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講

《參同契》上卷主題是「御政」,包括了五章。第二章最後的結論是「戊己之功」。

戊己兩個都是土,戊土是脾的功能,己土是胃。普通我們講腸胃不好,脾胃是脾胃,腸子不好是排泄系統不好,不一定是胃的毛病,這個不能混為一談的。西醫的治療同中醫是兩個路線,但一樣有功效,只是基本的學理不同。

所以我經常分類,西醫的哲學建立在唯物、建立在機械上,它也有高明的一面;中醫建立的哲學基礎是精神的,是唯心的,也有它高明的一面,而且治療的方法往往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頭腳為什麼痛?必先找出根本原因才能加以 治療。

真土真意與孟子

戊己在道家有形的修法是守中宮,中宮就是真意,也叫做真土,所謂「住意」 ——意識住在中宮。上次我給大家貢獻的意見,不管男女老幼,如果用有形有為的道家修法,守上丹田或者守下丹田,通通不及守中宮可靠穩當。但要說明,這些都是有為的修法,不是無上道法,無上的道法是無形的真意。

拿佛家來比較,佛家唯識的八識中,第七末那識就是「俱生我執」,那是沒有思想意念以前,它天然若有若無的有這個我相的存在,這個是意根的作用。所以唐宋以後的道家講無上道法,所謂真意,它採用的名稱就是佛道兩家的混合。真意真土的境界,在若有若無之間不守任何一處,心境都擺在中和的狀態。

如果用儒家的道理來說明,所謂真意就是《中庸》裡說 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個道,所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其中,差不多十分之六是理論哲學的道理,十分之四是真工夫;莊子也一樣,有許多話是真工夫,很難做別的解釋。我們一般念《中庸》都讀錯了,我們要注意,孔子、孟子、曾子、子思都是山東人,念他們的文章最好要懂山東話。《中庸》的「中」要念成去聲,我們跟山東朋友談話,對了沒有?中中中!山西人也有這個話,中了就是對了。開槍打靶,子彈打中了沒有,這是中了。所以「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喜怒哀樂都沒有動,等於佛家講「一念未生處」。「發而皆中節」,該用的時候還是要用,並不是只要清淨、虛無。發而能夠中節「之謂和」,一動一靜之間和起來,「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個是儒家修養的境界,也就是《參同契》第二章的所謂「皆秉中宮,戊己之功」的道理。

我們就拿煉氣的工夫和養氣的學問來講,就是孟子在《盡心篇》裡頭所講的,「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這完全講的是工夫,沒有辦法講理論啦!假使不從真正修養工夫來解釋,孟子就是只講空洞的理論,那孟子豈不是自欺欺人!真實做工夫才知道所謂亞聖並不是偶然得來的。他講「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什麼是「浩然之氣」?在《盡心篇》講得很清楚,「可欲之謂善」,喜歡修道只能講善行開始,不一定要有基礎工夫;到了第二步「有諸己之謂信」,是工夫要到身心上來,自己知道。拿《參同契》 這一章來比就是「戊己之功」到了。

我不曉得你們諸位見過多少真正修道家的人,像我們當年所看到道家的老前輩們,有時候正在跟我們談話,忽然不講了,把眼睛一閉,什麼都不理。我們也懂得就走開了。過了半天再去看他,拿佛家的話說,他慢慢地出定了。不是他去找工夫,是工夫找上門了!像這一種情形,到那個時候身心自然地非進入那個境界不可,就如孟子所講「有諸己之謂信」。「信」有兩個解釋,一個自己確信不疑了,另一個解釋就是「消息」,工夫來找你,不要你去找工夫。我們大家修道找工夫,找那個境界找不到;等它自然來找你時,自然清淨了,自然要進入那個定境。

真正的戊己土,是真土是真意,不在有形的身體內、外、中間,但是與身體的中宮之氣有關係。所以到了中宮之氣充實了,就是道家所謂「氣滿不思食」,這個時候自然可以斷除飲食;不是完全斷去,是不吃飯的時間可以拉長。「精滿不思婬,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到了這三種境界我們也不要把他看得很高,在我看來基本上等於孟子所講的「有諸己」,在道家來講道已經上身體了。我們普通修道不管你氣脈通了也好,別的什麼也好,道還沒有上身呢!只能說「可欲之謂善」,只是喜歡做這件事而已。

日月含符章第三

易者象也,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日含五行精,月受六律紀。五六三十度,度竟復更始。窮神以知化,陽往則陰來。輻輳而輪轉,出入更卷舒。

易有三百八十四爻,據爻摘符,符謂六十四卦。晦至朔旦,震來受符。當斯之際,天地媾其精,日月相撢持。雄陽播元施,雌陰化黃包。混沌相交接,權輿樹根基。經營養鄞鄂,凝神以成軀。眾夫蹈以出,蠕動莫不由。

