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 康熙金殿會逆臣 婉娘魏府慰先生

出乎意料的是,康熙第二天一清早便著張萬強傳旨,召見鰲拜,而且是單獨召見。張萬強奉旨來到鰲拜府時,鰲拜正在用早點。因是“病假”在傢,張萬強傳旨免瞭接旨的一套儀式,隻站著緩緩道:“萬歲爺召您老上殿呢。”

事出意外,猝然之間鰲拜吃瞭一驚,旋即鎮定下來,放下手中的筷子道:“皇上沒有講是什麼事嗎?”

“稟中堂,”張萬強從容答道,“小人不知。素來內臣不問外事,這可不是鬧著玩的事。”

“來啊!拿五十兩銀子賞他!”鰲拜深知康熙與他厚密,問不出個什麼,便道,“你先去,我隨即就到!”直待張萬強出瞭大門,鰲拜方又回頭叫道,“來,去請班大人到前頭來!”

昨夜這裡也是通宵密議,到天大亮才各自去息歇,班佈爾善、濟世、訥謨、葛褚哈幾個被安置在後頭花廳耳房內。所以不到一袋煙的時候,班佈爾善就來瞭。一進門便問:“中堂,什麼事?”

鰲拜笑道:“昨夜你失算瞭,老三叫我遞牌子進去呢!”

“是嗎?”班佈爾善滿腹狐疑,愣怔瞭一陣,恍然道,“他這不過是穩一下陣腳,中堂隻管放心,不會提起叫中堂為難的事!”看鰲拜遲疑著不動,班佈爾善又補上一句:“他不想與咱們破臉,咱們現時也不能與他破臉,這不是兩好湊成一好嗎?”

這算把話說明白瞭,鰲拜說聲“好”,便穿袍褂補服,將一串鶺鴒香朝珠小心翼翼地掛在項上,抬腳出來站在階前高叫一聲:“備轎!”

這次接見是在乾清宮。鰲拜來到丹墀下,見是葛褚哈、阿思哈站班,隻看瞭一眼,便哈瞭腰掀簾進去,伏地跪下。康熙身旁隻有張萬強一人捧著巾櫛侍候,見他進來,康熙掩起手中一份黃折子,平靜地說:“請起來吧,”又提高嗓音叫,“賜座!”

兩個候在外頭的小黃門聽到話聲,趕緊進來在一張太師椅上鋪瞭黃袱面兒的龍須草墊子,躬身退下。鰲拜從容坐下,這才抬頭打量康熙。

二人已將近四個月沒有見面瞭,康熙身材顯得比先前更加修長,臉上氣色很好,頭上戴一頂明黃羅面生絲纓冠,足蹬青緞涼裡皂靴,藍緞錦袍外罩一襲石青江綢夾金龍褂,腰間的一條銅鑲寶珠三塊瓦的線鞓帶微露在龍褂外頭,手裡托著一串蜜蠟朝珠,一身裝束齊齊整整,顯得神采奕奕。

正打量間,康熙開口瞭:“你近日身子可好?”

“承皇上垂問,”鰲拜在椅中欠身答道,“老臣素有頭風病,近年來不時發作,眼見得是愈發不濟的瞭。”

“你要善自珍重,現在國傢大事太多,總要倚重於你。”康熙回頭吩咐張萬強,“前兒達賴喇嘛朝覲時,曾進上天竺國的天麻,還有那件老山參一齊拿來賞他。”

這是早已預備好瞭的,張萬強答應一聲:“喳!”從幾上捧下兩個明黃緞面的匣子,轉身雙手奉上。鰲拜先謝瞭恩,接過來放在跟前茶幾上,問道:“皇上召臣,不知有何宣諭?”

“要緊的事是沒有的。”康熙淡淡說道,“這是浙江巡撫的折子,昨兒黃匣子遞上來,見你並無批語,想找你議一下,總要有個辦理宗旨才好。”

原來為這個,鰲拜心頭不禁一寬,拘謹戒備的神情也就消除瞭。這個折子說的是前明遺老黃宗漢、李哲、伍稚遜等人在杭州搞什麼名士大會的事,並將他們寫的詩歌也附在折後。這些詩雖不外風花雪月之類,但其中隱喻卻頗有違礙之處。即便沒有,就這些人常常聚在一起,也是頗令人擔心的。鰲拜不加批語,並不是覺得不重要,而是難以措詞,又不好為這事去同班佈爾善商議,在手中因循幾天,終於還是將原折拜瞭黃匣子遞上來。現在既然皇帝垂詢,覺得倒不如由皇帝親自來辦為好。想到此,鰲拜幹咳一聲道:“這些人最難料理,說是要面子,其實是觀風色,奴才也並無善策。我朝入關定鼎以來,前明遺臣素孚眾望的,惟洪承疇一人而已。”

“還有錢謙益,但是他們的名聲並不佳。洪承疇死有餘臭。南京人今年過年時在他傢門口貼瞭一副對聯,上聯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是‘孝悌忠信禮義廉’,可見他的人望如何瞭。”

鰲拜始而不解,繼而大悟,忘形地哈哈大笑道:“這也真把他罵到傢瞭,上聯罵他‘王(忘)八’、下聯罵他‘無恥’。”忽然又記起自己是在“病中”,遂低下頭道:“此事重大,皇上諒必已有善策?”

