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賀公主雖說對父皇心存怨恨,但靜下來還是有些感激父皇的。在宮中,她耳聞目睹前朝和當朝那些和自己一樣出身尊貴的公主和郡主們,很多都是在自己父皇、皇兄甚至母后的威逼下,為了皇族王權的存亡或是國家朝廷的利益,或是下嫁已經實際獨攬了朝廷軍國大權的年老鰥夫,或是含淚忍悲遠嫁他國異域。而最終的結果,有的很可能因此就成了千古罪人之婦,或被逼再嫁,或不得已出家為尼。有的甚至終生都難再有和骨肉親人團聚的一天了。

    父皇對自己畢竟還是心存三分仁慈。因投鼠忌器之故,雖詔令翰成去職歸里,卻並沒有禍及他的性命,甚至也沒有把奶娘逐出皇宮的意思。

    當賀公主聞知翰成哥再次出家的實情後,直急得喉嚨瘖啞,連話都說不出來了。若翰成哥和自己一樣,不過只是躲避一時之痛和眼下之禍避難山寺倒也罷了;若他果真看破紅塵而遁入佛門的話,恐怕一切都將無法挽回了。

    公主決計出宮一趟,探看一番虛實。

    翰成自重歸祖庭,脫下錦袍皮屨,重新著上僧衣麻屨,大周太子陣前的揚威將軍,又成了少林寺昔日的慧忍和尚。

    一段日子的修持以來,慧忍的心神開始平復和寧靜了一些。如今乍聞賀公主從京城一路尋到寺裡,一顆心一時又痛楚又慌亂,情知見了公主必會重陷紅塵困厄,只怕再難掙脫,只好懇請師父為自己攔擋一番,求師父能替自己說服公主早些回宮。莫因一時癡妄而害了親近之人,最終也禍及寺院和眾僧。

    師父道:「慧忍,人心譬如洪水,攔則潰潰,抑而洶洶,疏之漸漸。」慧忍似有所悟。

    師父清楚:憑他眼下的修持,雖能躲得開公主「形」的糾扯,卻無法逃得開公主「神」的纏擾,更無法真正斬斷紅塵凡間那段兒女之戀。設若自己的修持和定力能抵得住紅塵誘惑,自可斬斷千絲萬縷的兒女情絲,又何須攔擋迴避?若心有掛礙,即使攔堵一時,即使永世不見,只那一種揮之不去的繾綣和相思之痛,只那一番縈系神魂的戀欲之苦,遠比形體肌膚的聚合離散更難讓人勘破幻象,更難以讓人真正超度苦海的沉浮陷落,其實才更是禪悟和修持的大敵。

    公主坐在方丈的客房,眼見門前的那抹陽光一點一點地悄悄向西移動。整整三個時辰了,翰成哥仍舊沒有露面。但她卻是主意篤定:不當面問個清楚,她是不會離開寺院的。

    她終於看到了一身衲衣麻屨的那個熟悉身影了。

    他的神情憔悴得厲害,步履也顯得有些踉蹌和猶豫,正穿過高高低低的銀杏樹和大葉楊朝這邊走近,他的目光依舊幽潭一般澄澈。

    一俟望見他的身影,公主覺得自己以往所有的淒痛和委屈於霎時得到了最大的回報。透過迷濛的淚眼,她呆呆地望著在自己面前站定的翰成。

    然而,乍見的激動很快被一種莫名的恐懼代替:她看見多日不見的翰成哥微笑著,然而那微笑卻含著慈悲,酷似大雄寶殿裡那尊金碧輝煌的佛。那微笑是屬於萬事萬物和芸芸眾生的,是親切而神秘的,也是遙不可及的……「阿彌陀佛!施主辛苦了。」他的語調寧靜而溫厚到近乎漠然,好像是從遙遠的夢中傳來一般。賀公主望著他那熟悉的臉龐眉眼,聽著他熟悉的聲音,卻分明看到了模樣聲音完全相同然而卻根本是另外一個完全不相干、完全陌生的人。

    初秋的殿堂驟然吹進一陣來自北面少室山透骨的涼風,公主頓時冷得打戰。她望著他的臉,驚得半晌說不出話!「請問,施主……」賀公主忍著淚,定定地望著他好一會兒,才抖著嘴唇叫了聲:「慧忍法師!」乍聽公主竟這般稱呼,慧忍的眉毛微微抖了一下。

