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了官員別亂叫「大人」,除非您想拜乾爹……——稱呼

上一節我們說了穿越回唐朝以後的語言問題,有客人就說了:我們學個英語,從小學到大,學了十幾年都沒折騰會,這唐朝漢語一年半載的也不可能學全吧?救急不救窮,你這導遊先教我們一些最急用、最有用的唐朝話,怎麼樣?

說的倒也有道理。這樣吧,今天先把人們開口最先用到的「稱呼」講一講。

根據我的有限瞭解,穿越回古代的一眾男女,除投胎成皇帝以外,投胎成后妃、皇子、公主、貴族子弟的概率最大。那麼您投胎成王子、公主、貴族男女以後,睜開眼看到面前的人,都應該叫啥呢?

「叮咚」一聲,您跟原宿主的靈魂鬥爭勝利,佔據了他/她的身體,醒來時感覺到自己躺在一張被褥柔軟華麗的大床上,鼻子裡聞到濃烈的熏香味和煎藥味。床前屏風外面有人喊:「皇后,郎君/公主終於醒轉啦!」隨後床帷掀起來,一位穿戴華貴的婦女俯身來看您—

這時候,您親熱地喊「阿娘」也行,嚴肅地喊「皇后」也行,最好不要喊「母后」—這個詞在唐代不用作當面稱呼,她老人家沒準兒會以為您燒糊塗了。

唐代兒女當面呼喚母親的用詞,現代人倒是不陌生,以「娘」的衍生稱呼「阿娘」「娘娘」(不是用來專門稱呼后妃的,只是普通的兒女叫自己的母親)等為主。如果您覺得自己是個有身份的成年人,在母親面前需要規矩嚴肅,那麼就叫「母親」。

如果被您穿越上身的那位皇子或公主,跟皇后感情很親密,那在非正式場合可以像普通平民人家一樣直接叫「阿娘」,唐代宮廷裡的禮法規矩並不像後世那麼冰冷嚴格。如果是正式場合,或者您惹皇后生氣了需要小心賠罪,那麼就得跟著外人一起,當面稱她為「皇后殿下」—不是「皇后陛下」,只有皇帝可以稱「陛下」。

您叫了「阿娘」,皇后答應一聲,叫您的小名,或者「兒啊」之類,娘倆兒正談心,外面奴婢通報:「聖人至。」

來的不是孔夫子,也不是關二爺,是您的親爹當朝皇帝。

唐代一般人等對皇帝的當面稱呼,較流行的有「聖人」「主上」「大家」(皇帝身邊人用,大臣一般不用)等,傳統的「陛下」當然也可以使用。至於「皇上」這個穿越流行詞,在唐代似乎是一個書面用語,沒看到活人這樣當面稱呼皇帝的例子。「萬歲」則是群眾情緒激動時給皇帝拍馬屁用的,日常並不把這個詞當作一種稱謂。

至於您這個剛穿越上身的王子公主嘛,不建議叫「父皇」,這個詞在唐代也未見作為稱呼語出現。同樣,如果感情親密,您就像平民家庭一樣直接叫喚「父親」或者「阿耶」就行了。

跟叫母親的「娘」系列相比,唐代對父親的稱呼,我們看上去會覺得比較陌生、比較亂,也比較坑爹。最流行的稱呼是「耶」(爺)的各種衍生,如「耶耶」(爺爺)、「阿耶」(阿爺)。父母合稱「耶(爺)娘」很常見,如老杜《兵車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木蘭詩》「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但是還有一種對父親的稱呼,是「哥哥」。《舊唐書·王琚傳》:「玄宗泣曰:『四哥仁孝……』」這裡的「四哥」,指的是玄宗的父親睿宗(在同母兄弟中排行第四)。《舊唐書·棣王琰傳》:「惟三哥辯其罪人。」這裡的「三哥」也是指他父親玄宗(在兄弟中排行第三)。李世民有一封寫給兒子李治的信,文末署名也自稱為「哥哥」。

