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正當宮中一片喜慶的時候,從遼國傳來消息,蕭太后帶著遼帝耶律隆緒,以太后的族兄蕭撻覽為元帥,奚六部大王蕭觀音奴為先鋒,再次興兵南下。
開春以來,遼兵只在邊境騷擾試探,並未大軍深入。真宗雖然憂心,但是卻未到最急的關頭,此時掛心的倒是御醫來報,萬安宮李太后垂危了。
真宗大驚,連忙親自到萬安宮侍疾,並傳令不許任何事打擾。這時候郭後楊婕妤的病都已經是大好了,也帶了小皇子允讓隨侍在萬安宮。
自去年以來,李太后聽到皇子之死,一驚成病。她本就上了年紀,這一個冬天下來,病勢越發地沉重了。太后雖然不是真宗的生母,但是多年來母子關係一向融洽。只是在真宗登基時,因為王繼恩作亂,唆使太后另立楚王為帝。真宗順利登基後,雖然從未將此事放在心上,待太后待楚王均是十分的禮遇。太后自己的心中,卻是有幾分的慚愧與不安,未免有些積鬱在心。參與當年之事的太后之兄李繼隆,本是威鎮西北的一員良將,是夏州李繼遷的剋星,曾親手抓過李繼遷的生母。也因參與那場宮變,而自請削去兵權,賦閒在京。此次太后病重,真宗亦是准李繼隆入宮問疾。李繼隆自己避嫌,不肯進宮,只在宮外向太后磕頭請安,兄妹二人竟是不肯再見一面。
為著太后的病,真宗已經大赦天下兩次,並詔求全國良醫進京為太后治病。
此時的萬安宮內,劉德妃與楊婕妤在走廊上,親手為太后煎藥。眼見藥已煎好,劉娥親自倒了藥,楊婕妤打起簾子來,劉娥將藥端進去。
見了劉娥端藥進來,真宗接過藥碗,郭後忙放下抱著的小皇子允讓,親手將太后攙起來,真宗親手將藥湯一口口地餵給太后喝。
太后喝了小半碗,輕輕搖了搖頭,真宗放下藥碗,又與郭後扶著太后躺下。太后半睜著眼,氣若游絲地道:「官家不用費心,我是不中用的人。官家還有朝政,皇后還要孩子要照料,你們都不用在這裡了吧!」
真宗道:「太后說哪裡話來,太后鳳體安康,比什麼事都重要。朕為天子,萬民表率,豈敢失了孝道。」
郭後也道:「服侍太后,本就是臣媳們最大的責任。」
太后有氣無力的道:「我這老太婆打什麼緊,你們最大的責任,是給官家多生幾個皇子。我老年人有一口氣時,能多看到幾個皇孫,見了先帝才敢有個交待啊!」
郭後聽了這話,不由地拿眼睛偷偷地看真宗,卻發現真宗的眼睛,此時卻在偷偷看著劉娥,心口猛地一陣刺痛,頓時一口氣滯住了轉不過來。她退後一步,差點軟倒,幸而背後竟有人及時扶住。她閉上眼睛,微微地喘過一口氣來,睜開眼睛,卻看到扶著她的竟是劉娥。
劉娥正站在離郭後不遠,聽到太后之言,也是心中猛地一跳,抬頭見真宗偷偷瞧她,不由地忙低下頭去,卻拿餘光忙去看郭後,正見郭後臉色變得慘白,身子也搖搖欲墮,此時房中諸人各具心事,一時間竟只有劉娥及時上前一步,扶住郭後。
正在此時,忽然聽得外面一陣急促地聲音傳進:「皇上,皇上——」
聽到聲音,坐在床頭的真宗猛地站立起來,沉聲道:「太后病著,任何人不許打擾,哪個大膽的奴才敢這樣大呼小叫的!」
話音未了,周懷政已經是連滾帶爬地進來,伏在地下重重地磕頭道:「奴、奴才該死!軍情緊急,遼軍已經越邊境、攻陷德清軍、進逼冀州,一天之內已經收到好幾封邊疆告急文書了。內閣、宰相都不敢做主,已經在宮門前跪請了好些時候了!」
「什麼?」真宗只覺得腦中嗡地一聲,頓時氣血直湧頭頂,只一腳向周怔政踢了過去:「該死的奴才,竟敢此時才來報朕!」不理會周懷政急急辨稱:「皇上有旨不許打擾,奴才是冒死奏報……」這邊早已經衝出門去。
