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鑒寶

我們說過,唐朝時,就已經很流行鑒寶與收藏瞭。

在唐朝志怪筆記中,但凡涉及珍奇寶物時,往往會出現胡人的影子,他們所扮演的是見多識廣、懂行識寶的角色。

唐朝是開放的帝國,中外交流頻繁,長安匯集瞭來自各國的商人、留學生和遊客。胡人文化深深地在帝國的心臟留下烙印,並介入唐人的日常生活。李白在《少年行》中就有這樣的詩句:“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

其中,來唐朝做生意的胡人尤多,除瞭來自西域、中亞、西亞外,也有來自南亞和東南亞的。胡商主要雲集在長安、洛陽、揚州等重要城市。以長安為例,主要聚集在西市附近的坊區,如醴泉坊、延康坊、光德坊、崇化坊等。

很多胡商從事的是珍寶的收購生意,他們面對的,往往是持寶但不知道寶貝價值的唐朝人。而胡商慧眼識珠,往往出手闊綽,不惜以巨資購寶。

武則天時,西域蕃國向朝廷敬獻佛教毗婁博義天王的下頜骨和辟支佛的舌頭,同時送上珠子一顆。武則天很高興,派人將這佛傢之寶懸於長安城樓,展示給百姓看。天王的下頜骨大如交椅,辟支佛的舌頭大如牛舌,那珠子則如拇指一般,呈淺青色,不怎麼起眼。

隨後把鏡頭對準長安西明寺。這是長安最大的寺院,面積占去所在延康坊的四分之一。有一天,寺裡舉辦瞭一個講經活動,在聽講座的人中有一名胡商,他似乎心不在焉,眼睛一直盯著大殿上的金剛像。這樣的狀況一直持續瞭十多天。寺僧感到奇怪,把他拉到一邊,細問緣故。

胡商說:“金剛像額頭上的那枚珠子,我很感興趣,可以賣給我嗎?”

僧人說:“你要買這珠子?”

胡商說:“我出高價。”

僧人開口報價,說要一千貫錢。

胡商大笑:“才一千貫?”

僧人似乎覺得自己要低瞭,於是一路漲價,最後以十萬貫錢敲定。

胡商得到珠子後,迅速踏上西歸之路。西明寺僧人覺得此事蹊蹺,就稟報武則天,後者很吃驚,下令追捕胡商。正如我們所猜測的那樣,胡商所得是西域蕃國隨佛骨一起進獻的那顆本不起眼的青珠。當時,展示活動結束,武則天並未在意該珠,將其賜予西明寺。寺院僧人將該珠鑲嵌在金剛像的額頭上。

胡商被捕後,捕頭問:“珠子何在?天後追查!”

胡商:“沒在我身上啊。”

捕頭:“不講?”

胡商:“……已吞入腹中,不可得。”

捕頭:“那可以剖開你的肚子。”

胡商大驚,不得已,剖開大腿,取出珠子。

武則天親自審問瞭胡商:“你為何高價購買此珠,又不惜藏於腿中?”

胡商:“陛下不知,西域有青泥泊,裡面多珍寶,但由於泊中泥深,人不可得。但若將此珠投於泊中,淤泥就會變成清水,珍寶即可得。”

據說,清泥珠一直到玄宗時代還被收藏於大內府庫,後來丟失於天寶十四年的“安史之亂”。

對胡商來說,一旦得到寶物,往往以極端的方式去保護,一如青泥珠的故事。類似剖肉藏珠的故事還有一例:

一胡商在陜西扶風縣某小客棧外發現一塊看上去很普通的石頭,隨即判斷石中有奇珠,於是購買該石,開石後果得一顆珠子。胡商剖開腋下,將其塞入肉中。遺憾的是,跟清泥珠故事中的胡人一樣,他最終還是沒保住自己高價購來的寶貝。這便有點賭石的意味瞭。

胡商得到珍貴的徑寸珠後,航海歸國。船在海上欲沉,船主知是海神索寶,遍搜船上,無寶可尋。於是,想沉溺胡商祭海,胡商很害怕,隻好剖開腋下,拿出寶珠,海神的巨手遂出現在海面,取珠而去。

在唐朝,與清泥珠並稱的還有清水珠。最初,得到它的是一個叫嚴生的人,他遊漢南峴山,發現一枚大小如彈丸的閃爍著黑光的珠子,“視之潔徹,若輕冰焉”。後嚴生遊長安,在春明門碰到一位胡人。

胡人說:“衣囊中有奇寶,求一見!”

