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旅夢

第21章 旅夢
    流年真的似水,我們曾經以為遙遠的日子如今就落在眉間。翠綠年華轉身而去時,我們連訣別的勇氣都沒有。這塵世,每個人都忙碌得如同螞蟻,連感歎的時間都沒有。多少次因緣相會,終究也只是錯過,光陰連一絲美好都給消磨殆盡。坐在鏡前,已經不忍細細端詳自己,再華麗的青春也會老去,再鼎盛的江山也會衰亡,再完美的人生也會黯淡。
    以往蘇曼殊從來不會在意自己的年歲,三十歲,他在鏡中看到了鬢邊第一根白髮,三十歲,他看到自己眉角有了幾絲皺紋。他總感覺自己的人生已然走到了盡頭,因為百味皆嘗;又時常覺得人生還不曾真正開始,因為太多的夢都不曾圓滿。三十歲,蘇曼殊確實成熟沉靜了不少,但他的矛盾絲毫不減當年,疏狂與感傷交織的情懷在骨子深處根深蒂固,無法改變。也許今日的他甘願守著寂寞到天明,明日又不知道背著行囊飄蕩去了哪裡。
    1913年的元月,蘇曼殊從安徽回到了上海,與沈燕謀、朱貢山同住南京路第一行台旅館,嬉游度歲。雪樹銀花,香車寶馬,燈火闌珊處,有佳人凝眸回首。五百年的回眸換一次擦肩,那梅香馥郁的女子打他身邊走過,撩起他這些時日苦苦壓抑的情思。他們都明白,以過客方式的相逢,亦會以過客的相逢結束。在漫舞的飛雪裡,已經顧不了那麼許多,他們也只要這一夜傾城,一夜之後各自轉身,誰也不要驚擾誰。
    蘇曼殊深知,自己的命運被刻下孤獨的烙印,所以就算有愛情在身邊縈繞,也注定不會有一段生死相依。縱然他不辜負別人,別人也要將他辜負。多少春天的相遇,等不到秋天就別離,而那些女子明知與他的情緣是飛蛾撲火,卻依舊不肯疏離。這或許就是蘇曼殊與世俗男子不同之處,他儒雅的氣質、憂鬱的眼神就像是一杯清涼的酒,讓人沾唇即醉。他生命裡從來不缺過客,可是那只裝夢的背囊卻是空空如也。
    二月寒春,蘇曼殊偕同張悼身、李一民游杭州,居住在西湖圖書館。二月的西湖,楊柳還未抽芽,桃樹未曾開花,但湖水澄澈,碧綠清涼。孤山的梅花為那些趕春的旅人情不自禁地綻放,冷傲中隱透著風情與妖嬈。蘇曼殊去拜訪了梅妻鶴子的林和靖,歲月的刀刃真的好鋒利,數百年的光陰就這樣被無情地斬斷。人去山空,只有孤獨的塑像裝點著寂寞的回憶,假如林和靖知道他會被後人擺設在這裡,當年是否會隱逸得更深?想不到一生閒隱孤山,不與紅塵往來的林逋,會落得被後世絡繹不絕的行人瞻仰的結局。
    還有葬身西泠的蘇小小,她要的不過是山水為伴,是誰驚擾了她的清寧,在她的墳前做著不知所以的歎息。蘇曼殊還記得當年折梅祭佳人,多年以後,他不知道蘇小小的魂魄是否記得他此番風雨歸來的心情。還有當年在西湖打馬邂逅的歌女,如今是否依舊紅顏?人其實是最無情的,一生結下了許多緣分,可是銘記於心的卻只有那麼幾段。蘇曼殊自知,如若不是來到西湖,不是見到蘇小小的墓地,他幾乎已經忘記那個與他結緣於西子湖畔的女子。忘記她清麗的容顏,幽淡的芬芳,曼妙的歌聲,還有那些薄淺的諾言。
    沒有道別,就悄然離去,只是一次短暫的旅程,卻在蘇曼殊的心裡留下深深的落寞。回到上海,他覺得自己這顆孤獨的心需要溫情填補。他開始頻繁地來往於紅樓妓院,每日和歌妓飲酒彈琴,舞盡桃花。蘇曼殊已經記不得自己是什麼時候開始愛上了胭脂的味道,只知道,和她們在一起,沒有任何的負累。唐人杜牧寫下“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詩句也確實有其緣由,但也惹惱了無數紅顏。不是她們不解亡國恨,只是亂世之中,多少男兒都無法力挽狂瀾,這些弱女子又可以為歷史做出怎樣的承擔?
