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講

煉己立基章第六

內以養己,安靜虛無。原本隱明,內照形軀。閉塞其兌,築固靈株。三光陸沉,溫養子珠。視之不見,近而易求。

黃中漸通理,潤澤達肌膚。初正則終修,干立末可持,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

《參同契》上篇的前五章,都是講「御政」,是解說認識正道的大原則,已經大致向諸位報告了。現在開始這章篇名是《煉己立基章第六》,就是道家平常所標榜的「百日築基」的基礎,也就是修道煉丹做工夫的基礎。「御政」以後,連續這三章都是講「養性」。道家分類法,是把性和命分開,等於儒家的《禮記》,把性和情分為兩部分,實際上是一體的。「御政、養性、伏食」是合一的。

養生與修道

這一段文字非常明白,所謂養性煉己,拿佛家來講是所謂「明心見性」,求生命的根本。像唐宋以後的參禪,參「生從哪裡來,死向哪裡去」等等。道家不來這一套,認為我們的性命、生死都是合一的,要先從現實著手,就是從現在這個身心轉化開始。理論上非常簡單,所以修道打坐,開始一句話——「內以養己」,重要在這個「養」字。中國文化有一個名稱叫「養生之道」,這個「道」叫養生,也叫攝生。「攝」就是歸納,收攝,同西方文化的衛生不同。道家認為,現有的這個生命就是永恆,並不要另外求一個永恆的生命,只要把現有的生命保養住就可以了。

所有的工夫、做法、修持,就是一個「養」字,「養」 字之難就在這裡。本文告訴我們「內以養己」,「養己」的境界有四個字——「安靜虛無」。這個誰都會,一看文字都懂! 真講「安靜虛無」的實際工夫就難了,就是《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的求安求靜的步驟,一直到達明道為止。所以嚴格地講靜和安,它有工夫上的層次,修養到達最高的境界——虛無,就是佛學所講的空。講到「養己」,現有的生命是本來生命的投影,從現有的生命上,找回本來的生命,就是「安靜虛無」。

「原本隱明」,就是剛才講的「攝生之道」,在佛學的方法叫做「都攝六根」,就是把我們眼耳鼻舌身意等隔離開,返求諸己,內省自己,這個就是「原本」,也就是不向外放射。譬如我們學打坐,眼睛閉起來,耳朵不向外聽,在佛學叫「觀音法門」,返觀自性等等;拿《參同契》來說就是「原本隱明」,不向外放射,回到自己本來的那個安靜的狀態。

「內照形軀」就難了,這是道家修養工夫的境界,在我們原始的文化裡頭,「內照形軀」是「內視之道」;在佛學就是「觀照」、「返觀」,表達不同而已。「內視」並不一定是指身體以內,而是無內外中間之「內」。不過我們沒有到達這個境界以前,姑且拿這個身體來做一個標準,先把外用的精神收回,轉向「內照形軀」,就是這個身體。這就產生了後世道家的守丹田、轉河車、修氣脈、打通任督二脈等等的方法,原理就來自「內照形軀」。據我個人所瞭解的,各家的修法,最厲害也最有效果的是佛家的「白骨觀」和「不淨觀」,實際上這就是「內照形軀」。當然普通觀不起來,如果觀起來也同道家一樣,眼睛一閉靜下來,身體內部氣脈的位置,氣血的流行,五臟六腑的情況,一目瞭然,都看得非常清楚。道家《黃庭經》就講到這部分,但是,「內照形軀」 不是用這個肉眼看,而是屬於自性的功能。

以上這四句話,就是「煉己」工夫最重要的基本原則。從明朝以後,道家講「百日築基」,其實有些人不到一百天 就可以建立這個基礎,甚至六七天就可以達到。但有人修道一輩子都做不到,只會閉著眼睛打坐,像禪宗祖師罵人黑漆桶一團,閉著眼睛黑黑的,什麼都不知道,茫茫然一片無明。不管佛家道家,或者顯教密宗,隨便哪一種修煉的方法做到了,「煉己」的四句話也一定做到了。尤其最重要的是「內照形軀」,假定一個人修養的工夫夠,能夠安靜下來,一閉眼,內部的情形能看得見的話,就可以祛病延年。至少用自己的精神意志治療自己的身體,就非常容易了。雖不能說長生不死,但是慢一點衰老,多活一段時間,是絕對可以做到的。