嚴生就把黑珠掏出來展示。

胡人捧之大喜:“此天下之奇貨,願以三十萬為價!”

嚴生好奇:“這珠子有什麼妙用,值得你花那麼多錢買?”

胡人說:“我是西國人,此珠乃我國之寶,稱清水珠,放置濁水中,水立清見底。自丟失該珠後,我們那裡的井泉都變混濁瞭,國人也都得瞭病。我越海逾山來大唐,正為尋找該珠。”

胡商高價購寶,卻被武則天和海神扣下。不過,這並非最令人傷心的,更令人傷心的是,本來寶物即將到手,但隻一個晚上的時間,就被不識寶的賣主給糟踐瞭。

近世有士人耕地得劍,磨洗詣市,有胡人求買,初還一千,累上至百貫,士人不可。胡隨至其傢,愛玩不舍,遂至百萬。已克,明日持直取劍。會夜佳月,士人與其妻持劍共視,笑雲:“此亦何堪,至是貴價!”庭中有搗帛石,以劍指之,石即中斷。及明,胡載錢至,取劍視之,嘆曰:“劍光已盡,何得如此?”不復買。士人詰之,胡曰:“此是破山劍,唯可一用,吾欲持之以破寶山,今光芒頓盡,疑有所觸。”士人夫妻悔恨,向胡說其事,胡以十千買之而去。(《廣異記》)

上面的故事中,胡商欲以百萬巨資購買賣主耕地而得的寶劍,但由於賣主不識貨,不知道該劍隻能用一次,而在前一天晚上無聊地以劍劈石,導致該劍“劍光已盡”,再不值百萬,讓本欲以劍劈寶山的胡商鬱悶死瞭。

唐朝的寶物各種各樣,其中最奇怪的,也許是《宣室志》中吳郡陸顒身上那個玩意兒。

此人自幼愛吃面食,不知道為什麼,吃得越多越瘦。成年後,他赴長安應考未中,遂入太學繼續讀書。在長安期間,他依舊保持著愛吃食面的習慣。

這一天,突然有幾個胡人帶著酒食出現在他門前。

落座後,一人對陸顒說:“我們是南越人,長於蠻邦,聽說唐天子網羅天下英傑於太學,且以文明感化四夷,所以翻山航海,來到中土,參觀太學中的文明之光。而您姿神俊朗,儀表超然,真大唐名士!想與您結交。”

陸顒說:“我有幸就讀太學,但沒什麼特別才能,又如何配得上您的抬愛?”說罷,為群胡設宴,甚是歡暢。

十幾天後,群胡人又來瞭,帶著貴重的絲綢和黃金贈送給陸顒。陸顒有一絲懷疑,認為他們別有所圖,拒之不受。

為首的胡人說:“您生活在富足繁榮的長安,卻面有饑寒之色,所以贈送瞭這些東西給您。我們隻是喜歡與您交往,請不要有懷疑。”

陸顒隻好接受饋贈。

胡人走後,陸顒把這件事告訴同學。有同學指出:“胡人好利,即使微小如鹽米,也不惜相爭而殘殺,怎麼會平白無故地送你黃金和絲綢?而且太學中學生很多,為什麼不送給他們而要送給你呢?其中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為安全起見,你還是到長安郊外住一段時間吧。”

陸顒覺得有道理,就隱於長安郊外的渭水邊。

隻過瞭一個月,那幫胡人又出現在門前!陸顒大驚,他不能明白這些胡人是怎麼找到這兒的。

為首的胡人笑呵呵地說:“您住太學的時候,周圍人太多,有些話不好說,現在您偏居郊野,正合我意,當一訴為快。”

其他胡人附和道:“對,太對啦。”

陸顒沒辦法,隻好請他們入座。

為首的胡人拉著陸顒的手說:“我們來這兒,並非偶然,而是有事相求,希望您答應。我們所求的,對您來說,沒什麼害處,對我們則有很大好處。”

陸顒說:“請賜教。”

為首的胡人說:“您是不是好吃面食?”

