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回 悲前景窮廬撫琴弦 議繼統深宮論遺詔

因惦著康熙有密諭,方苞起瞭個大早,坐一乘青佈小轎趕往暢春園。待到園門口,卻見張廷玉已經候在那裡。方苞下瞭轎,看看滿天星鬥,吸瞭一口清冽的寒氣,笑謂張廷玉:“我以為我今日必定占先瞭,想不到你比我起得還早。”

兩個人正有一搭沒一搭嗑著閑話,見裡頭兩盞西瓜燈晃悠悠地出來。定睛看時,卻是侍衛張五哥,張廷玉忙上前問道:“五哥,你巡夜麼?曉得不曉得皇上召見方先生和我?”

“你們已經來瞭!”五哥笑道:“我是奉旨專候的。跟我進來吧!”

張方二人跟著張五哥沿著花洞過去,見澹寧居黑魆魆地矗在遠處,卻沒有過去,順著殿東石欄橋向北而去,兩個人也不敢問,隻跟著七拐八彎地往前走。

“到瞭。”五哥舒瞭一口氣站住腳,“就在這個小院裡。這是宮中之宮,園中之園,我也隻能到這裡,前頭是武丹大人管的禦苑。”說罷便自去瞭。

方苞和張廷玉驚訝地對視一眼,張廷玉兼著領侍衛內大臣,竟也不知宮中還有這個禁地!此時天色漸明,兩個人卻如在夢裡,抬頭看時,隻見這裡的房舍矮小,茅屋紙窗,院中種著松柏檜竹,青幽幽碧沉沉,柏墻上結滿柏籽,迎面門額上白底黑字,寫著“窮廬”二字,院中上房亮著燈,隱隱傳來幽冷的琴聲,兩個太監迎出來,打瞭個千兒,將手一讓,示意他們進去。

“皇上已經駕臨瞭麼?”

張廷玉一邊跨進,一邊問。兩個太監卻不回話,隻低頭在前面帶路,到階前自躬身退下。方苞見兩邊超手遊廊下太監來來往往,腳步輕捷,一聲言語沒有,隻用手勢互相招呼。二人正詫異間,正房裡琴聲又響,勾抹挑撥十分緩慢,有人低吟道:

茗冷煙消兮悵對講筵,

臺榭寂寞兮衰草陌阡。

羽毛凋零兮仰首問天!

何為流年如梭兮斯世苦短?

千古英豪兮陵闕黯淡,

西風殘照兮遊子留連!

正是康熙雄渾蒼老的聲氣。方苞不禁熱淚盈眶,正俯仰不能自制,卻聽張廷玉哽咽著輕聲道:“古來耄耋天子指不勝屈,皇上春秋鼎盛之年,何以自傷,作此悲涼之語?”

“是廷玉和方苞麼?”康熙停瞭琴,微嘆道,“進來吧。”

兩個人答應著進來,卻見康熙端坐在木榻上,一炷禦煙飄散著幽香,一張古琴橫在膝前,眼神中帶著憂鬱,卻並無悲戚之感。見他們進來,康熙一邊吩咐免禮,口中道:“音無哀樂,隨心感應而已,朕並不傷感,是你二位自己有心事罷瞭。”

“皇上不該起得這麼早,”方苞說道,“就是睡不著,躺著養養神也是好的。”康熙淡然一笑,說道:“朕倒真有點怕死,既然兒子們不孝,自己再不善養自己,怕不早早兒去見列祖列宗?”

張廷玉料是昨日的事,康熙的氣還沒有平,遂道:“據臣所見,謀逆篡位的心思,阿哥們都是沒有的。二阿哥久幽思動,亦是人之常情,皇上昨日已經警戒瞭他們,不必再生氣瞭。”

“朕不是生氣,是無可奈何。”康熙的聲音似乎從很遠的地方傳來,卻又十分清晰。“雍親王勸朕,讓大阿哥、二阿哥、十三阿哥都松動一下,朕原也有此意。隻你們看看這情勢,朕敢輕易放他們!胤禛、胤禩、胤,隻怕還有胤、胤禟,都想帶兵出征。放在二十年前,朕歡喜還來不及呢!如今你就看不透他們的心!告訴你們,朕一點也不怕陳橋兵變。怕的是他們糟蹋祖上傳下的基業。十個阿拉佈坦朕也不怕,隻要有土謝圖臺吉策應一下,他就要完蛋。怕的是季孫之禍在蕭墻之內呀!”

