時,太后發言:「先帝嘗言,端王有福壽,且仁孝,不同於諸王。」說這個孩子有福壽,而且非常孝順,不同於其他的皇子。最後太后拍板,就立端王。隨即召端王入宮,在大行皇帝靈柩前繼位,這就是宋徽宗。

在皇兄早亡、又無子嗣、宰相失言、太后力挺,且群臣相嫉的因緣際會之下,在章惇一句「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的大喝聲中,宋徽宗承繼大統,當上了皇帝,拉開了北宋王朝最後一場戲的帷幕。

沒有天生的昏君

宋徽宗剛繼位時,表現得還不錯,看不出來是個昏君。

在他繼位的頭七個月,向太后垂簾聽政。關於此事,有人說是徽宗仁孝,既然是太后扶持他當的皇帝,所以就讓太后垂簾聽政;也有人說是徽宗本來就不想當皇帝,對皇位沒有興趣,他留戀的是書法、繪畫,有太后處理國政,他正好可以去從事自己的業餘愛好。可是向太后對處理朝政也不感冒,只垂簾了七個月就歸政了。又過了三個月,向太后就歸天了。

這樣一來,徽宗在繼位十個月後,便要開始自己處理朝政了。宋徽宗繼位之初,就發佈詔書求賢。他的詔書寫得情真意切:「其言可用,朕則有賞;言而失中,朕不加罪。」意思是說,你們給我提意見或指摘朝政,可用的有賞,該做官做官,該賞錢賞錢。即使說得不對,我也不加罪,不會因言獲罪。宋徽宗這樣一說,幾百道條陳就送到皇帝案頭了。

我們知道,在古代不是誰都可以給皇帝上奏折、寫奏章的,只有一定品級以上或者皇上授予專折奏事權的官員才能寫,幾百道條陳就夠多的了。

宋徽宗一一看過條陳,進賢退不肖,並給遭新黨迫害的人一一平反,其中就包括蘇東坡。可惜蘇東坡在平反召回的路上就去世了,一代文壇巨星就此隕落。

宋徽宗還把遭到章惇迫害的老宰相范純仁召回朝,準備讓他整頓朝政。范純仁是仁宗朝名相范仲淹的兒子,可惜這位范宰相當時已是七十歲高齡,回來不久也去世了。

徽宗皇帝非常感慨,說好人自己一個沒趕上,全都去世了。但是下詔求賢這一點兒,他確實做到了。

另外,在這段時間,宋徽宗特別能夠虛心納諫,聽取不同意見。當時的宰相張商英對宋徽宗說,陛下一定要注意節儉,不要奢侈,奢侈就會亡國。宋徽宗聽後,誇讚宰相的建議非常好。

有一次宮裡整修殿宇,宋徽宗視察工地時就告訴工頭,如果宰相從這兒過,你們都藏起來,別讓他看見你們在整修宮殿。因為宰相勸我節儉時我同意了,如果讓他看見的話,我會很沒面子。

連皇帝都這樣注意節儉,底下的人應該也是注意節儉的。

撕破皇帝的衣服

有一次,徽宗皇帝在殿中跟一位大臣論事。這個大臣講得口沫飛濺,慷慨激昂,他也不看點兒,一直講到太陽落山,暮色四合。

中國古代,皇帝坐朝很辛苦,一般五六點鐘就得起來,清朝皇帝四點鐘就起床,七八點鐘就已經坐朝了。這個大臣一直講到太陽下山,徽宗皇帝飢腸轆轆,於是說我餓了,得先去吃飯了,有事情明天再說吧,說完起身就要走。

徽宗剛站起來,這個大臣一把就把皇帝的袖子抓住了,說您別走,咱倆還沒說完呢,您必須聽我把話說完。徽宗掙扎著說,我要吃飯去,你不顧君臣之禮,怎麼能抓朕的袖子?兩人這麼一撕扯,把徽宗的衣服給撕破了。

天子穿一件破衣服成何體統?徽宗急了,說,你有話好好說,把我衣服撕破了,這叫什麼事兒啊?可這個大臣很有氣節,說,陛下不惜一件衣服,臣何惜粉身碎骨報答陛下?意思就是,陛下你要不在乎這件衣裳,我就不在乎粉身碎骨,你要是不在乎我把你的衣服扯破了,你把我扯了都沒關係。

徽宗皇帝聽後非常感動,心想居然有這樣忠直的大臣,好,那我坐下,你接著說吧。這時,內侍臣走過來,說您看這衣服都破成這樣了,我給您換一件吧。徽宗說不要換,就穿這件破衣服,而且這件衣服不許扔,以後我看到這件破衣服,就會想起這位忠直的大臣,我要把它留作紀念。

宋徽宗的這個故事,跟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很相似。唐太宗和魏征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一對君臣。魏征給唐太宗提意見的時候,也是這樣廷爭面折。

一次,魏征又當面跟唐太宗戧起碴兒來了,唐太宗很生氣,說,今天先到這兒,說完轉身就要走。魏征上去抓住唐太宗的袖子,也是說話沒講完,不讓他走。可能唐太宗是馬上天子,還是有點兒勁兒的,沒被扯破衣服。周圍的言官見狀忙提醒魏征,說,你要注意人臣之禮。魏征也不像抓宋徽宗袖子的那個大臣那麼愣,知道自己有所失態,馬上跪了下來。唐太宗對魏征說,你等著瞧,我非宰了你這個鄉巴佬兒不可。魏征是瓦崗軍出身,參加過農民起義,所以唐太宗罵他是鄉巴佬兒。

唐太宗回到後宮還在生氣,長孫皇后就問,您跟誰發這麼大火啊?太宗說,我跟魏征生氣,他竟敢抓我的袖子,我要殺了這個鄉巴佬兒。長孫皇后是一代賢後,她聽了沒說什麼,就讓人伺候唐太宗更衣、飲茶。很快,長孫皇后帶著後宮的嬪妃、女官,著鳳冠禮服盛裝來參駕。

唐太宗嚇了一跳,說,既不上朝,也非祭祖,你穿成這樣幹什麼?長孫皇后說,我特來為陛下道賀。唐太宗問,我何喜之有?她說,魏征就是一喜,您有魏征這樣的臣子,怎能不喜?唐太宗說,魏征跟我廷爭面折,抓我的袖子,撅我的面子,有什麼可喜的?

皇后說,主明臣直,您是明君,大臣才敢直言。您要是隋煬帝那樣的昏君,說了就要掉腦袋,那還有誰敢直言呢?有魏征這樣的臣子,正因為您是明君。再者說,偏聽則暗,兼聽則明,作為君主,很難聽到不同意見,現在有魏征這樣的大臣冒著生命危險給您提意見,這是社稷百姓之福啊!唐太宗一聽,不禁感歎皇后的覺悟比自己高,後來跟魏征的感情也越來越融洽了。

宋徽宗被大臣抓住袖子、撕破衣服,卻仍能坐下來聽取意見,也可以說是明主了。而且,這時候的宋徽宗特別喜歡這種正直的大臣。曾有一個七品的縣官,相當於現在的縣處級幹部,有人聽說他賢德,就舉薦給了宋徽宗。

宋徽宗親自面試,通過談話發現這個人果然很賢德,於是就任命他為殿中侍御史,相當於司局級幹部,專管監察和風紀。宋徽宗對他講,我越級提拔你,就是因為當今無恥的士大夫太多,而你懂得禮義,所以希望你以後多給我提一些好意見。

跟石頭結拜

青年時代的宋徽宗還是想有一番作為的,希望通過整頓朝政,恢復他父親神宗實行的新法,使國家更強盛。但是我們也能看出來,宋徽宗此時的一些所作所為,已經為他後面的遭遇埋下了伏筆。

宋徽宗特別喜歡跟文人交往,因為他本身就是個文人。但他跟文人的交往過於親密,以至於有一些文人恃寵而驕。

比如,宋朝有一個大書法家叫米芾,宋徽宗非常喜歡他,跟他的關係非常好。宋朝歷史上有書法四大家——蘇、黃、米、蔡。蘇是蘇軾,黃是黃庭堅,米就是這位米芾;蔡實際上是徽宗朝的大奸臣蔡京,因為他的名聲太臭,所以後人不提蔡京,而說是蔡襄,這個我們在後文會講到。

米芾這個人,文人性情到了極致,甚至有點兒瘋瘋癲癲,人稱「米癲」「米瘋子」。他看見一塊怪石,非常喜歡,就會與怪石結拜,認石為兄。

有一次,徽宗召他進宮寫字,米芾就在兩丈的長捲上筆走龍蛇。徽宗看了非常欣賞,竟把殿中所有的寶物都賞給了米芾。

如果宋徽宗只是一個王爺,或者是一個普通的財主,同朋友意氣相投,送他東西本來無可厚非。但宋徽宗是一朝天子,一個文人寫了幾個字就賞賜這麼多寶物,如此一來,那些大臣會怎麼想?出生入死的大將會怎麼想?中國古代的明君都明白爵祿不能濫施的道理,可宋徽宗倒好,隨意就把一殿的寶物都賞賜給了米芾,那米芾當然就更愛給皇上寫字了。

