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虱的功效與作用

鶴虱-原態

鶴虱-飲片

鶴虱-原態

鶴虱-飲片

為菊科植物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 L.或傘形科植物野胡蘿蔔Daucus carota L.的乾燥成熟果實。前者主產於華北各地,稱北鶴虱,為本草書籍所記載的正品;後者主產於江蘇、浙江、安徽、湖北、四川等地,稱南鶴虱。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曬乾。生用或炒用。

【藥性】苦、辛、平。有小毒。歸脾、胃經。

【功效】殺蟲消積。

【應用】

1.蟲積腹痛。本品苦辛,苦降辛行,能除逆氣。蟲得辛則伏,得苦則下,故有殺蟲消積之功,可用於多種腸道寄生蟲,對蛔蟲、蟯蟲、鉤蟲及絛蟲等引發的蟲積腹痛均有效。《新修本草》單用本品作散劑服,殺蛔蟲、蟯蟲;《千金方》單用本品十兩,搗篩為蜜丸,梧桐子大,以蜜湯空腹吞四十丸,日增至五十丸,治蛔咬痛;亦可與楝實、胡粉、白礬、檳榔等同用,治療蟲痛發作有時,口吐清水等證,如安蟲散(《小兒藥證直訣》);或與苦楝根皮、檳榔、使君子、蕪荑、胡粉、枯礬為末,酒煮麵糊為丸,治腸胃諸蟲,如化蟲丸(《醫方集解》);用治蟯蟲病,可用鶴虱、百部各6g,苦楝皮12g,研末裝膠囊,每晚塞入肛門1粒。

2.小兒疳疾。本品驅蟲面廣,並能消疳。可與使君子、檳榔、木香同用,治濕熱蘊結之蛔疳,如下蟲丸(《醫宗金鑒》);或與胡粉、檳榔、苦楝皮、白礬同用,治蟲積所致四肢羸困、面色青黃、飲食雖進、不生肌膚等,如化蟲丸(《和劑局方》)。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小毒,服後可有頭暈、噁心、耳鳴、腹痛等反應,故孕婦、腹瀉者忌用;又南鶴虱有抗生育作用,孕婦忌用。

【鑒別用藥】據考證,唐代以山道年頭狀花序作鶴虱用,驅蟲功效確實,但毒性大;宋代改用天名精子作驅蟲之劑,屬小毒之品;清代民間則以野胡蘿蔔子作為鶴虱藥用。另外,近代華南鶴虱在昆明、廣東、新疆等地區使用;東北鶴虱僅東北三省習用。四種鶴虱均有驅蛔作用,但以南鶴虱驅蛔力較強,毒性小,應用範圍廣,已成為鶴虱主流商品;北鶴虱驅蛔作用次之,毒副作用較大;華南鶴虱與東北鶴虱驅蛔作用則較弱。此外,鶴虱風乃野胡蘿蔔的全草,亦屬殺蟲之品,並兼解毒消腫,消氣祛痰之效。

【古籍摘要】

1.《新修本草》:「主蛔、蟯蟲,用之為散,以肥肉臛汁,服方寸匕;亦丸,散中用。」

2.《本經逢原》:「善調逆氣,治一身痰凝氣滯,殺蟲。」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天名精果實中含纈草酸、正己酸、油酸、右旋亞麻酸、三十一烷、豆甾醇及天名精倍半萜內酯化合物等;揮發油中含天名精內酯、天名精酮、天名精素、格瑞尼林、埃瓦林、埃瓦內酯等。野胡蘿蔔果實揮發油中含細辛醚、β-沒藥烯、巴豆酸、細辛醛;牻牛兒醇及胡蘿蔔醇、胡蘿蔔烯醇等。

2.藥理作用:4種鶴虱均有驅蛔作用,南鶴虱強於北鶴虱;1%天名精子酊5滴加入生理鹽水25ml中,保溫37℃,放入犬絛蟲,結果1~2分鐘即死亡。天名精內酯能使小鼠在短暫興奮後即轉入抑制,四肢肌肉鬆馳,並呈麻醉狀態;野胡蘿蔔種子的乙醇和水提取物對雌性大鼠有抗生育作用;種子的揮發油對小鼠有抗著床、抗早孕、中期引產和晚期引產等多種作用。

3.臨床研究:鶴虱洗淨,水煎2次,濃縮成150%濃度,成人每晚睡前服30ml,連服2天,小兒及老年體弱者酌減,治療鉤蟲病57例,15天後複查大便,鉤蟲卵陰轉率為79%;治療前合併蛔蟲感染31例,19例蛔蟲卵陰轉(新醫藥通訊,1972,5:45);鶴虱30g,苦參、蛇床子、野菊花各15g,水煎過濾,先熏後洗,嚴重者洗時加豬膽汁1枚,與藥汁攪勻,每日2次,一個月為1療程,治療婦女外陰白斑病多例,效果滿意(湖北中醫雜誌,1980,1:16)。另有用鶴虱治療囊蟲病、腸道滴蟲病、婦女陰癢等。

4.不良反應:北鶴虱中毒症狀:噁心嘔吐,食慾不振,頭暈,頭痛,四肢軟弱無力,不能行走,說話困難,嚴重時能引起陣發性痙攣、抽搐。南鶴虱的毒性小,服藥後數小時或第2天有輕微頭暈,噁心,耳鳴,腹痛等,但症狀可自行消失。中毒原因主要是用藥過量,或配伍不當。中毒後可採用對症治療,或用甘草、綠豆各30g,煎湯當茶飲。

《中藥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