先管嘴再管心

下面他就這四句話的原則,再說明一些方法。「閉塞其兌,築固靈株。三光陸沉,溫養子珠」,兌上缺(),兌卦所代表的東西很多,在人體上兌代表口,「閉塞其兌」就是要閉嘴。不過以道家來講,人身上的口很多,凡是開竅有洞的都是口,最大的是吃飯的這個口。人身有九竅,頭部七個洞,身體下部兩個洞,都是口。為什麼閉嘴巴重要?修道人都知道的一句話:「開口神氣散,意動火工寒。」 一個人愛說話,經常用嘴巴,一定會短命。所以我上課太多,有時候一連七八個鐘頭都在講話,這就是在求早死。事實上並不是因為開了,而是精氣神漏了,因為講話時精神、意志、腦力、血液都在放射,都在消耗。一句話講出來,生命全體的機能都要動,所以消耗得很厲害,也就是開口神氣散的道理。所以修道第一要「閉塞其兌」,所有開口的地方都要封鎖,不向外漏。

「意動火工寒」是講意志凝定的境界。佛家要做到無念專一,意一動叫做散亂,意散亂就不會結丹。我常說佛家所講的「定」,就是道家所講的「凝神」。定是講法則,凝是講境象;道家這個凝結、的「凝」,比佛家講的「定」還確實一點。

「閉塞其兌」以後,就是下面四個字「築固靈株」。「靈」就是後世所講的性靈,也叫做靈性,自己精神的本源。「株」是形容詞。內養靈性,像培養種子一樣,慢慢使它發芽長成一株植物,就是新的生命開始。「靈株」是魏真人創造的名詞,「築固靈株」則包含了元神、元氣、元精的凝結。

「三光陸沉,溫養子珠」是方法。在自然界三光是日、月、星;在人體上的三光是眼睛、耳朵、心。「陸沉」本來是個形容詞,「陸」代表大地,有一句話「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就是說一個人達到安靜虛無的境界,也就是真達到空的境界。怎麼樣是個空?道家形容得很確實,所謂空,沒有一個空的境界。虛空粉碎,連虛空都沒有。大地平沉,大地就包括我們這個身體四大,平沉是沒有身體的感覺,這個才是真達到虛無的境界。「三光陸沉」就是六根都安靜下去,這個是方法。不管佛家道家、顯教密宗,大家學靜坐的誰能夠真做到「三光陸沉」?都是瞎吹,自己騙自己,瞎子摸象,好像是個修道的樣子,坐給別人看看而已。真講工夫,一樣都沒有做到。

真正做到「三光陸沉」,一念不生,這時要「溫養子珠」。「溫養」就是保養。我們先天生命的根本,現在不談,因為生命的本來你還不知道。我們現在這個生命,是先天本來生命的分化,由現在的生命,自己可以養回來,見到原來的生命。在這兩個過程當中,由「三光陸沉」,到達「安靜虛無」,接著「溫養子珠」。溫養就是老母雞抱蛋一樣,要溫暖保養它,不能有一點寒冷。怎麼樣才是溫暖呢?剛才也講過道家的名言,「意動火工寒」,這個意不能動,這就是溫養。

現在世界上都流行講中國的禪宗,現在叫禪學,多數是口頭禪、野狐禪,嘴裡吹的。真正的禪宗也講實際工夫的,譬如黃龍晦堂禪師,他形容真正的參禪,「如靈貓捕鼠,四足踞地,目睛不瞬」。貓捉老鼠,那真是動都不動,像人定一樣,全部精神盯住。

舒州投子大同禪師還有一種形容,「如雞抱卵」,就像老母雞抱蛋溫養,也就是黃龍晦堂禪師形容靈貓捕鼠這個境界。規規矩矩說,我們大多數人學佛修道做工夫,都沒有達到這個境界,都是在那裡玩耍,自己玩弄自己。真正到達這樣專一的境界,才是溫養。然後自己生命裡頭那個功能又產生了一個新的生命。實際上並不是新的,還是原來的。不過因為我們平常不知道,沒有修養,這個功能到死也出不來,所以感覺新奇,而形容它是「子珠」,由母體養出來的。事實上是母子相連的一個。這一節在邏輯上有兩個特別的名稱,一個是「靈株」,一個是「子珠」,實際上是一個東西,不同的名詞罷了。

