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及的功效與作用

白及-原態

白及-藥材

白及-飲片

白及-原態

白及-藥材

白及-飲片

為蘭科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 (Thunb.) Reichb. f.的塊莖。主產於貴州、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河南、浙江、陝西等地。夏、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洗淨,曬乾,生用。

【藥性】苦、甘、澀,寒。歸肺、胃、肝經。

【功效】收斂止血,消腫生肌。

【應用】

1.出血證。本品質粘味澀,為收斂止血之要藥,可用治體內外諸出血證。因其主入肺、胃經,故臨床尤多用於肺胃出血之證。如驗方獨聖散,治諸內出血證,用單味研末,糯米湯調服;若治咯血,可配伍枇杷葉、阿膠等,如白及枇杷丸(《證治準繩》);用治吐血,可與茜草、生地、丹皮、牛膝等煎服,如白及湯(《古今醫徹》);用治衄血,可以本品為末,童便調服,如白及散(《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也可以白及末冷水調,用紙花貼鼻竅中,如白及膏(《朱氏集驗方》)。用治外傷或金創傷出血,可單味研末外摻或水調外敷,如《本草匯言》治刀斧損傷,出血不止,以之研末,外摻;《普濟方》治金瘡血不止,以之與白蘞、黃芩、龍骨等研細末,摻瘡口上。

2.癰腫瘡瘍、手足皸裂、水火燙傷。本品寒涼苦洩,能消散血熱之癰腫;味澀質粘,能斂瘡生肌,為外瘍消腫生肌的常用藥。對於瘡瘍,無論未潰或已潰均可應用。若瘡瘍初起,可單用本品研末外敷,或與銀花、皂刺、乳香等同用,如內消散(《外科正宗》);若瘡癰已潰,久不收口者,以之與黃連、貝母、輕粉、五倍子等為末外敷,如生肌干膿散(《證治準繩》)。治手足皸裂,可以之研末,麻油調塗,能促進裂口癒合;治水火燙傷,可以本品研末,用油調敷,或以白及粉、鍛石膏粉、凡士林調膏外用,能促進生肌結痂。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大劑量可用至30g;亦可入丸、散,入散劑,每次用2~5g;研末吞服,每次1.5~3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不宜於烏頭類藥材同用。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賊風鬼擊,痱緩不收。」

2.《本草匯言》:「白及,斂氣、滲痰、止血、消癰之藥也。此藥質極粘膩,性極收澀,味苦氣寒,善入肺經。凡肺葉破損,因熱壅血瘀而成疾者,以此研末日服,能堅斂肺藏,封填破損,癰腫可消,潰破可托,死肌可去,膿血可潔,有托舊生新之妙用也。」

3.《本草求真》:「白及,方書既載功能入肺止血,又載能治跌扑折骨,湯火灼傷,惡瘡癰腫,敗疽死肌,得非似收不收,似澀不澀,似止不止乎?不知方言功能止血者,是因性澀之謂也;書言能治癰疽損傷者,是因味辛能散之謂也。此藥澀中有散,補中有破,故書又載去腐,逐瘀,生新。」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主要含有菲類衍生物、膠質和澱粉等。

2.藥理作用:白及煎劑可明顯縮短出血和凝血時間,其止血的作用與所含膠質有關。對胃粘膜損傷有明顯保護作用,潰瘍抑制率可達94.8%;白及粉對實驗性犬胃及十二指腸穿孔有明顯治療作用,可迅速堵塞穿孔,阻止胃及十二指腸內容物外漏並加大網膜的遮蓋;對實驗性燙傷、燒傷動物模型能促進肉芽生長,促進瘡面癒合;對人型結核桿菌有顯著抑製作用,對白色念珠14231菌ATTC248和順發癬菌QM240均有抑製作用。

3.臨床研究:用白及、三七、花蕊石,按4︰1︰2研末,分裝,每包9g,4~6小時口服1包。共治療上消化道出血222例,達到止血目的者211例,占95%,止血時間為3~7天(湖北中醫雜誌,1988,4:8);用白及粉3g,每日3次,溫開水沖服或和粥服。共治療難治性咯血26例,近期有效率為84.6%,一般3~5天血止(中醫雜誌,1997,7:389);用白及3g,研末,早晚分2次沖服,10天為1療程。共治療乳糜尿37例,總有效率為89%(中醫雜誌,1992,7:58);另據報道,本品還可用治慢性結腸炎、潰瘍性直腸炎、口腔粘膜病、干槽症、手術後出血、肺結核、百日咳、支氣管擴張、面癱、腫瘤等。

《中藥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