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文初祖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雖歷經滄桑,飽受磨難,卻綿延不絕,歷久彌新,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續至今的文明。中華文明的開啟,同其他文明一樣,充滿著神幻色彩。中華文明究竟起源於何時?中國人為什麼說自己是龍的傳人?關於中華文明的起源,又有哪些美麗的傳說呢?

故事從這裡講起

中國的歷史上下五千年,國土面積幅員萬里,人口眾多。其他古文明有這麼大規模嗎?古希臘一個城邦不過方圓百里,人口十萬,而所謂民主大會就是一萬多人在會場上喊,哪一邊聲兒大,哪一邊就通過。所以中國人提起自己的國家,沒有不自豪的。

中國人特別愛用一個吉祥詞,叫「龍騰神州」。「神州」就是咱們腳下的這片土地,這裡曾經是神居住的地方。那麼,「龍」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在自然界,龍是不存在的。其他國家,國徽上要麼畫幾隻張牙舞爪的獅子,要麼來一隻蹦蹦跳跳的袋鼠。比如美國,它的國家圖騰是一隻鷹。只有中國的民族圖騰是一條根本不存在的龍。

龍只是個傳說。它是人們想像出來的一種神獸,長著鹿角、蛇身、魚鱗、牛嘴、鷹爪、虎掌等,總之是九種動物各貢獻了身體的一部分,組合而成的新物種。

中國人的想像力為什麼這麼豐富,能想像出龍這麼一個稀奇古怪的東西,而且千百年來一直將其奉為神明呢?這就必須上溯到那遙遠的傳說時代。

為什麼說那個時代是「傳說」呢?我們瞭解歷史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一種是文字記載,像《二十四史》《戰國策》《春秋》之類的史書;一種是流傳下來的,或者出土的文物,比如幾千年前的青銅器、幾百年前的古畫。

如果文字的記載和文物可以相互印證的話,這一段歷史就是可信的歷史,簡稱「信史」。如果只有文字記載而無文物佐證的話,這段歷史的可信度就要大打折扣了——畢竟文物是實打實的,文字卻可以胡編亂造。

到目前為止,商代的甲骨文是我們能辨認出的最古老的文字。商之前的文字,要麼埋在土裡沒被發現,要麼被發現了卻無法辨認,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商代是中國信史的開端。而商之前的歷史,比如夏代和再往前的三皇五帝,就都屬於傳說時代了。

考古已發現的中國最早的人類,是生活在距今約200萬年的雲南元謀人。

老祖先們剛從樹上下到地上生活的時候,實在沒啥競爭力——牙齒沒老虎鋒利,體形沒猛犸象壯大,速度趕不上豹子,上樹比不過猴子,所以只能以一種非常原始的狀態生活。拿塊石頭敲敲打打就是工具,削尖木棒叉兩條魚就算開葷。男人打打獵,女人採點果子,維持基本的生存。

就這麼過了一百多萬年,人類才漸漸地從憋屈的原始生活中走出來,開始出現了一點變化。以前的石器都是敲打出來的,現在改磨製了,鋒利的石刀、石斧,甚至弓箭出現了。

弓箭的出現使先民的戰鬥力指數迅速飆升,其厲害程度不亞於在現代戰爭中出現了導彈。

以前的生態環境可比現在要好得多,氣候也更溫暖,到處都生活著劍齒虎、猛犸象。大傢伙一起出去打獵,北京猿人要和這些野獸狹路相逢,哥幾個只能拿著粗糙的石塊衝上去拍,最大的可能是野獸們都沒事兒,哥幾個反被它們給拍扁了。

有了弓箭後,人可以遠距離攻擊野獸。一箭不行兩箭,兩箭不行三箭,放了三箭還射不中,扭頭就跑。這樣一來,死在野獸爪下的兄弟數量減少了,打到的獵物變多了。

填飽了肚子,先祖們的追求開始上升到精神層面。在距今約7000年前,人類開始步入文明時代。中華文明的肇興,大約就是從這時開始的。

傳說中的遠古發明家

傳說中,中國人的老祖先是伏羲和女媧。當然了,更早還有開天地的盤古,不過盤古把身軀奉獻給了天地,沒有留下自己的血脈,所以從血緣上講,中國人不是盤古的後代。中國人要追根溯源,還得從三皇五帝算起。