張廷玉道:“皇上將阿拉佈坦富八城地域分給土謝圖臺吉一半,廟算高明啊!”“也沒什麼高明。”康熙把琴放在一旁,活動瞭一下身子,“當時朕就說瞭,這是空頭人情,要看他自己的本事。土謝圖臺吉還是有忠心的,說起來,他還是胤祥的嫡親表弟呢!”

“既然如此,”方苞低頭想瞭想,說道,“皇上何不赦瞭胤祥,索性人情做得大一點?反正胤祥也沒有大過錯!”“你哪裡知道胤祥!”康熙說道,“他不同別人。要是五阿哥,朕早就撂開手瞭!胤祥有點像胤,倔強膽大,爭勝好強,既然沒福承位,就得好好磨磨性子:防著他日後捅馬蜂窩。那時沒瞭朕,誰能護得他周全?”

方苞用難以置信的目光盯著康熙,半晌才道:“臣愚昧,萬歲囚禁十三阿哥,原來並非懲罰,竟是護他?既說十四阿哥也是這樣,皇上何不一例處置!”

“你問得好。”康熙眼中閃過一絲狡黠的笑容,“不過朕說的是‘有點像’,並沒說一樣。也正為喀爾喀蒙古是胤祥外婆傢,所以不宜用十三阿哥。倒是十四阿哥出去,隻怕還穩當些!”方苞一直納悶,為什麼不放胤祥,原來竟是怕他爭這個兵權!方苞心有靈犀,頓時如醍醐灌頂:阿哥爭位如此激烈,設如讓胤祥前往青海,與喀爾喀外婆傢聯兵,萬一京中有變動,那可真是……想著,方苞的臉色變得蒼白瞭:帝王心術真令人可畏呀!康熙見張廷玉發呆,遂冷冷說道,“假若不在這個地方,不是你兩個這樣的人,這話朕是斷不肯講的。諒你們已經知道瞭朕的苦心,但你們不能說破瞭,說破瞭對誰都沒有好處。朕召你們到這裡,不為這個。朕想問問你們對朕這些兒子有何看法。這地方極為機密,無論對與錯,朕絕不降罪——朕要打一打遺詔的腹稿。”

張廷玉和方苞驚得面如土色,“撲通”一聲一齊長跪在地!方苞臉頰急速抽搐幾下,叩頭道:“主上,你說的什麼話!臣期期以為不可!”張廷玉也連連叩頭道:“方苞奏的是!萬歲方過耳順之年,體魄強健,聖壽正綿綿無期!”

“不要持俗人之見嘛!”康熙平靜地說道,“你們還坐著,聽朕說。大凡帝王無論庸主英主,都忌諱這個‘死’字。清醒之際不想後事,臨危之時,人已經昏迷不省人事,才叫子孫尋個大臣,任意撰寫遺命,語氣不是本人語氣,說的話也不是本人想說的,何其可悲!你們都是學窮天下的才士,想想看,這種事少嗎?”

這種事當然太多瞭。兩個人卻都不敢回話,隻默默不語。

“既然活著不立太子,就不能不在‘死’上多盤算盤算。”康熙沉重地點點頭,嘆道:“都怕死,其實誰也不能長生不老。從秦皇、漢武到嘉靖、萬歷概莫能外。朕不能學他們!朕兩廢太子,心勞日拙,已經說不上什麼強健瞭。臣工們不敢說,朕自己知道,老病已至,無常漸近。朕坐著聽臣工奏事,時候略長些,就頭暈手顫,觀瞻不雅……”康熙神情鎮靜自若,但張、方二人早已聽得心旌搖蕩、不勝悲淒,淚水在眼眶裡直轉。康熙卻不理會,侃侃說道:“朕已經想定瞭,這遺詔要分成兩層來寫,立繼位人是一層,無須多說,更要緊的一層,得趁著心明神爽的時候兒,把生平所為所思,披肝瀝膽昭示子孫,為子孫治事垂訓。所以要多說些話,用隨筆的辦法一條一條說清楚。不能等到不中用的時候寫個條子、指個繼位人完事兒!”

