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講

人好靜 情好動

現在這一章還在講還丹,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九轉還丹」。丹是道家的代名辭,就是長生不老之藥。嚴重地講,所謂丹是修命,這個命就是指現在這個生命之命。所謂修命還丹以後,還沒有完,還要再加緊修的。

再看註解的文字,「蓋木主寧靜,字之曰性,所謂人生而靜,天之性也。」這個金木,道家有些書上稱為金公某某,金是以男性代表,木是以女性代表。金在身體內是肺是氣,木是肝主血,這是有形的氣血兩種,氣血是第三重的投影。這裡講的與我們活著的氣血有沒有關係?也有關係,因為氣血是精神所生的東西。木代表萬物發生,生命力很強。木的性主寧靜,本來是安靜的,道家給它的名字叫做性,但是這個不是佛學講明心見性的性。

如果我們加以嚴格的規範,佛家所講的性也分好幾個層次,見性是徹底的。這裡所講的性是中國文化《禮記》所提出來的「性情」那個性,屬於後天的。道書儘管說是先天,如果我們拿學術哲學分類,它仍是屬於後天。這些學術性的分類我想不必多討論,大家並不需要,只是要知道這個木是代表寧靜的。

「人生而靜」,靜態就叫做天性。其實不止人的生命,由觀察得知,雖不是自然科學,但是萬物都在靜態中發生。雖然生命本身是動的,但是外形都是靜的。一顆種子在地下,要很寧靜的狀態才可發芽,土壤在動亂中什麼都不能生長。實際上以哲學科學的道理,生命本身成長就是個動態,可是我們觀察外表的現象,講它是靜的,這在學術分野上我們要清楚。這裡講人的生命,天生而靜,好靜是「天之性也」。所以我們人很懶,好吃懶做,乃至一切不努力,最好張開嘴巴飯就從天上掉下來,心裡一想口袋裡就裝滿鈔票了。因為人性本來好靜、懶。

「金主流動」,金性是代表主體,愛流動跑動,「名之曰情」,這是中國文化性情兩字。「所謂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這個情哪裡來呢?情的體就是性。以道家分類,情是用,說是外感交感的作用,使這個情動了,動情了。所以這個情就是人類本性的慾望,是它的作用。狹義的性慾,只指男女關係的慾望,這裡說的性跟欲是廣義的,對一切慾望的要求就是性的慾望。中國文化把生命分為性與情,我們講到儒家《中庸》的思想,宋明理學家就拿喜、怒、哀、樂這四種現象來講心的作用,我是特別地反對。宋明理學家搞錯了,喜怒哀樂是情緒,不是心的思想,發動喜怒哀樂後面的那個作用是心是思想,如果把喜怒哀樂籠統歸到心,這是宋明理學對自己的文化沒有搞清楚!理學影響中國文化八百多年,使民族的文化變成一個死的文化。宋明理學家,我敬佩他們的人格,可是他們的學理該打耳光,你們去注意研究宋明理學就知道了。

而且還有一個問題,喜怒哀樂不一定是心理發動,有時候是受生理影響來的。一個人有時情緒不好,是生理上病的原因。譬如肝氣不舒,胃不好,痛苦難受,你叫我不發脾氣做不到。理性說不必埋怨人,生病痛起來非要發脾氣不可,因為它是情。所以修養到由性歸到不動情,那是最高的修養了。宋明理學家這一點是亂七八糟,全錯了,不合邏輯。

性 欲 情

現在我們講到性跟欲,佛學到中國來也引用了性與情的關係,在《榜嚴經》中提到,「純想即飛,純情即墜」,一個人思想越多,思想心理向上升,老年人睡不著,因為頭腦虛幻想多啦。「純情即墜」,年輕人跟著情慾跑,思想沒有那麼高,所以讀書很笨;讀書聰明的孩子,情的力量差一點。情多想少,或者情少想多在六道輪迴就分開了,譬如說變畜生的人,情多,想比較少,下了地獄都是情多,腦子不靈光。這是順便講到《楞嚴經》上這兩個字。

性跟欲在正統的道家講是後天的,他說「感於物而動」,動情是性的慾望。所以性跟情,「兩者同出異名,譬如只此一個人,既有名復有字,名字雖分兩樣,性情原是一人」。這是比喻,譬如一個人有個名還有個字,名、字雖然兩個,實際上代表同一個人。一個人分性跟情兩面,清楚地講,一個是知覺思想狀態,一個是感覺狀態。像我們說舒服不舒服是感覺的,這個必須要參考佛學的唯識學,有關色、受、想、行、識的道理。命就是佛家講五陰境界的色陰,包括了一部分受陰感受。佛把人的感受分三種: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我們人生大部分是在那裡受苦的,沒有真正受樂,除非修到剛才所講的「情來歸性」,生理起了變化,就是這個色身起了變化,那就有得樂的境界。所以佛家講禪定,三禪定的境界都是樂的境界,絕對的快感,沒有痛苦的感覺。

