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回 張五哥戀情說雍王 皇四子冒險探胤祥

胤禛接管內務府,忙亂瞭幾天方才妥帖,反復思量,覺得探視胤祥的時機到瞭。但宗人府有祖傳法規,凡經圈禁之人,除瞭奉特旨,絕不許入高墻寸步,他雖管著這事,事到臨頭,還是頗犯躊躇,便請鄔思道來府密商。

“四爺,”鄔思道謝茶落座,開門見山說道,“上次四爺接差,我們已經議過,十三爺是四爺知心換命的手足,得去看看。”胤禛皺眉沉思著,說道:“我很後悔那日怯懦,沒有請旨讓萬歲放十三弟出兵。至少也能探出點口風,萬歲究竟是怎樣看待這個十三阿哥的。”鄔思道撲哧一笑,說道:“看望十三爺,當然得擔點風險。但這個風險值得冒一冒。現任工部漢尚書施世綸,其實是十三爺的生死之交,十三爺整飭戶部,選拔好多人安置瞭要職。新調來的遊擊羅平,豐臺參將蕭英,都司葛飛熊,城門領姚林,倫爾津……都是十三爺一手提拔起來的。其餘的還不知有多少。四爺不見一面十三爺,隻能望軍興嘆。如今虎囚籠中威在外,京官們又敬又怕,一旦這隻虎出瞭籠,仰天一嘯,百獸顫栗!十三爺如今被囚禁七年。原來你沒機會聯絡,現在有機會也不設法聯絡,十三爺心裡會怎麼想?”

這是十分透徹的話。胤禛深知要做大事,手中無兵,不啻白日做夢!思量半晌,胤禛眉頭一舒,說道:“好,我勉力為之!”正欲起身,高福兒從二門進來,笑道:“王爺,張軍門來拜!”

“張軍門?”胤禛一怔,卻見五哥從外頭進來,便笑道:“是五哥嘛,偏這奴才‘張軍門張軍門’把我弄糊塗瞭——這陣子你去瞭哪裡,怎麼總也不見你!”

張五哥打千兒向胤禛行瞭禮,笑道:“因苗疆出事,燒瞭縣衙,萬歲叫奴才傳旨嶽鐘麒,交待剿撫事宜。這一去就是半年——”他看瞭看兀坐不動的鄔思道,笑道:“四爺看去氣色好多瞭。”胤禛一擺手請五哥坐下,笑道:“我曉得你,夜貓進宅,無事不來,什麼風吹得你到我這寒邸來瞭?”

“四爺哪裡話,真的沒事。”五哥又看瞭鄔思道一眼,“奴才聽說四爺如今管瞭內務府,我是大內侍衛,自當來見見四爺……嘿嘿……”

胤禛哈哈大笑,說道:“——這位是鄔思道先生,我的至交,有什麼你隻管說,不妨事的。”五哥忙向鄔思道欠身道:“失敬瞭。四爺這麼爽快,我也就直說瞭。我想見見十三爺!”胤禛和鄔思道目光一對,忙轉臉道:“五哥,這事有幹例禁啊……你極受萬歲寵信,又日日守護在側,為什麼不請一道旨意?十三阿哥皇上十分厭憎,就是我許你見他,不怕日後皇上知道瞭?”

“我原是個粗人,隻知道有恩報恩,有怨報怨!”五哥說道,“我至今不明白十三爺犯瞭什麼罪,一圈就是七八年!但我從駕侍候,從沒聽主子說過十三爺一句壞話,幾次請旨,萬歲都笑著不允,卻也不惱——真奇怪!”五哥說著,捶膝一嘆,嗓音中帶著哽咽,“四爺知道,我是受十三爺大恩的人,偏偏十三爺出事,連一句話也插不得……那些日子像害瞭大病,還不敢叫人看出來!為這事我見過施大人,施大人隻是撫慰我,卻不肯出本保十三爺。聽說您管瞭內務府,我想十三爺平素最和四爺交深,四爺若也不肯照應,叫奴才求誰去?”

