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講

春困的現象

剛剛我們講到「自然精氣潛通」,這個潛是潛伏的,也就是暗通。所謂暗通並不是你去領導它,是它本身自然地在通。《參同契》講「滋液潤澤,施化流通」,魏伯陽真人的原文只是兩句話。這個時候到達氣住脈停,混沌的狀態,所謂「天一生水」這個境界,渾身的每個細胞,乃至口水,乃至精氣,乃至腦下垂體,自然都在變化。變了以後一身皮膚都變潤澤了,發光的。「滋液」就是講津液來了,現在的漂亮術語就是說,等於打了一針雙性荷爾蒙,非常滋潤。不只一個地方變化,每個細胞都在轉化,所謂「施化流通」,普遍地施開了。

「方其日月合符之際,天氣降入地中。神風靜默,山海藏雲」,這最後八個字文學境界很妙,可以寫一副對子。「一點神明,包在混沌竅內,無可覓處,此即一念不起,鬼神莫知境界。故曰,天地神明,不可度量。」所以,混沌境界是道家的基礎,真正的基礎,普通所講的百日築基,能夠到達這個境界才是第一步基礎成就,還要再進一步修的。做工夫到達「日月合符」,就是剛才講「日月合璧」,太陽、月亮合於軌道,這兩個寧靜了,到達這個境界,「天氣降入地中」, 用宇宙現象做比喻,這就是每年仲春陰曆的二月,古人有一個形容,就是《紅樓夢》中的話「春困」。春天人很睏倦,沒有精神,尤其是年輕男女,到了所謂懷春期,性知識剛剛開始,身體剛剛成長,春困得非常厲害,早晨叫他背書包上學,那真是莫大的處罰。我深深感覺,我們當年讀書比你們現在舒服,到了春困的時候,不上學佯稱病了。

春困這種現象就是「天氣降入地中」。道家這裡面又產生一些方法,我們不好講他是旁門左道,旁門左道並不是罵人,旁門也是門,左道也是道,不過迂迴一點而已。有些道家加一些變化,是有意的、想像的,先守在上竅,慢慢把上竅的氣用意識引導下來。為什麼要這樣修呢?他有所根據, 就是「天氣降入地中」。這種工夫方法,也合於道家的原理,屬於導引的方法,縱然有效果,但價值很低。真的道是道法自然,聽其自然,工夫到了那個境界天氣就自然下降地中,頭部的感覺忘了。所以你們學佛或學道的,打坐做工夫最痛苦在哪裡?就是頭腦整個的感覺忘不掉,所以你感覺氣在這裡動啊那裡動啊,那都不是腦神經的反應!真到了頭腦氣滿,就忘掉了頭腦,天氣自然下降,感覺身體沒有了。其實不是沒有身體的感覺,是你整個的腦部的思想、思維、意識停掉,那就是到「天氣降入地中」 了。

混沌境中

那個時候他用八個字形容,「神風靜默,山海藏雲」,每一個字都不得了,這八個字用得妙極了,而且對仗非常好。氣就是神風,氣聚神凝;「山海藏雲」,等於秋天到,萬里晴空沒有一點雲霧,雲都藏起來了,就是天氣晴朗到極點。所以禪宗祖師形容的「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就是這個境界。朱雲陽祖師這八個字,跟禪宗祖師這些名句的價值都差不多,「山海藏雲」就是「萬里無雲萬里天」,「神風靜默」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處處靈明,處處反映。這個時候,我們生命本來的這一點元神靈明不昧,包在混沌竅內,在混沌真境中,無影無蹤。這個時候你有知覺嗎?沒有知覺;沒有知覺嗎?「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無所不知,也一無所知!禪宗經常講到無念,唯有此時才能到達真正無念。

所以學禪也好道也好,都是一個境界,表達方式不同而已。天下真理只有一個,不論中國人、外國人,古人、現代人,生命都是這個樣子,沒有兩樣,名稱不同罷了。到這個時候才叫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不起,鬼神都不知你藏在哪裡。為什麼鬼神都不知?因為你藏在鬼神那裡所以不知。莊子講過三句話,「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藏天下於天下」,「藏舟於壑」就是我們打坐修定,把念頭收到中間,屬於小乘中最小乘的境界;「藏山於澤」是中乘的境界,比較好一點,不管身體,只管念頭;大乘的境界是「藏天下於天下」,所以找不到了,他藏在本位,鼻子就放在鼻子,眼睛就放在眼睛,所以找不到。因此我們眼睛可以看別人,沒有辦法看自己,「藏天下於天下」就是在本位上。