    「慧忍法師!宇文賀有一事不明,還請法師指點迷津。」公主強抑著從骨子裡湧出來的一陣陣冷意和戰慄說。

    「施主請講。」慧忍望著公主蒼白的臉和哆嗦的嘴,心裡一痛。

    「法師,一個人若果然得悟,便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從此得六根清淨之自在、脫六道輪迴之苦海。若故作玄虛、矯情清高,甚至連故人都不敢相認,是否也是一種執著和癡妄呢?」公主緊盯著慧忍的眼睛問。

    「阿彌陀佛……施主。」慧忍急忙闔目念佛,撫弄佛珠的手卻分明有些發抖了。

    賀公主忍住淚:「周大哥哥!我不是你的什麼施主!我是你一奶所哺的妹妹,心心相許的親人!你若真能放得下我,今天就請當著佛祖明明白白地告訴我,說你從今往後不管我宇文賀是死是活,是殉情還是遠嫁,你果然真能不痛不苦、無懼無畏、不驚不怖、無動於衷的話,從今往後你儘管為你的佛祖靜心修信;我就去為我父皇的一統王業北上和親或是南下聯姻,以我一人之軀去換取突厥或是南陳的數十萬兵馬箭弦,從此無論是死是活、是傷是殘,宇文賀決不再牽累你修行和尚半分了!」賀公主再也忍不住淚水的汪洋恣肆、噴湧而出了。

    慧忍臉上那超然的微笑一下子化為無法遏制的悲愴,霎時間斷腸裂肺的痛楚襲上身心。他當然清楚這個賀妹妹,憑她的性情,一旦心生絕望,她當然會毫不猶豫地去走另一條「苦修」之路,做另一樣的「頭陀僧」,或者更甚……他一面竭力遏制著巨大的痛楚,一面默誦佛號強令自己不為所動。可是,他的嘴唇和兩手卻開始拚命顫抖起來。這時,他見滿臉是淚的公主轉過身去,雙膝一屈直挺挺地跪在佛像前流淚嗚咽道:「佛祖在上,弟子宇文賀不敢打妄語。縱然佛祖在我翰成哥心裡,翰成哥也仍將永在宇文賀夢中。此生非我翰成哥誓不嫁二人!若宇文賀冒犯褻瀆了佛祖,請佛祖讓我一人下地獄受盡諸苦,不關我翰成哥半點罪過!」慧忍直覺胸口如同萬箭穿心般痛楚!公主如此執著,他又如何能真的靜下心來修持?然而,他情知自己和公主之間隔著一條根本無法逾越的天塹,與其執著不捨地等待大禍臨頭,到最終再累及眾人,何如此時咬緊牙關、硬起心腸,也好讓公主早些死心,早些解脫這愛別離合求不得的苦難?慧忍忍痛暗自思忖:如何才能使公主不致太過絕望而自傷,又不令她因依舊心存幻象而更加癡迷?「公主,慧忍既已皈依佛門,豈敢再挾兒女私情?公主若如此相逼,慧忍一人生死實不足惜,只恐最終禍及佛門。所以慧忍無奈之下,也只有以自裁而了卻俗身肉體,從此斷蹤滅跡。若公主能為佛門和慧忍俗家父母安危所慮,就請公主暫回宮中,也好容慧忍從長籌劃。」公主一下子驚呆住了!「了卻俗身、斷蹤滅跡」,這是她萬沒有料到的結果!她當然不想佛門寺院和奶娘一家子因自己的緣故致禍,更不願逼得翰成哥身滅形遁!可是她也決不願就此罷休。獨自流了半晌淚,咬著牙說:「翰成哥,妹妹聽哥哥的話就是了。妹妹這就下山回宮去,但也請哥哥記住妹妹的一句話:無論哥哥是出家還是出走,也無論哥哥是上刀山還是下油鍋,是身滅還是形遁,是死還是活,賀妹妹永遠都會等著哥哥、陪著哥哥的……」公主離開寺院後,慧忍雖連著幾天入定禪坐、靜心觀息。可是他發覺自己根本無法真正入靜。而且每每念及公主便滿心痛憐如絞,末了竟致昏倒在寮房。

