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光中是一首詩(代前言)

  承托著詩人之名,從少年弱冠至今白髮古稀,餘光中,這個名字就如同一首詩。
  對大多數人來說,青春一詩,詩就是青春。在意氣風發的朝華年月誰沒有過指點江山的壯志豪情,風花雪月的寸斷柔情?只是與詩無緣的,還未形諸筆端,美好的感覺便如閃電般飄逝了;緣薄的,草劃落下些許文字痕跡,便在與生活的不斷碰撞中漸漸稀釋於瑣碎的悲哀,終成舊夢。難怪在詩人的稱呼前冠之以「老」顯得那麼稀有,又今人不解:為什麼詩神對他如此垂青,「始亂」而未一終棄」?
  縱觀餘光中一生(也許只能稱半生或大半生,因為詩人至今仍無大疾困擾,筆耕不綴)所得800餘首詩作,風格可謂七四八轉。早年詩集《舟子的悲歌》中那些稚氣未脫的篇章,直白而激情滿懷,自稱受英詩啟發甚大。之後幾經周折,經西方多種「主義」的浸染在創作形式和技巧乃至主題上均留有或明或暗的印跡。身陷古今詩陣,游戈於中西文化大潮中的餘光中左衝右殺,年輕人凌厲的氣質使他不甘臣服於任何一位先師,倒是把自己的語言磨成了一刃可手的兵器,輕巧如讓愛情飄飄欲仙的羽翼;重則雷霆萬鈞,將千年歷史化作鬥酒愁腸;鋒利時直逼人性的昏黃,斑瀾處詩的靈光熠熠生輝。
  以詩為文的餘光中同樣不肯捨棄散文這片沃土。他寫了許多與詩歌同等重量的散文,共12本專集,正如他自己所說,他的詩不全在詩裡,一部分已化人散文。詩的意像在無韻的文字中起伏跳躍,彷彿一波粼粼的河水中閃動點點陽光;凝煉而有彈性的文字使文章如同少女健壯的肌體,昂揚著生機;詩的韻律如同有節奏的呼吸,更是使文章散中有神。他把散文分作情、理、意、事、景五元素,並斷言能此能彼才是大家。有心的讀者不妨以此標準判定一下餘光中在現代散文家如雲的文壇中應有的位置。
  幼年時代,餘光中為避戰火在大陸南方輾轉遷徙,後流落香港,定居台灣。成年後,除求學、教學、旅遊出訪歐美外,大部分時間流連於港、台的書房和講台,在此得詩得文也最多。大約因為外在的生活閱歷相對平和,審美情趣也是文人化的,具有典型的文人「雅趣」。
《餘光中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