“這件事要從長計議,眼下我不能答應你。”胤禛一邊想,一邊說道,“你知道,我才接內務府不久,而且宗人府那邊也有人管著,如今的世道好人難當,我就答應你,你見瞭十三爺,不過盡盡情分,毫無實益,隻怕你還得領受實禍——你自己想想,我這還不為的你好?”

五哥聽瞭默然良久,長嘆一聲抱拳拱手,說道:“四爺不賞這個臉,也怨不得四爺,奴才告退瞭!”

“慢!”鄔思道忽然架著拐杖起來,直踱到五哥面前,說道,“你不可誤會瞭四爺意思!連四爺本人如今也想見十三爺而不能——這事容四爺謀劃精當,一定叫你如意!”五哥上下打量著這個殘疾人,氣朗神清,一臉誠摯之色,又向胤禛點點頭,踽踽而去。胤禛望著他的背影,自言自語道:“是個仗義漢子啊!”鄔思道沉思著說道:“不但有情,更是有用!由此可見,你非見十三爺不可!”

第二日黃昏,胤禛從大內退值回來,連府也沒回,徑直從西華門坐轎往十三貝勒府而來。

正門是早已封瞭。原來朱紅銅釘大門也未摘掉,隻門外新攔的一帶粉墻,因經數年風雨剝蝕,已經斑駁陸離。儀門旁又開瞭一個僅能容身的小門,西邊一帶花園女墻的雕花孔洞都填實瞭,上頭栽著鐵蒺藜。隻一樹老葛仿佛不甘寂寞似地挺著芽條一個勁地向外伸。守門的是宗人府的人,聽見街上銅鑼篩瞭十三響,曉得來人不是王爺就是貝子、貝勒,飛也似進去報瞭,駐府看守的一個筆帖式忙趕出來,見胤禛正哈腰出轎,急上前叩道:“四爺來瞭?奴才戴福宗叩安?”

“你就是戴福宗?”胤禛早已查閱過,知道是自己旗下的,遂含笑說道,“起來吧。你四叔戴鐸早說起過你。後來高福兒稟我,說遵化我的那片莊子,想叫你妻弟去管。我隻答應瞭一聲,後來竟忘瞭問,如今去瞭沒去?那裡一年也有一萬多的進項,沒的別叫肥水流入瞭外人田!”內務府宗人府雖說是平行衙門,卻多是胤禛旗下的。別說胤禛本人,就是胤禛的幾個貼身長隨,平素也難夠得上說話。胤禛素來是個冷人兒,眾人無不敬而遠之,隻這麼稍假辭色,戴福宗已受寵若驚,忙起身來,笑得眼睛瞇成一條縫兒:“四爺是貴人,還記得奴才們這些個小事!高爺——高福兒說瞭,等明年麥季過去,才叫傢裡的那個討吃鬼先到莊上幫忙呢!得,有您老這句話,奴才就更放心瞭。”胤禛不言聲,背著手在門口兜瞭一圈,方道:“這門,修得太窄瞭。叫他們翻修一下,得能過得去轎。萬一裡頭十三爺的人有瞭病,怎麼往外抬呢?十三阿哥不同旁人,萬歲是極喜愛他的。你們既要看好他,叫他閉門讀書,還得照料好瞭。出個什麼事,你小戴擔當不起。”

胤禛說一句,戴福宗答應一聲,說道:“爺隻管放心!萬歲隻說叫圈禁,沒說叫難為十三爺!再說,這裡守著的全是爺旗下的奴才,爺說話還不跟打雷似的?包在奴才身上!”胤禛聽見都是正白旗的,頓時放瞭一半心,笑道:“這不是肥缺,責任大進項少,倒難為瞭你們!——開個單子出來,大傢有什麼事可去找我。就是你內弟,又何必明年夏天才能到差?呆會我寫個條子,你去見高福兒——這高福兒也是的,我已經答應瞭嘛,怎麼辦事這麼小傢子氣!”一頭說著就進門,又道:“我想見見老十三,成麼?”

