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鬼情未瞭

成都以北六十裡新繁縣縣令府邸中。

陰森的靈堂裡,供著縣令剛剛死去的妻子的靈位。

在偏室,幾個女子正忙碌著。她們在做兇服,即孝服。

唐朝時,由親近至疏遠,孝服分五類:斬衰(以生麻制成)、齊衰(以熟麻制成)、大功(以白色粗佈制成)、小功(以白色細佈制成)、緦麻(以白色超細佈制成)。

女子們面色淒慘,默然無聲。前來吊唁的賓客不時出現在縣令的府邸,但沒人註意到她們,更沒有人註意到她們當中的一個女子。

素衣擋不住那名女子艷麗的姿容,一來二去漸漸被縣令留意到瞭,問她是哪兒人,告知來自鄰縣。出殯完畢後,幫忙或雇來辦喪事的人都離去瞭,縣令悄悄把那個女子留瞭下來,秘藏深宅,甚是寵愛。

兩三個月後,女子愁上眉梢,茶飯不思,縣令奇怪,於是相問。

女子答:“我就要走瞭,因為我的丈夫即將要來瞭,我要跟著他遠去,即將與君別,故而悲傷。”

縣令說:“何必擔心!我乃一縣之令,你丈夫能把我如何?你隻管像往常一樣,無須煩惱!”

又過瞭幾天,縣令留之不住,女子還是要走。臨別時,女子贈送給縣令一隻銀酒杯:“有幸得您恩寵,贈此物以寄相思。”

縣令回贈綾羅十匹。

女子去後,縣令常常想念,手持銀酒杯,把玩不已,即使升堂辦公,也將其放在書案上。

放下癡情的縣令不說,隻說這新繁縣還有一位縣尉,負責縣裡的兵刑之事,但在不久前,因過被罷官,回到鄰縣老傢。

回老傢前,他的妻子死瞭,靈柩一直還停在新繁。

這一天,料理完傢事後,這名前縣尉重返新繁,想把妻子的靈柩護送回老傢。他自然要與縣令一見,縣令也剛死瞭妻子,大約因為同病相憐,所以待之甚厚。

於是,問題也出現瞭。

吃飯時,前縣尉突然發現,縣令手裡一直握著一隻銀酒杯,覺得那物件實在眼熟。縣令問他為什麼凝視自己手中的銀酒杯。前縣尉的回答叫縣令毛骨悚然:“這是我亡妻棺材中的隨葬之物,怎麼到瞭您的手裡?”

新繁縣令妻亡,命女工作兇服。中有婦人,婉麗殊絕,縣令悅而留之,甚見寵愛。後數月,一旦慘悴,言辭頓咽。令怪而問之。曰:“本夫將至,身方遠適,所以悲耳。”令曰:“我在此,誰如我何?第自飲食,無苦也。”後數日求去,止之不可,留銀酒杯一枚為別,謂令曰:“幸甚相思,以此為念。”令贈羅十匹。去後恒思之,持銀杯不舍手,每至公衙,即放案上。縣尉已罷職還鄉裡,其妻神柩尚在新繁,故遠來移轉,投刺謁令。令待甚厚。尉見銀杯,數竊視之。令問其故。對雲:“此是亡妻棺中物,不知何得至此?”令嘆良久,因具言始末,兼論婦人形狀音旨,及留杯贈羅之事。尉憤怒終日,後方開棺,見婦人抱羅而臥,尉怒甚,積薪焚之。(《廣異記》)

縣令嘆息,動情之下,把所遇之事如實相告。

我們可以料想前縣尉有多麼憤怒,也許他當時就離席而去瞭,也許還抽瞭縣令一耳光;或者他什麼都沒做,隻是不斷地在心中質問亡妻:你剛入陰間,為什麼就幹起如此勾當?

憤怒的前縣尉開棺驗屍,發現自己的妻子,也就是那具死屍,躺在棺材裡,正抱著一堆綾羅。她即將腐爛而變成骷髏的臉上,露出無比幸福的笑容。妻子的棺材被他一把火給燒瞭。

這個故事在無意中為我們透露瞭唐朝時的一個社會現象:婚外情已不在少數。

另一個故事佐證瞭這一現象:河南扶溝縣令某霽(姓已不得知),在唐代宗大歷二年(公元767年)去世。半年後,其妻夢見某霽。

某霽說:“因生前有孽,我死後,在陰間深受折磨,每天有兩條蛇和三隻蜈蚣或從耳朵裡鉆進,由嘴裡出來;或從鼻子裡鉆進,由眼睛裡出來,每天在我的七竅之間爬來爬去,令我苦不堪言。此外,最近我生活得也很落魄,念在夫妻之情,你能送我條短褲穿嗎?”