陸顒說:“對,怎麼瞭?”

為首的胡人微微一笑:“那就好。其實,吃面的並不是您,而是您腹中的一條蟲子。現在,我給您一粒藥丸,吃瞭就會把蟲子吐出來。您把這條蟲子賣給我,況且您吐出瞭它,對您身體健康也有好處。”

“腹內有蟲?”陸顒一皺眉,“如果真如君所說,又有什麼不可以。”

為首的胡人取出一粒藥丸,呈紫色,叫陸顒服下。說來奇怪,沒多大工夫,陸顒就真的咳出一條二寸多長的青色蟲子,狀如蝌蚪。為首的胡人看到後大喜,所謂“……胡人出一粒藥,其色光紫,命餌之。有頃,遂吐出一蟲,長二寸許,色青,狀如蛙。胡人曰:‘此名消面蟲,實天下之奇寶也。’”

陸顒說:“您怎麼認得這蟲子的,還知道在我腹中?”

為首的胡人說:“我等旅居長安,專尋四方之寶,有一天,突然發現長安上空寶氣沖天,仔細一查,寶氣來自太學,於是前去探看,還未來得及把事情說明白瞭,您就轉移瞭住所。後來,我們看到寶氣又出現在渭水上空,於是尋訪至此。說起此蟲,它吸收瞭天地中和之氣而生成,天性好吃面,因為麥子秋天種植,轉年夏天才熟,正好承受瞭四季之氣。不信的話,您可以取面來一試。”

陸顒很好奇,取來一鬥多白面,那小蟲子很快將其吃完。陸顒覺得很有意思,問:“此蟲有什麼用處?”

“天下奇寶往往都吸收天地中和之氣,一如此蟲。而此蟲,又可謂寶中之寶,有它在手,那些一般的寶物便不在話下瞭!”為首的胡人說罷,將蟲子放進竹筒,又將竹筒鎖進金盒,叫陸顒藏於寢室,“明日我們會以重金購買,請勿食言。”

第二天,眾胡人將十輛車輦以及甚多黃金、美玉、絲綢獻給陸顒,換取消面蟲。

應該說,這些胡人還是很實在的。陸顒也沒反悔,將裝有蟲子的金盒交給他們。胡人們心滿意足地走瞭,陸顒也一下子成瞭百萬富翁,他在長安購買瞭豪宅,過上瞭高端大氣的生活。但他的同學們卻怎麼也想不明白陸顒是如何一夜暴富的。

一年多以後,大富翁正在豪宅裡發呆,那群胡人又來瞭,為首的胡人對陸顒曰:“我們就要離開長安瞭,欲赴東南大海,用消面蟲探取深海之寶,您也有好奇心吧,可想跟我們一同前去?”

有錢就有閑瞭,陸顒於是跟那些胡人開始瞭探寶之旅。

這一日,來到東南大海邊,胡人在海邊建屋,置辦瞭一個銀鼎,鼎下點起火,鼎裡盛滿油,將消面蟲放進油裡,開始燒煉。

第七天晚上,胡人叫陸顒來到海邊觀看。

沒多長時間,就見海中波浪翻滾,出現一個身著青衣的童子,童子手捧圓盤,盤中有珍珠無數,獻與胡人。

胡人大聲呵斥,好像對所獻之物並不滿意。

童子很害怕,退回海中。一頓飯工夫,海中又冒出一少女,手捧紫玉盤,裡面有個頭更大的珍珠數十枚,獻給胡人。

胡人破口大罵,還是不滿意。

少女隻好捧盤而歸。隨後,一仙人模樣的長者手捧卷冊,卷冊中含有一珠,該珠直徑三寸左右,閃爍出耀眼的光芒,一下子把大海上空照得透亮。

胡人笑著接受瞭寶珠,隨後對陸顒說:“老弟,天下至寶,今已得到!”