莊子的書你覺得難讀,其實一點也不難讀,他都明顯告訴你了,是用比喻告訴你的。這三句話你懂了,做人處事的道理都在其中。有時候要「藏舟於壑」,要保留一點,有時候「藏山於澤」,最要緊是「藏天下於天下」,但是你講了人也不懂。這沒有什麼秘密,把秘密公開了他也不懂,為什麼呢?因為人都好奇,喜歡向外找。所謂一念不起很容易,每個人都做得到,所以佛家的修法與道家不同,是反過來走,他高明也在這裡。其實是一個路線,先做到一念不起,自然就混沌了。嚴格講佛家跟道家的東西是一個,只是進入的方法不同,搞不清楚的話還以為有差別。其實什麼三教五教都沒有差別,道理是一貫,不是一貫道那個一貫,一貫起來,就是孔子說的一個真理,沒有其他。一念不起,那是鬼神不可知的境界,這個境界原文是這樣講的:「故曰,天地神明,不可度量。」

「天入地中,陽包陰內,歸根覆命,深藏若虛。不啻龍蛇之蟄九淵,珠玉之隱川澤」,這個時候,陽進入陰裡,陰代表寧靜,不動;陽代表流轉活潑地走動,這是「歸根覆命」的境界,命功的基礎有了。修道做工夫到混沌的境界,可以說命歸你所有了,這是說命功的工夫到了。不過隨時要能入混沌,不是瞎貓撞到死老鼠,偶然一下不算。我訪問過此地的一位老前輩,巳經九十歲了。三十年前我到山上去見他,我說,聽說你過去曾經入過幾次定,我斷定你那個時候沒有超過三十五歲。他說是啦。我說,你三十五歲以後,再想隨時進入那個定境做不到了。他說對了!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弘法事忙。我只好笑一笑,不談了。這就是工夫來撞他的。你們注意啊,你們年輕偶然撞到這個境界也有,一念不起,那是瞎貓撞到死老鼠,那不算本事。你要隨時做到要進入那個境界就可以進入,這樣命功就有把握,基礎才算建立。不要在這裡聽過,出去就吹,變成大師,害人害己的事不要干。人生有三件事不要做:自欺、欺人、被人欺。真修道的人,這三件事都不做的。

如果做到「陽包陰內,歸根覆命」,可以說命在你手,真能夠到達了,自然祛病延年;以儒家來講,才真有資格說變化氣質。這是第一步開始,等於你得了胎藏,這個時候「深藏若虛」。這句話有兩個意思,第一工夫到達這個境界,身上六根不動。禪宗祖師形容,如雞抱卵,昏了醉了一樣,踢一腳都不動,忘我了。這個時候修道工夫到了「深藏若虛」,這是一面。另一個意思,修道工夫真到這個境界,要謙虛不要傲慢,不要認為了不起,做人做事「深藏若虛」就好了。這個時候「不啻龍蛇之蟄九淵」,等於動物冬眠一樣,像蛇到了冬天,嘴裡含一口泥巴鑽到洞裡,幾個月都不會死,一口氣就保持住了生命。「珠玉之隱川澤」,好的玉含藏在內不動。

養氣以歸根

「譚景升曰,得灝氣之門,所以歸其根。知元神之囊,所以韜其光。此之謂也。」譚景升是道家神仙人物,名叫譚峭。他有一部著作《化書》,你們青年人值得研究。譚子這本書,也是中國古代科學的書,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內容很多。他的父親是唐代一個「國子司業」——唐朝的國立大學校長就叫國子祭酒,司業相當於副校長。那時國立大學只有一所,不像現在。他父親只有這個獨子,可他天生喜歡修道,離家出走了。古代的青年也發生這些事,所以青年都是問題,有人請我演講青年問題,我說青年從來就是問題,凡是青年人一定發生問題。你看這位神仙也是這樣,過了若干年回家了,父親很高興,他住了一陣子還是要走。他已經修道成功了,是有名的神仙,他最有名的一首詩:

線作長江扇作天 鞿鞋拋向海東邊 蓬萊信道無多路 只在譚生拄杖前

道家講蓬萊等於學佛的人講極樂世界一樣,是個代號。「蓬萊信道無多路」,代表神仙成道很容易,「只在譚生拄杖前」,道就在這裡。「譚景升曰,得灝氣之門」,就是形容他的話。「灝氣之門」是孟子的話——「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充塞於天地之間」,就是這個道理。「得灝氣之門,所以歸其根」,是要進入混沌靈明的境界。