「三皇」指的都是誰呢?從古至今,人們為這事兒吵了幾千年,也沒吵出個統一的結果來。比較主流的看法有三種:第一種認為「三皇」是指伏羲、燧人氏和神農氏;第二種認為是指伏羲、女媧和神農氏;第三種認為是指伏羲、神農氏和軒轅黃帝。

咱們先說燧人氏。

為什麼叫燧人氏?顧名思義,就是他發明並教會了當時的人們鑽木取火,是遠古時代的大發明家。原始人一開始不會用火,所有的東西都得生吃。生肉這玩意兒能好吃嗎?咬一口噴一臉血,牙齒不鋒利還咬不動,所以那時候人的面部特徵更像猿猴。

有一天打雷,一個炸雷劈到樹上,引發了森林大火。跑不出去的動物就被烤熟了,散發著陣陣香氣。火滅後,原始人聞著香氣就來了。哥幾個一合計,覺得這東西能吃,於是你拿後腿,我拿前腿,往嘴裡一塞——味道好極了!這可比腥不拉幾、臭烘烘的生肉強多了。原始人從此發現,什麼東西只要過一下火,就一定好吃。

但是那會兒沒有火柴和打火機,不能想點哪裡就點哪裡,所以原始人只能天天盼雷劈。一道閃電劈下來,什麼東西著了,哥幾個就得趕緊拿柴火來,給它點著,然後請回自己的山洞,並安排專人添柴火,看守火堆。

如果火堆熄滅了的話,哥幾個還得吃生肉,還得加上娘幾個、娃幾個。反正一部落的人,都得等著老天爺下一次打雷,正好把樹劈了,有了火種才能吃回烤肉。那個時候如果雷暴頻繁還好,要是趕上三年不打雷,可就太慘了,大傢伙還得吃三年生肉,所以獠牙還不能退回去。

後來,終於有人在無意中發現了鑽木取火的門道,使人工取火成為了可能。一傳十,十傳百,等大家都學會了這門技能後,才想起來問一問第一個發明鑽木取火的人是誰,結果無從考究,於是只能稱其為燧人氏了。

當時還有另一位大發明家叫有巢氏,他教會了大家蓋房子,有了巢。

最初,原始人都住在山洞裡,但他們不像現代人有戰天斗地、人定勝天的氣魄,說我來搞搞梯田,他們想都不敢想,所以溫飽只能靠漁獵。學會蓋房子後,先民們再也不用住在山洞裡了,能搬到平原大搞農業生產了。

雖然燧人氏和有巢氏這兩位發明家貢獻很大,但和「羲皇」伏羲一比,就只能算是小咖了。

伏羲是中國境內很多民族共同認可的人文初祖,是公認的「三皇」之首。

一腳踩出來的神娃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在中國西北的廣袤土地上,有一片極樂國土,叫作華胥氏之國。那裡沒有統治,沒有壓迫,沒有房貸,沒有車貸。生活在那裡的人,沒有慾望,沒有不良嗜好,該吃吃,該睡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毫無壓力,每個人都很長壽。

如果人人都這麼活,據說人的平均壽命能到一百六十歲。為什麼咱們現在到不了呢?就是因為慾望太多——生氣一下子,好,減五十分鐘,一天生氣個二百回,那離掛就不遠了。

傳說在這片極樂國土上,有一個叫華胥氏的姑娘。有一天,她一個人出去玩耍,來到了一片林木繁盛、風景優美的大沼澤,這裡被人叫作雷澤。在雷澤的邊上,有一個巨大無比的腳印。

姑娘心想:「今兒我可長見識了,這大腳丫子,得穿四五百碼的鞋吧!太好玩兒了,我得去踩踩它,比一比。」

華胥氏這一踩,可踩出了大事兒——懷孕了!沒過多久,她就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大胖小子就是伏羲。

這個「一腳踩出娃」的危險故事告訴我們,伏羲的母親是華胥氏,那他爹是誰呢?