“朕尚無善策,才想到尋你來問一問呀!”

鰲拜想瞭一陣子才回答:“這等人原是前明遺老,受恩深重,要他平白地歸順本朝,面子上實在下不來。譬如二人齟齬,勝者要和好,請敗者吃酒,敗者一方總要拿一拿架子,硬拉他來席上坐下,以禮待之也就罷瞭。”

“怎麼個拉法呢?”康熙沉思著,卻聽鰲拜繼續說道:“讓他們與順民童子一起應試,斷然不可,因他們在前明時已是名士,或做過舉人、進士,現在豈肯紆尊降貴從秀才重新考起?若留在山野伴風弄月,又難免會譏諷朝廷大政。”

康熙聽至此,將身子向前一傾說道:“朕之所慮正在於此——來的都是沒骨氣、不值錢的,有骨氣、分量重的又不肯來,如之奈何?”

“所以要霸王請客!”鰲拜滿不在乎地將馬蹄袖一翻道:“——另開特恩科,專取前明秩官遺老,名士宿儒,安車蒲輪恭迎進京,皇帝親自測試,賞他們一個大大面子。”

康熙聽到這裡,已完全忘掉對面坐著的是自己的宿敵,凝視著乾清門北的甬道沉思著說:“隻怕難以征齊。”

“權柄今日操在我手,來也要來,不來也要來!”鰲拜慨然說道,“若考取瞭,便是國傢棟梁;若名落孫山,那就掃地出京,背後罵人的資格也就自行取消瞭!”

“好!”康熙興奮得將龍案重重一擊,突然臉上光彩漸消,嘆道,“隻是現時尚不能辦。”

鰲拜盯著康熙,忽然覺得後悔自己說得太多瞭。卻聽康熙又淡淡笑道:“臺灣未靖,藩國不臣,外患未除,內憂俱在。這些人治世可以皈依,亂世可也就難說瞭。”

從理想回到現實,兩個人都沉默瞭。半晌,康熙才道:“你也乏瞭,且身子不適,改日從容再議吧!”

鰲拜心裡冷笑一聲,就在座椅中一揖道:“如此,老臣告退瞭!”便自起身辭去。

康熙扶著椅背站起來,望著鰲拜離去的背影,忽然升起一陣莫名的悵惘:“這也是個人才哩!可惜……”

康熙坐著四人軟轎方到養心殿垂花門前,遠遠便聽蘇麻喇姑叫道:“皇帝回駕瞭!”正自詫異:怎的這種叫法兒?卻見孫氏笑呵呵迎出來,才知是太皇太後在裡頭等著。——自從蘇麻喇姑奉旨來侍候康熙,康熙因怕太皇太後身邊寂寞,便命孫氏侍奉太皇太後,這倒合瞭太皇太後脾性兒,長天老白日沒事,便命孫氏搜尋一些野狐鬼怪的故事講給她聽。

康熙三步並兩步進來,就要給太皇太後請安。老人忙笑道:“我的兒,免瞭罷!我來攪你並沒什麼大事,聽曼姐兒講你去見他,有點放心不下,來這裡聽個信兒。——大冷天的,就穿這點衣裳,也不怕凍著!”

蘇麻喇姑聽瞭這一聲,忙將一頂絨草面的線纓蒼龍教子珍珠頂冠捧上。因上瞭年紀,孫氏手腳已不靈便,隻在旁幫著,替康熙脫瞭外頭袍褂,加穿一件海藍緞綿袍,外頭罩上一件套扣的巴圖魯背心。忙亂瞭一陣子,祖孫才坐下敘話。太皇太後見康熙穩穩重重地坐在一旁,完全是一副大人模樣,心裡既欣慰又感慨,轉臉問孫氏:“皇帝這模樣,你瞧著像誰?”

孫氏眼睛已經老花,聽太皇太後問自己,瞇著眼瞧瞭半天,笑道:“我瞧著倒像太宗爺的模樣兒。”

太皇太後嘆道:“祖孫三個都像,這孩子老成些,大行皇帝在這個年紀時,怕還沒有皇帝高呢!”說著,想起從前淒楚事,便忍不住拭淚。蘇麻喇姑忙打岔道:“萬歲爺這身打扮,乍一瞧,像個進京趕考的舉人!”