「哥哥」這稱呼,在唐代既指父親,又指兄長,如唐玄宗還曾經在公開場合稱他長兄寧王為「大哥」「寧哥」[10]。據說這稱呼是從草原民族傳過來的,在唐代還沒有定型。所以我鄭重建議各位穿越者,不要隨便管路人,甚至自己親兄長叫「大哥」「哥哥」,這稱呼很容易讓人家在輩分上佔您的便宜—唐代對兄長的安全稱呼是「阿兄」「(排行)+兄」,建議使用。

我們回來還說對父親的稱呼,口語上可以親熱地叫「耶耶」「哥哥」,書面語或者嚴肅場合,自然要叫「父親」或者「大人」。

「大人」作為一個當面的口頭稱呼語,在唐代,只用來呼父母,個別情況下可用來呼直系血親尊長,絕不能用「張大人」「王大人」「李大人」來稱呼各種官員。比如李世民在太原勸他爹李淵起兵反隋時說:「大人受詔討賊……」敦煌變文[11]《舜子變》裡也有:「舜子叉手啟大人:若殺卻阿娘者,舜元無孝道,大人思之。」

其實用「大人」來稱呼父親,直到近代,還一直保存在書信習慣當中。舉個例子,我們可以從《紅樓夢》裡看到清代人在口語上已經不叫父親為「大人」了,賈寶玉叫他爹「老爺」,賈環和賈蓉是叫「父親」,但是一寫書信,比如認了寶玉當乾爹的賈芸,就寫「不肖男芸恭請父親大人萬福金安」。

「大人」是什麼時候變成對官員的稱呼語呢?具體的時間,我也說不清,但是「大人」和「爺」的稱呼演變過程一樣,都是從「稱父親」逐漸擴大、外延,一種叫作「親屬稱謂語外化」的現象與諂媚風氣相結合,最後「大人」的語義變化為稱呼官員,「爺」(老爺)變化為稱呼主人、貴人。

好吧,您這就問了:既然在唐代不能用「張大人」「王大人」來叫官員,那我面前站著姓張姓王這兩位大官,我該怎麼叫他們?總不能直接叫名字吧?這也太不禮貌了。

嗯嗯,懂禮貌的是好孩子……唐代稱呼官員呢,大致上有以下這麼幾種叫法。

一是「姓」+「官爵」。這裡的「官爵」不必是全稱,比如劉某人任職「散騎常侍」,往往只呼為「劉常侍」。基本上各個官爵都有一些約定俗成的稱呼,姓趙的「兵部尚書」和姓錢的「禮部尚書」都被稱為「趙尚書」「錢尚書」,姓王姓李的「司勳主事、考功主事」被叫為「王主事」「李主事」,等等。

二是「姓」+「公」之類的尊稱,應用廣泛,民間可用,官場也可用。您要是穿越到貞觀年間,見了房玄齡說「房公安好」,見了魏徵說「魏公萬福」,人家會覺得你這孩子挺有教養的。此外稱字號、稱地望[12]也可通用,「太白今日又得新句未?」「柳河東何時動身南行?」這樣。

三是「姓」+「官名別稱」。比如唐人稱縣令為「明府」,於是張縣令、李縣令會被叫為「張明府」「李明府」,中書舍人和門下省高官都別稱「閣老」什麼的。

總之,您要想見了什麼官員都叫「大人」混過去的話,這種偷懶方法是行不通的。被叫「大人」者會輕撫你頭,笑而不語,您的真正大人尊公在旁邊聽見了,大概會氣得拿棍子抽您一頓。

回到您穿越成功的第一現場,皇帝阿耶進來看您了,坐下說說話,室外就有人進來稟報各種事務。進來的這個人,如果是那種明代以後叫作「太監」的,那麼在唐代他是被稱為「宦官」「宦者」或者「給使」。如果進來的是女的,就是「宮人」「宮婢」「侍女」,倒與後世差別不大。

這些奴婢進來,拜過「大家」「皇后」,隨後向您行禮。至於他們怎麼稱呼您,要看您到底穿越成了誰。

如果穿越質量高,成了正式冊立的皇太子,奴婢以及官員們會叫您「太子殿下」。如果您當時還只是一個封了王的皇子,下面的人一般是叫您「大王」〔覺得很山寨、很難聽,好像上了花果山水簾洞?哈哈,其實當時的發音,還真就是叫「戴(dai)王」〕,非皇太子,基本不會被稱為「×王殿下」啥的。

