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的功效與作用

秦艽-原態

秦艽-飲片

秦艽-原態

秦艽-飲片

為龍膽科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麻花秦艽G.straminea Maxim.、粗莖秦艽G.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或小秦艽G.dahurica Fiseh.的乾燥根。前三種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秦艽」和「麻花艽」,後一種習稱「小秦艽」。主產於陝西、甘肅、內蒙古、四川等地。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泥沙;秦艽及麻花艽曬軟,堆置「發汗」至表面呈紅黃色或灰黃色時,攤開曬乾,或不經「發汗」直接曬乾;小秦艽趁鮮時挫去黑皮,曬乾。切片,生用。

【藥性】辛、苦,平。歸胃、肝、膽經。

【功效】袪風濕,通絡止痛,退虛熱,清濕熱。

【應用】

1.風濕痺證。本品辛散苦洩,質偏潤而不燥,為風藥中之潤劑。風濕痺痛,筋脈拘攣,骨節酸痛,無問寒熱新久均可配伍應用。其性偏寒,兼有清熱作用,故對熱痺尤為適宜,多配防己、牡丹皮、絡石籐、忍冬籐等;若配天麻、羌活、當歸、川芎等,可治風寒濕痺,如秦艽天麻湯(《醫學心悟》)。

2.中風不遂。本品既能袪風邪,舒筋絡,又善「活血榮筋」,可用於中風半身不遂,口眼喎斜,四肢拘急,舌強不語等,單用大量水煎服即能奏效。若與升麻、葛根、防風、芍葯等配伍,可治中風口眼喎斜,言語不利,惡風惡寒者,如秦艽升麻湯(《衛生寶鑒》);與當歸、熟地、白芍、川芎等同用,可治血虛中風者,如秦艽湯(《不知醫必要》)。

3.骨蒸潮熱,疳積發熱。本品能退虛熱,除骨蒸,亦為治虛熱要藥。治骨蒸日晡潮熱,常與青蒿、地骨皮、知母等同用,如秦艽鱉甲散(《衛生寶鑒》);若與人參、鱉甲、柴胡等配伍,可治肺痿骨蒸勞嗽,如秦艽扶羸湯(《楊氏家藏方》);治小兒疳積發熱,多與薄荷、炙甘草相伍,如秦艽散(《小兒藥證直訣》)。

4.濕熱黃疸。本品苦以降洩,能清肝膽濕熱而退黃。《海上集驗方》即單用為末服;亦可與茵陳蒿、梔子、大黃等配伍,如山茵陳丸(《聖濟總錄》)。

此外,本品尚能治痔瘡、腫毒等。

【用法用量】煎服,3~9g。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痺,肢節痛,下水,利小便。」

2.《名醫別錄》:「療風無問久新,通身攣急。」

3.《馮氏錦囊秘錄》:「秦艽風藥中之潤劑,散藥中之補劑,故養血有功。中風多用之者,取祛風活絡,養血舒筋。蓋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耳。」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秦艽鹼甲、乙、丙,龍膽苦甘,當藥苦甘,褐煤酸,褐煤酸甲酯,櫟癭酸,α-香樹脂醇,β-谷甾醇等。

2.藥理作用:秦艽具有鎮靜、鎮痛、解熱、抗炎作用;能抑制反射性腸液的分泌;能明顯降低胸腺指數,有抗組胺作用;對病毒、細菌、真菌皆有一定的抑製作用。秦艽鹼甲能降低血壓、升高血糖;龍膽苦甘能抑制CCl4所致轉氨酶升高,具有抗肝炎作用。

3.臨床研究:用秦艽注射液肌內注射,用於風寒引起的週身疼痛,以及多年風濕性腰腿痛,均有止痛效果;治療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有顯著的鎮痛、消腫、退熱和恢復關節功能的作用。又據報道:每6小時肌內注射秦艽注射液1次,每次2~5ml(每1ml含生藥0.625g),治療腦脊髓膜炎21例,3~7天治癒(哈爾濱中醫,1960,5:27);將秦艽、防己各等份研末,術前半小時服0.6g,術後每6小時服1次,預防牙拔除併發症36例,有顯著的止痛和消腫效果(冶金醫學,1987,1:73)。

4.不良反應:曾有報道4例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口服秦艽鹼甲100mg,1日3次,共4~13天,先後均出現噁心、嘔吐等反應。1例患者服lOOmg後感心悸及心率減緩,但很快恢復。

【其他】各地作秦艽藥用的尚有:天山秦艽 G.tianschanica Rupr.;西藏秦艽 G. tibetica King ex Hook. f.;中亞秦艽 G. kaufmanniana Regel et Schmalh.;管花秦艽 G. siphonantha Maxim. ex Kusnez.;斜生秦艽 G.decumbens L. f。

《中藥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