    醒來後,聽師兄師弟們說他竟然整整昏睡了三天三夜。這三天三夜裡,師父一直都是親自守在他身邊,親自為他煎藥喂湯、發功扶氣。

    望著越發顯得蒼老清瘦的師父,慧忍不覺潸然淚下,心內湧過一陣一陣的感念之情。回想從自己最初入寺學藝,到整整四年中師父對他格外付出的心血和教誨及自這次重皈佛門,師父一介傷殘之軀的年邁老人,竟然通宵達旦地守在自己的病榻前,又是親自煎藥餵藥,又是發功理氣的,即令生身父母也不過如此。復念及自己命途如此,竟是既難入俗做人、也難安心做僧了……大禪師從外面回來,摸了摸他的額頭道:「徒兒,其實修佛信佛,不過是我佛弟子得以乘坐佛法之舟渡越漫漫苦海的行程罷了。在未達彼岸的途中,風浪之苦、顛宕之痛自然要折磨困擾我等凡心肉體。也只有那些經得住諸多劫數苦難,堅心修信者,最終方能得證菩提而達極樂佛境。」「師父,弟子此生難以真正放得下賀公主,只怕最終會辜負師父,也難達極樂彼岸了。如今弟子一人難脫苦海事小,弟子只擔心長此以往不僅會害苦了公主和徒兒生身父母,也會連累佛門和公主的胞兄母妃。這般漫漫苦海真不知何時才能修渡彼岸?請師父指點迷津……」「徒兒今世合當有此苦劫。」大禪師闔目道。

    「弟子愚鈍,請師父指點迷津……」慧忍依大禪師囑,闔目禪坐,漸似入夢:一位錦帽貂裘的少年郎,手持弓箭睃視獵物。天外飛來雙鶴……少年彎弓而發。一鶴應聲跌落,另一鶴見狀也急忙落在傷鶴身旁……兩鶴彌留之際,交頸悲唳久久,吐血而亡……慧忍驀地驚醒:「阿彌陀佛……惡業啊!」「因而,你此生注定與紅塵凡世有緣無分,可是你最終得證圓覺的機緣卻恰恰又在紅塵世間、沙場陣前……」師父似在夢中囈語般。

    慧忍惶恐驚懼地乞求:「師父,弟子決不想再回紅塵凡世受此裂心無妄之苦了,弟子情願一生一世守在寺中敬奉師父,一生一世清清淨淨地修行持戒,贖盡前生,得證圓滿。」師父闔目道:「不久將來的那場大災厄,佛影潛形,佛音喑寂,那時你必得重返俗世,為我佛道場的重新弘揚而造化機緣……」慧忍禪悟著師父話中的玄機,不覺驚出一身冷汗:原來一切皆是定數,非人力可逆轉。他只有強令自己克制癡妄,清靜神志,勘破幻象,一心修持,以期最終度公主,度自身,度眾生……而師父的讖言中,慧忍唯有一樣尚未悟透,那便是「不久將來的那場災厄」究竟指的什麼?是天火還是地震?是人為、神力還是注定的劫數?慧忍開始潛心入定後,漸漸已感覺到了佛那安詳溫暖的氣息,感覺到了它對苦難眾生無所不在的關懷和撫慰……此時,慧忍便覺得自己疲累焦灼的身心沉浸於佛法清涼如水的溫潤安撫中,得到一種無法言說的自在、寧靜和滿足……然而,賀公主的影子仍舊不時浮現於他的面前,侵入他的夢境。為了這份情緣,他情願飲盡天下苦難,只要最終能有和公主相聚的一天。

    他求師父為自己廓清迷惑。

    「慧忍,當年達摩祖師整整面壁九年方才悟得正果。若解脫輪迴、成佛得道那般容易,一經剃度入寺便真的就能六根清淨,很快就能超脫五苦輪迴,何說修持?何來禪悟?修佛,實在是遁入易,修持難;有所悟易,徹悟難啊。」師父道。

    慧忍闔目禪悟久久。

    自太子兩番率兵長途跋涉先後靖定突厥和吐谷渾之亂,邊鄙平靜,大周國外交內睦,著實休養生息了一段日子。積蓄一定的國力後,武帝決定一舉實現他舉兵滅齊的雄圖大業了。

    是時,大周派往北齊的密探頻頻傳報回來——北齊天象出現異兆:皇城鄴都上空,連著幾夜有巨大彗星墜現。青州等數州數月未雨,出現罕有的亢旱,餓殍遍野人相食……齊國太子繼位後,縱其所欲,驕奢淫逸,盛修宮苑,窮極壯麗,百工土木,日夜不息,夜則燃火作照,寒則以湯為泥……新宮方成,又鑿整座西山屏障造釋迦大像,一夜燃油萬盆,巨光照天,光映皇宮……後宮寵姬寶衣玉食,競奇賽艷。珠翠垂地,羅綺鋪床……皇家如此,把持齊國朝政的「朝中八貴」,個個也是饕餮放橫、貪婪無度之輩。上行下效,下面各州郡縣的地方官吏對百姓更是恣意搾取、層層盤剝。皇家的奢華,官吏的貪腐,賦役如虎加上天災人禍,民間更加生計艱困、怨聲載道……如此種種,看來稱霸北方多年的北齊氣數要盡了!遙想太祖當年以一州之地,君臣一心,克精勵治,對北齊和南梁邊地不斷伐兵攻城,最終與北齊並雄中夏。又經過多年的養精蓄銳,而今天時、地利、人和俱備,一舉滅齊的時機終於來到了!武帝召朝中三品以上的大將軍於正武殿前,豪氣干雲地宣詔:「朕自親攬萬機以來,一直欲圖東討。偽齊塗炭百姓、濫殺忠良,天命運數已盡,大周當替天行道、一舉滅之。朕將招攬天下壯士,訓練三軍,講武賽騎,待明春黃河冰化,朕欲親率六軍,數道出兵,水陸並發,直搗齊境。諸公以為如何?」眾將群情激昂,三呼萬歲。呼聲如潮如雷,偌大的正武殿回聲久旋。