至於公主,也是被當面稱為「公主」或者「貴主」,變化不大。

不過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如果進來的是您父母很看重的奴婢,擺出一副「我們就像普通家庭裡那樣親切溫馨」的架勢,那麼他們有可能不叫您太子公主,而像普通家庭裡一樣,叫男性主人「郎君」「(排行)+郎」,叫女性主人「娘子」「小娘子」。

「五郎」「六郎」和「大娘」「七娘」這樣的「排行+郎/娘」詞組,是唐代社會裡,對於男性和女性最普遍、最親切的尊稱,上至皇室,下到賤民,通行無阻。

您要到一個普通貴族或者平民家庭裡去觀察他們的生活的話,會看到奴婢們叫男主人「阿郎」或者「主人」,叫女主人「娘子」「夫人」,叫男女主人的兒子們「郎君」「大郎」「二郎」「三郎」……叫男女主人的女兒們「小娘子」「大娘」「二娘」「三娘」……至於叫男女主人的媳婦、女婿,也是在「娘」和「郎」之前之後加上姓氏、排行等各種修飾限制語,變化很多,就不細說了。

奴婢稱男性為「郎」,女性為「娘」的叫法,因為尊卑含義很明顯,流傳到社會上,就變成了廣泛應用的尊稱,大家都相互稱對方為「×郎」「×娘」,以顯示自己有禮貌,有修養。

比如穿越者某天自己偷偷溜出來上街迷了路,要找人問路,如果面前這個人是有年紀的老人(男),就叫人一聲「丈人」「老丈」;是老女人的話,稱一聲「阿婆」「老夫人」;是青壯年男子,叫「郎君」;青壯年女子叫「娘子」;少年男女叫「小郎君」「小娘子」這樣。

要注意的是,對於不太熟的人,您不要像現代社會一樣隨便叫人家「大哥」「大姐」「叔叔」「阿姨」,這種「親屬稱謂語外化」的現象,在唐代並不普及,被叫者說不定會嚇一跳,以為您要分他的家產什麼的。

那麼對於很熟的親人以外的朋友怎麼叫呢?

除了「郎」以外,「君」「卿」「公」「足下」之類的一般尊稱,都可以作為當面稱呼語。如果您跟這個朋友的感情親密到了某種程度,還可以直呼他的「姓+排行」,雙方都會覺得這是一種關係非同尋常的表示,比如大量唐詩詩題中的《送元二使安西》《宴興化池亭送白二十二東歸聯句》《送韓十四江東覲省》《同李十一醉憶元九》《夏日南亭懷辛大》……這就跟現代人給朋友打電話,一開口「老六」「豬頭」「老狗,你在哪兒呢?」的意思差不多。

叫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比如子侄,可以直接叫他的大名或小名,當面說話時用「你」「汝」「爾」。叫自家奴婢,也是叫名字,生氣起來可以罵「狗奴」「賤婢」等,但是不要叫「奴才」。您家的奴婢也不會自稱為「奴才」,這個詞在唐代不是一個稱呼語。奴婢的自稱有「賤奴」「婢子」等。

最後說說您穿越過去以後,跟不同人說話,都應該自稱為啥。

跟尊長或者平輩說話,要表達對對方的尊敬,自己就應該用謙稱。比如跟皇帝說話當然要自稱為「臣」,您穿越成王子公主了也可以對著皇帝皇后自稱為「兒」,但是不要用「兒臣」,唐代未見此稱呼。

另外比較普遍的是稱呼著自己的名字回話。「回大人:阿穿喝過藥了。」「張公莫惱,阿穿在此賠罪。」……《隋唐嘉話》裡有一條八卦:「太宗……初嗣位,與鄭公語恆自名,由是天下之人歸心焉。」李世民剛當皇帝的時候,跟魏徵(後封鄭國公)說話,總是「世民」(見識淺陋,敬待公以教我)、「世民」(快要累死了,魏唐僧你少嘮叨幾句行不行)這樣非常謙恭有禮地作秀,於是公共知識分子們大為激動,認為「由是天下之人歸心焉」。