雷神。

《山海經》裡說,雷澤是雷神的地盤,雷澤邊上的巨人腳印是雷神留下的,所以伏羲就是雷神的兒子。東漢時,人們畫的伏羲像都是人面蛇身的,也有人面龍身的。為什麼伏羲長這樣呢?這都是他老爹雷神遺傳給他的。

其實,這個大人物誕生的套路在中國、外國都有,只要是大人物最好都跟神扯上點關係。老娘都是莫名其妙地懷孕,父親是誰雖不明說,但左右留點暗示給你,想去吧。伏羲是這樣,後來夏、商、周幾代先祖都是這樣,甚至連國外的耶穌也是這樣——聖母瑪麗亞無染而孕。這事兒也就神能做得出來。

神話故事中的伏羲就是這樣誕生的。那麼,脫去了神話的華麗外衣,伏羲又是如何降生於世的呢?

現在的學者經過考證,認為伏羲的母親是當時一個部落的女首領華胥氏。他們這個部落是燧人氏的後裔,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崑崙山地區。

大約在公元前兩萬八千年到一萬年,地球進入了最後一個冰河期,冷啊,冷得不行。那個時候又沒有羽絨服穿,所以伏羲的先祖們就從崑崙山下遷,搬到了祁連山一帶的河西走廊遊牧。

大約在公元前九千年到八千年,河西走廊一帶發了一次大洪水。伏羲的先祖們被洪水淹得不行了,又開始東遷。

東遷分兩路。南路的一支發展為了古苗蠻集團,所以現在南方的很多少數民族也都是伏羲的親戚,他們同樣祭拜這位人文初祖。北路的一支發展為了伏羲氏集團。他們在伏羲母親華胥氏的帶領下,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

後來,他們遊牧到了雷澤。正值青春年少的華胥氏結識了雷澤的年輕部落首領—— 一位英俊威武、渾身散發著野性氣息的帥小伙。兩人一見傾心。

後來,華胥氏就懷孕了,一懷十二年才生下了伏羲。族人們很激動,為了紀念伏羲的誕生,他們把當地改名叫作紀。紀就是今天的甘肅天水,所以天水歷來都被稱為「羲皇故里」。

嫁人就嫁伏羲這樣的人

伏羲在母親的部落裡慢慢長大。華胥氏很重視對他的教育,後來還把他送到相鄰部落去留學。

伏羲天性聰明,學習起來廢寢忘食,實在餓了就胡亂找點野草啊樹葉啊什麼的,就一口涼水就當午餐了,堪稱當時的學霸。相鄰部落的首領很喜歡他,把祖傳知識毫不保留地都傳授給了他。

遠古時代,人們對大自然幾乎一無所知。大傢伙每天辛勤地勞動,依舊食不果腹,飢寒交迫。「咱整天都幹活,為啥日子還過得這麼慘呢?」伏羲很茫然。

為了弄明白其中的原因,伏羲總盤坐於卦台山巔苦思,風雨無阻。在這期間,他接了老娘的班,當上了部落首領。

中國人經常講「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日,正當伏羲在山巔冥想,他的眼前突然出現了一片美妙的幻景。一聲炸響後,河對岸的山開出了一條縫,一匹龍馬振翼飛出,悠悠然順河而下,直落於河心的分心石上,閃閃發光。這塊分心石瞬間化為立體的太極圖案,陰陽纏繞,光輝四射。

太極神圖的光芒震撼了伏羲,他頓悟到,原來天地之道如此簡單,唯陰陽而已。

為了讓人們世代享受到大自然的恩澤,伏羲把這最神聖的思想,化為了最簡單的符號:一橫表示陽,兩個斷開的橫表示陰,然後按四面八方排列,就形成了「乾、兌、離、震、巽、坎、艮、坤」這八卦。