“爺,您放心!”戴福宗昨日已接到堂叔戴鐸的信。胤禛一來他就猜出瞭是想見胤祥。但這事叫上頭查出來是件不得瞭的事。方才說著話已是打定瞭主意,遂笑道:“爺還不怕,奴才怕什麼?不過得叫奴才有個轉圜的餘地,塞住眾人的口。不怕官,隻怕管,這地方兒奴才說瞭就是章法!”說著引胤禛進瞭門房。一十二個宗人府的皂隸見是他來,一齊起身都來磕頭請安。胤禛笑著點點頭,至案邊提起筆來替戴福宗寫條子,隻聽戴福宗說道:“爺剛剛兒從萬歲那兒來。萬歲有話要問十三爺,又不便降明旨。四爺方才尋著我,問能進去不能。我想,這就是奉旨嘛!四爺是咱們的正經主子,又管著內務府。要是這點子事都辦不下來,還要我們這些奴才做啥子?慢說四爺有一千兩的賞銀,就是沒有,也堂堂正正——因此,老戴就鬥膽應承瞭!弟兄們要有二話,這會子說到前頭,老戴要給你穿小鞋,我是婊子養的!要是明著不說,背地裡去什麼地方獻殷勤兒,你們瞅!”他將褲腿向上一捋——眾人看時,古銅似的大腿上黑毛森森,左右對稱六個疤——戴福宗嘿嘿地笑道:“吃青幫飯的都認識,這叫三刀六洞,全講個朋友義氣!你黑瞭我,沒準就有人把你塞進麻袋扔進永定河喂王八!”胤禛沒想到戴鐸還有這麼個遠房侄子,見他如此做法,心裡暗笑,忙添瞭一千五百兩的銀數,把條子遞給戴福宗手中,卻不言聲,幽幽的目光盯著眾人。

這群旗人個個都是見錢眼開的。聽瞭戴福宗的話,眼見胤禛從容不迫、不怒自威的神氣,一副龍子鳳孫氣質,誰敢有“二話”?遂亂哄哄說道:“打不散的父子兄弟,這是天理人情!慢說是萬歲差遣,就是平常要探監,也不能不叫見見……”至此,胤禛方道:“你們知趣,我自然感情。我的秉性都知道,向來有來有往——戴福宗,把這裡旗奴姓名開出來,明兒直接送我!”說罷,搖著步子徑自進去。

前院已經挪騰空瞭,是門房裡那幹子人住著。太監早已撤走,男丁們都移在東院窩著,裡邊二進院裡卻仍是胤祥住著。賈平正百無聊賴地守在二門口,一眼瞧見胤禛進來,嚇瞭一跳,忙上前打千兒道:“奴才在這守瞭七年門,沒見一個外人!四爺怎麼就來瞭?”說著便覺眼圈紅紅的,又問道:“是皇上要放十三爺吧?在裡真把人悶死瞭!”胤禛卻不理會他的心情,隻一點頭,笑道:“悶你一下未嘗不好。省瞭你多少腿腳,隻沒處詐財罷瞭——十三爺這會子做什麼呢?”賈平向裡望望,賠笑道:“方才還下棋來著,這陣沒瞭聲息,不是念書就是睡覺瞭。”

胤禛不再說話,一直走進正室,卻見胤祥披衣坐在炕邊,一腳踏著木杌子,喬姐捧茶,阿蘭捶背,旁邊焚著百合香,正在讀一本書。聽見有人進來,連頭也不抬。胤禛站住腳,默默打量胤祥——整整七年瞭,同在京師,近在咫尺,卻如隔重山!喬姐、阿蘭倒變化不大,隻是看去老成瞭些,因從不見外人,都放瞭腳。胤祥卻已蒼白瞭發辮,眼角起瞭細細的魚尾紋,隻一雙虎目尚自炯炯有神。胤禛聽時,胤祥正饒有興味地念:

……雨零金谷,綴為藉客之裀;露冷華林,去作沾泥之絮;埋香瘞玉,殘妝謝而翻飛,朱榭雕欄,雜珮紛其零落。減春光於旦夕,萬點正飄愁;覓殘紅於西東,五更非錯恨……

胤禛不禁癡瞭,好半日才道:“妙哉斯文,是何人佳作?我竟沒聽見過!”