    武帝令內史即刻擬旨,詔告在大周境內各郡府州縣和王公封邑地,儲集糧草以備軍需。同時加徵兵役十萬,補充分編到水、步、騎三軍中,教習演練,準備發兵。

    孰知,當朝廷加徵兵役的詔布宣發下去以後,各州府縣竟然相繼有奏表上報朝廷:俱言各地可徵集的青壯丁嚴重不足,實難完成朝廷徵召的定額。

    武帝不禁感到愕然:這幾年來,大周境內並未遇有什麼重大的瘟疫和大面積天災,也並無大規模的兵事。對一些遭遇旱澇災害的地方,朝廷也都親派大員盡力賑濟。各地司掌戶籍的地方官吏報到朝廷的冊籍,也都顯示出百姓人口逐年遞增。如今,國家要動兵征役時,怎麼突然出現了兵丁不足之事來?待各州郡奉詔查明原委並稟報朝廷後,武帝不覺大驚!原來,自佛教傳入中夏以來,許多人或為躲避役賦戰爭,或為憂懼世事沉重、命運莫測,或為祈福消災,大興寺廟,求助神佛,甚至紛紛皈依釋老,為僧為道。近年來竟致佛道二教在境內呈氾濫之勢。

    據悉,大周境內佛道二教的寺院廟宇竟已高達四萬多所!這些寺廟無不香火興旺、信徒繁眾。各寺廟不僅擁有大量的寺產廟田、修信弟子,更擁有大量的佃戶和奴婢。僅東西兩都長安、洛陽附近的各大寺院內,釋老弟子便已高達三百萬之眾,黃服之徒也已高達百萬——竟奪大周百姓人口的三分之一。

    武帝不覺怒火中燒——自賀公主以禮佛為由的抗婚之變後,又有兩位皇族女子也以禮佛為由拒婚出家。那時他雖對佛教已生出幾許的厭惡,卻並未引起警覺,以為佛道二教畢竟可以幫助朝廷教化民眾,替朝廷安撫民心。如今才發覺,放任二教的結果,竟已導致國家禦敵作戰無可征之夫,百姓居家耕田也無成年丁力了!桃李灼灼的三月,武帝帶著七八個侍衛悄悄出京,一路微服潛行,分別到大周境內各大伽藍寺院暗察私訪。

    一行人來到少林寺時,正趕上一場法會。

    雖說在東西兩都附近,武帝也見識了各寺廟道觀香火旺盛、信眾如雲的場面。他卻沒有料到,就連這深藏於嵩山幽谷中的寺院竟也是香火信眾如此繁盛!剛一踏入少室山地界,武帝便被法事的盛大場景震驚了:從四面八方趕來朝拜的善男信女們車水馬龍、絡繹不絕地徑直擁向掩隱於密林幽谷中的少林寺。站在半山向下望去,只見各處山路和官道之上,成百上千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成群結隊地各自攜著佈施香火,沿著崎嶇小路或是官道馬路擁向寺院。人人一臉敬仰,個個口中念佛。未及山門,朝山拜佛的信眾們便開始匍匐在地上,對著山門三步一叩、五步一拜起來。

    過了少林寺山門,大雄寶殿前便是大法會會場。面對講經說法的住持和高僧大德,信眾們更是無比虔誠地頂禮膜拜,萬口一聲地禱祝默頌。他們的神情眉目之間,洋溢著無法遏制的聖潔敬慕,絕無半點的勉強和做作。

