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薑的功效與作用

乾薑-原態

乾薑-藥材

乾薑-飲片

乾薑-原態

乾薑-藥材

乾薑-飲片

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乾燥根莖。主產於四川、廣東、廣西、湖南、湖北等地。均系栽培。冬季采收,純淨後切片曬乾或低溫烘乾。生用。

【藥性】辛,熱。歸脾、胃、腎、心、肺經。

【功效】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

【應用】

1.腹痛,嘔吐,洩瀉。本品辛熱燥烈,主入脾胃而長於溫中散寒、健運脾陽,為溫暖中焦之主藥。多與黨參、白朮等同用,治脾胃虛寒,脘腹冷痛等,如理中丸(《傷寒論》);《外台秘要》單用本品研末服,治寒邪直中臟腑所致腹痛;常配高良姜,治胃寒嘔吐,如二姜丸(《和劑局方》);可與黃芩、黃連、人參等同用,治上熱下寒,寒熱格拒,食入即吐者,如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傷寒論》);治中寒水瀉,可單用為末服,亦可與黨參、白朮、甘草等同用。

2.亡陽證。本品辛熱,入心、脾、腎經,有溫陽守中,回陽通脈的功效。用治心腎陽虛,陰寒內盛所致亡陽厥逆,脈微欲絕者,每與附子相須為用,如四逆湯(《傷寒論》)。

3.寒飲喘咳。本品辛熱,入肺經,善能溫肺散寒化飲。常與細辛、五味子、麻黃等同用,治寒飲喘咳,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證,如小青龍湯(《傷寒論》)。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熱燥烈,陰虛內熱、血熱妄行者忌用。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痺,腸澼下痢。生者尤良。」

2.《珍珠囊》:「乾薑其用有四:通心陽,一也;去臟腑沉寒痼冷,二也;發諸經之寒氣,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

3.《本草求真》:「乾薑,大熱無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虛冷,元陽欲絕,合以附子同投,則能回陽立效,故書有附子無姜不熱之句。」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乾薑含揮發油約2%,主要成分是姜烯、水芹烯、莰烯、姜烯酮、姜辣素、姜酮、龍腦、姜醇、檸檬醛等。尚含樹脂、澱粉,以及多種氨基酸。

2.藥理作用:乾薑甲醇或醚提取物有鎮靜,鎮痛,抗炎,止嘔及短暫升高血壓的作用;水提取物或揮發油能明顯延長大鼠實驗性血栓形成時間;乾薑醇提取物及其所含姜辣素和姜辣烯酮有顯著滅螺和抗血吸蟲作用。乾薑醇提取物能明顯增加大鼠肝臟膽汁分泌量,維持長達3~4小時。

3.臨床研究:乾薑、黃芩、黃連、白曬參按等量比例曬乾,研極細末,每包10g,每次1包,開水沖服,日3次。治療60例急性胃腸炎患者,止瀉時間在1~2天,(實用醫學雜誌,1988,1:39);乾薑3~9g,蒲公英25~30g,延胡索10~30g,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慢性胃炎100例,總有效率94%(陝西中醫,1994,1:3);用20%乾薑酊30ml,乾薑粉5g,氯化鈉0.5g,甘油30ml,香精3滴,加水至100ml,搖勻,局部塗藥治療手足皸裂70例,總有效率為88.6%(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2001,6:469);乾薑粉1g,口服,預防暈船有良效(中華航海醫學雜誌,1999,1:23)。另有用乾薑治療急性腸梗阻、褥瘡、肛裂等。

《中藥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