還有一次上朝的時候,徽宗讓米芾在殿內寫字。米芾拿著一個手札,徽宗讓他擱在椅子上,米芾竟大模大樣地往椅子上一坐,對徽宗說,給我拿個唾壺(痰桶)來。風紀官聽了這話很生氣,就彈劾米芾,說,他不能這樣跟皇上說話,太沒大沒小了。徽宗卻說,對這種俊逸之士,不要用禮法來約束。

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出,徽宗本身也是不守禮法的,米芾這樣做不用禮法約束,也就不能再用禮法約束別人了,因為法應該是一樣的,不能針對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法。米芾給徽宗寫完字,徽宗賞賜他900兩白銀。米芾拿到這900兩銀子,高興得發瘋,說,知臣莫若君,皇上真瞭解我,我就是傻,就是瘋。

900兩白銀是什麼意思?在宋朝,900就是傻的意思,跟我們今天說的「二百五」一樣。明清時候,500兩銀子是一封,那麼250兩就是半封(瘋),就是傻的意思。

宋徽宗賞賜給米芾900兩白銀,是故意跟米芾逗著玩兒。但徽宗作為天子,跟大臣這麼逗著玩兒,就有失體統,不合適了。宋徽宗跟米芾的交往,容易為人所詬病。

米芾當時的官職,相當於今天的中央美院院長,那時稱為博士。他對珍貴的器玩非常感興趣,比如古代的文房四寶。一次,米芾進宮給徽宗寫字,看中了御用的一方名貴的硯台,皇家的東西當然都是極品中的極品。寫完字後,他居然跟皇上講,這方御硯已經被臣污染過了,皇上您不能再用了,就把它賞給我吧。宋徽宗雖然也非常喜歡這些珍貴的器玩,但稍微猶豫了一下後,還是說:那好吧,賞給你了。米芾怕皇上後悔,都顧不得硯台裡還有墨汁,抓起來就揣在懷裡,弄得滿身墨汁,瘋瘋癲癲地跑了,連謝恩都忘了。

皇帝跟文人交往本來無可厚非,但不能把私人友誼放在跟國事相當的地位,更不能濫行封賞。如果說道不同就不相為謀,凡是跟自己有共同愛好、意氣相投的人就重用,凡是愛好不同、字寫得難看的就一概不用,那朝政根本無法清明,臣下只會離心離德。

宋徽宗是個藝術家,他有種文人的天性,有時做事全憑自己內心的感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就是不太在乎別人怎麼看他,也不在乎他人的感受。這種文人當國,有時候是比較可怕的,因為很容易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感性的東西比較多,理性的思考比較少。

宋徽宗後來弄得中華大地狼虎滿街,烽煙四起,滿目瘡痍,百姓流離失所,最後身死國滅,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遇到了一個藝術上的「知音」。這個人,可以說是宋朝三百年第一大奸臣,正是他引導著宋徽宗一步步地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2.奸相輔政:宰相如此,國焉得不亡

宋朝第一大奸臣

這個宋徽宗藝術上的「知音」、政治上的「導師」、生活上的「良伴」,就是宋朝第一大奸臣蔡京。

蔡京是個非常有本事的人,很早就得中進士,跟他的弟弟蔡卞一起做朝廷的中書舍人,類似於現在的國務院辦公廳副主任,才能很早就得以顯露。另外,前面提到的北宋四大書法家蘇、黃、米、蔡,蔡就是這位蔡京,只是他的名聲太臭了,以致「骨朽人間罵未銷」,後人就用蔡襄替代了他,實際上蔡京的書法是非常有名的。

當年蔡京在京城做官的時候,每次進到衙署,都有兩個衙役手持白絹團扇給他扇風消暑,嘴裡還唸唸有詞:「老爺,看您滿頭大汗的,我們給您扇扇」,對他特別恭敬。時間一長,蔡京也覺得挺感動,有一天一時興起,就把這倆衙役手裡的白絹團扇要了過來,在上面各題了一首杜甫的詩。

第二天,蔡京再來上班時,一看這倆衙役靴帽鞋襪穿戴一新,從上到下整個換了一身行頭,而且是一臉的高興。蔡京問:「你們怎麼回事兒?發財了?」二人回答說:「確實是發財了。我們把您題字的那兩把扇子賣了,足足賣了兩萬錢!」蔡京又問是誰買的,他們說是某位親王給買走了。那位親王就是端王,也就是後來的宋徽宗。

端王肯出兩萬錢買蔡京這兩把題了字的扇子,可見蔡京在書法藝術上造詣之深。宋徽宗做了皇帝、蔡京做了宰相之後,君臣談到這件事,宋徽宗還非常感慨地說,你當年題詩的那兩把扇子至今藏於內府,可見宋徽宗對這兩把扇子的珍愛。

蔡京中進士,是在宋神宗在位的時候。當時王安石實行變法,蔡京力主新法,非常得王安石的賞識。後來王安石新黨失勢,司馬光舊黨當政,蔡京馬上見風使舵,五天內就把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廢除。司馬光非常感動,說「使人人奉法如君,何不可行之有」。意思是說,假如天下人都像你這樣奉法,那我什麼幹不成啊?哲宗皇帝繼位後,比較傾向於新法,用章惇一黨行新法,蔡京馬上又把舊法廢掉了。

十年間,蔡京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這個人的政治操守由此可見一斑。

雇一美女切蔥絲

徽宗皇帝登基之初,進賢退不肖,蔡京也被貶出京,到杭州去做一個虛職官員。

蔡京很不甘心,經常是西望長安淚不幹。怎麼辦呢?他抓住了一個機會。徽宗皇帝喜歡字畫古玩、奇珍異寶,在杭州設立供應局,由宦官童貫主持,為他搜羅這些東西。當時蔡京正好貶居杭州,就去拜見童貫,並送上很多金銀珠寶賄賂他。宦官更談不上有什麼政治操守了,黑眼珠子盯著白銀子,當然非常開心。蔡京又把自己的一些字畫交給童貫,童貫當然知道蔡京的書法水平之高,所以就收了他的賄賂。

這兩個人臭味相投,很快就沆瀣一氣了。童貫就指導蔡京,告訴他皇上喜歡什麼內容的字、哪些題材的畫。如果皇上喜歡李白的詩,你總給他寫杜甫的怎麼能行?他們連騙帶搶搞到徽宗特別想要的一幅古畫,獻給徽宗以投其所好。蔡京還通過童貫的牽線搭橋,賄賂徽宗寵信的宦官和道士,讓這些人在皇上面前替他說好話。因此,蔡京不久就被召回了京城,半年內連跳三級,官居宰相。

蔡京一當上宰相,大奸大惡的本相就暴露出來了。他排斥忠良,剷除異己,將他們撤職罷官,流放外地,將其家產據為己有。蔡京不僅是一個大奸,而且還是一個大貪,跟乾隆時期的和珅堪有一比,都是累資巨萬,生活奢侈。

蔡京愛吃兩樣東西,一樣是鵪鶉羹,另外一樣就是蟹黃包子。他吃一頓鵪鶉羹要殺掉三百隻鵪鶉,可以說是野生動物的超級殺手。他用蟹黃包子待客,一頓飯僅包子一項就要花掉一千三百貫錢,相當於當時五十戶中產階級一年的生活費總和。

宋朝有一本《鶴林玉露》的筆記小說記載,東京汴梁有一個讀書人買了一個小妾,這個小妾原來在蔡府廚房包子組工作,負責給蔡京做包子。有一天,這個書生心血來潮,就跟小妾說,你給我露一手,我也想嘗嘗太師府的包子是什麼味道。小妾說她不會。讀書人非常震驚,說,你怎麼會不會呢?你原來不是在太師府專門負責包包子的嗎?小妾說,太師府廚房包子組有好幾十人,當初我只是在那裡專門負責切蔥絲的。我們可想而知,蔡京多有錢——專門雇一美女切蔥絲!

蔡京把中國歷史上所有主張節儉的皇帝一概斥為「陋」,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土老帽兒,土得掉渣。中國古代有很多皇帝是非常注重節儉的,比如開創了「文景之治」的漢文帝,有一次他想造一座露台,一算所需經費,相當於一百戶人家一年的收入,當即決定不造了。在這位吃頓包子都要花五十戶中產階級一年收入的巨貪眼裡,連一座露台都捨不得造的皇帝當然是土老帽兒了。

亂花錢的理論依據

北宋的皇帝應該說是比較崇尚節儉的,因為宋太祖是馬上天子。宋朝皇帝奉行厚養士人的傳統。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最幸福的朝代,就是宋朝。在兩宋這320年裡,武人最鬱悶,文人最幸福。

宋朝宰相一年的總收入,大概折合今天的三百萬人民幣,相當於當時兩萬四千畝土地的總收入。宋朝養兵養官的錢,佔到國家財政總收入的百分之七八十。國家的錢可能都給官員發工資或者養兵了,所以皇帝很節儉。

宋朝的皇帝節儉到什麼程度呢?我們知道,歷史上的皇帝一般很早就開始給自己修墓,比如秦始皇十三歲登基,當時還是秦王,就開始給自己修墳。康熙也是,八歲繼位,繼位不久也開始給自己建陵。皇帝不死,皇陵不能完工,因為一旦完工了,這話就不好說了,就是該入住了。你想,秦始皇十三歲登基就開始修墳,到他死還沒完工,這規模得有多大,得耗費多少人力物力!