伏羲創設八卦,在那會兒是天大的事兒,所以他的才華和名聲不斷流傳,就被很多年輕姑娘知道了。特別是很多部落的女首領,都想嫁給這個聰明的帥小伙。姑娘們唱著《嫁人就嫁伏羲這樣的人》,紛紛主動出擊,大膽地向伏羲表達她們的愛慕。在這萬花叢中,伏羲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她就是女媧。

女媧跟伏羲一樣,也是燧人氏的後裔,只是他倆分屬兩個不同的支系。他們雖然以兄妹相稱,但並非同胞兄妹。因為燧人氏時期,人們已經懂得了優生優育,各部落都已經明確規定,有血緣關係的同族男女不得為婚。

倆人看對眼後,伏羲帶著一對精緻的鹿皮作為聘禮,前去求婚,娶了女媧。他倆完婚時,伏羲三十一歲,女媧十六歲。伏羲龍身,女媧蛇軀,這二合一繁衍的後代,就是龍的傳人。

後來,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數百個部落,共同推舉伏羲擔任首領。伏羲憑藉著超人的智慧,為中華文明的演進做出了巨大貢獻。

勞模伏羲的大智慧

原始社會,人們主要靠捕魚、打獵為生。這可不是說先祖們天天都吃大魚大肉,更多的時候,哥幾個出去打獵,是被野獸吃掉了,或者累死了——你兩條腿跑不過它四個蹄,遇上食草的你追不上,遇上食肉的你就被吃。

伏羲很聰明,他發現蜘蛛織個網就能捉到昆蟲,所以他就模仿,教人們結繩做網,用網來逮魚捕獸。

學會織網後,人們的捕獲量大增。原來是不夠吃,現在是吃不完。吃不完也不能宰,那會兒沒冰箱,宰了就臭了,這怎麼辦呢?那就養著吧。一養,畜牧業就誕生了。所以,一直到近代,漁獵行業都還把伏羲當作祖師爺。

搞定溫飽工程後,伏羲還創設了嫁娶之禮,變革婚姻制度,使血緣雜婚變成了族外對偶婚。因為群居群婚的害處很明顯啊,同姓之間通婚太容易生出弱智後代了。

於是,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伏羲召開部落聯盟大會。他莊嚴宣佈:「從今以後,原來那一套男女雜游、不媒不聘的做法行不通了,正式廢掉。請小伙子們都管好自己,凡是要得到姑娘的,必須明媒正娶,用兩張鹿皮做聘禮,以後再胡來,嚴懲不貸!」

原始社會靠結繩來記事,大事結大結,小事結小結,這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共同現象。但是時間一長,過兩年,我還能記得這繩是為何而結的嗎?過兩年能記得,那到我兒子那輩上,還能記得嗎?看著一個個大大小小的繩結,大家就腦袋大。

所以,伏羲要造書契。他將特定的符號刻在物件上,比如陶器上,這樣就比結繩記事簡便多了。現在考古發掘出的當時的陶器,很多都刻著符號。雖然難以證明這些符號是文字的前身,但至少能證明那個時代已經有了簡單的思想符號。

伏羲的部落逐漸壯大。人一多了就不好認了,叫個人得指半天。阿一、阿二、阿三,這麼叫也不行,都阿一千兩百六十七了,自己都暈。伏羲想:「我姓風,這個姓氏我有,別人也可以有。」於是,中國人從此有了姓氏。

伏羲還創造出樂器,供人們娛樂。這樣大家高興的時候,就不用再聚一塊兒嗷嗷叫了,可以吹奏樂器來表達內心的喜悅。他還創立占卜學,遇事前先占卜,請示神靈;設立官員,立法,也就是任命部落裡管事的頭兒,按法來調解鄰里糾紛……

其實,這些貢獻不都是伏羲的,但他作為那個時代的勞模代表,這些事兒就都算到他的身上了。六十八歲時,活到老、干到老的伏羲積勞成疾,與世長辭。

伏羲死後,他的媳婦兒女媧接替了部落聯盟首領的職位。那麼,關於女媧又有哪些美好的傳說呢?

《袁騰飛講先秦·上古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