「知元神之囊」,曉得元神的根底,「所以韜其光」,這神光就內斂,神光往內走不向外。我們現在六根、頭腦聰明向外發展,把生命消耗了,要把生命重新修回來,就韜光養晦,神光內斂是養生之能,「此之謂也」。他這裡引用譚峭的話就是這個道理。《易經》上有兩句話,《參同契》這裡引用 了:「故曰,利用安身,隱形而藏。」現在人都講利用,真正的利用,就是這個大利用。「隱形而藏」,外表看不出來,是在混沌中。

(編按:接下來的十八章在本書第六十五講。第十九章及二十三章未講解,因上篇已講得很詳細了。)

我們上面是為了說明坎離交,道家第一步工夫,參考了朱雲陽祖師的註解。下面中篇下卷專講伏食,從性情交會章第廿四開始,共計八章,專講伏食,就是我們怎樣把這個長生不老丹藥吃下去,還丹回轉來——「此卷專言伏食,而御政養性,已寓其中,義同上篇。」證道的規則,怎樣修養心性,道理在這中間,道理同上篇一樣。剛才講坎離交,神氣相交。這裡名稱不同,告訴我們就是性情交會。上次我們講過《禮記》裡提到,人的知覺和感覺,分成性和情兩方面,把能夠知覺思想的、理智的這個叫性,喜怒哀樂的情緒叫情。有時候我們發脾氣,不是罵人,是好像一下不高興,尤其是內向型的人,莫名其妙就煩起來。特別是小姐們最容易發脾氣,一面對男朋友發脾氣,一面心裡又想哭,偏要這麼來一下沒辦法控制,這個叫情。這種情緒變化,男女都有。佛家講這個情就是業力,所以佛經講到「純想即飛,純情即墮」,情多想少,墮落就厲害;情少想多的人,就比較昇華。這個性情在我們生命關係最重大,但也是與坎離交媾,以及神氣兩者的關係最重要。這一章我們先講到這裡。 、

性與情交會

性情交會章第二十四

太陽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華,轉而相因。化為白液,凝而至堅。

「此章,言木性金情,自相交會,以成伏食之功也。」這一章整個是專講伏食的。有時候道家的代號東拉西拉很難把握,必須要做一個統計才搞得清楚。本來是說情屬於木,木屬於肝,所以情也屬於肝,肝氣不健康的人肝火旺,脾氣大。中醫學原理肺屬金,肺氣流暢的人腦比較清爽,性情比較開朗,就是呼吸好身體健康,肺氣不流暢的人多憂鬱內向。現在這裡突然一變,「木性金情,自相交會」,木本來屬於情屬於肝,金屬於氣屬於性,現在卻講「木性金情」,似乎代號用反了,令人迷惑。其實他不是用反了,而是說屬木的肝氣不旺,使性質變了。肺氣不健康,元氣不夠充沛,陽氣不夠的人,作用也會改變,變成情緒不好。這樣就說明兩個代號為什麼變了,而成為「木性金情」。生命中只有這兩個東西,就是神和氣;而且兩種要自相交會,他兩個結了婚,就是坎離交媾,陰陽調和,人也就好了。這就是改變自己內部的生命,叫做伏食之功。

「太陽流珠」,太陽的光明永遠放射,「流珠」是形容它。但是我們眼睛看太陽受不了,只能看到一點點太陽放射的閃動,所以形容為「常欲去人」,它留不住。人這個性情,常使自己打坐修道不能入定,因為心思亂跑。「太陽流珠,常欲去人」,心思亂跑總是離開你,要想念頭不亂跑,凝定住一念不生,很不容易,所以道家以鉛汞比喻。佛家修法也一樣,通常不跟你講明,在方法上不講原理。所以學佛的人修天台宗,為什麼先要數息、止息?為什麼在氣上搞呢?調氣是假的,留住念頭才是真的!這個兒子不乖亂跑,就給他找個好太太,結了婚就會有責任感了,留在家裡不再亂跑。道家也是這樣,「太陽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華,轉而相因」,這是互相幫忙把他留住了。人的生命內在都向外面亂跑,消耗掉了,要「化為白液,凝而至堅」,化為玉液、玉漿,叫玉液還丹。能夠修到真正得到玉液還丹,已經有神仙之份,能祛病延年,人比較健康,慢一點老化。

這一節我們先講到這裡,下次再連起來講,因為這一節最好不要中間切斷。


《我說參同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