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美國

  序幕

  沒有人會期望任何人在一篇文章裡去談像美國這樣一個大國在一年,更不要說十年之中所發生的事件。因此,我也不去談。我只是盡我的力,選擇上可能帶有偏見,但不下結論地在這裡提供以美國為主的70年代的一些大事、小事,以及我還沒有忘記的瑣事,有的你們還有印象,有的可能你們第一次聽到。總之,我只能保證,不管是好,是壞,是醜,它們的確發生了……

  1970

  尼克松總統成立環境素質委員會,表明聯邦政府開始重視環境問題。

  反越戰的「芝加哥七」(Chicago Seven)因大鬧1968年民主黨大會,被判有罪。

  「披頭士」解散。

  美國防軍射殺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學抗議美軍侵略柬埔寨的四名學生,之後,全國兩百多家大學罷課。

  去世:法國總統戴高樂,埃及總統納賽爾,搖滾樂手Jimi Hendrix,Janis Joplin。

  4月份Penthouse首次顯露陰毛。

  波蘭群眾抗議示威,三百人被殺。

  新名詞:未來震盪、綠化。

  智利民主選出馬克思主義者阿連德為總統。

  黃金自由市場價格降到標準的1英兩35美元以下。

  首次有了婦女將官。

  美國人口:2.05億。

  聯邦預算:1970億美元。

  國債:3800億美元。

  女權運動全國化。

  ……

  1971

  自元旦零時起,禁止煙草商在收音機和電視上做廣告。

  最低投票年齡降到十八歲。

  「熱褲」上台。

  乒乓外交開始,基辛格秘密訪華。

  華府肯尼迪中心開幕。

  紐約州阿蒂卡監獄牢犯暴動,三十一名犯人被殺。

  新名詞:垃圾餐、黑洞、工作狂。

  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及其一切機構的合法席位。

  去世:俄裔美籍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

  Apollo 14登陸月球。

  二十萬人參加華府反戰大示威。

  《紐約時報》開始連載《五角大樓秘件》。

  東巴基斯坦獨立,改稱孟加拉國。

  加州「英特爾」推出微處理機。

  四分之三的電影觀眾在三十歲以下。

  美國本世紀第一次進口超過出口。

  紐約州開始合法賭外圍馬。

  ……

  1972

  第一份女權主義雜誌Ms.問世。

  舊金山地下鐵通車。

  「水門事件」開始。

  流行名詞:因美蘇談判而走紅的「緩和」、「開放式婚姻」。

  美國最後一支戰鬥營撤出越南。

  《教父》電影大紅特紅,「教父」名詞大紅特紅。

  美國職棒聯盟啟用「指定代打」。

  美泳手施皮茨在慕尼黑奧運會一人獨拿七塊金牌。

  巴勒斯坦武裝組織「黑色九月」劫殺十一名以色列奧運選手。

  道瓊斯指數首次突破一千點。

  第六次和最後一次登陸月球的Appollo 17返航。美國終止載人月球航行計劃。

  《生活》週刊停止出版。

  杜魯門總統去世。

  卓別林「流放」歐洲二十年後首次回美。

  流行事物:健康食、超覺靜坐、針灸。

  伏特加銷路首次超越威士忌。

  ……

  1973

  「水門」的「門」成為一切醜聞的詞尾。

  最高法院裁決(Roe V. Wade,羅伊案)人工流產合法。

  尼克松宣佈越戰1月28日結束。

  阿拉伯聯盟各國在西方國家共有100億美元存款,美國一國為85億。

  智利阿連德總統因政變下台,自殺他殺不詳。

  新名詞:古拉格(Gulag)。

  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對美實施石油禁運。

  美國心理學會改變其一貫立場,聲明同性戀不是精神病。

  流行標語:「美化美國——剪頭髮」、「節約用水——與友共浴」。

  去世:畢加索、導演約翰·福特、詩人奧登、賽珍珠、約翰遜總統、大提琴家卡薩爾斯。

  傳奇性的CBGB(鄉村、藍草、藍調)搖滾俱樂部在曼哈頓下東城開幕。

  牛仔褲、便裝、舊軍服、T恤白熱化流行。

  尼克松總統宣佈:「我不是壞蛋。」

  ……

  1974

  石油禁運結束,汽油仍漲價。

  「水門事件」波及總統。

  「裸奔」不時出現。

  人人手戴數字顯示表。

  眾議院司法委員建議彈劾尼克松,一星期之後,尼克松宣佈辭職,福特接任總統,並立刻「徹底、無保留、絕對寬免」尼克松。

  漢克·阿倫第七百十五支全壘打,破了貝比·魯斯四十七年的紀錄。

  時裝:「線」比基尼,指剪下一塊比郵票略大的軟布,再用一根線在上面繫起來的女泳衣。

  流行名詞:綠色革命。

  流行廣告(泛美):享樂今天,明天會更貴。

  林白上校去世。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以觀察員身份進入聯合國。

  報閥之後帕蒂·赫斯特被綁架。

  墨西哥發現石油。

  ……

  1975

  紅色高棉奪取柬埔寨政權。

  北越佔領西貢,改稱胡志明市。

  發現新星系,命名3C123,距地球八十億光年。

  美蘇航天員在地球一百四十英里上空握手。兩國外層空間競爭結束。

  《大白鯊》來了。

  西班牙弗朗哥獨裁三十六年後去世。

  劃時代的電視喜鬧節目《星期六晚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問世NBC。

  三十五個東西方國家簽署「赫爾辛基人權協議」。

  福特對破產求救的紐約說:「去死吧!」

  卡車司機工會老大吉米·赫法失蹤。

  新事物:狗旅店(紐約州)。

  ……

  1976

  美國獨立兩百週年。

  一個平均的美國人是28.7歲;完成了12.4年學業;有2.3個小孩;擁有5.3個房間的住宅。

  《洛基》上演,打招呼的時候,Yo!取代了Hi!

