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第三十一節消渴

第三十一節消渴

【脈】心脈滑為渴,滑者陽氣勝。心脈微小為消癉。脈軟散者,氣血虛。脈洪大者,陽余陰虧。寸口脈浮而遲,浮為虛,衛氣虧;遲為勞,營氣竭。趺陽脈浮而數,浮為風,數消谷。消癉,脈實大,病久可治;懸小堅急,病久不可治。脈數大者生,實堅大者死。細浮短者死。

【因證】膏粱甘肥之變,則陽脈盛矣。陽脈太甚,則陰氣不得營也。津液不足,結而不潤,皆燥熱為病也。

經云:二陽結謂之消。二陽者,陽明也。手陽明主津,病消則目黃口乾,是津不足也。

足陽明主血。熱則消谷善饑,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此皆津血不足而熱也。

夫因則火一也,病則有上、中、下三也。蓋心火盛於上,為膈膜之消。病則舌上赤裂,大渴引飲。論云: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是也,以白虎加參湯主之。

火盛於中,為腸胃之消。病則善食身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數。論云:癉成為消中者是也。以調胃承氣、三黃等治之。

火盛於下,為腎消。病則煩躁,小便濁,淋如膏油之狀。論云:焦煩水易虧者是也。六味地黃丸主之。

【治法】熱婬所勝,治以甘苦,甘以瀉之。熱則傷氣,氣傷無潤,則折熱補氣,非甘寒不治。

李以補肺、降火、生血為主。

秘丹生血為主,總治三消。

黃連花粉人乳地黃汁藕汁上蜜為膏,徐徐留舌上,以白湯下。

參膏湯治膈消,上焦渴,不欲多飲。

人參(五錢)石膏(一兩)知母(六錢)甘草(三錢五分)水煎。或方加寒水石妙。

順氣散治消中,能食,小便赤。

川樸(一兩)大黃(四兩)枳殼(二兩)赤芍葯(一錢)茴香散治腎消,小便如油。

茴香苦楝(炒)五味上為末,酒下二錢,食前服。

珍珠丸治白婬滑洩,思想無窮,所願不得之證。

黃柏(一斤,燒)真蛤粉(一斤)水丸,空心酒下。柏降火,蛤鹹補腎。

又方蘆根栝蔞根麥門冬知母竹葉牛乳生津甘露飲已下出李。

石膏甘草(滋水之源)黃連山梔黃柏知母(瀉熱補水)杏仁麥冬全蠍連翹白葵白芷歸身蘭香(和血潤燥)升麻柴胡(經行)木香藿香(反佐取之)桔梗(為末,舐之)酒煮黃連丸治中暑熱渴。

太陽渴,脈浮無汗,五苓、滑石類;陽明渴,脈長有汗,白虎、涼膈等;少陽渴,脈弦而嘔,小柴胡加栝蔞;太陰渴,脈細不欲飲,不思水;少陰渴,脈沉而自利者,豬苓、三黃湯;厥陰渴,脈微引水,少與之。

神芎丸已下出張。

黃連(入心)牽牛(逐火)滑石(入腎)大黃(逐火)黃芩(入肺)薄荷(散熱)三黃治消渴。大黃,春秋二兩,夏一兩,冬五兩;黃芩,春四兩,秋夏六兩,冬三兩;黃連,春四兩,秋夏七兩,冬三兩。桂苓甘露飲調之。白虎湯調之。

生藕節汁、淡竹瀝汁、生地黃汁,相兼服之、潤之。

寒水石、甘草、蛤粉等分,濃煎麥門冬苗,下二錢。

神白散治真陰虛損。

豬肚丸治消中。

豬肚(一個)黃連(五錢)麥冬(去心)知母栝蔞上四件末,入肚縫之,蒸爛熟,於砂盆內杵而丸之,如堅少加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葛根丸治腎消。

葛根栝蔞(各二兩)鉛丹(二兩)附子(一兩,炮)蜜丸,如梧子大,一日三服,春夏去附。

胡粉散治大渴,又治腎消。

栝蔞根(二兩五錢)胡粉(五錢)鉛丹(五錢)澤瀉石膏白石脂赤石脂(各五錢)甘草(炙,三兩五錢)上杵為末,任意服,痛者減服。

人參白朮湯人參白朮當歸白芍山梔澤瀉大黃(各五錢)連翹栝蔞根茯苓(各一兩)肉桂藿香木香(各一錢)寒水石(二兩)滑石朴硝(各半斤)甘草(三兩)石膏(四兩)姜煎,入蜜少許。

口燥、口乾、口渴、咽干,須詳之。

《脈因證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