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楝子的功效與作用

川楝子-原態

川楝子-藥材

川楝子-飲片

川楝子-原態

川楝子-藥材

川楝子-飲片

為楝科植物川楝樹 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的乾燥成熟果實。我國南方各地均產,以四川產者為佳。冬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乾燥。用時打碎。生用或炒用。

【藥性】苦,寒。有小毒。歸肝、胃、小腸、膀胱經。

【功效】行氣止痛,殺蟲。

【應用】

1.肝郁化火所致諸痛證。本品苦寒降洩,能清肝火、洩鬱熱、行氣止痛。每與延胡索配伍,用於肝郁氣滯或肝郁化火胸腹諸痛,如金鈴子散(《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治肝胃氣痛,與延胡索同用,或以金鈴子散與四逆散合用。用治疝氣痛,以治療熱疝為宜,可配延胡索、香附、橘核、芒果核等同用;寒疝腹痛則宜配暖肝散寒之品小茴香、木香、吳茱萸等,如導氣湯(《醫方簡義》)。

2.蟲積腹痛。本品苦寒有毒,能驅殺腸道寄生蟲,味苦又能降洩氣機而行氣止痛。可用治蛔蟲等引起的蟲積腹痛,每與檳榔、使君子等同用。

此外,本品苦寒有毒,能清熱燥濕,殺蟲而療癬。可用本品焙黃研末,以油調膏,外塗治頭癬、禿瘡。

【用法用量】煎服,4.5~9g。外用適量。炒用寒性減低。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不宜過量或持續服用,以免中毒。又因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古籍摘要】

1.《本草綱目》:「楝實,導小腸膀胱之熱,因引心包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氣為要藥。」

2.《本草經疏》:「楝實,主溫病傷寒,大熱狂煩者,邪在陽明也,苦寒能散陽明之邪熱,則諸證自除。」

3.《本經逢原》:「川楝,苦寒性降,能導濕熱下走滲道,人但知其治疝之功,而不知其蕩熱止痛之用。《本經》主溫病煩狂,取以引火毒下洩,而煩亂自除。其殺蟲利水道,總取以苦化熱之義。古方金鈴子散,治心包火郁作痛,即婦人產後血結心痛,亦宜用之。以金鈴子能降火逆,延胡索能散結血,功勝失笑散而無腥穢傷中之患。」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川楝素、楝樹鹼、山奈醇及脂肪油等。

2.藥理作用:本品所含川楝素為驅蟲有效成分,與山道年相比,作用緩慢而持久,對豬蛔蟲、蚯蚓、水蛭等有明顯的殺滅作用;川楝子有鬆弛奧狄氏括約肌,收縮膽囊,促進膽汁排泄的作用;能興奮腸管平滑肌,使其張力和收縮力增加;川楝子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多種致病性真菌有抑製作用;尚有抗炎、抗癌作用。

3.臨床研究:以川楝子、烏梅各40g、川椒、黃連各20g、生大黃10g烘乾混合為末,製成膠囊劑,治療膽道蛔蟲症,治102例,均獲痊癒(上海中醫藥雜誌,1985,8:28);以生大黃、郁金各10g,金鈴子、山楂各12g,積雪草20g,每日1劑水煎服,治療急性膽囊炎60例,痊癒43例(湖北中醫雜誌,1987,2:17);以金鈴瀉肝湯(川楝子、乳香、沒藥、龍膽草、大黃等)治療膽系感染150例,痊癒 130例,好轉20例(遼寧中醫雜誌,1991,4:27);以川楝子去核取肉,研末,用豬油或凡士林調膏外塗局部,治療頭癬、禿瘡,有良好效果(中醫雜誌,1962,9:181);此外有用川楝子復方治療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睪丸疾病、蟯蟲病等。

4.不良反應:中毒較輕時,可見頭暈、頭痛、思睡、噁心嘔吐、腹痛等,嚴重時會出現呼吸中樞麻痺,中毒性肝炎、內臟出血、精神失常等症狀。川楝子臨床應用一般無嚴重反應,但不少地方以苦楝子代用或用量過大引起中毒則較多見。本品主要毒性成分是川楝素,苦楝萜酮內酯等。川楝子對胃腸道有刺激作用,對肝臟有損害,會阻斷神經肌肉接頭的正常傳遞功能,還會造成急性循環衰竭和中樞性呼吸衰竭而死亡。預防中毒措施:控制用量,一般內服用量3~10g,不可過量或持續使用(因為川楝素為強積累物質);注意品種,苦楝子毒性比川楝子大,不可以前者替代川楝子使用。中毒救治的方法為:催吐或洗胃,服用瀉藥如番瀉葉或硫酸鎂等;服蛋清或活性炭吸附毒素,以保護胃粘膜;中藥解毒可用白糖、甘草煎服;對症治療。

【其它】同科屬不同種植物苦楝樹Melia azedarach L.的果實苦楝子,性狀、成分及藥效與本品略有不同,苦楝子毒性較川楝子為大,應區別用藥,不能混淆。

《中藥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