一句話觸動瞭康熙心事,想起方才和鰲拜一番晤對,愣瞭一下方又笑道:“你別以為朕不成,真做瞭舉人,未必就考它不上!”

閑話一陣,太皇太後見康熙精神很好,不像受瞭驚氣的模樣,便起身道:“如今外頭不靜,皇帝見人要仔細,曼姐兒說的‘千金之子,坐不垂堂’這話不假,你是皇帝,身子金貴。——明兒叫小魏子把前兒貢來的那座金自鳴鐘拿去賞瞭吳六一;還有索額圖的正配過世瞭,你這做主子的也要打點到!”康熙一邊聽,一邊諾諾連聲地答應:“已送給索額圖五百兩金子。”太皇太後便起身道:“我們去瞭,早膳不用叫外頭做瞭,曼姐兒打發幾個人到我那兒去取。好好兒勸你主子多進一碗膳!”

這裡太皇太後剛走,康熙便對蘇麻喇姑笑罵道:“什麼大不瞭的事,你又跑去叫瞭太皇太後來,排場瞭朕一頓。”蘇麻喇姑見殿內沒人,便也不拘形跡,笑回道:“萬歲爺金口玉言,倒說話不算數,原說今兒個誰也不見,冷不丁兒一大早便出去見那喪門神,想想我能不怕?”

康熙一臉得意之色,笑道:“昨兒你說的雖有道理,但我身為天子,嚇得不敢見臣子,豈不越發助他的氣勢?”“那也要告訴一聲兒!”蘇麻喇姑道,“也好有個防備,小魏子也不在跟前,手邊一個得用的人沒有……皇上也忒冒失瞭!”

二人正說著,小毛子捧著茶盤進來。康熙端起來呷瞭一口,忽然想起蘇麻喇姑曾說到過這人在茶庫裡鬥訥謨的故事兒,遂問道:“你叫什麼名字?原來不是在茶庫裡侍候麼?”

小毛子正待退下,聽得皇帝問著自己,忙將茶盤往腋下一夾,後退一步跪下道:“奴才錢喜信,不過人傢都叫我小名兒‘毛子’。——原來在茶庫做事,托萬歲爺的福,蘇大姐姐抬舉我現在做瞭頭兒。”

“你就叫小毛子好瞭,”康熙道,“這比你原來名字好得多!”

“喳——”小毛子忙叩頭,大聲道,“奴才自今兒個起叫小毛子,姓‘小’,叫‘毛子’!”

本來非常平淡的事,小毛子卻如此回答,旁邊的蘇麻喇姑忍不住“噗嗤”一笑,忙又止住。聽康熙又問:“你母親的病可好些瞭?聽說你很有孝心,好好兒當差,趕明兒告訴內務府,叫他們再給你換個好差使,不長進的毛病兒也就改瞭。”

“萬歲爺高興瞭多賞小毛子幾個就有瞭。在這兒可以天天見到萬歲爺,哪有比這更好的差使!”小毛子睜著虎靈靈的眼睛說道,“靠老天神佛保佑,萬歲爺大福大壽,四海興旺,永世太平,萬民稱頌!”

這些話,有的是小毛子從俗傢年帖子上看來的,有的是從茶館說書先生處聽來的,也有的是從臣子奏事時雞零狗碎抓來的,將它們強捏在一起,聽上去不倫不類,他卻說得極為流利。康熙憋不住一口茶噴瞭出來,蘇麻喇姑拿手帕子捂瞭嘴,也笑得前仰後合不能自制。

小毛子倒愣瞭:“萬歲爺,奴才沒說對麼?”

“不錯不錯!”康熙大為高興,“你說得很是。婉娘拿五十兩銀子賞他!”

待小毛子謝賞出去,康熙對蘇麻喇姑道:“這孩子很有趣也很有用,你要多關照他!”蘇麻喇姑忙躬身答道:“是。”

“還有。”康熙遲疑瞭一下才道,“過幾日抽空兒,你該去瞧瞧翠姑,問一問她的身世,和洪承疇究竟有什麼過不去的事。回來奏朕。”

自白雲觀火燒山沽店之後,康熙與鰲拜君臣之間表面關系有瞭很大緩和。鰲拜依舊是稱病,所以不隔三日五日,康熙必命張萬強等送一些參、蓍、茸、桂之類的名貴藥材賜給鰲拜;鰲拜封瞭送上來的黃匣子,裡邊批的奏章,也總要加上一句“所議當否,伏惟聖裁”,表示客氣。

但暗地裡,二人都已心知,君臣之緣已盡,都在加緊準備。召見鰲拜之後半個月,鰲拜送上來一份奏折,彈劾五城巡防衙門的馮明君玩忽職守,導致西海亭子失火,著降調兩級,暫署九門提督府軍務。九門提督吳六一另行議敘。

“來瞭!”康熙在乾清宮看瞭這個折子,心裡又驚又興奮。不動聲色地袖瞭折子回養心殿找蘇麻喇姑商議。

“先駁下去,”康熙道,“馮明君顯然是他的私人,把九門禁衛的職事交給他,那還瞭得?”