而北宋的規定是,皇帝活著的時候不許修皇陵,皇上晏駕後才開始修墳,而且七個月內必須完工,因此宋朝的皇陵是比較簡陋的。北宋的皇陵在今天的河南鞏縣,我們有機會可以去看看,都比較簡陋,跟漢唐那種因山為陵、跨谷連山沒法比。

宋徽宗品位比較高大上,愛好藝術、收藏,哪一樣都是花錢的事兒,再加上有高品位的宰相輔佐,這品位一下就上去了,花錢如流水一般。

蔡京為什麼受皇上寵愛?因為這個奸臣有他的過人之處,能夠給皇上的奢侈無度找出理論依據來。蔡京取了四書五經之一的《易經》上的兩句話,提出一個理論,叫「豐亨豫大」。這個理論說白了就是太平時節皇上要敢花錢,花錢越多越證明國家實力雄厚,這樣才能震懾番邦,所以要敢花,不要小裡小氣地給國家丟人。

這個理論提出來後,宋徽宗太高興了,心想,原來我花錢是為了顯示國家富強,是為了讓番邦懼怕,不是自己圖享受。

奢侈之風一發而不可收拾

有了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蔡京就開始唆使皇上大興土木,而且還要鑄九鼎。

我們知道,中國最早是夏禹王鑄九鼎,象徵九州。九鼎作為國家的象徵,在夏商周代代相傳,傳至秦末不知所終。其實宋朝並沒有完成中國的統一,北邊有契丹族建立的遼,西北有黨項族建立的西夏,西夏再往西是回紇諸部,西藏是吐蕃諸部,雲南、貴州是大理國。宋朝的疆域,在漢民族建立的中央王朝中其實是最小的,大概只有300萬平方公里左右。可是蔡京卻唆使宋徽宗鑄九鼎,以象徵九州一統,並建造明堂以供九鼎。沒想到,九鼎鑄成後,宋徽宗在給九鼎獻辭獻酒時,出現了一件讓他非常掃興的事兒。

這九個鼎都是有名稱的,中央一個,東南西北各一個,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各一個,其中北方的鼎稱寶鼎。徽宗正在獻酒的時候,北方的寶鼎突然裂了,裡面裝的酒漿灑了出來,徽宗當時就呆在那兒了。

蔡京馬上跪倒在地,說,皇上您看,北方的鼎裂開就表示遼國必有內亂,我們可以趁機滅掉他們,大宋就要統一天下了。明明很不吉祥的一件事,蔡京卻說不是我們大宋這兒要亂,而是遼國要亂。徽宗聽蔡京這麼一說就樂了,覺得簡直再也找不著這麼會說話的人了。

有一次皇宮設宴,擺出了幾件玉杯玉碗。徽宗覺得挺不好意思,因為先帝那麼注重節儉,這些玉器都藏在內府不敢用,現在自己擺出來用,萬一被言官彈劾怎麼辦?這時,蔡京又出來跟皇上說,我當年曾經出使遼國,出席他們國宴的時候,遼國皇帝就是用這樣的玉杯玉碗。他們還得意揚揚地問我,你們中原皇帝用得起這個嗎?咱要是不用這個,不是讓番邦給比下去了嗎?

遼國的玉杯玉碗是從哪兒來的呢?應該是五代十國時後晉的舊物,後晉被遼國所滅,宮裡的東西可能被遼國皇帝給拿走了。

蔡京還跟徽宗說了這樣一段話:「陛下素懷儉德,不敢率陳,今既得此佳制,正好奉觴上壽,哪個敢說不宜用呢?」意思是說,陛下素來節儉,我都看不過去了,我做臣子的真是很難受。現在既然得到這些東西,我們正好用一用,把番邦比下去,哪個敢說不宜用啊?但徽宗皇帝還是有所遲疑,畢竟遼國皇帝用玉杯玉碗,大臣們沒有看到,言官也沒有看到。

蔡京繼續勸徽宗說:「事苟當理,何畏人言?」意思是說,只要事情做得對,管別人說什麼呢!又說:「惟闢作福,惟闢作威,惟辟玉食。」「辟」在古漢語中代指天子,比如皇帝講學的地方,就叫「辟雍」。《周禮》當中提到「惟王不會」,意思是天子的花費不能計算,花多少錢都是應該的,因為天下都是他的嘛。所以,「陛下富有四海,正當玉食萬方,區區酒器,何足介懷?」他這話一說完,徽宗說,那就用吧。於是金盃玉盞全上來了,而且越來越豪奢,再也不拿這些當回事兒了。

宋徽宗後來到蔡京、王黼這些巨奸的宅子一看,居然一個比一個窮奢極欲,豪華的程度完全超出他的想像。徽宗心想,我的臣子們都這樣,那不得把我這個皇帝比下去了?其實這要是在別的朝代,這倆奸賊就得掉腦袋。我們看嘉慶皇帝殺和珅時羅列了許多罪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兩個字——逾制,說穿了就是嘉慶嫉妒和珅:你居然比我還富,很多東西我都沒有,你居然有!

實際上,蔡京、王黼這些大奸臣都是逾制,宋徽宗不但不生氣,反而還想跟他們比一比,自己也要這樣做。這樣,蔡京唆使皇帝大興土木,完全背離了先帝的節儉之風。

奸臣蔡京的末日

蔡京倚仗皇帝對他的寵信,為所欲為,經常逾制,導致言官多次彈劾。宋徽宗顧及祖制,曾在無奈中四次罷免蔡京。但是每一次罷了之後,宋徽宗都會非常想念他,再找個借口把他召回來。

蔡京到了晚年,眼也花了,牙也掉了,有一次跟他的侄子說,你找個品德比較高、學問比較大的人來府裡當家庭教師,好教導一下我的孫輩。於是蔡京的侄子找了一個姓張的新科進士。

第一堂課講完,張進士就跟蔡京的孫子們說,你們也別學什麼琴棋書畫、天文歷算了,你們學逃跑好了,將來看誰跑得快。蔡京的孫子們聽了都非常詫異,問我們幹嗎要學逃跑呢?張進士說,你們的爺爺作惡多端,早晚必遭報應。等到朝廷明正典刑、滿門抄斬的時候,誰跑得快誰可以不死。

這幫孩子一聽嚇哭了,回去跟蔡京說,我們先生說將來您得明正典刑,讓我們學逃跑。蔡京當然很不高興,就把張進士叫來。倆人吃飯的時候,蔡京感歎道,其實你說得也對,那你能告訴我怎麼避免這件事嗎?張進士也實在,說這事你是避免不了了,因為你以前作惡太多,只能是現在少作點兒惡,為子孫積點兒福,就當修來世吧。說完後,辭掉蔡府的教席之職而去。

徽宗皇帝退位後,欽宗繼位,蔡京果然出事了,被貶出朝廷,一門子孫流放的流放、充軍的充軍、殺頭的殺頭。蔡京作惡多端,最後不僅禍及自身,而且還禍及子孫。

蔡京被史書稱為北宋最貪瀆的權相,他任相期間,巧取豪奪,民怨沸騰。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童貫等人為六賊,蔡京更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廣東,病死途中。

長得好看當宰相

蔡京曾經四度被罷相,他被罷之後,徽宗一度用王黼做宰相,為什麼用他呢?因為這個小伙子長得非常好看。

宋徽宗儒雅風流,被傳說是李後主轉世,又是個藝術家,而王黼長得面如敷粉,長身玉立,金髮金睛(可能有胡人的血統),又是進士及第,所以徽宗自然非常看重他。

王黼更是一個典型的小人,甚至連蔡京都看不上他。王黼有位姓何的同事,其父在朝中擔任宰執一職。在這位同事父親的舉薦下,王黼的官職從「副局級」,直接升到「正部級」。後來王黼傍上了蔡京,知道蔡京跟這位何宰執不是特別對付,就列出了二十條大罪,上奏彈劾自己昔日的恩公。

蔡京鄙視王黼的為人,有一次在朝房跟何宰執聊天,就問他覺得王黼這個人怎麼樣。何宰執大加讚賞,說這個小伙子如何如何好。蔡京不動聲色,把王黼彈劾他的奏章拿給他看。何宰執看完後,大罵「畜生安敢爾」,說,沒想到王黼居然陰險到了這種程度!

王黼做了宰相後,跟徽宗在一起,就像哥兒倆,整天嬉笑怒罵,全無君臣之體。他經常唆使徽宗微服出宮,千方百計地引導皇上作惡。聖駕出宮,百官隨行,本來有嚴格制度的。可他們出宮是胡鬧,當然不想讓別人知道,怎麼辦呢?翻牆。徽宗翻牆的時候,王黼就在底下當墊腳的。

有一次徽宗翻牆過來了,可能腳沒踩著他,徽宗就喊:「司馬光司馬光,你把背聳上來。」因為王黼是宰相,徽宗拿他比作前朝的賢相司馬光。王黼也對著徽宗喊:「神宗皇帝神宗皇帝,您把腳伸下來。」宋神宗和司馬光勤於朝政,是明君賢臣治理天下,如果他們知道後輩這對昏君和賊臣拿他們這樣取樂,準能氣活了。

徽宗皇帝在宮裡開了一條買賣街,自己青衣小帽,扮成肉鋪掌櫃賣肉做買賣。王黼則扮成乞丐,走到肉鋪前向皇帝乞討:「掌櫃的,您行行好吧……」就算小孩玩過家家,恐怕也沒有扮乞丐的,怎麼也得裝個將軍,可見他們不顧君臣之體到了何種程度。

王黼志大才疏,沒有什麼本事,但還總想當大官,甚至做了宰相都覺得不過癮。有一次他去一座寺廟進香,看到裡面有一塊蔡京題字的碑,最後的落款署著蔡京的官銜:太師、魯國公、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開府儀同三司等,加起來一大串。中國古代的官銜非常長,有好幾十個字,實銜虛銜加在一起,最長的有兩百多個字,這叫作結銜。王黼看完後非常羨慕地說,沒想到蔡元長有這麼多官銜,我什麼時候能跟他比肩呢?

