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礬的功效與作用

白礬-原態

白礬-原態

為硫酸鹽類礦物明礬石經加工提煉製成,主含含水硫酸鋁鉀[KAl(SO4)2·12H2O]。主產於安徽、浙江、山西、湖北等地。全年均可採挖。將採得的明礬石用水溶解,濾過,濾液加熱濃縮,放冷後所得結晶即為白礬。生用或鍛用。鍛後稱枯礬。

【藥性】酸、澀,寒。歸肺、脾、肝、大腸經。

【功效】外用解毒殺蟲,燥濕止癢;內服止血,止瀉,化痰。

【應用】

1.外用治濕疹瘙癢,瘡瘍疥癬。本品性燥酸澀,而善收濕止癢。尤宜治瘡面濕爛或瘙癢者。治癰疽,常配朴硝研末外用,如二仙散(《衛生寶鑒》);《證治準繩》單用白礬或配伍硫黃、乳香等治療口瘡、聤耳、鼻息肉、酒齇鼻。白礬更是治療痔瘡、脫肛、子宮脫垂的常用藥,如以白礬、五倍子為主組成的消痔靈注射液。

2.內服治1便血、吐衄、崩漏。本品性澀,能入肝經血分,有收斂止血作用,可用治多種出血證。治衄血不止,以枯礬研末吹鼻(《聖濟總錄》);治崩漏,配五倍子、地榆同用;治金瘡出血,用生礬、鍛礬配松香研末,外敷傷處。2久瀉久痢。取其澀腸止瀉作用,配煨訶子肉為散,粥飲調下治之,如訶黎勒散(《聖惠方》)。3痰厥癲狂癇證。白礬酸苦湧洩而能祛除風痰,又當配郁金為末,薄荷糊丸服,治痰壅心竅癲癇發狂,如白金丸(《醫方集解》)。4濕熱黃疸。有去濕退黃之功,可與硝石配伍,治女勞疸,如硝石散(《金匱要略》)。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研末撒布、調敷或化水洗患處。內服0.6~1.5g,入丸、散服。

【使用注意】體虛胃弱及無濕熱痰火者忌服。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主寒熱洩痢,白沃,陰蝕惡瘡,目痛,堅齒骨。」

2.《本草蒙筌》:「禁便瀉,塞齒疼,洗脫肛澀腸,敷膿瘡收水。」

3.《本草綱目》:「礬石之用有四:吐利風熱之痰涎,取其酸苦湧洩也;治諸血痛、脫肛、陰挺、瘡瘍,取其酸澀而收也;治痰飲、洩痢、崩帶、風眼,取其收而燥濕也;治喉痺、癰疽、中蠱、蛇蟲傷螫,取其解毒也。」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為含水硫酸鋁鉀[KAl(SO4)2·12H2O],枯礬為脫水白礬。

2.藥理作用:白礬能強力凝固蛋白質,臨床用又可以消炎、止血、止汗、止瀉和用作硬化劑。可廣譜抗菌,對多種革蘭氏陽性球菌和陰性桿菌、某些厭氧菌、皮膚癬菌、白色念珠菌均有不同程度抑菌作用,對綠膿桿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抑制明顯;在體外有明顯抗陰道滴蟲作用。白礬經尿道灌注有止血作用;還能促進潰瘍癒合;淨化混濁生水。

3.臨床研究:據報道,用白礬或經適當配伍治療膿皰瘡、濕疹、黃水瘡、手足癬、頑固性口腔潰瘍、腸炎、痢疾、消化道出血、癲癇等多種疾病,療效滿意。近年還報道:應用飽合明礬溶液加鉗夾枯痔法(即將飽合明礬溶液1~3ml 注入痔核粘膜下血管團內,約2~3分鐘後用血管鉗反覆鉗夾痔核,使其成一薄片),治療痔瘡1097例,術後隨訪787例,治癒率100%(中華實用中西醫結合雜誌,1999,24︰2148);治慢性肥厚性鼻炎,將60%明礬注射液注入鼻甲肥厚粘膜下,每一部位0.2~0.3ml,5~6天1次,觀察365例,有效率98.36%,(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94,2︰75);用2%明礬水溶液高壓滅菌後備用,每次300ml,經鼻食管在60~75分鐘內滴完,治療食管靜脈曲張出血43例,有效率95.3%(綜合臨床醫學,1994,1︰38)。此外,還能防治稻田性皮炎,用治褥瘡、燒燙傷、中耳炎、腳汗症、泌尿繫手術出血、子宮脫垂、直腸脫垂、腎結石、高脂血症、病毒性肝炎等。

4.不良反應:明礬濃溶液對皮膚粘膜有明顯刺激性,大劑量明礬內服可引起口腔、喉頭燒傷,嘔吐腹瀉,虛脫甚至死亡(中國中藥雜誌,1989,2︰42)。

《中藥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