男性用的謙稱還有「僕」「愚」「鄙人」「下走」等歷代通用詞,不詳說。想說說的是比較有唐代特色的「某」(某甲、某乙),這個算是謙稱裡語氣較為不卑不亢的那種,全社會上下通用。如敦煌變文《韓擒虎話本》:「楊堅啟言皇后:『某緣力微,如何即是?』皇后問言:『阿耶朝廷與甚人訴(素)善?』『某與左右金吾有分。』」—這裡楊堅是皇后楊麗華的父親,但皇后地位比楊堅尊貴,二人說話,稱呼上比較尷尬,於是楊堅用了「某」這個萬能自稱詞。

女性用謙稱除了一般的「婢」「妾」之外,具有唐代特色的是自稱為「兒」,而且不必對著父母,對一般尊長平輩客人也這麼自稱。在各篇敦煌變文裡,女性自稱「兒」的佔大多數,如《伍子胥變文》:「女子答曰:『兒聞古人之語,蓋不虛言……兒家本住南陽縣,二八容光如皎練……』」

還有一個您大概聽著非常彆扭的自稱語,是「奴」(阿奴),唐代男女上下尊卑都能用。《韓擒虎話本》:「時有金璘陳王,知道楊堅為軍(君),心生不負(服)。宣詔合朝大臣,在殿前,當時宣問:『阿奴今擬興兵,收伏狂秦,卿意者何?』」—這裡的「阿奴」是南陳皇帝陳叔寶自稱。「皇帝宣問:『阿奴無得(德),檻(濫)處為軍(君),今有金璘陳叔古(寶)便生為(違)背,不順阿奴,今擬拜將出師剪戮,甚人去得?』」—這裡的兩個「阿奴」,都是楊堅自稱。宋代以後,「奴」系列自稱才演變為女子專用,男性一般不再使用。

唐代的「奴」含義非常廣泛,而且是各種階層人士的小名、閨名常用字,可以用來罵人,表貶義,做父母的也經常用來稱呼子女,表示憐愛。

以上說的是對著尊長們的謙稱語,下面來說對著下屬子侄的自稱。

首先要說您穿越成皇帝、太子、諸王以後,其實不必在所有場合都自稱為「朕」「寡人」「孤」等。史官們寫史的時候喜歡按照禮制加工帝王言論,使之盡量往「朕」「孤」「寡」上靠攏,但是大量筆記小說和一手史料裡,都有帝王在不那麼嚴肅的非正式場合裡自稱「我」「吾」,甚至「奴」的記載。

舉一條很有代表性的材料,唐代一手史料、記述魏徵進諫故事的《魏鄭公諫錄》裡,有這麼一段:有人對李世民說很多高官、大臣都看不起他的寶貝兒子李泰。性子急、耳根軟的李世民大怒跳腳,把三品以上的大臣叫來罵道:「我有一口語,欲向卿等道。往前天子是天子,今時天子即非天子邪?往前天子兒是天子兒,今天子兒即非天子兒邪?我見隋家諸王,一品以下皆不免其躓頓[13],我自不許兒子縱橫,卿等何為蔑我兒邪?我若教之,豈不能折辱卿等?」

這段話的中心思想,是抱怨大臣們不夠尊敬他這個天子,以及他的兒子們(當然後果是被魏徵一頓板磚抽回去,蹲牆角反省)。雖然內容其實是跟皇家禮制很有關係的,但因為開篇點明了「口語」,即「不論君臣禮節的大實話、心裡話」,他就通篇都用「我」,而不是「朕」。 

所以一般人在一般場合,對著下屬、子侄說話,無論男女,自稱為「我」「吾」就可以了。對兒女可以自稱為「阿耶」「阿娘」,祖父母對孫輩可以自稱「阿翁」「阿婆」(孫輩也這麼叫祖父母)。

綜上所述,您穿越到唐朝之後,容易用錯,最好避免出口的稱呼語有:皇上、父皇、母后、兒臣、大人,爺(老爺、少爺)。小姐、奴才,建議使用:奴(自稱)、郎君、娘子。

本篇參考文獻&深度瞭解推薦: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全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項楚.敦煌變文選注(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

《唐朝穿越指南:長安及各地人民生活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