  Apple推出個人計算機。

  加州頒布第一個「死亡權利法」。

  大西洋城可以設賭場。

  卡特當選總統,回答《花花公子》訪問說:「我心中常犯通姦。」之後出現的標語:「在他心中,他搞過你老婆。」

  流行標語:真人穿假毛。

  Viking 1登陸火星。

  最高法院裁決極刑有違憲法。

  作家湯姆·沃爾夫總結70年代為「(以)我(為主)的十年」(Me Decade)。

  諾貝爾獎首次由美國人全包。

  ……

  1977

  卡特總統寬免幾乎全部越戰期間拒服兵役者。

  卡特宣佈今後美援將視受援國人權紀錄而定。

  貓王去世,四十二歲。

  「朋克」搖滾上台。

  《星球大戰》《第三類接觸》上演。

  紐約市大停電。

  巴拿馬運河將在公元2000年前交還給巴拿馬。

  流行事物:瓶裝(飲用)水。

  流行用語:遺傳工程、雌雄不分(androgyny)。

  去世:卓別林、平·克勞斯貝、馬克斯三兄弟老大、歌劇女星卡拉斯、作家納博科夫。

  Studio 54俱樂部在曼哈頓開張,立刻成為迪斯科舞中心。

  中子彈製成,只殺人,不毀物。

  紐約連環殺手(七死八傷)「山姆之子」被捕。

  ……

  1978

  瑞典成為禁止使用噴霧罐(aerosol can,以防止破壞臭氧層)的全球第一國。

  世界第一個試管嬰兒在英國出生。

  流行事物:共泡熱澡盆。

  流行用語:船民(逃離越南)。

  人民聖殿教教主瓊斯命令其信徒集體自殺。914人死亡。

  蘇聯一顆人造衛星墜毀在加拿大。

  去世:肯尼亞開國之父肯雅塔、數理邏輯學家哥德爾、德國走鋼絲家族之長卡爾·瓦蘭達、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

  加州通過「提案13」,將州的地產稅減57%。其提案人成為民間英雄。

  卓別林瑞士墳墓中的屍體被盜。

  教宗約翰·保羅一世升天,波蘭大主教繼任教宗為約翰·保羅二世。

  自動對焦相機問世。

  聯邦法官裁決棒球聯盟主任委員對女記者進出球員更衣室的限制為非法。

  洛杉磯成立「全國女同性戀女性主義者組織」。

  ……

  1979

  中美建交。

  美公共衛生局局長宣佈吸煙是「致使早死的最重要環境因素」。

  伊朗國王巴列維外逃到美國。

  伊朗伊斯蘭什葉派教主霍梅尼由法國回伊朗,不久之後宣佈「這是神的政府的第一天」。

  在卡特總統見證之下,埃及和以色列簽署「戴維營」和平條約,終止了兩國三十年的敵對關係。

  賓州三里島核電廠發生事故,幾乎造成大災難,居民撤出。

  連環畫《超人》成為電影《超人》。

  SONY Walkman「隨身聽」上市。

  伊朗激進分子佔領德黑蘭的美國駐伊朗大使館,要求交回伊朗國王。

  英國選出首任女首相撒切爾夫人。

  遇刺:蒙巴頓勳爵。

  去世:影星瓊·塞貝裡、約翰·韋恩。

  尼加拉瓜內戰,桑迪諾解放陣線奪權。

  石油輸出國組織再度加價50%。

  蘇聯進兵阿富汗。

  烏干達獨裁者伊迪·阿明被推翻。

  70年代被命名為「婦女十年」。

  唯一的三屆重量級拳王阿里(56——3——0)正式退役。

  美國氣象局開始以男人名字命名颱風。男女每年輪流。

  最高法院裁決未成年者有憲法權利墮胎,但需要她說服法官她已經成熟到可以做出那個決定。

  Voyager I探測木星。

  為男女同性戀者的權利在華府舉行大遊行。示威者來自全國各地。

  新名詞:滯脹(stayflation,經濟停滯加通貨膨脹)、同居贍養費(palimony)、酸雨(acid rain)、超級恐龍(Supersaurus)。

  美國有52萬人是百萬(和以上)富翁,每424人之中有一位。

  ……

  尾聲

  ……所以,70年代就這樣(或那樣)一去不返,是好,是壞,是醜,也都成為歷史了。經歷過這十年的人不妨想想看,之後的80年代又怎麼樣?裡根上台、列儂被殺、艾滋病流行、垃圾證券氾濫、國債更高築,還有那批好在已快絕種的「優痞」……所以,讓我們在一起熬過這90年代的同時,等待著、期望著21世紀吧!

  1993

《一瓢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