元長是蔡京的字。古代的人既有名也有字,但同輩直呼別人的名是很粗俗的表現,跟罵人差不多,只能稱呼字,否則就是自己沒文化、沒修養了。有些古裝劇直呼人名是不對的,比如林則徐,名則徐,字少穆,他的長輩比如父母可以稱呼他「則徐」,夫人一般只能稱呼他「老爺」,若是同僚則稱呼「少穆」或「少穆兄」。所以,王黼稱呼蔡京為蔡元長。

這時,有好事者給王黼獻計:先帝爺立有遺詔,誰能收復幽雲十六州可賜王爵。蔡京不就一個魯國公嗎?你要能收復幽雲十六州,便可封王了呀!王黼一想,這個主意好,立下這天大功勞的機會就擺在面前了。

原來,此刻女真族建立的金國正在同遼國作戰,而且把遼軍打得節節敗退,有人便提出跟金國聯合滅遼,趁機收復幽雲十六州。這種想法是很不明智的,當時有很多人反對,可王黼出於私心,力贊此事。

三個宰相一個不如一個

王黼跟徽宗建議說,宋遼兩國雖然和好百年,但是累朝以來,遼國都非常輕慢我們。「兼弱攻昧,武之善經也」,咱們就得打弱的和傻的,這樣才算是會打仗。如果我們此刻不動手的話,女真必強,中原之地將不復歸我所有。

徽宗表示贊同,說這種便宜不能不佔,一定要趁機攻打遼國。可是平時宋朝的錢財都花在養官養兵上了,根本沒有同遼國開戰的軍費。王黼說,別著急,這件事我來辦。他專門組建了一個經撫房,下令全國按人口捐獻,一下就弄來了6200萬貫。

徽宗一看,覺得王黼真是個人才,能弄來這麼多錢,看來我們大宋帝國是真有錢。這6200萬貫是不是全部用於軍費不得而知,可能多數是落入王黼的口袋裡了。但是這種所謂的捐獻無異於殺雞取卵,老百姓口袋裡的最後一個銅板都被搾光了。一時間舉國騷動,結果必然是官逼民反,遍地刀兵,烽火頻仍,把國家推向了一個萬劫不復的深淵。

王黼這個人毫無遠略,禍國殃民,北宋最後的滅亡他要負直接責任。

以前宋遼兩國使臣往來的時候,宋使帶領遼使前往宋都汴梁都是繞道而行,哪裡不好走就走哪裡,什麼路不好記就走什麼路,否則一旦被摸清了山川路徑,遼人回去畫一張地圖出來,那豈不是麻煩?在宴請遼使的時候,飲食和食器也很一般,以免遼人認為宋朝富有,覬覦天朝。

但是王黼為了能夠封王晉爵,急於要跟金國聯合,因此他帶領金使專走大路,七天就到了汴京,後來金國鐵蹄就是沿著這條大路一路南下,大隊騎兵直取國都。他宴請金使的時候,金盃玉盞,山珍海味,女真族剛走出原始社會沒多久,一看到宋朝汴京的壯麗、飲食的精美,能不動心嗎?於是就有了攻打宋朝的念頭,所以說王黼禍國殃民,是亙古未有的一個大奸賊。

後來王黼幹了一件特別丟人的事兒,他對徽宗說自己家的柱子上長了株靈芝,請皇上到他的府邸去看看,其實估計也就是雨後冒出來的狗尿苔之類的東西。徽宗到他家後,對靈芝沒留下什麼印象,卻發現他家的後門跟大宦官梁師成的住宅是通著的。宋徽宗並不傻,一看就明白了,難怪王黼總能猜透自己的心思,就是因為他交結內侍。這在任何朝代都是最忌諱的。所以徽宗回去後就下詔,讓王黼致仕,也就是讓他退休。

王黼退休後,接他班的宰相叫李邦彥,人稱「浪子宰相」。聽了這個綽號,我們就不難想像這個人怎麼樣了。

李邦彥有句「名言」,說自己要「賞盡天下花,踢盡天下球,做盡天下官」。他跟皇帝在一起的時候,滿口的污言穢語、市井俚語,跟倡優、侏儒雜坐,完全不顧君臣之體。玩得興起,他甚至當著大臣、嬪妃的面脫光衣服,露出自己一身的刺青。

大臣們忍俊不禁,皇帝拿著棍子追著打他,這位堂堂的宰相居然爬到樹上躲起來。皇上不會爬樹,笑著讓太監傳旨說,行了行了,你可以下來了。李邦彥卻學著女人的聲音嬌滴滴地說:「黃鶯偷眼覷,不敢下枝來。」然後才翻身下來。

這時,皇后正巧打此經過,看到這一幕後哀歎道:「宰相如此,國焉得不亡?」

這就是宋朝的文臣,三個宰相一個不如一個,所以朝政一塌糊塗。那宋朝的武將又是怎樣的呢?

3.宦官掌兵:宋軍沒有戰鬥力

太監「燒冷灶」

宋徽宗重用的三個宰相,一個比一個荒奢無道,他們慫恿徽宗不務正業,導致朝政混亂、民不聊生。這樣的人主政,領兵的人就更不怎麼樣了。

實際上,宋朝宰相的權力已經不大了,因為朝廷專門設立樞密使(大概相當於今天的總參謀部)主管軍隊事務。但是宋朝為了防止武將作亂,實行軍政軍令分開的制度,指揮軍隊的人無權調動軍隊,能夠調動軍隊的人又不能指揮軍隊。樞密院可以調動軍隊,一般由文官擔任。

在宋徽宗一朝,長期主管樞密院的人便是宦官童貫。宦官是刑餘之人,六根不全,往往一心只求富貴,而且對正常人有一種刻骨仇恨,這種人一旦掌權,天下必亂。

徽宗登基時,童貫已經45歲了。如果沒有宋徽宗,童貫這輩子可能就老死宮中了。但是,在徽宗皇帝派他到杭州搜羅古玩字畫的期間,他碰到了蔡京。兩個人一拍即合,童貫開始極力提攜蔡京。童貫手下的小馬仔們很不理解,說,蔡京已被貶出朝廷,咱巴結誰不好,何必巴結這麼個倒霉蛋?

童貫說,你們這話就說錯了,咱們去巴結當朝宰相,巴結得上嗎?人家會理咱們嗎?再者說,宰相一年的官俸那麼高,就算巴結得上,那得送多少錢人家才會看在眼裡?不如咱們看中一個人,然後把他扶上相位,如此豈不一本萬利?

童貫「燒冷灶」的眼光和功夫堪稱一流,蔡京回京以後,連跳三級,果然當上了宰相。蔡京自然投桃報李,推薦童貫當上了節度使,監軍西北,相當於今天的大軍區司令員。

當時宋朝要收復西北的河湟之地,正跟羌族部落在甘肅、青海一帶打仗。童貫奉旨監軍,有了立功的機會。大軍宰殺牛羊祭旗後,就浩浩蕩蕩地出征了。

童貫率部出發不久,東京汴梁皇宮突然失火,大臣和道士們都說不吉利,不能妄動刀兵,於是皇帝命人飛馬傳旨到前線,通知童貫仗不許打了。童貫看完皇帝送來的手詔,若無其事,疊巴疊巴往靴筒裡一塞,仍舊下令出兵。

宋軍出兵,大獲全勝。軍中大將們特別高興,回來召開慶功宴,因為打了大勝仗,天子必有封賞。此時,童貫把天子的手詔拿出來,給大將們看。眾位大將一看,嚇得稀里嘩啦跪了一地。自古軍令如山,又何況是聖旨,違詔是何等的大罪,打勝了,可以不受責罰,但萬一戰敗了,這一幫人全得掉腦袋!大將們想想都覺得後怕,就問童貫,您違詔出兵就不害怕?怎麼不告訴我們呢?

