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長江流域的。長江流域兼有黃河流域的深穩與珠江流域的清新,不但其產業活潑遍在,且此地的士大夫從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的幕府下來,亦真是新人,惟有他們才是與立憲政治性情相投的。從來民間起兵,開頭多難免有巫魘,但這次武昌起義則很簡潔,好像風日晴妍,波浪裡湧出一朵白蓮花。

武昌起義,長江流域各省即刻紛紛響應,全不用組成一支大軍殺得馬仰人翻,這是因為士大夫與民間起兵一致,所以中和了。軍事的局面這樣快結束,開門見山就立憲,馬上建都南京,大家請孫中山先生回國當臨時大總統,那一代的人行事真有大丈夫的洒然。陶淵明《雪》詩:

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

草木不驚,已都是春天,辛亥革命亦城郭山川無恙,就已經是民國世界,歲月都堂堂了。

長江流域這次起義,能使雲廣都響應,華北雖派兵來討伐,但到得漢陽,亦接受了這邊的條款,一切都比太平軍順利,這不只因時機已更成熟,主要還因作風能更平易。

辛亥革命的民間起兵是沿承太平軍的,其立憲則是沿承戊戌政變的,但是能行於新的節氣。他們反滿,其實當時滿人對漢人的壓迫早成過去,而清帝退位後,民國還優待他,可見亦沒有怨仇尚記在心裡。他們口說反滿,只是因為中國文明接觸現代西方而新生這樁大事竟是蕩蕩莫能名。

然而孫中山先生是對於革命要做的事最有自覺的。中國史上開出新朝的民間起兵,其初多不自覺,是做到了那裡自然開出花來,而自始抱有自覺的則反為見得狹小,此所以東漢光武帝不及西漢高祖的壯闊。中國的革命是其民族的天才的最高表現。然而孫先生的自覺,是因他更出於漢高祖之上。革命的自覺可比是寫一篇好文章,非著意,亦非不著意,從中華民國元年的臨時約法到後來的建國大綱、三民主義與五權憲法,皆是孫先生從積思中得天啟,一步步皆是艱難,一步步皆似偶然的發見。他是從這創業的體驗說出了知難行易。

臨時約法的好處是清曠平明,但未足以為中華民國的新制度。原來中國歷次出現新朝,皆只是開創風氣,而制度則大體是沿承前朝的,其未完工的部分則有待於繼續化成,故革命惟對改樂而言,但改制則從來都是漸進的。如漢如唐,皆一戎衣而定,是因沒有改制的問題。若與改樂同時還有改制的問題,則如東周之末經過春秋戰國與秦朝,東漢之末經過魏晉南北朝,北宋之末經過南宋與元朝,皆久久不能成定。而辛亥革命亦是一面改樂,一面尚須改制,因為戊戌變法可以沿承的太不夠,中華民國的新制是惟能待其漸進的自然化成與孫先生的天才的創造。

我們日常生活最可喜樂的是知性,最可信賴的是意志。國家與世界的歷史是生在於先知先覺者與民族的志氣。民元孫先生讓位於袁世凱,對北京妥協,是因革命黨的同志們不聽孫先生的話。其實當時是應當斷然貫徹初意的,即使為此而與清朝的北洋軍決戰亦好。革命要求斷然的充分的用兵,始能建立推行新政的威信,而辛亥革命是用兵不夠,所以旁逸而為軍閥的連年內戰。後來北伐與抗戰,皆是補辛亥革命的用兵不足。抗戰是因為中華民國的新地位亦是新世界的,所以也需要有這樣的一戰。

但民初的一般亦還是有好風光。司馬遷寫楚漢之際及與他同時的人都有一種可愛,因為是個新時代,確有許多人是好的。民國初年的武人被稱為軍閥,其實他們多是出身民間,從辛亥革命發跡的,亦有原是清朝的軍人,從李鴻章練新兵這條根裡生出來的,他們不單沿承淮軍,且還沿承有太平軍與湘軍的朝氣。他們喜愛權謀,可是直爽,很敬重讀書人。他們能儉約而豪華。