「故曰」,引用《參同契》的原文,「名者以定情,字者緣性言」,這兩句話現在他解釋完了。根據這兩句話,他引申:「其初乾中之金,變而成坎,便是性轉為情。一轉則無所不轉,輪迴顛倒,只在目前,所謂順去生人生物也。」這本書的註釋者朱雲陽真人是清代一位有成就的道家,清代是我們的近代,已經儒、釋、道三家合了,那真是三家一貫啊!「其初乾中之金」,乾卦代表宇宙本體,金是宇宙本體那個先天之性能,在我們身體上當然是大家都一樣,性是同體的。我們這個生命大家同體,中國人不講那麼多的哲學名辭,我們都是天生的,一個天就代表了。天生下來我們這個命是乾卦,上下二爻變了,中爻不動,不動就是中間的中心沒有動過,外面變了。一變成坎卦,坎為水。

「天一生水」,我們提到過幾次,這個天也是代號,代表了本體,動就生出水來,不動就是沒有變;沒有動以前這個生命本體純粹以精,是精神的精。所以「乾中之金」,這個純粹以精的本體「變而成坎」。坎在我們身體就在北方,屬於下部,在頭上就是耳朵,所以年老耳朵聾了,氣血虛了,因為耳通氣海,氣海穴在丹田之下,所以後天的生命,它的功能在下部是第三重投影。

它這一變為坎,就是後天「性轉為情」,巳經由性轉變為純情了。這個情是性變來的,情還不是壞東西,情加上妄念就不行了。妄念一個籠統名稱叫做欲,情加上慾望就變了,這「一轉則無所不轉」,就是我們所講的墮落,「輪迴顛倒」,跳不出去了。

道家的解脫

出家人的修行叫做修解脫之道,光是解脫還是羅漢小乘的境界;大乘佛菩薩修報身,報身轉了,不需要另外解脫。所謂解脫分兩面來說,鹽巴溶化在水裡,把鹽巴凝固拿出來,水是水,鹽巴還是鹽巴,那是解脫的辦法。道家所說的解脫有好幾種,一種叫做「屍解」,屍體留在這裡人已經修成功了。但是屍解也有很多方法,譬如修到最後很難解脫,故意闖個禍犯個罪,被殺頭或槍斃,叫做「兵解」。這是借用別人的力量把自己這個肉體處理了,把這個蛋殼打破好跑出來。

借兵解而去的還不是太高明,可見功力還不到,跳不出來嘛,這是說跳出三界之難。屍解在古代辦法還很多,人死了把他買個棺材埋了,一年或者三年以後,你打開一看,棺材裡沒有屍體,或者只是剩一根手棍。他有一套方法,用個對象把它變成自己,裝進棺材,然後連身體到別處再修過。這種屍解是比較高的,借物化形而去。《神仙傳》上這些人不少,這種方法靈不靈不知道,反正我也不會這一套,沒有經驗向諸位報告。

空話不談,你要曉得道家所謂解脫,不是這個道理。道家所謂修成金仙的境界,就是大羅金仙,同佛家的理論是一樣的,是自己轉變這個肉體,整個地變,所謂脫胎換骨,不是屍解、兵解,那些不是解脫之道。所以學佛單講解脫是羅漢的境界,佛家認為法身、般若、解脫三個連起來的成就,是大成就,否則是小成就。換句話說,解脫的成就,嚴格地講起來,還是陰境界,沒有達到純陽。陰境界的人得到這個陰神成就,也可以屍解而去。他有所成就,我們勉強地講叫做鬼仙。其實也不是鬼仙,不是普通那個鬼,佛家名辭叫做「非人」。這類非人不屬於人,無形相,人們看不見摸不著,可是它的生命是存在的。佛經上經常說「人與非人」、「人、非人等」,非人比我們人高一級,不是人,與我們不同,但也不是鬼。

順為凡 逆為仙

這個裡頭說輪迴顛倒,統統受後天的精神魂魄所支配,佛家叫做色,色的力量屬於四大。譬如我們性想靜,想清高,但清高不來,你非吃非穿不可,跳不出這個物質約束。我們思想可以超越物質,可是身體就做不到,本來生命這個功能應該做到,但是我們人做不到。道家認為絕對可以做到,是我們自己沒有把它凝固攏來,沒有「還丹」。這個道理禪宗雲門祖師就說過,「我有一寶,秘在形山」,我們大家都受形體所限。所以《西遊記》那個孫悟空,被佛的手掌心一翻就把他壓在裡頭,叫做五指山,就是五大把他壓住了。孫悟空在裡頭沒有辦法,把頭伸出來,這個頭腦還靈光,就是跳不出來。我們思想靈光,但跳不出這個肉體。孫悟空後來碰到唐僧,他說:「師父你救我!」「我怎麼救你啊猴子?」 他說:「山頂最高處有一個符咒,觀音菩薩貼在那裡的,只要把那一張撕掉,我就跳出來了!」唐僧爬到山頂一看,原來是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這樣一撕,孫悟空「咚」 一下跳出來了。哈!這個是修法啊!怎麼跳出來呢?行善。