    醉酒笙歌不是罪,淺吟低唱不是罪,在不能改變的宿命裡,她們只不過做著悲哀的沉淪。那些指責她們的人,是否先指責過自己?蘇曼殊瞭解她們的淒涼,所以珍愛她們,並且從不輕易攀折。他相信自己的前世,一定和某個歌妓深愛過一場,為了償還她的債,所以今生入了佛門,依舊貪戀上青樓。蘇曼殊不明白,自己為何這樣的相信前世今生,難道就因為是出家人?不,或許在他生下的那一刻,就已經信任了因果前緣,所以才會有之後的種種際遇。這世上遁入空門的人很多,但是如他這樣幾度出家的卻很少,如他這樣,在空門和紅塵隨意往返的人更不多見。
    這期間,蘇曼殊揮金如土,他曾寫信給鄭桐蓀說過:“居滬半月,已費去數百金。”很快他又成了一貧如洗的人。玉粒金蓴的生活,或是白水一樣的日子,對於蘇曼殊來說似乎沒有太多的區別。數十年的風雨,他的心早已可以承受世間的一切苦難,榮或辱,悲或喜,離或合,只是一個標誌,一種情緒,一段過程。他可以接受命運的宰割,卻不會吭聲喊疼。有時候,他覺得自己被沉溺在紅塵的泥淖裡,有時候,又覺得自己是那麼遺世獨立。
    六月,蘇曼殊去了蘇州,居住在鄭桐蓀之兄鄭詠春家,與鄭桐蓀、沈燕謀同編《漢英辭典》、《英漢辭典》。也就是在這座江南水鄉,姑蘇台畔,吳王宮裡,蘇曼殊詩興大增,寫下了著名的《吳門十一首》。他訪遍了這座城的名勝古跡,踏著先人的步履,拾撿著歷史的碎片,重溫一場又一場的姑蘇舊夢。多少次,獨自漫步在青石小巷,期待遇見一位結著丁香愁怨的姑娘。多少次,乘一葉小舟順江而下,來到楓橋,只為聽一夜寒山的鐘聲。多少次,在明月的樓台,吹一曲嗚咽蒼涼的簫音。
    碧海雲峰百萬重,中原何處托孤蹤?
    春泥細雨吳趨地,又聽寒山夜半鐘。
    姑蘇台畔夕陽斜,寶馬金鞍翡翠車。
    一自美人和淚去,河山終古是天涯。
    水驛山城盡可哀,夢中衰草鳳凰台。
    春色總憐歌舞地,萬花撩亂為誰開?
    年華風柳共飄蕭,酒醒天涯問六朝。
    猛憶玉人明月下,悄無人處學吹簫。
    碧城煙樹小彤樓,楊柳東風系客舟。
    故國已隨春日盡,鷓鴣聲急使人愁。
    離開蘇州的時候已是秋天,一個耐人尋味的季節,也是送別的季節。依依古道,長亭芳草,無數離人折柳送別,唱盡陽關三疊,轉過一程又一程山水,無論多麼不捨,終究還是要離散。沒有誰可以保證,這一次離別,再聚又會是何時,甚至許多的離別將會是漫長的一生。佛叫我們要懂得惜緣,無論是善緣還是孽緣都要好自珍惜。
    蘇曼殊回到上海,又重新過上了“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的風流生活。他整日流連於煙花之地,飲酒作樂、肆意狂歡。他寫詩,讓歌女譜曲,在夜晚彈奏高歌。許多人眼中,蘇曼殊就是個花和尚,貪吃,愛美人,沉迷在酒色中,早已把禪佛拋在腦後。這段時間,他唯一的成就就是,《燕子龕隨筆》發表於《生活日報》、《華僑雜誌》,撰文《燕影劇談》,發表於《生活日報》。
    這樣快意尋歡的日子沒過多久,蘇曼殊就病了,因為飲食過度患上了腸疾。醫生囑咐他需要好好靜養一段,迫於無奈,蘇曼殊離開了燈紅酒綠的上海,遠赴日本。也許只有橫濱那個小城才可以讓他靜心休憩,那裡有溫暖的巢穴,給得起他想要的安穩和清寧。畢竟是離別,畢竟有感傷,臨行前,他作詩一首,聊寄心懷。
    東行別仲兄
    江城如畫一傾杯,乍合仍離倍可哀。
    此去孤舟明月夜,排雲誰與望樓台。
    斷鴻孤雁,此次重山萬里,碧水無涯,沒有層雲暮雪,也沒有大浪淘沙。他是那麼孤獨,走過人間三十載春秋,當年攜手紅塵的人都失散於洪流亂煙中。其實,誰的人生不是如此,走到最後,剩下的就只是自己。

《恨不相逢未剃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