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朮的功效與作用

白朮-原態

白朮-藥材

白朮-飲片

白朮-原態

白朮-藥材

白朮-飲片

為菊科植物白朮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根莖。主產於浙江、湖北、湖南等地。以浙江於潛產者最佳,稱為「於術」。冬季采收,烘乾或曬乾,除去鬚根,切厚片,生用或土炒、麩炒用。

【藥性】甘、苦,溫。歸脾、胃經。

【功效】健脾益氣,燥濕利尿,止汗,安胎。

【應用】

1.脾氣虛證。本品甘苦性溫,主歸脾胃經,以健脾、燥濕為主要作用,被前人譽之為「脾臟補氣健脾第一要藥」。脾主運化因脾氣不足,運化失健,往往水濕內生,引起食少、便溏或洩瀉、痰飲、水腫、帶下諸證。本品既長於補氣以復脾之健運,又能燥濕、利尿以除濕邪。治脾虛有濕,食少便溏或洩瀉,常與人參、茯苓等品同用,如四君子湯(《和劑局方》)。脾虛中陽不振,痰飲內停者,宜與溫陽化氣、利水滲濕之品配伍,如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對脾虛水腫,本品可與茯苓、桂枝等藥同用。脾虛濕濁下注,帶下清稀者,可與健脾燥濕之品同用。

2.氣虛自汗。本品對於脾氣虛弱,衛氣不固,表虛自汗者,其作用與黃芪相似而力稍遜,亦能補脾益氣,固表止汗。《千金方》單用本品治汗出不止。脾肺氣虛,衛氣不固,表虛自汗,易感風邪者,宜與黃芪、防風等補益脾肺、祛風之品配伍,以固表御邪,如玉屏風散(《丹溪心法》)。

3.脾虛胎動不安。本品還能益氣安胎。治療脾虛胎兒失養者,本品可補氣健脾,促進水谷運以養胎,宜與人參、阿膠等補益氣血之品配伍;治療脾虛失運,濕濁中阻之妊娠惡阻,嘔惡不食,四肢沉重者,本品可補氣健脾燥濕,宜與人參、茯苓、陳皮等補氣健脾除濕之品配伍;治療脾虛妊娠水腫,本品既能補氣健脾,又能利水消腫,亦常與健脾利水之品配伍使用。

【用法用量】煎服,6~12g。炒用可增強補氣健脾止瀉作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偏溫燥,熱病傷津及陰虛燥渴者不宜。

【鑒別用藥】白朮與蒼朮,古時統稱為「術」,後世逐漸分別入藥。二藥均具有健脾與燥濕兩種主要功效。然白朮以健脾益氣為主,宜用於脾虛濕困而偏於虛證者;蒼朮以苦溫燥濕為主,宜用於濕濁內阻而偏於實證者。此外,白朮還有利尿、止汗、安胎之功,蒼朮還有發汗解表、祛風濕及明目作用,分別還有其相應的主治病證。

【古籍摘要】

《本草通玄》:「補脾胃之藥,更無出其右者。土旺則能健運,故不能食者,食停滯者,有痞積者,皆用之也。土旺則能勝濕,故患痰飲者,腫滿者,濕痺者,皆賴之也。土旺則清氣善升,而精微上奉,濁氣善除,而糟粕下輸,故吐瀉者,不可闕也。」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有蒼朮酮、蒼朮醇、蒼朮醚、杜松腦、蒼朮內脂等,並含有果糖、菊糖、白朮多糖,多種氨基酸及維生素A類成份等。

2.藥理作用:白朮對腸管活動有雙向調節作用,當腸管興奮時呈抑製作用,而腸管抑制時則呈興奮作用;有防治實驗性胃潰瘍的作用;有強壯作用;能促進小鼠體重增加;能明顯促進小腸蛋白質的合成;能促進細胞免疫功能;有一定提升白細胞作用;還能保肝、利膽、利尿、降血糖、抗血凝、抗菌、抗腫瘤。白朮揮發油有鎮靜作用。

3.臨床研究:據報道,治肝硬化腹水用白朮30~60g,遷延性肝炎用白朮30g,原發性肝癌用白朮60~100g,脾虛濕阻者用焦白朮,陰虛津虧者用生白朮,並隨證配伍,收到了較好療效(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84,2:25);以白朮30g,炙山甲6g,加入白酒100ml,加蓋,加熱至沸後減弱火力,保持微沸半小時,傾出藥液;重煎一次,合併煎液,早晚兩次分服,1日1劑,連服2~3劑,治療慢性腰痛受寒濕或勞累加重者243例,療效滿意(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93,1:51)。本品還有用於耳源性眩暈、急性腸炎、白細胞減少症、便秘等疾病的報道。

《中藥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