就在他踏出宮門的那一剎那,就聽到身邊一群后妃的哭喊聲:「太后,太后您醒醒啊——」
景德元年三月已亥日,萬安宮皇太后李氏病亡,真宗上謚號為明德。而此時,遼國的蕭太后挾數十萬兵馬,已經攻破數個城池,逼近京城。
舉國震驚。
而此時的真宗,卻以為太后守靈的名義,拒不上朝。
太陽西斜時分,劉娥輕輕地走進御書房。
真宗白衣素服,呆呆地坐在那兒,他的面前,是攤開的一張軍事地圖,上面又凌亂地堆放著一封封的告急文書。
劉娥走上前,柔聲道:「官家,該歇息了!」
真宗怔怔地坐著,像是沒聽到似的,劉娥只得又喚了一聲,真宗仍是沒有反應。劉娥走上前來,輕輕地握起真宗的手:「官家,不要太傷神了!」
真宗猛地抬起頭來,見了劉娥,長長地吁出一口氣來,神情明顯放鬆了:「唔,是你啊!」
劉娥低聲道:「三郎,天快黑了,要不要傳膳?」
真宗搖了搖頭:「朕吃不下,叫他們撤了吧!」
劉娥柔聲道:「三郎,都三天了,您都沒有吃好睡好,今天我親自下廚做的,好歹吃點吧!要不然,喝口羊肉羹湯也好啊!」
真宗微微點了點頭,隨侍在旁邊的雷允恭忙上前,送上一盅精心燉了一天的羊肉羹,裡面放了靈芝等各種滋補的藥物。
真宗喝了幾日,便推開了。劉娥服侍他洗漱之後,雷允恭等人退下,這才奉上靈芝茶。
真宗方坐定,張懷德小心翼翼地走進來,捧上一大疊奏表,輕聲道:「官家,文武百官們,還跪在宮門外請旨呢?」
劉娥眼看著真宗眉頭皺起,連忙道:「你讓他們先回去吧!官家已經歇了,有事明日再奏!」
張懷德暗吁了一口氣,他知道真宗的心情極壞,這時候回事實在是討罵,可是事關軍國大事,他更不敢不報給真宗。這會兒是乘了劉德妃在裡頭,有個緩衝餘地,這才敢進來回話。此時聽了德妃的吩咐,連忙應了一聲,退出去了。
真宗輕歎一聲:「罷了,明日還不是一樣!」
劉娥小心翼翼地道:「官家已經廢朝三天了,文武百官齊跪宮門三天,再三上表求見,三郎真的不見他們嗎?」
真宗低低地冷笑一聲,不知道嘲笑別人,還是在嘲笑自己:「朕拿什麼去見他們?強敵壓陣,逼近汴京,國家危在旦夕,朕何嘗不比他們更刺心。是戰是和是走?文武百官各執一辭,逼著朕要作出決定來。戰,怎麼戰,拿什麼去戰?和,哪裡有和的路?走,又能夠往哪裡走?朕怎麼決定,怎麼決定怕都是錯的。這一個決定,關乎著天下百姓,大宋萬年基業,社稷安危。一字說錯,一步走錯,何以對天下、何以對祖宗、何以對後世?」
劉娥心中亦是惶惑不安,相識至今,從未見真宗如今日這般地將近崩潰的乏力。當日宮中變故,有脈絡可尋,有人情可測。可是這軍國大事臨到面前,一舉一動關乎天下安危之時,竟是誰也不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
不戰,遼國兵馬步步逼近,戰,如果敗了,怎麼辦?
大宋原是自五代十*閥混戰中建立,直到天下一統,至今不過幾十年,五代十國的餘風猶在,天下剛剛太平不久。蕭太后挾舉國兵馬逼近,遼人精於馬戰,一旦戰事稍有失利,朝庭威信一喪,鎮不住天下,立刻又會陷入五代十國的大戰亂中去。
但是——
真宗看著軍事地圖,當年太宗皇帝以開創天下的雄才大略,數十年籌備,兩次征遼,都落得大敗而歸,含恨而亡。
如今遼軍臨近澶州,直逼京城。戰事節節失利,憑著現有的軍心士氣,如何與遼軍一戰啊!一旦敗戰,遼軍就可直抵京城,輸掉的何止是一場戰爭,而是整個江山社稷啊!
