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登門告狀

益州城周傢是產絲大戶,常年向楊傢織坊供絲。周傢二郎娶瞭楊傢二房的大娘子為妻。周楊兩傢是正經的姻親。

那一晚周七郎狼狽回到傢裡,把周氏夫婦嚇瞭一跳。他習慣性地顛倒黑白,又把責任悉數推到瞭楊靜淵身上。

第二天一大早,氣瞭一夜的周太太帶著兒媳楊氏和周七郎直奔楊傢巷。

因是二房的姻親,周太太一行人先去瞭二房告狀。

“和楊三郎一起帶著伴當去浣花溪觀燈賞月,就我兒獨自鼻青臉腫回來。二太太,你瞧瞧我傢七郎這淒惶樣兒!”

“楊三郎見那小娘子生得嬌美,唆使著我傢七郎上前去攔她的去路。害我傢七郎生受瞭這場無妄之災。那浣花溪多寬多深哪!我傢七郎險些就沒瞭命!”

周七郎穿著身紫色錦袍,臉上青紫縱橫。本來就是單眼皮小眼睛,這會兒腫得連瞳仁都瞧不著,隻睜開瞭一條****。他委委屈屈地補充道:“她踹瞭我下河。楊三郎還當眾笑話我!”

周太太胸口怒火像巖漿似的翻騰,埋怨著兒子:“就你傻,當他是自傢哥哥一般親近。給人賣瞭還替人傢數銀子。”

她轉過身,又對著楊傢二太太鄒氏哭瞭起來:“……他倒好,自個兒一溜煙跑瞭。連他的伴當都沒少根頭發啊。”

“我可是瞧著三郎武藝好,才放放心心讓七郎跟著他。我傢七郎才十七,有這麼當哥哥的嗎?”

“七郎你說,楊三郎怎麼對你的!”

周七郎嘟囔道:“那幫人揮著胳膊粗的大棒隻追著我打,我叫他。三郎理都沒理,扯著他的伴當跑得比兔子還快哩。”

“聽聽!親傢太太,好歹周楊兩傢是姻親。楊三郎也太涼薄瞭吧?哎喲,我的七郎啊,你連人傢的伴當都不如啊!心疼死娘瞭。”

周太太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淚。周七郎是她的老幺兒,捧在手心裡寵大的,眼珠子一樣寶貝著。天殺的楊三郎,竟敢拿七郎當槍使。等到惹出事來,他跑路時連拉扯一把七郎都不肯。

周二奶奶楊氏也用帕子蓋著臉哭。她不心疼周七郎。她哭自己命苦。婆婆昨兒半夜又把她叫到正房,指桑罵愧,支使她端茶遞水捶腿揉肩,折騰她一宵。楊大娘不敢頂撞婆婆,隻敢恨楊三郎:“娘,三郎也太不像話瞭!這次非得讓大伯母好生教訓他才是。”

女兒眼泡皮腫,再厚的脂粉也沒能掩住憔悴。才嫁去兩年,就像老瞭十年似的。楊二太太又氣又恨又心疼。氣周傢又搓磨女兒,恨大房楊三郎惹事,連累自己的女兒。

找大房討公道?那是去自取其辱!指望大嫂石氏懲治那個小崽子?那叫白日做夢!

可是看到女兒眼巴巴地遞過來的眼神,楊鄒氏心裡清楚,如果不帶著周氏母子去大房告狀,女兒在周傢就沒好日子過瞭。

她心疼女兒,隻能順著楊大娘的話擺出擺出一副和周傢共進退的態度。當即揉著帕子高聲說道:“親傢莫氣,隨我一道去找大嫂討個公道!”

一行人出瞭院子,帶著丫頭婆子浩浩蕩蕩去瞭正院。

楊傢大房當傢主母石氏剛用過早飯,正要去花廳議事。聽到丫頭稟報,無奈地又坐瞭回去。

楊傢諾大傢業,知不知道當傢主母一天要辦多少事?討債似的,這麼早就來堵門。石氏心裡壓根看不上二房的妯娌鄒氏,又不能置之不理。她沒好氣地吩咐道:“請二太太和周太太前廳奉茶。打聽下,究竟怎麼回事。”

她重新整瞭整衣裳,端瞭茶慢慢啜著。

不多時,大丫頭雪青進瞭門,蹲身行瞭禮,輕聲稟道:“太太,打聽清楚瞭。昨晚三郎君與周傢七郎君,桑傢陳傢幾位郎君一起去浣花溪觀燈。被三道堰趙傢二郎君喊人打瞭。”

“趙傢?”石氏有些吃驚。趙楊兩傢爭錦王爭瞭百來年,雖說是死對頭,也不至於公然喊人來打。離今年鬥錦不遠瞭。趙傢難道是在故意挑釁?

“聽說郎君們觀燈時調戲瞭一名小娘子,惹怒瞭當地人。趙傢二郎一呼百應,不少當地人都相幫著動瞭手。”

原來是這樣。石氏心裡去瞭疑,又不解地問道:“既然都挨瞭打,周傢跑來鬧騰什麼?”

雪青也不太清楚,隻知道是二太太帶瞭人過來。她遲疑瞭下道:“許是三郎君好好的……周傢七郎君被揍成瞭豬頭。”

石氏噗地笑瞭起來,不屑地說道:“難不成要三郎也被揍成豬頭才叫公平?鄒氏也好意思帶著周太太來大房討說法!”

雪青知道緣由,趕緊說道:“周太太把大姑奶奶也帶來瞭。”

石氏冷笑道:“隻知道窩裡橫!堂堂楊傢大娘子被周傢搓磨成一團軟泥,拿捏著回娘傢鬧騰,也不嫌丟人。”

說著心裡更煩去應酬二房鄒氏和周傢母子。

主母心情不好,服侍在身邊的一整天都得戰戰兢兢。雪青也不肯讓自己難過,馬上說道:“還是咱們二姑奶奶爽利。太太也少操心。”

二房大娘子嫁給周傢,性情軟弱,經常受氣。石氏的二娘同樣嫁人,卻把丈夫收拾得服服貼貼,甚得公婆喜歡。親傢在工部織染局任大使,沒少幫襯楊傢。

兩廂對比,楊二娘完勝楊大娘。石氏的心情也漸漸舒展開,有些想念嫁到長安的女兒:“也不知道二娘生的是男是女。”

“定是位小郎君呢。奴婢算著日子,嚴管事也該從長安回來瞭。沒準這幾日就帶瞭喜訊回來。”

石氏心情更加好瞭:“去請三少爺過來。”她想瞭想又道,“老爺知道嗎?”

這就是要讓老爺知曉的意思瞭。雪青笑道:“二太太風風火火的一早過來,府裡人都驚詫著呢。怕是早有人去瞭樂風苑報信。”

石氏笑瞭笑,帶著人去瞭前廳。

《蜀錦人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