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嘍!穿棉襖、放鞭炮、壓歲錢……對不起,您穿錯朝代了——春節

一片彩霞迎曙日,萬條紅燭動春天。值此新春佳節,唐穿公司全體員工(似乎一共也就兩三人)給您拜年啦。同時「佳節特惠節」除夕、元日團也即將起程,這次的特惠是買一贈一,穿除夕附贈元日,大家不要錯過良機啊!

按慣例,佳節團成行之前要先發佈落地注意事項。過年期間的穿越提示是—最好不要穿越成官員!

您問為啥?之前的那些穿越團,不都是穿越成官員,特別是大官比較舒服嗎?吃飯花公款,沒事打打獵,公家還給配傭人……但是,如果您想要享受一個吃飽就睡、睡了再吃、天天閒聊不幹活的悠閒年假,那麼聽我的,一定要穿越成平民百姓,或者穿越成小孩子最好啦!官員們在過年的時候是很苦逼的,至於為什麼,下面過一會兒再說……

所以呢,這回我們要穿越到長安城的一個普通富戶人家,年齡設定得小點兒,十二三歲吧,既勉強能上席吃年夜飯,又能亂七八糟地瘋玩一通,不用理那麼多規矩。說穿就穿,客人坐好,睜眼就到。

到了……哎,客人您站穩了,留神旁邊那傢伙!快閃一下!哎喲,撞著了……怎麼又踩人家腳了?呀,您臉上面具掉啦,趕緊撿起來戴上,慢一點兒可就要被踏爛啦……

怪我怪我,只顧校對穿越時間,沒選好落地地點,對不起啊……您這是直接落到長安城除夕夜街上的驅儺大隊裡了,看這擠擠攘攘、活蹦亂跳、歡呼笑鬧的人群,多有過年氣氛啊。哎喲,客人您就別這麼怒視我了嘛,您臉上的面具樣子挺可怖的,再配上這殺人眼神,看,旁邊這孩子給嚇哭了吧。

您問驅儺是啥玩意兒?我撓頭,怎麼解釋呢?最簡單的說法,您就把它當成巴西狂歡節一類的活動,大家在除夕夜組團上街散步,為了民主自由……啊咳,是為了慶賀新春祈願祝福,自發地參加一些舞樂表演,娛人娛己製造喜慶歡樂的過年氣氛罷了。

要解釋得稍微詳細一點兒的話,您知道有種說法說「年」這玩意兒本來是一種怪獸吧?過年本來就含有相當濃重的驅除鬼怪妖孽、保平安祈祥瑞的成分,而「驅儺」正是集中體現這個作用的一種儀式,在古代中國延續了上千年呢,到近現代,一些鄉村裡照樣還有。

當然大部分城市裡如今是不鼓勵市民除夕夜上街跳大神了,所以,您好不容易穿越一回,可以體驗一把。我鄭重建議,您可以把在驅儺儀式上被暴揍的鬼怪,在心裡偷偷置換成您的極品領導/上司/客戶/親戚…… 

這麼想就舒服多了吧?嗯,您問驅儺是怎麼個驅法?技術要點是什麼?好說好說,簡單得很。

最簡潔環保的驅儺大隊,前頭有一對男女,戴著老翁、老婆婆的面具領舞,他倆的角色叫儺翁、儺母;圍在他倆身旁身後的,有千兒八百個戴小孩面具的,叫護僮侲子;另外的人就是戴各種鬼怪面具,當反面角色。大家邊走邊跳邊吹拉彈唱,大部分人以湊熱鬧起哄為主,前面專業領舞的有歌詞,歌詞內容大都是描寫正義人類如何胖揍鬼怪。

您說前面太亂,聽不清他們在唱啥?嗯,我給您複述兩首《驅儺詞》[144]: 

適從遠來至宮門,正見鬼子一群群,就中有個黑論敦,條身直上捨頭蹲。耽氣袋,戴火盆。眼赫赤,著緋褌。青雲烈,碧溫存。中庭沸沞沞,院裡亂紛紛。喚鍾夔,攔著門。去頭上,放氣熏。懾(摺)肋折,抽卻筋。拔出舌,割卻唇。正南直須千里外,正北遠去不須論!