劉娥再聰明再能幹,也只是一個宮闈女子,什麼是遼人,什麼是軍隊都沒有見過,何論戰爭?
真宗卻是親眼見過的,那是他初登基的時候,鹹平三年。
當時正逢上遼軍騷擾邊關,於是年輕氣盛的他,對著滿朝文武百臣立下宣言:若是遼軍敢來侵犯,他將親自披掛,上陣殺敵。鹹平二年的十二月,他冒著寒風大雪親自北巡,直抵邊關。在他巡邊之時,邊關將士為皇帝親自巡視所激動,與遼人展開了數番大戰。站在大名府的城牆,他親眼見宋遼戰場上的交兵情況,雖然這幾場戰事,大部份以宋軍的勝利而結束,卻也是因宋軍人數勝過遼軍的緣故。他是親眼見到了遼軍馬戰之驃悍兇猛,深切的感覺到對遼人的作戰,並不是自己一開始想像中地那樣單憑血勇之氣就可以得到勝利。
張懷德方剛剛退出去,周懷政急忙進來,跪下奏道:「官家,李相跪門求見!」
真宗站了起來,驚詫地道:「李相?李沆?他不是已經病得很重了嗎?」
周懷政奏道:「是,李相扶病,跪在宮門外求見!」
真宗歎了一口氣:「宣李相進見!」
周懷政應了一聲正要宣旨,真宗又加了一句話:「賜李相乘車輿入見!」
周懷政忙高聲應了一句:「是!」退了出去。
劉娥站起來道:「臣妾迴避!」真宗點了點頭,劉娥退了出去。
宰相李沆當年為太子賓客時,扶持當今皇帝順利登基,頗有功勞。真宗登基後升為宰相,多年來頗有政績,也算得一朝重臣良相。李沆因為年老,此時已經告病在家,據說已經病得很重了。真宗再是無心見眾臣,此時見李沆扶病跪宮,也只得宣他入見。
過了一會兒,周懷政扶著李沆顫巍巍地進來。但見李沆已是病骨支離,憔悴如風中之燭,一見到真宗,就推開周懷政抖抖索索地想要下跪行禮。真宗忙叫周懷政扶住了,又叫賜座。
李沆方要開口,便一口氣堵住了,咳了半日,這才道:「太后賓天,舉國同哀。官家與太后母子情深,因此而哀傷過度,不能理政,這是至孝啊,當為天下臣民楷模!」
周懷政站在一邊,心中亦是想著李沆要如何開口勸真宗上朝,不料他一開口,卻把真宗不上朝的原因與太后賓天連在了一起,絲毫不提真宗逃避上朝的真正原因。心中不禁暗服,不愧是三朝元老當朝首相,這分老辣人所難及。
真宗輕歎一聲:「太后於朕有養育之恩,朕只恨自己未能全盡孝道。這麼多年,太后為了抑制外戚,她的兄長李繼隆一直不得陞遷。如今國家用人之際,朕想陞遷其為使相。」
李沆聽得真宗順勢把話題扯遠,只得自己再把話題拉回來:「官家的孝心,太后在天之靈也一定會感懷。可是官家因太后賓天,哀傷過甚,廢朝停政,太后一向愛護官家,若是她老人家在天有靈,也一定會不願看到此景的。況且如今遼人入侵,軍情緊急,官家一日不親政,國勢便一日危險一分。老臣斗膽,請為了江山社稷,天下安危,請皇上立即臨朝主政,以安天下之心!」說到激動處,李沆推在椅子,撲倒在地,連連磕頭。
事起突然,不但真宗驚呆,連他身邊的周懷政竟也來不及扶住他。見李沆一個病重垂危的老臣如此磕頭,真宗簡直不忍看下去,只得道:「李相起來吧,朕明日就上朝聽政!」
李沆枯黃的病容現出一絲微笑:「如此,天下幸甚……」一句話未完,便昏了過去。
《鳳霸九天大宋女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