童貫說,我不害怕,仗打贏了,功勞是你們的;打輸了,我一個人面君,掉我一個人的腦袋。如此一來,這幫將士自然就對童貫感恩戴德,成了童貫的死黨。

宋朝最能打仗的軍隊都在西北,因為西北產馬,宋朝的騎兵基本上都在西北方。童貫手握重兵,又打了勝仗,更是驕橫不可一世。

此外,他對皇帝身邊的嬪妃、大臣、道士等這些受寵信的人很大方,出手特別豪爽,所以不斷有人為童貫說好話,於是他的名氣越來越大了。隨著西北戰事的平息,童貫慢慢感覺很失落,很鬱悶,因為沒事情幹了。

靜極思動,童貫想來一番大動作,於是在1111年,宋徽宗派他出使遼國。

馬植獻計

遼國一看宋朝派了個宦官出使,就很輕慢,這讓童貫非常鬱悶。但是,童貫在路上也看出,由於遼國的天祚帝耶律延禧朝政不修,導致遼國官僚腐敗,各種社會矛盾激化。

每一個王朝的末代皇帝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遼國的末代皇帝就是這位天祚帝耶律延禧,他跟宋徽宗倆人是「一文一武」,宋徽宗是職業書法家、職業畫家,而耶律延禧則是職業獵手,但他們都不是職業皇帝。耶律延禧整天打獵,今天獵於南山,明天獵於夾金山,根本不理朝政。大臣要上奏章,都找不著皇上在哪兒,不知道他又到哪座山上打獵去了。

童貫在返回宋朝的途中,行至盧溝(今天北京的盧溝橋附近),遇見一個叫馬植的遼國漢人前來拜訪他。北京曾為遼、金、元、明、清五朝古都,除了明朝是漢族當政,遼、金、元、清都是少數民族當政。如果我們生活在《楊家將》或《岳飛傳》所講述的北京,我們就不是宋朝人,而是遼國人和金國人,而且還是遼、金首都的公民。

馬植一家是燕雲大族,世代在遼國做官。到馬植這一輩做到了光祿勳,相當於遼國皇家食堂總經理。馬植也看到了遼國的腐敗,認為遼國必亡,加之他又是漢人,因而希望遼國滅亡後,宋朝能將幽雲地區收回去,因此特意前來拜訪童貫。

幽雲十六州大概就是今天的北京、天津和河北、山西北部一帶。後晉時期,兒皇帝石敬瑭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了遼國。北京基本位於華北大平原的最北方,北邊的延慶、懷柔都是山區,有天然的屏障作用。

遼得到這塊地方後,中原王朝天險盡失,長城的阻擋功能也沒有了。這片區域農耕發達,少數民族武力又強盛,在接觸了中原的先進文化後,經濟、文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遼統治者自己都說「吾修文物,彬彬不異於中華」,意思是我們各方面的條件,跟你們中原王朝也差不多了,我們也知書達理,文治天下。

979年,北宋第二個皇帝宋太宗在剛剛消滅了五代十國的最後一個政權北漢後,就親統十萬大軍,前來攻打遼國。高梁河一戰,就是在今天北京的紫竹院公園附近,數萬宋軍被遼國名將、南院大王耶律休哥的九千鐵騎打得幾乎全軍覆沒。太宗皇帝身中三箭,可能戰馬全都死光了,坐著驢車一路逃回了南方,最後死於箭傷復發。

後來宋朝幾次努力,也都失敗了。宋朝歷代皇帝都對幽雲十六州在遼國手裡耿耿於懷,卻又苦於沒有能力奪回來。現在遼國東北方向興起了強大的女真族,因此馬植就向童貫建議,可以派人跟女真聯絡,一起夾攻遼國,趁機收復幽雲失地。童貫聽後非常高興,就跟馬植相約,有機會把他引見給天子。

女真族原來是在遼國的統治之下,1114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統一了女真的各部落,率眾向遼國的契丹統治者宣戰。在取得了兩次大捷後,完顏阿骨打於1115年稱帝建國,國號大金。完顏阿骨打就是金太祖 。

金太祖一代人傑,雄才偉略,崛起於東北白山黑水之間,起兵後勢如破竹,打得遼國節節敗退。

這時馬植逃到宋朝境內,在童貫的引見下見到了宋徽宗。馬植勸宋徽宗趁著遼國衰弱,趕緊出兵,跟金夾攻遼,願「陛下念舊民遭塗炭之苦,復中國往昔之疆」。

這句話一說出來,宋徽宗非常高興,因為馬植一下子把他捧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度:解救黎民,光復疆土,完成祖宗未竟的事業。

因為宋金中間隔著遼國,宋徽宗就派使者渡過渤海,跟金國簽訂了「海上之盟」,約定雙方聯合夾攻遼國,滅遼後,宋朝收回幽雲十六州,將原來每年給遼的歲幣——銀絹各二十五萬轉奉給金國。

金當然非常願意,他們連幽雲十六州在哪兒都不知道,因為本來也不是他們的地盤,還給宋朝也沒有什麼損失。而且一年還能白得銀絹各二十五萬,白花花的銀子,亮閃閃的彩絹,再加上能得到中原大國的相助,宋朝富庶廣大,光軍隊就有一百多萬人,多好的一件事兒。

遼國有五個國都,分別為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西京雲中府(今山西大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根據盟約,金軍負責攻打幽雲十六州以外的三個都城,即上京、中京和東京,宋軍負責攻打西京和南京。

宋軍只會練一張嘴

開戰以後,金軍勢如破竹,很快就把那三座都城攻下了,最後連西京也被金軍佔領了。金軍打到燕山就停了下來,因為按照約定,析津府應該由宋軍攻打。於是宋軍出兵了,指揮官就是童貫。

童貫指揮十五萬宋軍攻打遼國的南京,這時候,遼國的末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已經逃得不知去向了,金軍撒下天羅地網要逮他。留守南京的遼軍已經是驚弓之鳥,但一看宋軍來打就火了,心想,打不過金軍我們認了,可我們好歹也是馬背上長大的,連你們都敢欺負我們?於是遼軍出動了一萬人,把十五萬宋軍打得幾乎全軍覆沒。

宋軍大敗虧輸,刀槍甲帳堆積如山,退出去幾百里。要不是遼不願意跟宋撕破臉,沒有再追下去,宋軍可能就真的全軍覆沒了。

童貫大軍慘敗,回去沒法跟皇上交代,於是搜羅殘兵敗將,又從國內調兵,想再次攻打遼國。遼怕遭到宋金的兩線夾攻,就派使臣去見童貫,說咱們別打了,反正你也打不過我們,我們上回已經給足你們面子了。女真原來是我們的臣子,他們現在叛亂,叛亂擱在哪國都是應該鎮壓的,擱在你們宋朝能不鎮壓嗎?你們怎麼能援助叛匪呢?所以最好咱們一塊兒打金,要不然你就中立,不要再幹這種助紂為虐的事了。

童貫不聽,把遼國使臣轟了出去。遼國使臣就站在院子裡哭,因為他知道,遼是經不住兩線夾攻的,一旦遭到夾攻必亡。遼使邊哭邊指著童貫的帳篷高聲叫喊:「宋遼兩國,百年和好,盟約誓書,字字俱在,爾能欺國,不能欺天。」你童貫頂多能欺國,卻不能欺天,是不會有好下場的。

當天夜裡,七千遼軍趁夜劫營,宋軍又退出三百里,又給人家留下一堆刀槍甲帳。據史籍記載:「宋軍奔走於崖澗,自相踐踏,死者數萬人。」一聽說遼國的軍隊來了,宋軍掉頭就跑,留給遼軍士兵的永遠是後脊樑,光自相踐踏就踩死了好幾萬人。

這樣一來,童貫又失敗了,最後沒轍了,只能去央告金國人。他說,本來我們想自己打下幽雲十六州,但是我們皇上有好生之德,不忍殺傷性命,所以就麻煩你們給打一下吧。

於是金軍出兵了,在攻打遼都南京的時候,遼軍都沒抵抗就開城投降了。打下來後,宋朝想把幽雲十六州要回來。金國說,給錢吧,加上軍糧,總共一百萬,宋朝同意,成交。金人把城郭、房屋留下,金帛、百姓盡數載回。

所以宋朝收回的只是一座座空城,人口、財物盡被金人擄走。更可怕的是,這麼一來,金國人就看明白了,原來所謂的中原大國就只會練一張嘴罷了,第一次十五萬宋軍被一萬人打得落花流水,第二次被七千人追得落荒而逃,可見宋軍的戰鬥力之低下。

禦敵無方,擾民有術

宋徽宗即位時,北宋正處於經濟高度發展、國家富庶繁榮的鼎盛時期。北宋時期的國民生產總值,占當時世界的80%。而北宋每年用來養兵養官的費用,高達國家收入的70%以上,那童貫指揮的軍隊,戰鬥力又為什麼會如此低下呢?

童貫是宋軍的最高統帥,每一次出兵打仗的時候,都是先從朝廷領軍費。可他領到軍費就擱自己家了,然後在進軍途中,再讓沿路的州縣給他補齊。這樣一來,老百姓能不恨童貫嗎?補齊的這些錢,童貫也不會真的用來給士兵發餉,可能還有一部分又進自己腰包了。

俗話說「皇帝不差飢餓兵」,連士兵的給養都供應不上,就甭說什麼打仗了。如此一來,士兵就開始搶老百姓的糧食,整個是「禦敵無方,擾民有術」。這樣的軍隊,百姓怎麼會支持,又怎麼能有戰鬥力呢?後來岳飛的軍隊有戰鬥力,因為岳家軍「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寧肯凍死,不能拆老百姓的房;寧肯餓死,不能搶老百姓的糧。而童貫的部隊則是不餓也去搶,還得把老百姓轟出去,自己住好房子,所以他們根本得不到百姓的擁護。

童貫因為贖回幽雲十六州「有功」,被封為廣陽郡王。他要裝修王府,宴請工頭吃飯,就是一頓普通的早點。史書上沒有記載上的是什麼菜,只說上第一道菜用的是銀盤銀碗,上第二道菜用的是金盤金碗,上第三道菜就是玉盤玉碗了,而且還一邊一個美女伺候著。

工頭吃完飯告辭後,童貫的家人追上來說,請留步,我們王爺說了,剛才你用過的所有食器和伺候你的那倆美女都送給你了。這個人把這些餐具一賣,立刻富甲一方,成為當地首富。

童貫拿這些東西就跟我們拿個紙杯似的,說不要就不要了,可見他家裡有多少財富,他指揮的軍隊又怎麼能不失敗?

