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的功效與作用

白芍-原態

白芍-藥材

白芍-飲片

白芍-原態

白芍-藥材

白芍-飲片

為毛莨科植物芍葯R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根。主產於浙江、安徽、四川等地。夏秋季採挖,去淨泥土和支根,去皮,沸水浸或略煮至受熱均勻,曬乾。用時潤透切片。一般生用或酒炒或清炒用。

【藥性】苦、酸,微寒。歸肝、脾經。

【功效】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

【應用】

1.肝血虧虛及血虛月經不調。本品味酸,收斂肝陰以養血,常與熟地、當歸等同用,用治肝血虧虛,面色蒼白,眩暈心悸,或月經不調,崩中漏下,如四物湯(《和劑局方》)。若血虛有熱,月經不調,可配伍黃芩、黃柏、續斷等藥,如保陰煎(《景岳全書》);若崩漏,可與阿膠、艾葉等同用。

2.肝脾不和之胸脅脘腹疼痛或四肢攣急疼痛。本品酸斂肝陰,養血柔肝而止痛,常配柴胡、當歸、白芍等,治療血虛肝郁,脅肋疼痛,如逍遙散(《和劑局方》);也可以本品調肝理脾,柔肝止痛,與白朮、防風、陳皮同用;治療脾虛肝旺,腹痛洩瀉,如痛瀉要方(《景岳全書》);若與木香、黃連等同用,可治療痢疾腹痛,如芍葯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若陰血虛筋脈失養而致手足攣急作痛,常配甘草緩急止痛,即芍葯甘草湯(《傷寒論》)。

3.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以本品養血斂陰、平抑肝陽,常配牛膝、代赭石、龍骨、牡蠣等,如鎮肝息風湯、建瓴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此外,本品斂陰,有止汗之功。若外感風寒,營衛不和之汗出惡風,可斂陰和營,與溫經通陽的桂枝等用,以調和營衛,如桂枝湯(《傷寒論》);至於陰虛盜汗,則須與龍骨、牡蠣、浮小麥等同用,可收斂陰止汗的功效。

【用法用量】煎服,5~15g;大劑量15~30g。

【鑒別用藥】白芍與赤芍《神農本草經》不分,通稱芍葯,唐末宋初,始將二者區分。二者雖同出一物而性微寒,但前人謂「白補赤瀉,白收赤散」,一語而道破二者的主要區別。一般認為,在功效方面,白芍長於養血調經,斂陰止汗,平抑肝陽;赤芍則長於清熱涼血,活血散瘀,清洩肝火。在應用方面,白芍主治血虛陰虧,肝陽偏亢諸證;赤芍主治血熱、血瘀、肝火所致諸證。又白芍、赤芍皆能止痛,均可用治疼痛的病證。但白芍長於養血柔肝,緩急止痛,主治肝陰不足,血虛肝旺,肝氣不舒所致的脅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攣作痛;而赤芍則長於活血祛瘀止痛,主治血滯諸痛證,因能清熱涼血,故血熱瘀滯者尤為適宜。

【使用注意】陽衰虛寒之證不宜用。反藜蘆。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主邪氣腹痛,……止痛,利小便,益氣。」

2.《本草求真》:「赤芍葯與白芍葯主治略同,但白則有斂陰益營之力,赤則止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則能於土中瀉木,赤則能於血中活滯。」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白芍含有芍葯甘、牡丹酚芍葯花甘,還含芍葯內酯、苯甲酸等。此外,還含揮發油、脂肪油、樹脂糖、澱粉、粘液質、蛋白質和三萜類成分。

2.藥理作用:白芍水煎劑給小鼠餵飼腹腔巨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數均較對照組有明顯提高。白芍能促進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白芍水煎劑可拮抗環磷酰胺對小鼠外周T淋巴細胞的抑製作用,使之恢復正常水平,表明白芍可使處於低下狀態的細胞免疫功能恢復正常。白芍提取物對大鼠蛋清性急性炎症水腫有明顯抑製作用,對棉球肉芽腫有抑制增生作用。白芍對醋酸引起的扭體反應有明顯的鎮痛效果,與甘草的甲醇複合物合用,二者對醋酸扭體反應有協同鎮痛作用。芍葯中的主要成分芍葯甘具有較好的解痙作用。

3.臨床研究:杭芍,炙甘草水煎服。上肢肌痛加桂枝、伸筋草;下肢肌痛加續斷、牛膝;肩背頸項肌痛加葛根、川芎;胸脅肌痛加柴胡、桔梗;腹部肌痛加佛手、白朮治療肌肉性痙攣綜合征(雲南中醫雜誌,1991,12(11):20);白芍、炙甘草治療面肌抽搐有效(中西醫結合雜誌,1991,11(1):43)。

《中藥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