偉大的日月

我們有了這個瞭解以後,再來瞭解《日月含符章第三》。 先讀一下朱雲陽真人註解這章的一句話:

「此章,特著日月之功用,究藥物之所從出也。」這一章特別顯著地說明天地之間太陽月亮運行關係,瞭解了這個日月的功用,以及天體運行的法則,然後才可以瞭解身心性命大藥的究竟。道家所稱大藥就是「精氣神」,三位是一體的。 我們上次也提過宇宙的法則,我給它一個代名詞「光熱力」。 神是宇宙太陽的「光」能,化成一股「力」量,就是氣,氣產生而發「熱」,這是精。神變成氣,氣變成精,我們後天的生命是順著來的,由先天變成後天。修道是相反的,要返回先天,所以煉精返回去化成氣,再煉氣化神。精、氣、神三種實際上是一種,都是神所化的。所以許多的宗教,處處都講到光,大家修淨土宗,講到西方極樂世界處處光明;基督教也一樣,《聖經·約翰》一章說,神就是光。

「易者象也,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易經》講宇宙的現象,天地之間這個現象掛在那裡,「懸象」就是掛。所謂八卦就是掛出來的現象,宇宙最大的現象是天地日月風雷山澤,這八樣東西很明顯掛在那裡,所以「懸象著明」。我們抬頭看得最明白的現象,「莫大乎日月」,所以日月叫「大象」。

現在我們就進入了中國古代文化物理哲學,古代的科學是科學的一種,它同現代的科學是否相同是兩回事。中國上古的物理邏輯講「日含五行精」。太陽代表火,太陽不是只有火,而且具備了五行的精華。太陽是至陽,至陽裡有至陰,所以太陽裡頭有一個黑點,那是至陰之氣。我們兒童時讀的古書神話,太陽裡頭有個鳥,像公雞一樣,叫「金烏」,就是太陽裡那個黑點。太陽代表了光,一個光就代表了金木火水土五行。

「月受六律紀」,修道的首先注意月亮,最後注意太陽。月亮是小周天,太陽是大周天。月亮上半月由小變到大圓,下半月由大圓變成黑暗。這是小周天的行度。大周天行度是太陽在天體的行度,舊的天文學稱為躔度。太陽在天體中走 一度,在這個地球人世間算一天。所以一年三百六十五度有多,這就是大周天。大周天下面還會討論,現在重點在小周天。

我們手邊的十二辟卦代表了一年十二個月,也代表了一天十二個時辰,也可以說明一個月。「律」就是「律呂」,這是中國文化的專有名稱,是同音樂有關係的。一提律呂又是麻煩的事,在中國文化裡也是重心之一。我們的老師孔夫子整理中國文化,刪「詩書」訂「禮樂」,只可惜這一部《樂經》失傳了。現在我們保留的只有五經,五經的《禮記》中有一篇《樂記》,勉勉強強還保留這個精神。中國古代講的音樂與西洋的不同,中國音樂的學理是律呂。

「律呂」兩個字在《二十五史》裡頭都有。現在講中國文化難了,譬如一部《史記》,大家讀了漢高祖劉邦傳以為看了《史記》,再不然在中學背了《伯夷列傳》,也以為懂了《史記》,其實連影子都沒有!真正中國文化中心在《史記》 的「八書」,譬如《天官書》就是中國上古天文學,後來每一代的歷史天官都有所沿革,或者叫《天官志》或《天文志》。《漢書》裡頭還有《五行志》,就是中國物理科學。又譬如「八書」裡還有一篇叫《平准書》,就是講經濟學、財政學。所以「八書」很重要。當然我們普通人不是專家,專門研究歷史的人只講歷史,不一定懂得歷史哲學和中國文化的傳承。後來史書上有《律歷志》,是專門研究律歷的,也包括天文象數。我也看過一些現在的文章談中國的律歷,他們連影子都還沒有摸到,那是與曲子調子都沒有關係的。可是要真的懂得做曲子,非得懂律歷不可。我在前面也提到過。

回到「月受六律紀」,我們前面講過五天叫一候,三候叫一氣,所以氣是中氣。六候,「五六三十度」為一個月,這是講月亮的出沒。講到一年有二十四個氣節,我告訴大家一個秘密,這裡有好幾位西醫的權威,我們的腦神經有十二對,不多不少,學過解剖的都曉得。學道家就懂,十二對腦 、神經和二十四個氣節關係密切。你把十二對腦神經真修通了,就跟宇宙連起來了,當然就有了神通。可是你不要去玩!我常說你們玩得不好就玩成第二號神經了,第一號才是神通。信宗教、修道、學佛的,多數都走上這個二號的路子,所以千萬不要亂來。