胡人叫手下熄滅火焰,不再燒煉鼎中的消面蟲,將它重新收進金盒。奇怪的是,雖在油中被煉瞭很長時間,但那蟲子依舊活蹦亂跳的。

在陸顒的註視下,胡人將仙人所獻之珠吞下,拎瞭一個大袋子,說:“陸君,你現在可隨我入海取寶,不用害怕!”

陸顒半信半疑,他拉著胡人腰上的佩帶,隨其潛入大海。

大約因為胡人吞下瞭寶珠,所以海水自動朝兩邊分開,水族都躲得遠遠的。

他們一路暢遊,來到傳說中的龍宮。龍宮中珍寶無數,胡人一邊往袋子裡裝,一邊對陸顒說:“這裡隨便一件東西都價值連城!”

從大海中上來後,為首的胡人將袋子裡的幾件珍寶贈予陸顒,隨後他帶人搭乘大船消失在茫茫大海上。

陸顒呢,將所得珍寶帶到南越一帶,拍賣後,換得大量黃金,遂由百萬富翁成為億萬富翁。他最後沒返回長安,而是定居南方瞭。

喜歡吃面食的陸顒,吃出一條神奇的蟲子,從而改變瞭人生。也可以說,這是個詭譎的童話。童話中,透露出一條消息:龍宮諸神,最害怕的不是孫悟空和哪吒,而是消面蟲啊。

最令我們感慨的還是陸顒:他因消面蟲而身價億萬,創造瞭史上最傳奇的暴富故事。但是,對他來說,假如沒有那些胡人的講解,斷不知自己肚裡有條消面蟲,更不知道此蟲的巨大經濟價值。

胡人識寶,亦互相鬥寶,也就是說,看誰的寶物更珍貴。下面記載於《廣異記》中的這個故事,則因一次鬥寶比賽而發生轉折:“咸陽嶽寺後,有周武帝冠,其上綴冠珠,大如瑞梅,歷代不以為寶。天後時,有士人過寺,見珠,戲而取之。天大熱,至寺門易衣,以底裹珠,放金剛腳下,因忘收之。翼日,便往揚州收債,途次陳留,宿於旅邸。夜聞胡鬥寶,攝衣從而視之……”

陜西咸陽嶽寺藏有南北朝時周武帝宇文邕的皇冠,上面綴有一顆珠子,人們從不認為它有多珍貴。武則天時的一個夏天,有士人去揚州收債,路過該寺,看到其珠,戲而取之。當時天氣炎熱,士人脫衣吹涼,順手將珠子裹在褂子裡,放在金剛塑像的腳下,但在第二天走時,卻忘記拿瞭。

這一天,士人抵達河南陳留地界,宿於客棧。恰巧有幾個胡商也在住在這裡,晚上無事,他們進行瞭一次鬥寶比賽。按史上記載,唐朝時,身纏萬貫的胡商經常聚在一起鬥寶,比拼財力。畫傢閻立本曾畫過《異國鬥寶圖》。鬥寶比賽自然吸引瞭客棧裡的人,大傢都來觀看,當中也有我們的主人公。

胡商之寶,確實令人眼花繚亂,有些寶物看上去很普通,但被胡商視作珍品,甚至成為最後的贏傢。不精通珍寶古玩的人自然難以理解。士人看得著迷,無意間,聽到為首的胡商說:“若我手中有北周武帝皇冠上的那顆稀世之珠,看你們誰人能敵!”