民國初年的武人出身鄉村,而國會議員則出身城市,那時是鄉村也興旺,城市也興旺,所以城裡人也有好風氣,而縉紳先生仍是生在「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十室之邑,乃有忠信」這樣中國社會的秩序裡,並非產業代表而是士。他們雖非產業代表,但是極有中小工商人家的熱鬧,與世俗禮意的慷慨。他們讀孔孟之書,而亦講事功,亦愛西洋的明亮,此即多出自做生意人的德性。做生意人持家勤儉,因為規規矩矩,所以明白事理,待人接物能平直。再如自己有店,對市面上的行情隨時要機變,也沒有個對世界新潮流固執不通的。

孫中山先生當年反對那班督軍及國會議員,同時卻有與他們相往來的餘裕。民國初年那班人的豪華,世俗得明亮,不是單靠權位金錢就能有的,還因為有一個時代的風氣,那時是街上陌上的眾人都眉目清揚。

但這只是長江流域的氣象,黃河流域可仍在破落中,而珠江流域則仍是辛澀的,多有刺激性。又且中國政治的性格不許以一地域來制馭其他地域,卻要黃河珠江兩流域也向長江流域看齊,鞭其後者而進之,才能出現華夏的新一統及其核心。還有滿洲,文明的根基很差,而其產業在全國中的比重卻日在增大,不過滿洲到底不能自成氣候,只要黃河長江珠江三流域能一統,它亦就不能自外的。但是這些都不能頃刻做到,所以關內軍閥割據,關外更張作霖自成一局面。

而且就在民國初年,長江流域也出了毛病,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絲茶桐油的輸出驟落,從太平軍那時以來六十年的農村好景遂中斷,從此長江流域的農民也陷入長期貧窮了。這很影響政局,前此長江流域是顆定風珠,所以袁世凱做總統頭兩年裡還曾相當一統,但此後則形勢急轉為南北分裂,長江流域反為只能依違兩間,內裡也各省獨立起來了。

好在時人的動靜不單取決於一代的形勢,卻更生於許多代的大信,所以民國初年亦只是地域的產業及政治尚未能有新的統一,但人們仍覺得是一個中華民國,好比過去春秋戰國時、魏晉六朝時、唐末藩鎮時、南宋偏安時,局面儘管分裂,人們卻仍覺是生在一個天下,這就是文明尚有其不被產業與政治所限,且不被一代的升墜所限者在。而此亦即是漢民族之所以能度劫,好像在現實之外尚有天意策動政治經濟及一代形勢向好的方面走,且出來得大人如劉邦李世民及孫中山先生等,皆在局面之外更有蕩蕩世景,亦不單是一代的,而是曠視古今的大人。這就是時勢可以造小英雄,而大英雄則能造時勢。亦不單大英雄才能,民國初年那樣的割據,但是連尋常巷陌之人,亦皆能洒然,不墜河山破碎或天地末日的感覺。

而且就在那時,城市有了新景氣,即紗廠的興起,照亮了一代人心。紗廠比前此的郵電鐵路造船與礦,更能帶引起許多新的產業,這些被帶引起的新的製造業雖然規模不大,是分散的,又大部分仍用手工,但已是生在現代空氣裡的了。西洋史上新興紡織業只為外銷,其社會資本又偏流,不能這樣快帶引起本地一般產業的繁榮,而中國的紗廠則是生在眾業的枝葉倡條裡大朵的花。前此洋布總是要進來不容易,這回即是中國自己開起紗廠,從內裡把市場來翻新了,只見聯聯排排的布莊,大的小的,木機織的,鐵機織的,織出像洋布那樣的布,生意非常之好。

前此六十年間,長江流域的城市是與鄉村絲茶桐油的新繁榮結在一起的,現在絲茶桐油雖衰落了,但城市已有個富庶的底子,所以開得起紗廠,織出來的布也賣給城裡人,也賣給鄉下人,因為紗廠與城市的及農村的其他產業有了新的聯繫之故,並非全靠補了這一次世界大戰時洋布的斷擋,倒是中國自己打開了市場,然後日本人才亦能進來開紗廠,而且戰後洋布才也能大量進來的。

彼時城市的新繁榮是如此健康,全不需要政府來計劃,卻都是民營紗廠,且因軍閥割據,連官辦的與官商合辦的企業亦皆實際移到了商人手裡,但是沒有發生兼併壟斷。城市這樣鮮亮,政局雖割據,亦著實曠蕩,沒有對於人的阻塞,如此就出來了五四時代的新人。

《山河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