找不到的東西

我們大家學道,搞了半天,就是想修出來這個東西,但它永遠出不來。下面八個字,「視之不見,近而易求」,一般修道的人,都在找這麼一個東西。講了一句明心見性,又去找明心,又去找見性,講一個道就去找道。如果你去尋找它,那離道巳經很遠了,所以你看不見聽不見。「近而易求」,道就在你那裡,不是外面,不是佛菩薩給我們,也不是神仙、上帝給我們。老實講,上帝、菩薩、神仙,還是靠我們捧出來的,我們本身每一個人都是仙佛,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為天帝,只是自己把這個生命的本來忘記了,所以說 「視之不見,近而易求」。

我們小時候背的《三字經》,「性相近,習相遠」,這兩句話是從孔子《論語》上「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來的。哲學家研究了半天,從唯物的哲學去找,從唯心的哲學去找,從宗教上去找,想找出來人性和宇宙萬有本性是什麼東西,究竟在哪裡?在我們中國,原來儒道不分家時的原始文化,不考慮這個,因為心物是一元的,「物」也是它變出來的,「心」也用不著在枝節上找。

那麼「性」在哪裡?「性相近也」,這個本性就在這裡,非常近,近到在眼睛前面,因為太近就看不見了。「習相遠也」,你拿後天的習性、習氣來找自己的本性,越找越遠。本性是本來清淨安詳的,可是人忘記了清淨安詳的本來,偏要向外去找。人的習氣發展越久,距離就越遠了。孔子這兩句話,實際只有四個字,其他都是陪襯的,因為古文要朗誦,念出來必須要拉長聲,實際上「性近習遠」四個字就夠了。

自性在哪裡?就在你這裡,不要另外去找,它很淺近的。我們一般人總是把這個道當成高遠的,那是錯誤的。禪宗祖師經常罵人「高推聖境」,學佛修道,把聖人的境界估計得太高了;自己的修養,已經到達那個邊緣,不敢承認,信心不夠。自己想,哪有那麼容易呀!釋迦牟尼佛還修了十二年,呂純陽也搞了一輩子呢!所以高推聖境也是毛病。實際上,道是非常平凡的東西,所以我常說世界上最高深的學問,就在最平凡的道理裡頭;最平凡的地方,就是最高深的地方。一般人知識越高,學問越好,越愛向不平凡處去找平凡的道。所以說「視之不見,近而易求」。

這一段朱雲陽祖師的批注也非常好,希望諸位回去能夠研究,不研究太可惜了。我們現在不妨幫忙大家,帶著諸位看一遍。「此節,言煉己之初基也。首卷御政諸章,但敷陳乾坤坎離,造化法象」,他前面只講宇宙生命的大法則,「到此,方直指煉己工夫」,到了這一章直接告訴你,我們怎麼樣修道,「示人以入手處」,告訴我們怎麼樣人門。「呂祖雲,七返還丹在人,先須煉己待時」,他引證唐朝神仙呂純陽祖師講的「七返」,修道是「七返九還」。這個七返與《楞嚴經》的「七處征心,八還辨見」是同一道理。呂純陽說,這個道不向外走,煉丹修道的七返九還工夫,就在我們自己。「先須煉己待時」,這個基礎打好了,「待時」,還要等一段時間才成。

再引述宋朝這位張神仙,「張紫陽雲,若要修成九轉,先須煉己持心。煉己,即養己也。」在漢代的時候,道家學術叫「養己」,唐宋以後更現實一點變成「煉己」。什麼是我的自「己」呢?「己即離中己土,為性根之所寄」,離是卦名,己土是天干,這是本性。「離中己土」在人體就是中宮,中宮我們也講過的,等於胃的這一部分。

鉛汞代表什麼

「只因先天的乾性,轉作後天之離,元神翻作識神,心中陰氣,刻刻流轉」,我們的本性,變成我們現在可以講話的意識了。現在有個問題來了,他說父母未生以前,本來個個都是得道的聖人,有了這個生命以後,這個思想心停不了。一般講中國文化修養的人,都曉得只要把這個妄想的思想心清淨下來,就有希望了。可是為什麼清淨不下來?道家有一個道理,因為先天的本性,變成我們現在肉體的生命之後,先天的「元神」已經變成後天的「識神」 了。佛家唯識學的八識,就是這個識神。轉成識神就受後天陰氣的影響,陰氣是有形有現象,先天的元氣是無形無現象的。先天是形而上,後天是形而下。變成後天的生命後,受心中的陰氣時時流轉的影響,一刻不能停留,因此我們的思想停不下來。打坐是如何使心性凝定不動。佛學稱現在的思想作用叫做五陰,把陰修煉消除完了,成了純陽之體,就是道了。