妻子很冷淡,說:“沒東西給你做短褲。”

某霽說:“真的嗎?不久前,長安萬年縣縣尉蓋又玄專程給你送來兩絹佈匹,怎麼說沒東西做呢?你想欺騙我嗎?”

其妻遂驚醒。

唐朝,涉及墓中葬物的故事還有很多。

某日,一位來自山東瑯琊的旅人背著行囊,抵達任城縣地界。這時天色已晚。在城郭外的郊野,他遠遠望見有戶人傢,於是前往投宿。

主人好客,殷切招待瑯琊人,取瞭一個銅盤,為他準備瞭很多果蔬。瑯琊人從懷中取出用犀牛角裝飾的小刀,開始削梨。但是,他沒註意到主人已悄然色變,忽然之間,主人消失得無影無蹤。當瑯琊人還沒明白過來怎麼回事時,發現自己竟坐在一座墳墓中。

他持刀在墓中摸索,看到墓室旁有一個洞,俯身窺視,發現裡面異常明亮,有一副棺材,其木已腐爛,前頭的銅盤中,盛的盡是些枯敗的樹葉。

故事中,瑯琊人的犀角小刀發揮瞭重要作用,驅除瞭那鬼。由此可見,犀角是避邪的,這也是唐朝人的觀念。同時,他們認為:犀角能解毒(唐朝貴族多以犀角杯盛酒),因為犀牛食百草之毒而不被侵。

在唐朝,通常情況下,犀角是作為外國使節的禮品贈送給朝廷的。後來,它們漸漸進入民間。唐代,關於犀角的貿易非常繁盛。為獲得利潤,很多來自東南亞(爪哇犀和蘇門犀)、南亞(印度犀)和非洲(非洲犀)的商人渡海來中國做生意,當時的主要貿易點在廣州。

瑯琊人緊握著自己的犀角小刀繼續上路瞭,但另一位旅人的故事剛剛開始。

如果把鏡頭給他的話,可以看到他旁邊的石碑上寫著“商州地界”。這位旅人的目的地是長安。走著走著,有個人跟他搭伴同行。幾天後,發生瞭這樣的對話:

旅人:“你到底是誰?”

那人:“鬼。”

旅人:“啊?”

過瞭片刻,旅人才反應過來。

那人:“確實如我所說。現有一事拜求您,我傢中明器叛逆,日夜戰鬥不息。我想借您一句話,這樣定能平定它們。”

明器即冥器,是隨死人下葬的各種器具。旅人當然知道,令他奇怪的是,這些器具怎麼會作亂?好奇中,他大約也覺得這鬼無害人之意,便應允下來。

當晚,他們來到一座墳墓前,鬼道:“您隻要在這兒大喊‘有敕斬金銀部落!’即可成事。”說罷,鬼又鉆進墓中。

旅人按鬼所說的做瞭。

沒多久,就聽到墓中有斬殺之聲。

過瞭一會兒,那鬼鉆出來,手裡拿著幾個用於隨葬的金銀制成的人馬,但都沒腦袋。

鬼說:“這些雖是陪葬之物,但都已去頭,由兇轉吉,我作為報恩之物送給您,保君一生幸福。”

旅人很高興,把那些沒腦袋的明器裝進包袱,告別瞭野鬼,踏上去長安之路。可剛一到長安,他就被抓瞭。

審訊中,官員問:“你身上的東西皆為古物,一定是你盜墓所得!”

旅人大喊冤枉,以實相告,縣令半信半疑,把這事上報京兆尹。京兆尹立即命令旅人帶路,一起去開掘那墓。墓被開,隻見裡面有數百個隨葬的金銀人馬,頭均被砍掉。

這無疑是個墓中隨葬品成精作亂的故事。

回想起那鬼說過的話——“保君一生幸福”,我們多少還是帶有疑慮的,因為沒有人知道那些東西的妙用在哪裡,這些明器又將如何給旅人帶來一生的幸福。

看來這些陪葬用的器皿也不怎麼安分。不過,也不是所有的明器都喜歡搗亂,也有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

天寶初年,有一黃衣太監馳馬來到長安萬年縣縣尉處,宣皇帝手諭:“城南十裡某公主墓被盜,請你等立即去捕捉賊人!”

縣尉隨之而動,後將賊人捕於墓中。縣尉奇怪,賊人剛剛進墓,皇帝如何知道?經審訊,賊人說:“當我們進入第一道墓門時,發現異狀,見有紙人馬數個,其中一個是黃色的,持一紙鞭,做奔馳狀,其包頭巾也真的如被風吹一樣……”

《唐朝詭事錄2:長安鬼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