還是不懂?免費再贈一次文言譯白話:

剛從遠處到房門,撞見鬼怪一群群,裡面有個傻大粗,蹲在家裡房簷上。渾身冒著青紅火,紅眼還穿紅褲頭。紅火外面透著綠,嚇得院裡亂紛紛。叫鍾馗,守住門,跳上鬼頭放屁熏。鬼怪一熏他就倒,打斷肋骨抽出筋。拔了舌頭,割掉唇,一腳踹出千里外,往南往北去充軍!

翻譯得不好,大家領會精神。反正驅儺詞大同小異啦,再來一首也差不多:

適從遠來至宮宅,正見鬼子笑嚇嚇。偎牆下,傍籬棚。頭鬅鬙,眼隔搦。騎野狐,繞巷陌。捉卻他,項底握。塞卻口,面上摑。磨裡磨,磑裡側。鑊湯爛,煎豆醋。放火燒,以槍攫。刀子割,臠肉擗。因今驅儺除魍魎,納慶先祥無災厄!

除夕夜,大隊人馬上街驅儺的活動,事先要跟城管部門打好招呼。參加者可以天黑出門亂逛而不犯夜禁,機會難得。更難得的是……哎,客人您看您, 一不專心就掉隊了吧?剛才您在的那一隊人徑直往北,八成是要一直跳進皇宮裡,去給皇帝嬪妃們驅儺。這種時候,有好多游手好閒的無聊人士專門收買您穿戴的這套行頭,冒充小孩子偷進宮去,想趁機開眼瞧瞧皇家的女人長得怎麼樣。

唉,算了,黑咕隆咚的料想他們也看不到啥,我們還是回家吧,不湊那個熱鬧了—家裡還有好多熱鬧等著您呢。

順大街,進坊門,走巷曲,回家門。您問長安城夜裡有路燈沒?對不起,沒有,平時只能靠月光星光照路,不過除夕夜會好一些,因為家家戶戶院裡都點著大火堆,唐朝人一般叫「庭燎」,沖天火光會透過院牆和大門,把街上照得亮堂些。

作為京城富戶,您穿越到的這戶人家,堂下院裡也一定點著幾堆大火呢。這不您進了自己家門,只見火堆旁邊人影憧憧,家裡幾十口子人有的坐在席上吃年夜飯喝團圓酒,有的喝高了,手拉手臂挽臂地邊唱歌邊跳舞,一邊還有吹彈奏樂的,可真是熱鬧。

這時候您最想幹什麼?找肉串來燒烤?我說先把吃貨的本性收斂一下成不?您穿越成的是一個十二三歲的小男孩,又是富家子弟,玩心遠遠大於吃心好吧?快交子時了,遠近爆竹聲越來越響,您也趕緊去把家裡準備的爆竹拿出來放一放吧!

呃,您說翻不到紅紙裹的鞭炮?也找不到點炮的線香?

客人您醒醒,咱這是穿越到唐朝,火藥這玩意兒離走入人民大眾的日常生活還有點兒距離呢。線香也沒有,謝謝,那時候人家的香是要團成小塊狀悶在爐子裡熏的。

沒火藥,鞭炮是怎麼做出來的?這響成一片的爆炸聲是什麼山寨效果?唉,客人啊,您不認識漢字嗎?「爆竹」這倆字是啥意思,猜也能猜出個八九不離十吧?

您看,您家裡的其他人這不是拖了一大堆竹子過來嗎?對啊,還愣著幹嗎,跟別的小孩一起動手,往火堆裡扔竹竿吧!竹節中間有空氣,被火燒爆的時候自然會辟里啪啦地響,迸出來一陣一陣金紅色的小火花,在夜色裡分外艷麗喜慶。

沒錯,唐朝和以前時代的大眾爆竹就是這樣的,您要是覺得不過癮,非得點那種帶火藥的鞭炮,請認準目標,只穿越宋朝以後。

小孩子們在火堆上燒竹,家裡大人卻在搜羅過去一年用壞的掃帚、鞋子,掃帚也扔進火堆裡燒掉,不能丟出院外,說是這樣可以在新的一年「令倉庫不虛」。至於破舊鞋子則要埋在院裡,這樣家裡會出當大官的兒子哦。

噹噹噹噹,子時到了,街上鐘鼓齊鳴,這是辭舊迎新的一刻。在家裡守歲的人們紛紛起身,晚輩給長輩行禮,奴僕給主人叩頭,大家要說一些拜年的吉祥話。客人您在說啥?「恭喜發財,紅包拿來。」您能稍微裝得有文化點兒嗎?能嗎,能嗎?