張廷玉流涕說道:“皇上推心置腹待臣,臣豈敢畏懼不言?據臣素日看,皇阿哥裡邊才德可追蹤皇上後塵的,似乎三阿哥和八阿哥最好。三阿哥欠缺的是治事之才,少瞭點歷練;八阿哥嘛,似乎對人過於遷就瞭一點,大的毛病兒還真說不上來。”

“你看呢?”康熙轉臉問方苞。

“學問,阿哥們都不含糊。”方苞斟酌著詞句說道,“但最要緊的是察情識物,機斷處事。唐之明皇,明之嘉靖,學問都極好,其實都把事情辦壞瞭。從當今朝局看,若是八阿哥接位,事事無礙,人心易穩,決不至於出亂子。但八阿哥隻是學瞭皇上風度、儀表,為人之道,並沒有學到皇上為君之道。所以無論三阿哥,八阿哥,臣以為都不足取。”

他說的雖委婉,康熙卻聽出弦外之音,兩個阿哥都沒有學到康熙為君之道的精髓。康熙道:“你們隻管說,像這樣毫無遮掩最好。”

“臣揣度皇上意思,”張廷玉沉吟道,“這次要起用十四阿哥。但十四阿哥是八阿哥左右的人。胤爽直敢為,機敏幹練是個好的。這幾年整兵籌餉,極見成效。但其為人處事,總透著過於膽大,不可不慮。”

“你不要揣摩朕的意思。朕沒有什麼‘意思’,”康熙微笑道,“你隻管說。”張廷玉咽瞭一口唾沫,躬身道:“是。十四阿哥實有不足之處。與之相比,十三阿哥似更好些。但十三阿哥仿佛無自立之力,主一方,治一事,是個好臣子,再大的擔子,恐難以勝任。”

方苞道:“廷玉所見很透徹。臣以為四阿哥也該說說。四阿哥為人誠孝,是阿哥裡頭辦差歷事最多的。事無巨細,都極認真。自立心極強所以不輕易攀附別人。但其性格堅如鐵石。由於過分認真,就落瞭個陰鷙刻薄的名兒,也不能說不是一病。”

接著,二人又議論瞭胤禟、胤甚至胤禮。說瞭足有小半個時辰。康熙因見早膳時辰已到,便傳瞭點心來,賜二人一起進餐,舒瞭一口氣道:“說瞭半日,都有好處,都有不是,到底誰最好,可以把這花花江山交給他呢?”

張廷玉見康熙毫無遮掩地促膝交心,放瞭膽說道:“臣以為十四爺和四爺最好。”

“是麼?”康熙拈一塊雲糕,漫不經心地嚼著,笑道,“這是一母同胞,鬧到一起瞭。朕倒以為胤禩也不無可取呢!”

方苞欠身說道:“恕臣直言。方才已經說過,八爺品貌才學氣度,在皇子裡確是出類拔萃的,性格寬仁平緩,很像皇上。連外國使臣也說八爺是奇人。大傢正是瞧準瞭這一點,所以眾口一辭地舉薦他。但如今天下承平日久,物富民殷,已二十餘年不動兵戈,文恬武嬉,積弊甚多。極需整頓,八爺似乎難以勝任。”

“誠如方苞所言!”張廷玉接口說道,“因此繼統之人,一定要精明強悍,能矯正時弊!一是能洞悉今日吏治民情物議;二是毅力堅強足以克難攻堅!臣冷眼旁觀,皇上所不中意八阿哥者,其因正在於此!”

他話未說完,康熙已激動得站起身來,靴聲橐橐來回踱步。良久,方仰天一嘆道:“你等所言極是,多難興邦,朕要個守成庸主來接位做什麼?什麼叫肖子,什麼叫不肖子,不是看他走路吃飯說話為人,最要緊的是能不能把江山治好!你們想想,朕已經過於寬仁,胤禩比朕還‘寬仁’;朕已經過於放縱下頭,他比朕還放縱,數十年後怎麼得瞭?須知朕當年不是這樣的!朕這個太平天子,是經過瞭多少磨難、一刀一槍、一滴血一行淚苦苦掙來的!各人功名自傢掙,好兒不靠父母養,得之容易,棄之就不惜。朕決意不傳胤禩,就是為瞭這!”

“萬歲聖明!”方苞索性說道,“臣以為胤禛、胤二人之中,必有一人是朝陽鳴鳳!”康熙眼中波光一閃,剎那間又變得若無其事,笑道:“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皇帝隻能有一個。你們看哪個更好?”

直到此時,二人才吃驚地感到,今天的話是否說得太多瞭,太直瞭。張廷玉正尋思如何答對,卻聽方苞笑道:“哪個更好,聖上問得太陡然,臣從來也沒想過。若論臣道,今日我和廷玉講的都越分非禮瞭。這是主上乾綱獨斷的事,承蒙聖上垂詢,臣子也不該妄言。但臣以佈衣之身,受到主上亙古未有的恩寵,不能照常情回避。此二皇子,若皇上已有定見,也就罷瞭;若心有猶疑,臣有一法為皇上決之!”

