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風正一帆懸 (1)

  已近子時,乾清宮東暖閣內依舊燈火通明,朱瞻基坐在龍案之後批閱奏折,案上的熱茶換了兩次他都渾然不覺,當最後一本奏折批完之後他才將身子靠在龍椅上閉起眼睛養了會兒神。

  “萬歲爺,該歇了吧。

  微主子過來催了好幾次了!”小善子又端來一碗銀耳百合粥放在案上,“這是微主子親手做的,微主子說天太熱,萬歲爺連著熬了好幾宿,怕是肝火旺,喝這個最是消火去暑的。

  ”“哦?微主子來過?”朱瞻基拿眼朝楠木落地書隔屏風看了看。

  “來過,不過又走了,說是不敢打擾萬歲爺看奏折,只是叮囑奴才把冰鎮的酸梅湯換成了新沏的菊花飲。

  微主子說了越是天熱勞碌就越不能喝那些冰冷的東西,喝些熱茶熱湯把汗出透了才是最好!”小善子一邊說一邊歪著腦袋想著若微好像還說了些什麼。

  “好了好了,朕知道了。

  ”朱瞻基端起那碗銀耳百合粥用銀勺舀著送入口中,不冷不熱,溫潤適中,一時之間又感慨頗多,心細如髮體貼入微,這就是若微。

  她總是惦記著自己是不是累了熱了,可是她不也是跟著他熬到現在嗎?他很想立即起身回到內室就寢,可是目光落到龍案上面一本打開的奏折不由又眉頭緊鎖。

  父皇走得太過突然,以至於陵寢未定,如今倉促之際如何能在朝夕間修出一座帝陵來呢?想到此自然就會想到長陵,對於皇爺爺永樂大帝也更加由衷地佩服。

  長陵位於京城西北,是永樂皇帝生前預建的,長陵始建於永樂七年,幾乎與紫禁城同時動工。

  當時永樂皇帝命、禮部尚書趙與善視風水的江西術士寥卿等人勘察了北京四周的山山水水,最終才選定了這處有黃花崗、居庸關等軍事要塞為屏障的黃土山為“吉壤”。

  隨後永樂帝親自駕臨視察並改封黃土山為“天壽山”。

  營建過程中徵用了山東、山西、南北直隸、浙江等地的大批工匠與民夫,甚至動用了駐紮在北京附近的官軍。

  歷經四年,直至永樂十一年,長陵的地下玄宮才正式建好,而地面建築一直在修建過程中,直至現在這最大的建築恩殿才初具規模。

  現如今擺在朱瞻基面前的第一件要事就是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為父皇興建陵寢讓父皇的梓宮早日得到安置,桌上的奏折就是關於此事。

  正在費心思量拿不定主意的時候,不遠處的西暖閣內響起一陣悠揚的琵琶曲,朱瞻基不由笑了,他手拿奏折站起身向外走去。

  “萬歲爺,要就寢了嗎?”小善子跟在後面問著。

  朱瞻基輕哼一聲出了正殿步入西暖閣,西暖閣是皇帝的寢宮,九間居室,樓上樓下共設二十七張寢床,原是為了方便帝王隨處居寢,如今倒成就了他與若微尋芳覓蹤的趣事,循著聲音步入樓上內堂,只見若微懷抱琵琶手指輕撩正在弄曲,他笑著湊了過去,“都過了子時怎麼還不就寢,偏要弄出些聲響來,反倒讓人更精神了。

  ”若微眼眸微轉也不答話,室內自有負責伺寢的宮女負責鋪床熏香垂帳,又把明燭換成了細長的暗燭扣上燈罩,室內頓時暗了下來,也更顯迤邐。

  又有小太監服侍著朱瞻基潔面更衣,一切收拾妥當這才紛紛退下。

  朱瞻基躺在床上斜靠著引枕手裡依舊拿著那本奏折,若微放下琵琶坐在他床邊嘖道:“都看了一晚上了,眼看著就要天亮了怎麼還拿著奏折,難不成皇上夢裡也要批閱嗎?”朱瞻基伸手攬住若微的柳腰歎了口氣:“倒希望在夢裡能得父皇明示給朕出個主意。