士人一驚,想起自己放到咸陽嶽寺內金剛塑像腳下的褂子和那顆珠子,插瞭一句:“你們說那是一顆稀世之珠?我見過這顆珠子。”

諸胡商大驚,把臉轉向士人。

為首的胡商道:“很久之前就知道華夏中土有此寶珠,我們一直在尋找,實在是想得到它。”

士人說:“但已被我遺棄。”

諸胡更驚,繼而嘆息。

為首的胡商說:“若你還能找到那寶珠,我們會重金購買。”

士人道:“我急著往揚州收債,恐怕難以為你們尋找該珠啊。”

為首的胡商問:“對方欠你多少錢?”

士人答:“五百千錢。”

為首的胡商笑道:“我現在就給你五百千錢,但有勞你回去取珠。請註意,這錢隻是你的來回路費,等你取瞭珠寶,我們再給你購買它的費用。”

士人見還沒到揚州就把錢拿到手,自然很高興,愉快地接受瞭胡商的要求。他重返咸陽嶽寺,跑到金剛塑像前,見自己的褂子還塞在那裡,打開一看,珠子也在。

士人再次返回陳留客棧,將珠子交給胡商。

胡商大喜,大擺宴席,飲樂瞭十多天,祝賀得到天下奇寶。當然,這時候雙方還沒談價格。宴會結束後,為首的胡商問士人:“你打算賣多少錢?”

士人想瞭半天,鼓足勇氣,報瞭一個心目中的天價:“一千貫錢吧!”

為首的胡商笑:“你竟如此羞辱此珠!我們給你五萬貫錢!”隨後,諸胡商集資將該珠買下。

士人大吃一驚:“這顆小珠子真的值這麼多錢?”

為首的胡商說:“當然。不如你跟我們走,看看它的神奇用處。”

士人跟隨胡商啟程,來到海邊,上大船。在船上,胡人架銀鍋,將醍醐即酥酪油倒入裡面,煮得滾燙沸騰,隨後以金瓶盛珠,將其放置在酥酪油中繼續熬。

同樣是七日後,海上掀起浪起,有二老人及隨從數百人自海中出來,持無數寶物,獻給胡商,要求贖回自己的東西。為首的胡商不肯。幾天後,他們又帶著更貴重的物品來贖,寶物漸漸堆積如山。

胡商依舊不答應。

那些人哀求瞭一個多月,仍未說動胡商。

後來,有一天,那些人散去,海中湧出兩名龍女,美麗無比,雙雙投入盛有珠子的金瓶,與那珠子合為一體,變成油膏。

士人奇怪,問:“先前從海中來的二老人說要贖東西,贖什麼呢?”

為首的胡商道:“我們的珠子,是天地間之奇寶,要用兩名龍女衛護。那二老人乃是龍王,欲以寶物來贖其女。我的目的是超凡成仙,豈會為世間俗富所動!”說完,他將瓶中油膏塗在腳上,大喊一聲,遂離船升起,於海面上凌波飛步而去。

船上的其他胡商大不平:“此珠乃我們一起購買,你為何獨享其利?就這樣走瞭,我們又怎麼歸還故國?”

在海上飛步而行的胡商高聲道:“你等可將瓶中所剩油脂塗在船幫,如此即可順風還傢。”

故事的結局是:船上的胡商將所剩不多的油膏塗在船幫上,船就真的快速飛渡起來。至於踏海而行最終消失在茫茫海平線上的胡商去瞭哪裡,沒人有知道。我們的主人公,那位士人呢?似乎也跟著胡商去瞭一個遙遠的異國。

從上面的故事中可以看出,雖持寶人不知道手裡東西的價值,但胡商往往以實相告,幾乎沒有欺詐行為。相比之下,下面這名來自新羅的僧人就不那麼地道瞭。

王順山在陜西藍田,上有悟真寺。貞觀年間,一僧夏夜無眠,遊於附近的藍溪。藍溪潺潺,岸邊花木扶疏,映照當空,景色甚美。走著走著,僧人忽聞有人在誦讀《法華經》。《法華經》為大乘佛教最著名的典籍,由東晉十六國時的高僧鳩摩羅什翻譯成漢語後,在唐時與《金剛金》並驅,廣為流傳。其大致要義是:一切弟子都有修行成佛的能力,而佛,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悟真寺僧人聽到有人誦讀《法華經》後,辨其聲細且遠,不知在何處。四周遙望,方圓之內,視野所及,寂然無人,該僧有些害怕,跑回寺院,將此事告訴群僧。