    親臨其境,誰也不能不承認:這些信眾對教會長老的崇拜確實是發自肺腑的仰望和敬畏!是來自靈魂深處的渴望和擁戴!武帝親眼目睹了宗教信眾對佛菩薩和高僧大德的崇仰信奉,遠遠超過了百姓朝臣們對帝王君主的崇仰之情。他站在那裡,望著面前法會的盛況,聯想到俗世的百姓朝臣們,雖對至高無上皇權帝威充滿敬畏,卻又怎似這種發自內心的崇仰親敬?在俗世臣民們表面的卑恭之下,其實隨時可能隱藏著謀逆和仇殺,覬覦和顛覆。也許,這正是王權與宗教的不同。王權只有靠血淋淋的戰爭殺伐和強權武力才能達到征服天下治理天下的目的,而宗教則是通過安撫、感化、關愛、勸誨而使信眾們心甘情願地歸順一如羔羊。

    武帝冷冷地打量著身著金繡袈裟、正在講經說法的高僧大德們,沉碧的眸子中隱藏著威嚴的陰鬱之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自己才是大周國真正的主人,豈容任何個人來分割帝王權威、任何階層凌駕於朝廷之上!自前朝北魏至今,朝廷對佛道二教始終都持寬容的態度。這是因為宗教寺院確有著它可以幫助朝廷教化民眾、撫慰民心的作用,是眾生身心疲累不堪、苦難沉重時一方寄托夢想的特殊場地。然而,一個國家的百姓不能全都跑到佛寺道觀裡來做夢!更不能和王權統治形成競勢和抗衡!因為,沒有朝廷強大的財力人力,沒有軍隊將士的殺敵御外,誰又能保證一方水土上眾生的安寧?身著絲布常服的武帝佇立在人群當中,眼望著法會盛景,耳聽著寺內鐘鼓齊發的雄渾迴響,在撼人心魄的佛號聲中佇立不動。

    他雖藏身於眾生之中,卻又高於眾生。他俯視著天下,冷冷地打量高僧大德如何帶著他們的虔誠信眾共同去做一個飛達天國極樂世界,飛向大自在、大自由的美夢。

    幾位平民著扮的宮中武士,貌似在聽經說法,實則卻是在嚴密地巡視四周,警覺地保護著武帝的安全。

    法事將要結束時,信眾在高僧們帶領下的持號誦經之聲,一如雷聲穿過雲層迴盪於中岳嵩山群峰諸崖間……親自勘察了境內佛道兩教實情後,武帝立馬召集文武百官,就佛道二教氾濫對國家百姓的弊端,令朝中文武群臣和民間人士上疏奏明各自見解。

    幾天後,上大夫來和轉來了一份題為《省寺減僧疏》的奏折,武帝當時就被這份奏折給吸引住了。他一邊批閱一邊叫好,還不時用紅筆圈圈點點:「國治不在浮屠。唐、虞無佛屠而國安,齊梁有寺捨而祚失。無浮屠以治國而國得安……」奏折中還反覆論說朝廷不應為少數僧侶謀,而應為天下百姓謀,若能「廢除佛道,便可國庫充盈,百姓安居」。從此,一個「六合無怨紂之聲,八荒有歌周之詠」的清明盛世便會呈現於人間。

    閱完奏折,武帝把來和召來細細詢問了一番。來和奏明武帝,說上這份奏疏的是一位來自益州的游士,姓衛名元嵩。此人不僅精通陰陽曆術,且善於觸物唱詠。

    有關他的出身經歷,最令武帝感興趣的就是這個衛元嵩原也是佛門僧人。只因親眼目睹近世以來佛道二教過盛過濫,預感任其下去不僅將成國家百姓之禍患。因水滿必溢之故,最終佛教本身也會因此滋生災厄,受到連累。於是,他在師父的支持下毅然去寺還俗並開始遊說於天下。

    武帝從這份《省寺減僧疏》奏折中,發覺此人文采過人、胸襟不凡。於是令來和親自傳旨,召衛元嵩進宮。

    衛元嵩奉旨進宮覲見時,引經據典,暢所欲言,並當面奏請武帝以國家百姓為重,立即削減二教。同時還提議:以朝廷之名召集三教名流成立一個信道觀,專門研究釋、道、儒三教的精髓義理,以博采眾家之長,從中擷取出可以輔佐朝廷治理國家、教化百姓的一套要策。

    這個提議也令武帝覺得耳目一新,因為三教中的許多名流其實都是博學多才之士。

    如此一來,他們的才學便可拿來為朝廷治理國家所用了。

    與衛元嵩的一席敘談,武帝發覺這個其貌不揚、一身布衣的遊方賢士,不僅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對宗教義理和治政方略上也有一套過人的見地,決計破例晉拔為大周文治的輔臣。並即刻召宮尹和內史官擬詔下去:立即成立信道觀,任衛元嵩為掌管信道觀的要員,同時晉封衛元嵩為蜀郡公,邑兩千戶。

《斷臂方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