“四哥!”胤祥一抬頭,先打瞭個愣怔,臉上似哭似笑的,半日說不出話,忽然丟瞭書,起身一揖,左右顧盼,結結巴巴地說道,“好……好好……四哥坐,坐……你是怎麼進來的?或者皇上叫你傳旨來的?對,一定是傳旨,我……我得跪瞭……”便張張皇皇跪瞭。胤禛見他久不見人,連話都說不麻利,心中一酸,幾乎落下淚來,忙雙手攙起,忍悲笑道:“兄弟你起來,並沒有旨意……我原想你不知憔悴成什麼樣兒呢!看來身子骨還……好——在此境遇之下,竟能紅袖添香,對書忘憂,兄弟真是豁達之士!”胤祥略鎮定瞭些,起身彈彈袍子,笑道:“四哥也見老瞭,看上去城府越發的深——我又不是美人燈兒香草稈,‘憔’哪門子的‘翠’?阿瑪恩典,乘此機會正好讀點書。比方方才念的《討風賦》,就是海內孤本,恐怕四哥書房裡也尋不出來呢!”漸漸的,他說話也連貫瞭,隻多少有點神經質,嘴唇時而抖動,看去有點可笑,“——東風雖惡,奈何我心已作沾泥之絮。管他娘的飄到哪裡,得——樂一日,樂一日——給四爺泡好茶!——這地方兒關起門,我就是朝廷!這不,一個東宮,一個西宮,隻差一個昭陽正院瞭!”

胤禛坐瞭,接過阿蘭捧過的茶呷瞭一口,說道:“兄弟別說這些渾話,越發叫人心裡不是滋味。說點高興的吧,我進來也不容易。”胤祥正容說道:“渾話不渾話,這裡百無禁忌,傢人一個也走不出去,外人一個也進不來!我講的是正經的話,‘東風惡’,吹的是你。我是在避風港。你能避過這頂頭石尤風,就後福不淺!”胤禛原覺他有點瘋瘋癲癲,至此才知道他心裡清明。從如今情勢看,自己確乎像個操舟於狂濤的漁夫,將來能不能比得上胤祥真是難說!

“太子是誰!”半晌,胤祥又道,“大約八爺已經冊立瞭?”胤禛陰沉沉瞟瞭喬姐、阿蘭一眼,說道:“已經有旨意,不立東宮瞭。”胤祥拍手笑道:“秦失其鹿,高才捷足者先得!這麼看才公平,誰本事大,誰接龍位!”

胤禛驚訝地看著胤祥,這麼大的見識,虧他應口就說瞭出來?遂嘆道:“我卻擔心,有朝一日不可開交,那可怎麼好!”胤祥一哂,道:“隻防著八王之亂,有什麼鳥事?四哥何必杞人憂天?”胤禛不敢久坐,見胤祥不肯屏人密談,躊躇再三,隻好問道:“十三弟,有件事我一直不明白,萬歲那日提及鄭貴人的事,到底是怎樣的?”

“鄭春華嘛……”胤祥目光霍地一跳,半晌方道,“……這是個可憐人哪!如今還不知淪落到什麼地步兒呢!”“什麼?!”胤禛幾乎跳起來,“她……她沒有……”胤祥點點頭,說道:“對,沒死。殺這樣的人太喪天良瞭,我沒動手……這件事四哥不提,我也要說,她現在通州吳傢花園,你一定給她換個安全地方兒。”

屋裡一時誰也沒說話,外間茶吊子已翻滾水花,咕嚕嚕直響。喬姐七年前就奉胤禟之命調查這事,一直推諉到胤祥圈禁,想不到胤祥此刻毫無忌諱,一口氣說瞭出來!想著,看瞭一眼阿蘭,二人目光一對,頓時火花一閃,忙避閃開來。胤禛原也怪他毫不戒備,仔細一想,這裡封得水泄不通,什麼敵我,什麼狐媚子、正經人統都一樣的,便也釋然。思量許久,胤禛從齒縫裡迸出幾個字。“我知道這是胤礽作孽,你既說出來,我也直言相告,你下不瞭手,我代你處置好瞭。”