「易失而難持,不得坎中先天至陽之氣,無以制之」,這個修煉難做到,所以說「易失而難持」。那麼要怎麼辦呢? 道家有個比方,把我們思想比方成物質的汞,就是水銀。水銀的流動性最大,把一點水銀灑在地下,一下子就都散開了。可是水銀碰到鉛就不動了。所以道家把鉛、汞兩個看得很重要,說我們的心就像水銀,思想亂跑,流動性太大,你放一點鉛進去,水銀就不流動了。所以道家修煉「鉛、汞」 是個代號,你不懂這個道理,看道書,看丹經,看死了都沒有用,書還是書,我們也成不了神仙。所以古人說「得訣歸來好看書」,就是這個道理。

這兩個代號不止代表這個,不過我現在先講這個心念流動。我們的「坎」中有至陽之氣,先要把這個氣控制住,呼吸之氣不動了,思想也就凝定了。所以人睡不著時,呼吸更厲害,越生氣越睡不著!睡不著,氣更大。當氣真凝定了,不呼也不吸,思想就控制住了。禪宗祖師罵人「空腹高心」, 說你元氣不能歸元,肚子裡空空的,都在腦子裡思想,這還能夠得定嗎?這一句話是根據老子說的「虛其心,實其腹」而來,如果頭腦空靈,元氣充實,思想自然就寧定了。

這裡他拿兩個卦來代表,離中虛(〕,就是說思想周流六虛,亂跑;坎中滿(),坎卦是中間充實,等到我們生命中元陽之氣發動的時候,思想就不起了。如果一個念頭都沒有,那不是變成死人了嗎?不會,那只是平常的思想沒有了,先天的靈感反而超越了現在的思想,反而什麼都知道,普通叫做神通,神而通之。所以要得坎中先天至陽之氣才可以,他說這個氣不來,「無以制之」,制伏不住這個思想、妄想。我們要注意哦!有些人打坐修道氣機也發動了,肚子也鼓得很大,身體上的氣也很充滿了,以為這個是「先天至陽之氣」,不是的。「先天至陽之氣」是無形無相的,那又是另一種境界,不是這個呼吸之氣。

先天一氣來了

換一句話說,當這個肉體上「先天至陽之氣」來了,女的不管你多大年紀,又變回十二歲以前的樣子,男的變回童子之體。到這個時候,身心的感受沒有了,這個肉體上不呼吸了,用燈草或一根雞毛放在鼻孔下也不動;可是他皮膚還在呼吸,不過感覺不出來。這個時候用腦電波、心電圖做檢查,心電圖不會起伏,完全平靜了。這個時候是「先天至陽之氣」,所以無形無相。

念頭自然清淨之後,道家說了下面一句話,「然先天一氣,從虛無中來」,思想感受空到了極點,「先天一氣」就來了。可是這一句話又害了人,後來看道書的人,想修「先天一氣」,打坐時幻想空中一股氣,咚!灌下來。所以呀,都修成神經了。明明告訴你,「先天一氣從虛無中來」,你卻在虛空裡頭抓,已經不虛無了嘛!那是有嘛!所以用觀想,觀想就是有嘛,那也就不對了。

「若非致虛守靜之功,安得窮原反本哉。」不證到空,不但不能明心見性,這個「先天一氣」也不會來的。「故曰,內以養己,安靜虛無」,他說,我們這個人的生命,「生身受氣之初」,當母親懷胎那一剎那,現在講是受胎時候,變成這個生命。「本來一點靈明,人人具足」,一點靈光好比電磁波,一吸引進去就構成了胎兒。一旦進去,你怎麼都跑不掉了,就被綁住了。這兩股力量在旋轉,精蟲卵髒一結合,一點靈明一鑽進去它就轉動了,就是輪迴的道理。你這個靈魂要跑也跑不出去了,慢慢就像豆漿一樣,就把你融化在裡頭了。所以我們現在都融化在這個身上,你要如何把它扭轉回來,自己跑出來,跳出三界外,那靠你的本事了。「只因後天用事,根寄於塵」,變成後天以後,就把這個身體生命拘束住了。


《我說參同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