「度竟復更始」,三十度走完了。每月陰曆初三月亮在西南角上出現。加上五天是初八,從正南出來半個月亮。初八加五是十三,一直到十六完全是東方出來西方下去。這個月亮的出沒以前都講過了,也就是「度竟復更始」。

「窮神以知化」是叫我們修道先要懂學理。到底謂之「窮」,到頭了。「窮神」是把這個「神」的作用,研究透頂。這是我們自己生命的根本,在佛家叫「性」。所以要明心見性,或者是佛學翻譯的「真如」、「菩提」、「涅槃」,這是根據梵文。中文來說這個就是神,神就是光,光就是神。「以知化」,這樣你才知道每時每分每秒都在變化。這個宇宙的變化不是偶然的,懂了《易經》就曉得宇宙的變化都有法則有規律,一點沒有辦法逃過這個規律。因為我們文化不帶宗教觀念,所以把這個規律叫做造化。在西方文化中就是主宰、神的意思。這個造化的法則是不變動的,等於春夏秋冬一樣,等於早晨晚上一樣。所以修道的次序,工夫的進度, 也是呆板的,不是說這個人根器好,一下就跳過去了,不可能的。

知道了這個變化,就懂得「陽往則陰來」,陽的光明去了,黑暗來了;黑暗去了,光明又來了。春去秋來,就是這個樣子。「輻輳而輪轉」,輻輳是車輪子的槓子,車輪子就是那麼旋轉。

「出入更卷舒」,月亮從初三開始一直到二十八,一出一入之間,「卷舒」,好像我們卷畫一樣,等於說初三開始,天地間慢慢一點一點拉開,到十五拉滿了,然後十六以後開始卷,到了二十八統統捲好了。要注意的是,捲好雖然沒有亮光,但它的「神」永遠不會喪失,不過一出一入之間有這個「卷舒」的作用。

卦變及人事之變

《參同契》的內容包含了全套的中國文化,每段下面有清代朱雲陽真人的註解。他的學問非常淵博,是真正的正統道家,可惜此人無法考據。以我的想法,這個人應該是真修, 成仙了,因為考察不出數據,所以我更相信他成了神仙。他 不要名,什麼痕跡都不留,太高了!希望諸位自己研究他的註解,假定有不懂,有機會可以問我,我也許可以幫忙諸位瞭解。你真懂了這些法則,懂了關鍵地方,道書一看就懂,而且曉得哪本道書講得對,哪一本不對。

「易有三百八十四爻」,這個要再說明一下了。《易經》的先天八卦,每一卦都由三爻組合而來,畫卦要從下面一爻一爻畫到上面。換句話說,卦是從內畫到外。後天卦是由兩個先天卦重疊組合而來,所以每卦六爻,一共八八六十四卦,就有三百八十四爻。

這個爻是什麼呢?剛才講天地間宇宙萬物人事都有個規律,是爻變而來的。爻是交易、交變來的,內外相交,上下相交,互相變化。所以精神跟物理也無不相交變化,生理跟心理也互相交易變化,男女朋友之間感情也是互相變化,一切都是相對。但是變化是漸變!《易經》的道理說,宇宙間沒有突變,都是漸變!我們有時說這是突變!但如果你追究突變的前因,就會發現仍是漸變來的,是一爻一爻變化來的,也是一陰一陽相對變化來的,這是宇宙間的法則。

「據爻摘符」,符,合也,就是配合,宇宙間一切變化的法則,都符合一個原理——拿現在的話講,都符合它的邏輯道理。「據爻」是說《易經》每一卦都有卦辭、爻辭、彖辭。譬如說「乾為天,天行健」這個卦辭,乾是代表天,天怎麼樣呢? 「天行健」,天體永遠在動。

當年有一位大師講中國文化害在一個「靜」字,因為大家都主靜。後來我講了句難聽話,我說放狗屁!根據什麼說中國文化主張靜?中國文化早就說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在動啊!尤其是《易經》,經典裡頭的經典,哲學裡頭的哲學,提出來「天行健」,這個天體永遠在運動,太陽月亮永遠轉動。「天行健」卦辭下面——「君子以自強不息」。所以人要傚法天體,不斷地前進,只有前進沒有後退。誰說中國文化是靜態呀?所以《大學》上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傚法天地,只有明天,滿足於今天的成功就是退步了。修道也好,做學問也好,人生的境界永遠看明天,只有明天,不斷地前進,生生不已,這就是我們中國文化生生不已的道理。

所以「符謂六十四卦」,每一爻每一步都是對的,都符合天體道理,歸納起來叫做六十四卦。下面有一個《易經》 的大發明是道家的秘訣——「晦至朔旦,震來受符」,每月陰曆三十謂之「晦」,「朔」就是初一,「旦」就是天亮早晨。


《我說參同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