第二天晚上,大傢一起來到藍溪,側耳傾聽,又聞誦經聲。再細聽,聲音竟來自地下:在岸邊的一塊巖石旁。眾人互視,無不恐懼。有膽大者,建議連夜掘地,看個究竟,但被阻止。阻止者建議先作記號,明天再挖不遲。

第三天,大傢扛著鐵鍬,來到昨夜作記號處。住持也來瞭。在他的指揮下,眾僧一陣猛挖,掘得一具骷髏。

骷髏年代久遠,其形枯然,唯獨嘴唇部位有肉,顏色鮮潤,一如生人,再細看,裡面竟還有舌頭,正是它在深夜誦經。眾僧無不驚異,建議將其就地焚毀,因為他們認為那是妖異作祟。但是,住持深具慧眼,認為會念誦《法華經》的骷髏是無價之寶,會給該寺帶來巨大的聲名和效益。於是,他命人將其帶回寺內,裝進石盒,安放在千佛殿西堂下。

從那以後,每日入夜之後,總會聽到念誦《法華經》之聲在寺內輕輕回蕩。

這條消息驚動瞭長安百姓和貴族,每日前來該寺參觀的人眾多,不僅為悟真寺帶來瞭盛名,還帶來瞭頗高的經濟收益。一時間,悟真寺的骷髏寶物盡為人知。為瞭不使寶物出現意外,寺院派瞭專門的隊伍對其嚴加看管,一般人是近不瞭前的。

轉眼到瞭玄宗開元年間。

這一日,悟真寺接待瞭一名來自新羅的僧人,該僧自稱是來大唐留學的,請求客居寺內。在當時,來自域外的留學僧人很多,往往寄居在長安、洛陽等地周邊的寺院,所以悟真寺住持很痛快地答應瞭新羅僧人的請求。

新羅僧人住下後,每天向寺內僧眾請教佛法,漸漸地,大傢開始信任他,把他當成寺院的一分子瞭。誰知一年多以後,悟真寺的骷髏寶物突然失竊!

貞觀中,有王順山悟真寺僧,夜如藍溪,忽聞有誦《法華經》者,其聲纖遠。時星月回臨,四望數十裡,闃然無睹,其僧慘然有懼。及至寺,且白其事於群僧。明夕,俱於藍溪聽之,乃聞經聲自地中發,於是以標表其所。明日,窮表下,得一顱骨在積壤中。其骨槁然,獨唇吻與舌鮮而且潤。遂持歸寺,乃以石函置於千佛殿西軒下。自是,每夕常有誦《法華經》聲在石函中。長安士女觀者千數。後新羅僧客於寺,僅歲餘,一日,寺僧盡下山,獨新羅僧在,遂竊石函而去。寺僧跡其往,已歸海東矣。時開元末年也。(《宣室志》)

當然是那個新羅僧人所為。

實際上,如果進行推斷的話,可以認為這是一個有預謀的盜竊事件。新羅僧人入悟真寺,就是沖著寶物來的。他偽裝得太成功瞭,欺騙瞭所有人。當這一天,寺內眾僧下山參加一個活動而讓他留守寺院時,他趁機溜入千佛殿西堂下,將裝有骷髏寶物的石盒竊走。

寶物失竊後,悟真寺派人多方追查新羅僧人,朝廷也參與瞭追捕,但最終一無所獲。後來得知:那僧人在得到寶物後,沒敢在大唐停留,而是一路夜行,渡海歸國瞭。

《唐朝詭事錄2:長安鬼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