踢球出身的高太尉

童貫身為主管軍政的樞密使,竟然敢明目張膽地貪污軍費,剋扣軍餉,他就不怕被查出來治罪嗎?按照北宋時期的制度,三衙是直接指揮軍隊的,長官一般都是武將,那麼當時三衙的統帥是誰呢?他比起童貫如何呢?

這個人大家都非常熟悉,《水滸傳》裡也提到過,就是高俅。高俅是個奸臣,這點不用多說,《水滸傳》裡把他寫得又奸又壞。可這麼壞的一個人,在宋朝的「六賊」裡還排不上號,可見宋徽宗一朝的壞人有多少吧。

高俅是怎麼被皇上看中的呢?是因為他踢得一腳好球。宋徽宗做端王的時候,與駙馬王晉卿關係很好。王晉卿也不是什麼好人,一個浪蕩公子,跟端王臭味相投。宋徽宗做端王時的種種浪蕩行徑,有些就是王晉卿誘惑他幹的。王晉卿作為神宗皇帝的駙馬,娶了公主不算,還一房一房地娶小妾。神宗皇帝也能容他,要擱在明清皇帝手裡,早就掉腦袋了。

有一次端王想篦頭,沒帶篦刀,就借用王晉卿的。端王發現王晉卿的篦刀款式、做工都非常精美,就說這東西太好了,能不能送給我?王晉卿說,我正好新做了一副,一會兒派人給你送去。王晉卿派誰送的呢?就是高俅。

高俅到了端王府,剛好碰上端王在蹴鞠。鞠就是古代的足球,玩法跟咱們今天踢毽子差不多,花樣非常多,得用技巧,不是那種體力衝撞的遊戲。王爺在踢球,當然不能上去打擾,於是高俅就站在邊上看,只要端王一踢到精彩的地方,他就連連叫好。

端王一看,這個人是個行家呀,要不怎麼知道在哪兒叫好呢?於是就問高俅,你也會蹴鞠嗎?高俅回答略知一二。端王說,那你踢給我看看。高俅說,不敢獻醜。端王說,沒事沒事,你就踢吧。

高俅這一踢,端王就看傻了,這個人不但會,而且踢得非常棒,簡直就是巨星級人物。端王馬上派人給王晉卿傳話,說這人我要了,篦刀和送篦刀的人我都留下了。此外,高俅這個人長得比較帥,是個美貌小生,這點也很得端王喜好。

高俅做官

後來端王登基為天子,高俅就做上了節度使,後來官至太尉,是武將的最高一級。看著高俅做了高官,早年跟宋徽宗一起玩的那幫人很不服氣,說,我們都是從龍的人,他憑什麼就能當這麼大的官?徽宗皇帝居然說,封你們做官?你們長了那麼好使的一雙腳嗎?

高俅就是靠踢得一腳好球而受到皇帝的恩寵,而且二十餘年遍歷三衙,掌握著宋朝軍隊的直接指揮權。

軍隊為什麼沒有戰鬥力

中國在唐朝以前,嚴格意義上講,沒有職業軍人。士兵就是農民,農民當兵打仗是盡義務。特別是在漢朝、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士兵連軍裝武器都得自備。

我們看《木蘭辭》,花木蘭替父出軍,先要「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因為那時沒有職業軍人,什麼都得自備。唐朝以後,中國才開始實行正規的募兵制,才開始有職業軍人,老百姓可以通過當兵掙工資養家餬口。

宋朝雖然也實行募兵制,但宋太祖認為,募兵的目的是為了給老百姓一口飯吃,好讓他們不造反,而不是為了抵禦外虜。宋朝哪裡鬧了災荒,皇上就派人去那裡募兵,所以有句話叫「豎起招兵旗,自有吃糧人」。那時老百姓當兵的目的是吃上飽飯,並不是為國盡忠。

因此,宋朝軍隊人數雖眾,但是缺乏戰鬥力,臨陣多敗,逃兵很多。因為長官剋扣軍餉,當了兵還是吃不飽飯。逃跑後被抓的士兵怎麼處置呢?逮回來後在臉上刺字,叫作「黥面」,這是古代對犯人和逃兵的一種刑法。

北宋名將狄青從小兵做起,最後官居樞密副使,他的臉上就有當兵時被刺的字。皇上後來給他一種藥,讓他把字洗掉。狄青不肯,說,這樣可以激勵將士,讓他們明白臉上刺字的人也能當樞密副使。但是,真正靠一刀一槍在戰場上拼功名的武將,最高也只能到這個位置了,岳飛後來也是樞密副使。樞密使是文官把持的,一般真正的大將是當不上的。

高俅本是市井無賴出身,他不光腳好使,腦子也好使。他招兵專招那種有一技之長的人,要麼會踢球,要麼會做手藝活,實在沒有什麼一技之長,能賣力氣扛大包也行。他跟這些士兵說,你們可以不訓練,可以不當差,但是要把你們的一技之長髮揮出來,會做鞋的做鞋,會制陶的制陶。

高俅把士兵製作的東西賣出去,錢就歸自己了。於是整個宋軍的軍營,八十萬禁軍就變成了高氏公司的打工仔,而且還不用高太尉支付工資,養兵的錢是國家撥付的。童貫、高俅家用的服務員也全是士兵,有三千多人,他們給樞密使和高太尉從事私人服務,掃廁所、當警衛、採買東西,就幹這些事情。

宋朝重文輕武,武將的地位很低,所以一般都說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水滸傳》裡,林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大家會想,堂堂八十萬禁軍的教頭,為什麼會被高俅迫害?其實,林沖並不是八十萬禁軍的武術總教練。八十萬禁軍有多少個教頭?五千多個。林沖只是五千多個教頭中的一個。後面不是還提到一個洪教頭嗎?柴進莊上不也養了好多教頭嗎?

宋朝武將,都指揮使職位是最高的,也才是正五品。都指揮使下面是指揮使,然後是都虞候、虞候、都教頭、教頭。教頭是從八品下,用我們今天的話講,就是連排級幹部。

在高氏公司裡邊,想要憑著自己的才能得到晉陞是不可能的。要想晉陞,只能靠行賄。所有的官爵都明碼標價,指揮使一個價,虞候另一個價。買官的錢花出去了,就要想辦法掙回來,從誰身上掙呢?自然是從當兵的身上掙。這些軍官,無一例外地會三招生財之道:

第一招是虛報人數。部隊明明是四千人,卻從朝廷領七千人的軍餉,那三千空額就揣進自己兜裡了。宋朝的軍隊,一出兵就說有多少萬人馬,聽著挺唬人,其實都是紙面上的數字,是用來領軍餉的數字。號稱出兵七千,實際上可能就四千,再逃跑兩千,最後剩下的就兩千人了。

第二招就是喝兵血。從朝廷領來的軍餉,除了進到軍官腰包的,剩下四千人的軍餉會實額發給士兵嗎?不會,還要按一定比例往下剋扣。

第三招就是前面說到的,讓士兵給統帥進行無償的勞役,在統帥家裡從事各種服務。

這樣的軍隊能否有戰鬥力,就可想而知了。

那麼這樣的軍隊打起仗來,會是什麼樣子呢?

宋軍的士兵,騎馬人墜馬,射箭箭墜地。騎兵上了戰馬,只能抱著馬脖子,馬一叫,手一鬆,整個人就掉下來了。射箭先不說射得中射不中,士兵連弓都拉不開,還沒射到箭靶跟前,箭就掉下來了。宋軍平時不操練,淨給太尉做手藝活賣錢了,這樣的人馬遇上金、遼如狼似虎般的軍隊,不打敗仗還有天理嗎?