“小魏子說過,這事兒索額圖和熊賜履他們議過,何妨找他們來問問?”蘇麻喇姑瞧著奏折,蹙眉答道,“或者就把這姓馮的交部議處!”因近在眼前,康熙驚異地發現蘇麻喇姑額上已有細細的皺紋。

“不成!”康熙斷然說道,“索、熊二人太顯眼,一召進宮眾目睽睽,不大妥當。交部更不成,吏部是濟世在那兒,議也是這,不議也是這!”

“那就留中!”蘇麻喇姑細思量也覺有理,但鰲拜出題太刁,她一時想不出什麼好主意,“先壓幾日再說。”

“不出三日,”康熙起身繞室徘徊,“鰲拜必要追問留中何意,朕何以答對?”

“我去尋小魏子,看他們怎麼議的,另外順便瞧瞧翠姑。”蘇麻喇姑說完,就到西閣裡換衣裳。出來時,對康熙道:“伍先生講:‘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是因其心不動。’折子剛送上來,萬歲爺也別著急,全都扣著,就說今日齋戒,明兒隨太皇太後進香,不看折子。這又不是軍報,急什麼?我先去瞧他們外頭人怎麼說。”說著便喊人來吩咐備車。康熙忙道:“天冷得很,把那件素色狐裘拿瞭,叫小魏子轉給伍先生!”

從西角門出瞭宮,繞開瞭繁鬧的菜市,蘇麻喇姑見路上行人不太擁擠。時近年關,一冬也未下雪,顯得又幹又冷,道旁的樹枝上偶爾還掛著幾片枯葉,在呼嘯的北風中掙紮,更增幾分肅殺氣象。但因紫禁城中無樹,每日見到的就是黃琉璃瓦和青磚,看得心煩。猛然間出瞭紫禁城,蘇麻喇姑還是覺得有一種說不出的闊朗和愉悅。換瞭便服的小太監也興高采烈地舉鞭吆喝著,四匹馬輕車熟路一溜兒小跑,人聲、車馬聲、吆喝聲交織起來,十分和諧,蘇麻喇姑倒覺安然。忽然一片枯葉被一股尖厲的寒風吹進轎裡來,她撿起來放在手中反復把玩,猛地想起一首《妾薄命》的長短句兒來,口內輕聲念道:

秋葉落,紅顏槁枯墮塵風。恰信茵席,妾身命難容!何堪雨中泥塗,溝渠轉飄零?娥眉雙蹙,青碧何存:卻是雨無情,風也無情!

她是滿洲姑娘,即使是婚姻大事,也簡捷爽朗得令漢人男子漢望塵莫及。幾年來,她跟著康熙在伍次友那裡讀瞭不少書,增長瞭不少學問,也不知從何時起,自己的氣質,竟發生瞭變化。忽然覺得自己實在憨得很……有點不像個女孩兒。現在如果再有聘師那件事,無論如何她也不會拋頭露面地去和一個陌生男子“對學問”。想到此,她偷偷一笑,又像怕人偷看似地繃緊瞭嘴唇。——馬車穩穩剎住,已經到瞭魏東亭傢的門口。

魏東亭不在傢,門上的新管傢——犟驢子——因不認識趕車的小太監,硬是要拒客於門外,兩個人紅瞭臉,幾乎要吵起來。蘇麻喇姑在裡頭聽得不耐煩,“刷”的一聲揮去簾子,從車上探出身子道:“大管傢,是我!不認識瞭麼?”

犟驢子愣瞭一下,打個哈哈道:“他早說是婉娘來瞭,省多少口舌。偏是說蘇什麼姑的纏個不清!”蘇麻喇姑一邊下車,一邊笑道:“這也怨不瞭他,是我沒交代清楚嘛!”說著,便隨犟驢子進來。

裡頭何桂柱早迎出來,一邊忙著讓座兒倒茶,一邊道:“您來的不巧。今兒魏爺和幾個夥計早點後就出去瞭,一是要送明珠到一個什麼專治骨傷的郎中那兒瞧病,二是要去會一個什麼吳大人。”說著自己也笑瞭,“小人是個糟糠腦袋,再也記不得這許多事。”

“伍先生呢?”蘇麻喇姑端起茶來啜瞭一口,淡淡地問。

“伍先生身子不適,在後頭躺著呢!”

“這兒我沒來過,你帶我去瞧瞧。”蘇麻喇姑說著便站起身來。

《康熙大帝1:奪宮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