唐朝的拜年話怎麼講呢?如果要說得簡單些,記住兩句「福延新日,慶壽無疆」「福慶初新,壽祿延長」[145]應該能應付過去了。您那爪爪也不用拚命往前伸啦,紅包是沒有的,唐朝人不給壓歲錢。

失望啦?特意穿成小孩子來唐朝過年,結果連壓歲錢都沒得撈。安慰您一下,有的家裡很有錢或者長輩很疼小孩的,可能會準備點兒特製的金、銀、銅錢,或者貴金屬飾品,甚至珠寶綢緞類的東西,在過年過節時賞給小孩子取個吉利,這些雖然不是馬上能花掉的鈔票,但您偷偷拿出去換吃的玩的,也不是不行。

但是「壓歲錢」這個名詞,或者叫壓祟錢、壓驚錢,以及過年一定要給錢的風俗,唐朝是沒有的。同上,指望壓歲錢,請穿越宋朝以後。

子時過後,有的家裡成年人還要繼續守歲玩樂,一直熬夜到天明,但是小孩子一般都會被家長轟去睡覺了,因為初一還要早起呢。當然,您可能不情願,也覺得還不睏,家人會許願說明天早起來還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等著給你,乖啦,脫衣服去睡吧,明天起來就可以穿新衣了喲……

注意,家人說的是新衣,可不是新棉襖。

有什麼區別嗎?當然有啊,宋以前中原地區根本沒有我們現在常見的那種白白的棉花,哪來的棉襖?您要是純棉控,堅持要在唐朝穿棉布,那請穿越去西域,也就是現在的新疆,那片神奇的土地從漢朝就有棉布了。

您問寒冬臘月的連件棉襖都沒有,會凍死嗎?咳,看您說的,趕緊睡,一覺醒過來,看看枕邊這套顏色鮮艷的新衣服,摸上去也是軟軟厚厚的吧?這是什麼材質呢?

坐起來抖抖看,中間套著的這件最厚的,有一層雪白蜷曲的短毛,是羊皮哦。小小年紀就能穿上真皮草,不錯吧?

當然了,羊皮在中國古代並不算特別貴重的東西,一般百姓和下等窮貴族、窮士人,要弄件羊皮襖來穿也不是很困難。昂貴的,穿上很顯示身份地位的皮草,是狐皮、豹皮、貂皮,都是給成年人穿出去炫耀掙面子的,小孩子就別想了。

僕婦過來幫您穿衣服了,您別自己亂穿,容易弄錯順序的。貼身的內衣一般是用麻布做的,當然如果您家很有錢,又在過年期間,也有可能給您穿件高級的絲綢內衣。外面穿上皮裘的上下衣,有毛毛的一面朝外,但是您可不能就這麼渾身毛茸茸地跑出去,像個野人似的,多沒教養。

皮草的毛絨面外頭,還要再穿一層綢布外衣,這個叫「裼」,把毛毛遮蓋住,才是正式的符合禮制的穿法。

什麼?您說您是環保人士動物保護主義者,拒絕穿皮草?好吧,好吧,唐朝人也有非動物性的冬衣,不過那一般都是給很窮很窮連羊皮都置不起的人家,您要在大年初一念叨著「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披絮袍爛麻片出門,小心被家人拿棍子抽哦。

冬衣夾層裡的植物型填充物,既然不能用棉花,還能用什麼呢?最常見的是各種紡線做布的下腳料—亂麻,舊衣裡的絮狀物,蠶繭的雜質浮絲,最後這種也能精製成比較高級的料子,就是現在說的「絲綿」。

衣服穿好,您蹦躂著出門跑到院裡,這時候天剛剛亮,家人又在庭前燒了些爆竹。昨晚是慶除夕,今天就是賀元日了。

唐朝人管大年初一叫元日,也可以叫元旦,跟現在公歷一月一日的元旦節不是一回事。家人燒完爆竹,昨晚那幾堆大火也基本都滅了,灰堆還冒著青煙,滿地碎竹屑。

您突然發現院裡多了點兒新東西,是一根很長很長的竹木竿,底部埋紮在土裡,竿頂飄懸著紙或者布做的長條形旗子,在寒風中抖動。

您說您認得這個?叫鯉魚飄?嗯,顯然您是經常看日本影視吧。日本人為男孩子過節升立的鯉魚飄,就是從我國山寨過去的。唐朝人大年初一在院裡懸掛起這種幡子,是用來祈福祈長命,沒有啥男女不平等的意味。