這些昏君佞臣醉生夢死,在一片歌舞昇平中自我感覺良好,原來質樸節儉的宋帝國,在這些奸相、奸將、奸宦的引導下,一步步地走向奢華,以致走向滅亡。

4.風流天子:宋徽宗的荒唐事兒

給石頭封侯

宋徽宗在蔡京、童貫、王黼等一幫奸臣的包圍下,走上了奢華無度的道路。後世的記載中,關於宋徽宗奢華無度的故事有很多,史不絕書。

宋徽宗有收集奇石異木的愛好,他的這一愛好引發了一場舉國騷動的舉動,就是運送花石綱。我們知道,《水滸傳》裡有「智取生辰綱」的故事,這個「綱」指什麼?宋朝將大宗運輸的貨物稱為「綱」。徽宗時期,將十艘船編為一組,將外地的各種奇石名木大宗運往京師,稱為「花石綱」。

剛開始時,運送花石綱的舉動還沒有弄到攪得天下不安的程度,只是從東南地區運石到京師。宋徽宗非常欣賞這些珍奇石木,只要看中哪塊石頭,就會賞賜給運送石頭的人高官厚祿。皇上的這一舉動,化成了一道無聲的命令。於是,一場禍國殃民的大規模運送花石綱的舉動,就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

史書上記載,有人在太湖發現一塊巨石,長寬高均兩丈有餘,需要造大船將它從太湖流域運到東京汴梁。巨石抵京後,由於城門的高度有限,石頭進不了城,最後竟拆城門將石頭運了進來。後來,又有人在太湖發現了一塊更大的石頭,這塊大石頭運進京時,僅運費就花了八千貫,相當於兩百多戶中產人家一年的生活費。

石頭被運來後,徽宗看了非常高興,給這塊石頭親筆題名,並欽賜玉帶。還有一次,有人在今天上海附近發現了一棵古松樹,如九曲盤龍一般,樹形非常奇特。古樹盤根錯節、枝繁葉茂,如果運輸就要連同土塊、假山一起連根刨起,體積很大,無法走運河,只能走海運。結果運輸船隻在海上遇到風暴,全部沉沒了,損失難以計算。

主持花石綱運送事宜的,正是六賊之一的朱勉。他為了運送一塊巨石,現造了兩艘大船。石頭運抵京城後,徽宗皇帝看了非常喜歡,賞賜參與運輸的勞工每人一隻金碗,加封朱勉節度使銜。而這塊石頭竟被徽宗封為盤固侯。

古代的位階次序,王之下是公、侯、伯、子、男。當初周武王分封子弟功臣,功勞最大的姜子牙的後代才被封為齊國侯爵,而宋徽宗一高興,竟把一塊石頭封為了侯爵。

這樣濫施封賞,那些在戰場上一刀一槍捨命保江山的將士心裡會怎麼想?難道我們在皇帝眼中還不如一塊石頭?

官逼民反

運送花石綱前前後後持續了二十多年,這對中國南方的人民來說,是一種掠奪,是一場真正的災難。

二十多年間,被運到東京汴梁的石頭總計有十多萬塊。其中,最貴一塊石頭的運費花了三十萬貫,相當於一萬戶中產階級家庭一年的收入。而在運輸這些石頭的過程中,死了多少人,沉了多少船,拆了多少橋,扒了多少城門,是無法統計的。

貪官佞臣們利用皇帝的這一喜好,勒索百姓,大肆征斂。不管是高山深谷還是激流險灘,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只要誰家的一石一木尚堪玩味,誰家就要遭殃。這些衙役如狼似虎,衝將進來,黃封條往上面一貼,就成了皇室的御用之物,還要主人仔細看管,來取時如有半點兒損壞,就是大不敬之罪。

大不敬的罪過,在古代可以處以凌遲,就是一刀刀地剮死,而這些只是為了一石一木。主人如果不給官吏一點兒好處,官吏就會在搬運時故意碰掉一角,然後誣陷是主人弄壞的,無中生有地扣上大不敬的罪名。另外,這些運石的官吏還會以房屋牆垣阻礙運輸為由,強迫百姓拆牆扒房,絲毫不顧百姓死活。

官府無限度的壓搾引發了百姓的反抗。在花石綱鬧得最嚴重的東南地區,爆發了方臘起義。

據記載,方臘起義從者二百萬,起義軍逮住宋朝的官員,剖腹挖心,熬人油點天燈,那種刑法的殘酷程度超出我們的想像。中國人向來不為已甚,一般不會把事情做得太絕,起義軍會這樣,足見花石綱給百姓造成的痛苦有多大,老百姓對這件事情的痛恨有多深。

所以,就連官修史書也不得不承認,方臘造反事出有因,實在是官逼民反。

耗費民力建艮岳

宋徽宗搜羅如此多的珍奇石木,是為了在京都建一座園林,叫作艮岳。

艮是八卦中的一卦,方位東北,艮岳就建在皇宮的東北方向。徽宗為什麼要在皇宮東北方向建園林呢?原來,徽宗皇帝繼位後,一直膝下無子,有個茅山道士告訴他,這都是因為皇宮東北方向地勢低窪,若把地勢墊高,則子孫繁盛。

於是,徽宗命人把東北方向墊高。不久,王皇后懷孕生子,就是太子趙桓,也即後來的宋欽宗。此後,其他嬪妃開始比賽似的給他生孩子,一共生了三十多個皇子、三十多個公主。在中國古代帝王中,宋徽宗應該是兒子比較多的了。這樣一來,徽宗就更加寵信道士,而且相信皇宮東北方向好,要在此修建艮岳。

宋徽宗治國無方,但是他的藝術品位還是相當高的。就連貶低宋徽宗的人也不得不承認,這座艮岳可謂集中國古典園林之大成。

艮岳純粹是皇上玩的地方,它不像圓明園、頤和園之類的建築,還有皇帝上朝辦公的宮殿,而是完全倣傚白牆黑瓦的江南風格,其間還有高陽酒肆,甚至有一條買賣街。進了大門,一條筆直的御道,兩邊全是那些耗費重金運來的太湖石。艮岳的主峰完全由太湖石堆成,高一百五十米,遍栽奇花名木。值得一提的是,山上存了兩樣東西,一樣是雄黃,另一樣是爐甘石。雄黃的作用是避蛇鼠蚊蟲;爐甘石的妙處則在於下雨時,石頭遇水會冒煙,雲蒸霞蔚,恍如仙境。

與這人間仙境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汴城十里之外的人間地獄,是國家的滿目瘡痍、百姓的餓殍滿路,是北方宋江、南方方臘官逼民反的農民起義。可宋徽宗根本看不到這些,他能看到的,只有繁華遍地的汴梁城,甚至只有他的皇宮、他的艮岳。

我們這位藝術家皇帝,就這樣無憂無慮地徜徉在這仙境般的園林中,恣情激盪著他的藝術靈感,想到的也只有筆下的丹青和心中的詩作。

艮岳裡除了奇石名木之外,還養了許多珍禽異獸。據說,光梅花鹿就養了幾千頭,還有仙鶴、錦雞及各種水鳥,其他動物也是一應俱全,整個一座皇家野生動物園。白天還好說,可是每到夜裡,就傳出一片鳥叫獸號的聲音。你想,堂堂一座京城,弄這麼個野生動物園,天天晚上都得聽動物叫,這不快成畜生聚居之地了嗎?京城百姓都覺得這無異於荊棘銅駝,是亡國之音、不祥之兆。

宋欽宗繼位以後,金人圍攻東京汴梁,百姓沒有糧食吃,皇帝只得下令開放艮岳,園中的動物可隨便殺來充飢。要知道,古代的老百姓是很難吃到肉的,只有當官的才吃得上,老百姓只能吃五穀雜糧。這下倒好,開了葷了,梅花鹿、仙鶴等各種難得的珍禽異獸被百姓分食一空。而那些太湖石則被用來堵城門,砸金兵,充當礌石了。這些曾經斥巨資運來的石頭,最後就這麼白白糟蹋了,整座園林也被毀掉了。

北宋滅亡以後,金朝的第四代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把都城從遙遠的上京(今黑龍江阿城)遷到了北京。遷都後,他下令將艮岳的太湖石拆下,運往北京堆砌自己的園林,就是今天北海公園的瓊華島。一個西域胡商承包了拆運的工程,據說當時拆出來的雄黃竟有十多萬斤。這個商人因此發了大財,富可敵國。

我們今天去北海公園的瓊華島,在白塔北坡靠近五龍亭的方向,仍然可以看到很多精美的太湖石,小巧精緻,非常可愛。而且一到下雨天,還有石頭往外冒煙,的確恍如仙境。這些石頭就是八九百年前宋宮的舊物,可以說,每一塊石頭都不知道是犧牲了多少條性命、帶著多少百姓的血汗來到這個地方的。

道士特別受寵

除了搜奇石、建艮岳,宋徽宗還有一個劣跡,就是舉國崇道。宋徽宗崇奉道教,而且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形成於東漢時期,是中國傳統道家思想與神仙方術結合形成的一種宗教。

中國古代自漢唐以來,佛儒道三教逐漸合一。從嚴格意義上說,儒家算不上是宗教,而是一種思想。佛儒道三家的區別在於:

儒家修性,就是修身養性,講求捨身取義、殺身成仁。孔夫子說「不知生焉知死」,意思是,你別問我人死之後的事,別跟我談那些鬼鬼神神的事,我不管那些,我只管人活著的時候品性怎麼樣。

道家修命,就是要延年益壽,修煉成仙,白日飛昇。道家說,人死不了,人可以修煉成仙。人到底能不能成仙,反正我們也看不見,所以無從知曉。

佛教進入中國後,提倡一種終極的人文關懷。佛家思想說,人死後,就會轉世投胎,追問人的來世會怎麼樣。

聖人以神道設教,中國古代的皇帝對各路宗教一般都是要支持的。事實上,道教的思想往往跟皇帝的想法是最契合的,因為皇帝最關心的無外乎兩件事:第一,我坐的這把椅子別被別人搶走,所以誰也不能造反;第二,這把椅子坐穩後,我怎麼能活得長久一點兒,最好永遠活下去。道教認為,人可以修煉成仙,長生不老。這樣一來,皇帝自然就非常喜歡道教。

