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別給我貼「紅色激情」的標籤

李:你的名字很有意思,江西有個地方叫石鍾山,蘇軾更是寫過《石鍾山記》。石鍾山是筆名還是真名?取何意?

石:我是1964年生的,出生時我父親剛好在南京出差,家裡給他拍電報說生了個男孩,讓給取個名字。南京被稱為石頭城,當地有好多地名比如街道都有「鍾山」二字,父親就說叫鍾山吧,就這麼簡單。

他沒多少文化,更沒讀過蘇軾的《石鍾山記》

李: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創作特點,你的作品被打上「紅色激情的標籤」,你自己認可嗎?想突破嗎?

石:我認為這個標籤不太準確,也不希望別人給我貼上這個標籤。人們知道我更多的是根據電視劇,它的表現手法或內容上可能「紅色激情」的感覺更強烈一些,這可能也與我的生活積澱有關。你知道,每個人骨子裡都是有創作傾向性的。我不會為了熱鬧而刻意寫某個題材,也不認為寫作有過時之說,事實上我認為題材並不重要,那只是一個殼,關鍵是看你有沒有真情實感。

其實我的一些作品如小說《母親,活著真好》(被改成電視劇《母親》播出)就是寫小人物的,既不「紅色」,也不「激情」。

李:你的作品好像不拍電視劇的很少?你認為自己是小說家還是作家?怎麼看待小說創作與影視改編?

石:是,我的小說還是很受製片方的歡迎。但我仍是小說家,可是寫小說的人往往把我劃人影視圈,影視行當的人又把我當成是寫小說的。

在我看,文學與影視的關係就像孿生兄弟,影視離開文學不可能走到現在,比如張藝謀的《紅高粱》不是得益於莫言的小說嗎?許多國外大片也都是從文學母體中脫生而來,反過來沒有影視作品,文學也不可能有今天的火熱。如今不可能有某部作品只靠獲得了一兩個文學獎就老少皆知,影視是最好的轉換媒介,所以說二者沒有高下之分。

我自己成名是因為有了電視劇,我一點也不否認。而有人認為作家「觸電」是走下坡路了,其實不少這麼說的人並非不想去「觸電」,有人甚至主動給大導演當「槍手」,人家出思想,他來寫本子。

其實大家都想名氣大些,這樣掙錢容易些,更容易追求生活中的一些物質滿足,這都無可非議,無論是影視還是小說作品,評價標準只有一個——觀眾或讀者喜歡就是好!

李:生活中對你影響最大的是父親,那文學創作中呢?

石:我認為應該是海明威和傑克·倫敦,他們的作品對我啟發最大。這是我在後來才意識到的,雖然他們的創作年代、生活背景與我一點也不同,但他們塑造的都是男人為主的硬漢形象,他們追求個性化的敢愛敢恨的精神氣質是相通的。我接觸他們的作品其實比較晚,是在上世紀80年代吧,以前讀的多是本土文學。

李:怎麼想到要寫《男人的天堂》這部「半自傳」小說?

石:寫作到了一定程度上,開始反省自己的情感與家庭。寫得不很流暢,甚至是艱澀,因寫自己是一種「審丑」,不斷在真實與想像中衝突,有局限性,既想大膽些,又放不開手腳。小說寫了三代男性軍人面對情感與戰爭的思考,想通過這個家庭反映出一個社會與民族,我把自己虛構成一個經歷自衛反擊戰的軍人,所以說還是作為小說來寫的。

我本想用「史詩」的手法寫一個家庭的傳奇式經歷,結果有些「力不從心」,3年寫了20萬字,感覺很不容易。我想等我50歲時,如果能面對自己的情感了,我會再寫一部真正的自傳。

李:新作《男人的天堂》書封上打著兩句話:戰爭是男人的天堂,女人是男人的天堂。這是你對「天堂」的理解?

石:我始終認為優秀的男人應該去做一名軍人,而造就一個真正軍人夢想的是戰爭,軍人的生命與意義要通過戰爭來實現,雖然我們都期盼世界和平,但和平是相對的。

而與一個優秀男人的生命過程中,相對應的就要有一個優秀的女人,否則這個男人的一生將不純粹、不完美。

李:你會一直這麼寫下去嗎?

石:也未必。如果我還有激情,我就會寫下去,我認為目前看來,作家這個職業對我來說是最幸福的,生活相對獨立自由,有心安理得的理由坐在那兒發呆。而且只要你的大腦還能運轉,體力還行,這個職業可以是終生的,不像那些當官的都永遠是暫時的。

如果創作渴望消失了,或靈感枯竭了,我一定會換個行當。有些老作家寫不下去了,還站在那兒寫,再也不能超越當年,感覺很悲哀。到了那一天,我會找個與文藝有關的職業,比如製片人或導演,年輕時曾想過教書,現在不喜歡這行了。

《你要光榮還是夢想(我的人生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