大門口鬧嚷嚷的,一堆人圍著看,您也擠過去,原來是家裡人正在換桃符,貼門神和春聯呢。

桃符,用桃樹枝幹削成的一對木片,一般塗成紅色,掛在大門兩邊,據說有避邪作用,每年大年初一摘下舊的換上新的。如果實在窮得換不起新的,也得摘下來,重新刷一遍紅油漆再掛上去。

最早兩片桃符上,一片寫「神荼」,一片寫「鬱壘」,都是傳說中能鎮惡邪鬼的門神。到了唐朝中後期,由於皇室帶頭炒作,這哥倆被群眾更喜聞樂見的秦瓊、敬德代替,而且群眾覺得光在桃符上寫兩個名字不夠過癮,還得把他倆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才夠療效。

至於貼春聯,原先一直以為從唐末五代起才有這風俗,不過敦煌出土的文字資料證明,早在唐玄宗開元年間就有貼在大門兩邊的對偶聯句出現了。所以您如果穿越到唐朝中後期,很可能大年初一早上,會在自家大門兩邊發現類似如下的對聯:

三陽始布  四序初開

銅渾初慶墊  玉律始調陽

五福除三禍  萬古殮百殃

寶雞能辟惡  瑞燕解呈祥……

元日早上的一堆應景活動搞完,家裡人再相互拜拜年,進門團團坐定,終於要進入過年期間最激動人心的程序了—上菜,開吃!

唐朝人過年都吃啥呢?這似乎是群眾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不過其實當家裡人開始吃元日團年飯的時候,首先上席的,並不是吃的,而是喝的。

元日要喝幾種過年專用飲品,一種叫屠蘇酒,另一種叫椒柏酒。屠蘇是一種中藥劑,由大黃、白朮、桔梗、蜀椒、桂辛、烏頭、菝葜七種藥材混合製成,喝法嘛,有的人是把這種中藥提前浸在家中水井裡,等元日從井裡打水上來喝,也有人是用這藥來浸製藥酒來喝。

椒柏酒則是用花椒和柏樹葉浸泡的酒,據說這兩種酒喝了都能驅邪解毒延年益壽,當然想必味道是十分之古怪離奇。

僕人把酒端上席,一一倒好,您聞著那味,正在皺眉頭,思考怎麼才能偷偷倒掉免喝,卻見家裡所有長輩都在笑瞇瞇瞧著您,一家之主更是出言呼喚您的小名,叫您先喝了這酒「得歲」,別人才能喝呢。

這是什麼道理?自古上酒席的,不是都敬老尊賢年長者為先嗎?哪有年齡最小先喝的道理?這群唐朝人在欺負哥這個穿越者吧……客人您這就想錯了,元日飲屠蘇椒柏酒,規矩還真是從小孩子喝起,您聽家長說了吧:「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後與酒。」[146]雖然不給壓歲錢,可一家子都在這裡祝賀您又長大了一歲呢。

沒辦法,喝吧。果然是鹹澀苦辣,難喝得要死啊。您正苦著臉咂嘴,又一盤氣味奇怪的食物端上來了,這個叫五辛盤。

您定睛看去,食案上的陶碟裡,一片青青綠綠的生辣氣沖天,分別放著五種蔬菜,乃是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北方人叫芫荽或香菜)。過年吃五辛盤就是為了發散五臟郁氣,預防時疫,不鬧病。來來,動筷子吧,小孩子不准挑食,不吃不行哦!想學蠟筆小新,門都沒有。

好啦,好啦,過年的食物也不是都這麼奇怪難吃。五辛盤吃完,這不又端上來一盤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膠牙餳嗎?