我們前面提過,有個道士建議宋徽宗把皇宮東北墊高,就會子孫繁茂,結果真的應驗了。這樣一來,徽宗就更加寵信道士了,於是廣招有道行的道士。

相傳,有個叫王老志的道士,一見徽宗的面,就遞給徽宗一個大信封,說,我別的不說,您先看看這個。徽宗把信封打開一看,裡邊是他早年寫給妃子的情詩,據說內容很下流。徽宗一下被震暈了,心想這個道士怎麼會知道這些,覺得確實有神通,就重用王老志,當時人稱老王先生。

老王先生失寵後,又有一個叫王仔昔的道士受到徽宗的寵信,人稱小王先生。據說,王仔昔沒見到皇帝的愛妃,只是在宮中作法,就把這位妃子的眼病治好了,因此更得徽宗寵信。

但是,這兩個道士受重視的程度都比不上一個叫林靈素的妖道。這個妖道蒙騙君主,禍害國家,應該說,北宋之亡與他有很大關係。

江湖騙子林靈素

林靈素年輕時,蘇東坡曾給他看過相,說他將來必然大富大貴。

可是,林靈素一直沒有富貴的機會,於是就去賭錢,結果輸得一塌糊塗。債主上門討債,他還不起債,為了讓債主解氣,自折其面,就是自己把自己給毀容了。所以,林靈素的形象是一半臉像骷髏,一半臉潤色如常人。我們可以想一下,這樣一副尊容,給人的感覺就不像一般人,因此被舉薦給了宋徽宗。

林靈素覲見徽宗,一見面就故弄玄虛地說,太奇怪了,我當年在天上伺候玉皇大帝的時候,見過陛下。徽宗聽罷,也跟著裝神弄鬼,說,是啊,朕也瞅你眼熟,朕還記得你當年騎著一頭青牛,你的牛哪兒去了?

我們知道,道家的祖師爺是老子,傳說老子騎青牛過函谷,所以人們又把道士叫牛鼻子道士。

林靈素大言不慚地回答:「寄牧外國,不久即來。」意思是說,我把它放到外國養著去了,不久就會來。沒過多長時間,高麗國進貢青牛,滿朝文武大驚失色,認為這個林靈素真是天上的仙人下凡。

林靈素行騙得逞,膽子更大了。他對徽宗說,陛下,您知道您的前身是誰嗎?您是玉帝的兒子,神霄宮玉清王,目睹中原被金狄之教(佛教)毒害,玉帝派您下凡,拯救苦難的中原人民。我是玉皇大帝跟前一個叫左慧的仙人,是跟著您下凡的。

林靈素還在朝堂上大放厥詞,他一指蔡京,說這位是左元仙伯,一指王黼,說這位是文華吏,當年都伺候過玉帝。當時宋徽宗最寵愛的劉貴妃,被林靈素說成是九華玉真安妃,是天上的仙女下凡。就連童貫、梁師成兩個大宦官,也被說成是天上的神仙。昏君佞臣們一聽,心想太好了,怪不得我們相處得這麼融洽,原來我們在天上就是一家。

徽宗皇帝認為林靈素真是仙人,有通天徹地之能,於是欽賜林靈素道職,還經常讓林靈素開法會講法。林靈素在東京汴梁開法會,宣稱來的聽眾每人賞三百文錢,這下汴梁城真可謂是萬人空巷了,百姓都弄塊青布,把腦袋一包,冒充道士去聽他講法了。林靈素每次開法會的花費,都合今天的百萬人民幣之巨。

那麼,林靈素真的懂什麼道法嗎?事實上,林靈素也未必懂道法,他講的都是一些市井俚語,皇帝聽慣了之乎者也,乍一聽這些市井糙話,覺得比較新鮮。而且,據說林靈素說話比較幽默,講東西深入淺出,能逗得大家哈哈大笑,連皇帝本人也不顧君體,跟著忘形大笑。這樣一來,林靈素的威望就越來越高了。

據說,林靈素麾下有弟子兩萬人,他出行與宰相、太子爭路,人稱「道家兩府」。在宋朝,「兩府」指的是東府、西府,東府是宰相,西府是樞密使。林靈素的地位能與宰相、樞密使相提並論,可見他的勢力之大。所以,很多奸邪小人都來賄賂林靈素,以求官職。

宋徽宗崇信道教,覺得僅僅修道觀、塑神像還不夠,他又跟道菉司說,朕本來是玉皇大帝的兒子,是因為看到中原生靈塗炭才下凡的,朕這樣高尚的行為是不是應該表彰一下?於是,道菉司冊封宋徽宗為教主道君皇帝。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大臣們見皇帝崇奉道教,紛紛投其所好,上朝不穿朝服,而穿道袍。於是每到朝會時,但見大慶殿前,人人黃冠羽扇,滿廷烏煙瘴氣,其情其狀煞是可笑。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歷史上,有不少帝王慕佛崇道,梁武帝就曾三次捨身同泰寺。梁朝的大臣一上朝,發現皇上不見了,一問才知道皇上出家了,眾臣只好捐錢給寺廟,把皇上贖回來。這樣一來,同泰寺是修得金碧輝煌了,可是被不斷搜刮的百姓最後只能造反了。

可見,皇帝慕佛崇道,會給社稷百姓帶來災難。

皇帝逛妓院

宋徽宗貪圖享樂,光在自己的豪華宮殿裡修道煉丹、吟詩作畫還覺得不夠,又開始打起美色的主意來。

徽宗皇帝一朝,宮裡有宮女近萬人。我們講,唐玄宗那會兒「後宮粉黛三千人」,但跟宋徽宗比都不算什麼了。徽宗有這麼多嬪妃,還覺得不過癮,說宮裡的佳麗都看膩了。

這時,奸賊高俅給宋徽宗出主意,說,咱們上街逛逛去,聽說東京汴梁城有一個名妓,叫李師師,艷名遠播,陛下您願不願意去看看?宋徽宗當然是欣然前往。高俅引著宋徽宗來會李師師,李師師見高俅貴為太尉,對這位陌生的客人都如此恭敬,就知道這個人的身份不一般,於是使出渾身解數,曲意逢迎。宋徽宗非常高興,在李師師處一直待到天亮,才依依不捨地回宮。

李師師的父親是開染房的,她三歲的時候,被寄養在佛寺裡,因為當時稱呼佛家弟子為師,所以得名師師。李師師長大後,父親因罪獲刑,她孤苦無依,被一個姓李的經營風月場所的女人收養,成了娼妓。

那時候的名妓,光長得漂亮還不行,還要有一點兒藝術修養。李師師從小耳濡目染,琴棋書畫樣樣在行,色藝雙絕。遇上這位藝術家皇帝,倆人就成了藝術上的知音。

皇帝逛妓院,這事不管怎麼說都是有悖禮法的,是不光彩的事。宋徽宗雖然還想再會李師師,但是礙於禮法,不方便去。於是,奸賊王黼給徽宗出主意,說,您何不挖一條地道,直接通到李師師的家?

徽宗聽了很高興,趕緊命人挖了一條地道,從皇宮大內直通李師師家。從那以後,徽宗經常趁著夜色,著青衣小帽,帶著幾個太監,到李師師那兒去。其間,還發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兒。

為名妓爭風吃醋

李師師認識宋徽宗之前,有不少相好的,其中就包括著名的詞人周邦彥。一天,趁著宋徽宗生病的時候,周邦彥來探望李師師。不料,他進門剛一落座,就聽說宋徽宗不顧病體,也來到李師師家了。周邦彥著了慌,心想皇上來了,我跑也來不及,君臣相見更不合適,只好趕緊躲到了床底下。

這時,宋徽宗就進門了。皇帝在李師師這裡享用過美酒佳餚,欣賞過佳人歌舞,見天色已晚,就說朕要起駕回宮了。李師師勸宋徽宗說,夜已三更,馬滑霜濃,陛下龍體要緊,就別走了。宋徽宗那天大概確實有事,最後還是走了。

宋徽宗走後,周邦彥從床底下爬出來,擦著冷汗感歎,好險好險。我們想,周邦彥是文人性情,性格也有幾分輕佻,再加上目睹徽宗與李師師的親密舉動,有點兒吃醋,於是他就填了一首詞,把剛才在床底下的目睹耳聞寫了進去。詞裡有這麼幾句:「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後來,宋徽宗又來會李師師,問她近來有沒有新曲子唱來聽聽。我們知道,詞就是那個時候的流行歌曲,譜上曲就能唱。李師師就把周邦彥填的那首詞唱出來了。她一唱完,宋徽宗臉就變了,心想,這不都是當時李師師跟朕說的話嗎?於是問,這首詞的作者是誰?李師師自知失言,但又不敢隱瞞,只好說是周邦彥寫的。

這樣一來,可就給周邦彥惹禍了。徽宗皇帝聽完慍怒,抖衣拂袖,站起來就回宮了。沒過幾天,徽宗皇帝就對左右的人說,找找周邦彥的碴兒,看看他寫的詞裡有沒有淫詞艷曲。左右的人心想,這太容易了,隨便找一首就是。

為什麼這麼說呢?婉約派詞人一般寫的就是兩大永恆主題——生命與愛情,在當時就經常為人詬病,被指為淫詞艷曲。宋徽宗拿過左右呈上的「證據」一看,斥道,就這樣的人還配做官?於是將周邦彥貶出了京城。

實際上,徽宗皇帝這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他比周邦彥也強不到哪兒去。為了一個名妓,皇帝竟與臣下爭風吃醋,這不能不說是荒唐至極的事情。

《袁騰飛講兩宋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