  ”若微猛地抬起頭望著他眼中不由驚詫連連。

  “沒事沒事!”朱瞻基輕撫著她隨意而垂的如瀑青絲緩緩說道:“不關你的事,是父皇吉地選址的事情。

  ”“誰說不是我的事?”若微把頭輕靠在朱瞻基胸前,“父皇的事情自然是天大的事,關乎著萬民自然也關乎著若微。

  皇上是為了吉地選在哪裡發愁嗎?此事交由禮部和欽天監派懂風水之人去選就是了,皇上如此憂心難道是有什麼隱情?”朱瞻基點了點頭:“什麼事情都瞞不過朕的微兒。

  如今朝中諸臣對於父皇吉地擇選一事分為兩派,一派認為可以在天壽山附近擇選,而另外一方則認為父皇的吉地必在南京祖陵附近。

  兩派相爭各不相讓,朕一時之間也難以抉擇。

  ”若微抬起頭看著朱瞻基:“怎麼會想到將父皇的陵寢定在南京?這也太荒唐了!難道……”若微稍加思索便恍然大悟,“難不成他們又想提遷都的事情?”朱瞻基點了點頭。

  大明開國之後,太祖朱元璋將都城定在奉天也就是南京。

  帝位傳承至成祖永樂帝朱棣時,他堅持京師北遷,把都城改為北京。

  朱棣在世時,文武百官懾於他的文治武功、豐偉帝業不敢相駁。

  等到朱棣駕崩,永樂二十二年十月,洪熙帝即位僅兩個月,禮部左侍郎胡瀠就上疏啟奏“南京龍盤虎踞、氣旺地靈乃是水陸交通輻輳之地……”並以此為由奏請遷都。

  同年十二月,監察御史胡啟先又上奏談及遷都之說“南京借長江天塹之險,是全國供給之富庶之地,若遷都則可保祖宗帝業永全更令南北人心皆悅。

  ”當時洪熙帝即大為贊同,傳旨在北京諸司衙門稱謂之前一律加‘行在’二字,也多次在金殿議政時表示要將京師重新遷回南京。

  同時還命時為太子的朱瞻基回南京留守祭祀祖陵。

  如果不是洪熙皇帝的突然駕崩,恐怕將都城重新遷回南京的事情就成了定局。

  “眾人迂腐,都以為當初皇爺爺把都城從南京遷來北京是怕建文帝的冤魂來擾,他們著實是太小看皇爺爺了。

  ”朱瞻基輕攬著若微的柔肩緩緩說道:“都說帝王是孤獨的,沒有人能真正理解他的所想所為,如今看來果然不錯。

  皇爺爺遷都之舉何其聖明,一方面北京乃元時大都人傑地靈,另外此處更是扼住北方遊牧部落南下入侵的咽喉要害,於軍事和經濟上都是首腦之境。

  他們這些人不知道在想些什麼,總是想著遷都、遷都。

  朕若是表示不遷都,他們又指責朕違背父皇生前的意願,說朕不孝,可是朕也不能為了一個虛名做下貽害社稷的糊塗事來。

  ”若微伸手輕輕擼著朱瞻基的鬍鬚笑道:“皇上也不必想得太多。

  事繁則從簡處入手,他們為了遷都所以才對父皇吉地擇選之事多加相阻,皇上只需說現在國喪之中,一切以先帝建陵之事為重,就算要遷也要等孝期滿了再說。

  當下最緊要的是選址建陵。

  ”“只是這陵寢吉地,他們執意要建在南京,又該如何應對?”朱瞻基又問。

  “且不說年初南京的地震和疫病。

  皇上就順著他們的話往下說。

  ”若微笑了笑,“皇上要孝順所以要聽父皇的話,可父皇又要對誰盡孝呢?將都城遷回南京這原本就是違背了皇爺爺的意思,難道父皇對皇爺爺就不用孝順了嗎?皇上只須說不能為自己博一個孝順的美名就陷父皇於不孝即可。

  ”“你的意思是說拿皇爺爺來壓他們?”朱瞻基騰地一下坐了起來。

  “只是這話皇上不能說,須得找一位侍奉過三朝又得皇爺爺信任的人在百官中吹吹風也就是了!”若微美目微閃面上似已露出倦意,她伸手將朱瞻基按在枕上,“皇上還是睡一會兒吧,只要派人去知會一下楊學士,隔日早朝再提此事,百官群議結果自然會令皇上如願的。

  ”朱瞻基擁著若微躺在床上,他龍目緊閉然而卻並未睡著,細想著若微的話,心中漸漸明朗起來。

  洪熙元年七月十一日,宣德皇帝朱瞻基派遣官員祭告天壽山及后土之神,遂即在長陵之右側的黃山嶺下開始破土興工洪熙帝的陵寢——獻陵。

  坤寧宮內紅氈鋪地金碧輝煌,剛被冊立為後的胡善祥以後宮之主的身份宴請諸妃與皇太后。

《六朝紀事(大明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