餳是什麼?大致就是今天所說的麥芽糖,古人用大麥、小麥或者糯米製出來的甜品,比較黏軟,甜度不如蜂蜜,也不如現在常用的蔗糖。但是在唐朝,甘蔗制糖法剛從國外傳入不久,蔗糖(當時也叫石蜜)還很不普及,一般百姓見不到,所以麥芽糖已經算是貴重的美味食品了。

客人您別著急伸手,膠牙餳可不是屠蘇酒,不能先讓小孩子吃,這個主要是給老人吃的。膠牙也就是固牙,一方面是考驗老人的牙齒堅固程度;另一方面也是祝願老人牙齒永不脫落長生不老。

喝了苦酒,吃了辣菜和一點兒糖,肚子難受得咕咕響了。這就上主食,端上來的這一盤,您看了肯定覺得既熟悉又親切—白騰騰冒著熱氣的餃子!

真是餃子哎,捏成一個個半月形狀,面皮裡裹著各種餡,大鍋裡水煮熟了撈出來,趁熱趕緊吃吧,醋蒜也都有哦!不過呢,一碗吃完,如果您大喊「再來一碗餃子」,下人們就暈了,不知道您在說啥,因為唐朝的餃子不叫這名字,叫「湯中牢丸」。

看來客人您真是餓了,這大口大口的,其實不用著急,就算在家裡吃不飽,一會兒就要跟家裡大人出門拜年去了。正月初一,長安城裡家家戶戶都設著酒宴,鄰居們相互拜年的時候,都可以一路吃將過去,這叫「傳座」。

平民百姓吃喝玩樂地過年,大概就是這樣子了。現在回到開頭的問題:為什麼說過年最好不要穿成官員?難道唐朝公務員過年不放假還要上班嗎?

嗯,理論上來說,公務員們過年也有七天假期,跟現在一樣。但是,大年初一早上,官員都要上大朝會!

不只是初一,那些皇帝比較親信的高級官員,在除夕夜,就得拋棄家人進宮去,陪著皇帝守歲開宴喝酒唱歌作詩看春晚了。皇家御宴上的食物可能比較精美好吃,歌舞水平也很高,但誰樂意萬家團圓的大年夜跟大老闆一起過嗎?走錯一步、說句錯話都可能落個罪名,戰戰兢兢的,純屬找罪受喲。

在宮中熬一夜,到第二天破曉時,要上正朝,更受罪了。

元日的大朝會,算是一年裡最隆重的朝會之一,不但在京師的文武百官必須打卡上朝,不准遲到,各地的地方官也會派使者或者自己親身進京賀朝,連遠方的羈縻府州[147]、附屬國也都要派人來送禮朝賀。

所以禮儀程序也嚕囌無比。先是宰相等大官帶著一堆下人舉火點燈跟打狼似的上朝,在麻麻黑的清早燃起一座「火城」。大家都穿著正式朝服,打扮得花枝招展、爭奇鬥艷的,先是由宰相帶著進皇宮正殿,拜賀皇帝,讀晦澀拗口除了作者沒人能懂的賀年駢文,然後內臣替皇帝作答,宰相們再退出來,接受外地府官藩屬的賀文朝表,選一道高官的賀表繼續宣讀。如果本朝還有皇太后健在,皇帝這邊弄完了,宰相們還要率官員去給太后拜年。

一般來說,官員能做到宰相位子的,都是六七十歲、七八十歲的老人了,大過年的這一通折騰,不犯心臟病高血壓中風抽筋就很不錯了。著名書法家柳公權就在初一上朝時差點兒給折騰死。

那年他老人家已經八十多歲,當了宰相,元日上朝,領著百官氣喘吁吁地爬完大明宮含元殿的龐大龍尾道,進了殿,已經累得七葷八素,滿腦袋嗡嗡響,又不讓歇著,立刻開始讀賀表,結果舌頭一時不聽使喚,把前朝「××××和武光孝××××皇帝」,一時誤讀成了「光武和孝皇帝」。也就前後字序稍微一錯,被殿下豎著耳朵找碴兒的御史聽到了,上表彈劾,皇帝都覺得柳老爺子忒冤了,馬馬虎虎從輕處分,罰了他一年工資完事。

所以呢,過年過節的時候,當官的還真不如當個百姓輕鬆悠閒。不過這也就是暫時現象,大多數時候,還是特權階層要舒服得多了。

最後,送一首盧照鄰的《元日述懷》作為本次佳節特惠穿的結束語吧。

筮仕無中秩,歸耕有外臣。

人歌小歲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徑,風光動四鄰。

願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

本篇參考文獻&深度瞭解推薦:

張宏梅.唐代的節日與習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唐朝穿越指南:長安及各地人民生活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