“什麼法?”康熙的目光陡地變得咄咄逼人。

“看皇孫!”方苞冷然說道,“有一個好皇孫,可保大清三代盛世!”

康熙猛地想起在熱河行獵時見過的弘歷。康熙以手加額,剛要說:“朕得之矣!”卻止住瞭,格格一笑說道,“方苞,你這一句話值萬兩黃金!有道是智過聖哲者不壽,察見淵魚者不祥,你可得小心著點!朕看,你不必在上書房辦差瞭。每日到這裡來,這裡有的是珍版秘籍,無事你就讀書,有事朕就尋你,專一潤色朕的遺詔。隻有一條得留心,結交外人要縝密。不然,朕雖愛你,也無法回護瞭。”

“萬歲!”方苞不禁愕然,他萬萬沒想到康熙把這麼要緊的機密要務交給自己專辦,慌得心頭亂跳,忙道,“臣才力綿薄,恐難當此重任!”張廷玉暗暗舒瞭一口氣,想道:這個燙死人的紅炭團兒總算沒塞到自己懷裡。

康熙踱至窗前,推開隔扇,怔怔地望著外面,半晌方嘆道:“悲哉秋之為氣,宋玉不是無病呻吟啊!園中眼見紅瘦綠稀,來年枝頭再發新芽,就又是一番風光瞭!”說罷,踱回身來,深沉的目光註視著惶惑不安的方苞和張廷玉。陰鬱地說道:“張廷玉,你的幹系更大!方苞幫著寫遺詔,你卻要保管好,一步走錯,九族受禍,你明白麼?”

“奴才明白!”張廷玉臉色雪白,撲通一聲伏地叩頭,“奴才沒有別的長處,事君惟忠惟謹,尚可自信。奴才以自傢性命擔保!”

康熙擺手命他起來,冷峻的臉上像掛瞭一層霜,說道:“保全朕的令名,即是保全大清社稷江山,實在非同小可!自今日起,你們自身也處於危疑之中,朕自然也要保全你們。不得已時,恐怕還要作些非常措施。現在說也無益,你們隻記住瞭這句話就是瞭。”

“喳!”張廷玉、方苞凜然一顫,躬身答道。兩個人此時已經汗濕內衣。

康熙當下又交待瞭幾句細務,說道:“你們兩個在此談談,有什麼補闕之處隨後密奏朕。”遂撇瞭二人,自出瞭“窮廬”隨步踱回澹寧居。卻見是劉鐵成在殿前當值,李德全、邢年站在月洞門口迎候,旁邊還站著何柱兒,康熙便問:“何柱兒,你進來瞭?有什麼事情?”

“奴才給主子請安!”何柱兒叩瞭頭,起身又打瞭個千兒,小心翼翼說道:“八阿哥竄瞭時氣,身上熱得滾燙,從昨晚到現在水米不進,一個勁說胡話……八福晉打發奴才進來,代八阿哥給主子請安,說是怕八爺有個意外,想請主子得便兒能去見見面兒。八爺昏熱中直叫萬歲,奴才瞧著也是怪可憐的……”康熙仰著臉想想,問道:“太醫看瞭嗎,說是什麼癥候?”何柱兒道:“說是瘧疾。一會兒冷一會兒熱,折騰瞭兩天兩夜。八福晉說……”

康熙曉得這個“八福晉”,是蒙古科爾沁王的獨生嬌女,又是太皇太後的重外孫女,為人很刁悍。料想這女人必是乘八阿哥犯病,打發何柱兒進來,明是請安,暗是試探自己態度,順便給自己塞蒼蠅吃,遂冷笑道:“你回去稟告你那福晉,朕這兩天身子也不爽,過幾日能走動瞭,一定去瞧八阿哥。放心,手心手背部是肉,朕沒個不疼他的理。既知是打擺子,斷然不妨事,不要慌張。人吃五谷雜糧。誰不生病?叫他安心靜養些日子,病不好利落,不必過來請安,其餘阿哥,也不必你來我往地去看,邢年,待會兒你傳旨藥房,給廉親王送些金雞納霜。”說罷一點頭,帶著眾人進去瞭。

眼瞧著李德全、邢年一幹人威威勢勢簇擁著康熙遠去,何柱兒怔怔站著,心裡真是又羨、又妒、又恨、又悔。

《康熙大帝4:亂起蕭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