現在我們在這個裡頭,就是這一轉很嚴重,所謂「性轉為情,一轉則無所不轉,輪迴顛倒,只在目前,所謂順去生人生物也」。順這個路線就是人的生命,也可以說「順去生人」。坎卦在下面一動,我們人欲一動,性慾就動了。後來的道家錯認為要壓制這個慾念,只要把這個精收回來就可以成仙。這是有理論根據沒有錯,但是那個有形的精如何收回來化掉?怎麼化?一個有形東西回轉來化,像把東西吃到胃裡,有些還消化不了呢!所以這完全是錯誤觀念,不是這樣的道理。這個「順去生人」,就是向下走,向下流,以此生生不已。

「今者,仍取坎中真金,還而歸乾,便是情返為性。」所謂取坎填離,坎卦中爻這一陽,這一點真陽生命的本源,拿來填滿離卦。離中虛,現在把先天一氣的坎卦中一陽,取代離中的陰,「便是情返為性」。「一返則無所不返」,所以說九 轉還丹。「堅固圓常,頓超無漏」,這個「無漏」是普通道家一個名稱,後來佛家也用。漏丹就是這個漏,男女情慾而漏掉這個生命,也就是肉體這個命的根漏了。其實眼、耳、 鼻、舌、身、意六根都在漏,無漏是全體無漏。證到了無漏,道家有個名稱叫做「無縫塔」,這個身體變成沒有縫的塔了,尤其是北派道家丘長春很喜歡用這個名辭。佛家叫做無漏之果位,即阿羅漢果位,「所謂逆來成聖成仙也」,倒轉來走才成仙成聖。

寂然不動 感而遂通

這個理論他講過了,修道的方法呢?他說:「學道之士,若能於感而遂通之後,弗失其寂然不動之初,而丹乃可還矣。」這個非常重要,修道怎麼修呀?「感而遂通,寂然不動」,這兩句話是《易經·系傳》上的,作者是孔子,是中國哲學先天的心物一元基本理論,是說生命的自性寂然不動,永遠是不動的、寂默的。後來佛經翻成涅槃,是寂滅的意思,也是其中一個理由。寂滅的東西寂然不動,本來沒有動,超越時間空間;但寂滅可不是一個死東西,只要一個感應,一交感一動,它就起用了。用了以後呢?由用返歸於體,用過了還是回到體。你說體沒有東西那是空的,但是有感就起作用。佛家的比喻也是一樣,「全波是水,全水是波」,我們本性像海水,外面的境界風一吹,就起波浪了, 這就是感而遂通。外在風不感的話,浪也平息了,又回到水。

再講回我們的思想,人這個思想情緒本來沒有的,嬰兒生下來沒有說話以前,寂然不動,沒有喜怒哀樂,思想、分別的觀念很少,第六意識沒有成長。等到頭頂跳那個地方封口了,開始學講話,有思想、分別。第六意識慢慢成長是後天習慣性的,我們現在的第六意識差不多都是情的方面。說到修道,佛家同道家一樣的,就是如何把情返回自性,歸到本體。現在諸位聽到我講的話,因我這些話而引起了思想,又分別對或不對,這個也是「感而遂通」。「感而遂通」使思想唸唸遷流,在第一個思想過去之後第二個思想還沒有來時,中間這一段你要看清楚,「弗失其寂然不動之初」,又回到原來那個不動清淨境界,這是用心理狀況的方法用功。佛家的止觀啊、參禪啊,專從這個地方入手修行。道家也注重這個思想觀念「感而遂通」之後的身體,當情動之後,我們慾念一起來,真正有修養道家有工夫的,就曉得慾念是個火,那一股發燒的力量向下流去,「感而遂通之後,弗失其寂然不動之初」,在身心激動之後能夠清淨得住,這就可以還丹了,「而丹乃可還矣」,那個生命力量不漏、不動,久而久之可以脫胎換骨。

要特別注意,伍柳派流行的還精補腦煉精化氣,所注重的也在這個地方,也就是慾念沒有動以前,那個情動了。假設情動了,男女慾念來了,只要有一點點,就是水源不清,已經不能用了,不可以返還。要清的水源才可以用,伍柳派說的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就是《慧命經》、《金仙證論》、《性命圭旨》這一套道書中的。你們在座諸位各路神仙,要注意啦,講清的水源,就是慾念沒有動之前,這個時候能夠煉精化氣,勉強可以說還精補腦、長生不老。所以不能亂搞,以為是修道,那個後果嚴重極了。

這個裡頭有一個大問題,當氣動欲不動以前,可以說沒有刺激到製造精蟲這個地方,這時勉強可以講伍柳派說對了,水源之清還算可以,可是已經很難化了。這個道書上沒有,你要看別的書才會發現。我們的老祖宗黃帝,最後得道成仙,他的老師是廣成子,《封神榜》上寫他法力無邊。廣成子告訴黃帝,修到這個「至道之精」,當情緒感情在清淨境界中一動,巳經把精搖動了,可見這個精不是精蟲卵子啊!


《我說參同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