“你不可如此!”胤祥先是氣餒地一縮身子,隻一彈又跳瞭起來。剛剛壓抑下去的情緒突然變得亢奮不可遏止,額上青筋凸起,臉被灼得漲紅起來,“你要還想要我這個弟弟,就不能殺她!你是歷過磨難的人,你曉得我此刻什麼心境?我如今正在難中!我的心都要裂瞭!我……我淒苦難當!這個囚籠,我蹲瞭兩千五百八十天!每天隻能看四方天,看青磚地,看螞蟻上樹,看花開花落,看天陰天晴!”他暴跳如雷,雙手緊攥著不停地抖,氣急敗壞地在屋裡轉來轉去,話也越說越快:“你看見過愛你護你的人被火燒死,你忘不瞭她臨死那雙眼睛,於是你的血冷瞭,結瞭冰——但我不能,不能,不能——你不用瞪我,她不愛我,我也不愛她,但她比我更慘!一個人叫人傢始亂終棄,你有過麼?一個貴婦人淪為洗衣奴,你傢有過麼?一個人吃瞭那麼多苦,有多少罪孽也應恕過瞭!你殺她,不是落井下石?我和她——”他怔瞭一下,大叫道:“同是天涯淪落人,同病相憐,同病相憐,同病相憐!哈哈哈哈……”他狂笑著,“嗚”地一聲又哭瞭。

胤禛雙手緊攥著椅背僵立著,滿把俱是冷汗,目不轉睛地看著瘋子一樣的弟弟,他已經嚇呆瞭。喬姐驚得臉色慘白,阿蘭一個失神,手中茶盤“當”地摔得稀碎!胤禛這才驚醒過來,他畢竟老於世故,已是鎮靜下來,嘆息一聲,吩咐阿蘭:“扶你十三爺坐下。老十三,我的癡兄弟,你要嚇死四哥麼?”說著,淚珠已滾落出來。

一陣歇斯底裡發作過後,胤祥變得疲倦不堪,渾身無力,由喬姐、阿蘭攙回椅中,竟似癱瞭一樣耷拉下頭。許久,才抬起頭,眼睛已不再亮得叫人發瘆:“……四哥……你還來瞧我麼?”

“別說得這麼可憐。好好靜養,得變著法子慰恤自己。”胤禛默然說道,“有機會,我當然還要來。你又沒犯大逆的罪,我要保本,連你,還有大阿哥、二阿哥都得放出去——在這活棺材裡頭,好人也要急瘋的。”本來他進來還要問問駐在京師的軍營將官的事的,見胤祥這樣,隻好暫時作罷瞭。胤祥慘然一笑,說道:“方才我是失態瞭,其實這裡挺好,能釣魚,能看書,能下棋,能捉鳥……四哥,梁園雖好,不是久處之地,你……回去吧。”阿蘭看著胤祥頹然無力、呆滯茫然的眼神,由不得想著自傢身世處境,滿腹心思無處傾訴,一陣酸熱,竟抽抽咽咽哭瞭。

胤禛起身正要走,詫異地問道:“你怎麼瞭?”阿蘭忙拭淚道:“十三爺的話,叫人傷心!我們女人終年不出二門,圈禁不圈禁一個樣兒,像爺這樣兒,生龍活虎似的,一鎖就是七八年,可怎麼受……”喬姐兒也泣道:“四爺您在萬歲跟前是說得上話的。就求您……”說著,也自哽咽難禁。胤祥眼淚幾乎又要湧出來,卻嗔道:“這裡沒你們插的口。道乏罷,四哥,我的老傢人文七十四,圈禁前給他出瞭籍,就住在西便門內,得便兒你叫人照料一下。可憐他戀主,竟不肯回山西去……”說罷,起身一揖,帶著喬姐、阿蘭竟自出去,取瞭釣魚竿走瞭。胤禛茫然出來時,天已黃昏,一輪血紅的太陽一半已掩在灰蒙蒙的西山之下。

《康熙大帝4:亂起蕭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