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狂飆突進

那是一個熱血澎湃、狂飆突進的時代。中國共產黨的一批年輕人浴血奮鬥,國民黨的一批年輕人也是在拼命奮鬥,共產國際的一批年輕人也在奮鬥。這是一個年紀輕輕就幹大事的時代,也是一個年紀輕輕就丟掉性命的時代。列寧去世的時候不到54歲。斯大林42歲當上總書記。蔣介石39歲出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李大釗就義時還不到38歲。毛澤東34歲上井岡山。周恩來29歲主持南昌暴動。博古24歲出任中共中央臨時總負責人。沒有一個人老態龍鐘,沒有一個人德高望重,而且沒有一個人研究長壽、切磋保養,都是主義、奮鬥、犧牲、救亡。這樣的現象應那個時代而生,也應那個時代而完成。

43.蔣介石的救命恩人陳賡為何棄蔣而去

陳賡是黃埔一期畢業的。當時有“黃埔三傑”之說,比較公認的說法是蔣先雲、陳賡和賀衷寒。陳賡在黃埔畢業後一直受到蔣介石的賞識。因為陳賡在東征作戰中戰績卓著,擔任連長的時候就攻無不克。當時蔣介石把陳賡這個連調為總司令部的警衛連,陳賡擔任連長。

1925年10月第二次東征期間,有一次第三師和廣東軍閥林虎的隊伍相遇,在華陽附近被圍,情況危急。蔣介石命連長陳賡去傳令:不許撤退。幾個月前蔣介石與廖仲愷曾共同簽署連坐法令,規定“如一班同退,隻殺班長。一排同退,隻殺排長。一連同退,隻殺連長。一營同退,隻殺營長。一團同退,隻殺團長。一師同退,隻殺師長”。但第三師在敵人壓迫下已處於全線動搖之中,連想殺的人都找不著。

兵敗如山倒之時,蔣還站在那裡大聲叫喊,陳賡見狀上去背起蔣就跑,一直跑至河邊上船擺渡過瞭河,方才脫險。

蔣後來感慨道:“幸仗總理在天之靈,出奇制勝,轉危為安。”話雖這麼說,卻也知道是陳賡實實在在救瞭他一命。

但陳賡從內心看不起蔣,為什麼看不起蔣呢?

1949年退到臺灣的一位國民黨軍人——一位退役後的老將領——曾經給陳賡的傢裡來瞭一封信,他說,我的老班長當年就看不起蔣,就嫌蔣介石在作戰指揮間隙打開收音機聽上海的股市,認為蔣不是一個真正的革命者。

“升官發財,請走他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當年的陳賡是一門心思革命,進入黃埔軍校。進入軍校就是革命,就是解放,就是救亡。但當他看見蔣校長在一邊指揮作戰,一邊聽上海的股市時,就知道蔣不是真正的革命者,不是他要跟的人,所以最後棄蔣而去。

陳賡離蔣而去時編瞭一個什麼理由?就像我們慣常的理由一樣,老母病重,需要照顧。蔣微微一笑,批準瞭陳賡離開。實際上蔣也知道陳賡要離開瞭,要走瞭,但是蔣沒攔陳賡,知道攔也攔不住,陳賡就這樣走瞭。

據陳賡後來回憶,以蔣介石那麼聰明的腦瓜子,我編這個理由,他是不相信的,是騙不住他的。

1931年陳賡在鄂豫皖蘇區作戰,身負重傷,鄂豫皖蘇區沒有辦法治好他的傷,隻好把他秘密轉移到上海,在一個跟我們黨有關系的醫院裡治療。

可是非常不巧,也非常倒黴,正好趕上瞭顧順章叛變,顧順章把陳賡給指認瞭,陳賡在上海被捕。

蔣介石一聽說把陳賡抓瞭,大喜過望,下令給陳賡好好治傷,另外把他勸過來,不要跟著共產黨幹瞭,陳賡絲毫不為所動。

一天,蔣身邊的人興奮地跟陳賡說,校長要來看你。陳賡堅持不見。來人說,委員長已經走到門口瞭,你不見也得見。蔣介石進來後,陳賡在病房裡抓起一張報紙擋住臉。蔣介石見陳賡有意擋住臉不想見他,便走到陳賡的右面,陳賡把報紙移到右邊,蔣介石又走到陳賡的左邊,陳賡又轉過來把報紙移到左邊。

蔣明白瞭,陳賡不想見他。蔣隻有離開,跟身邊人說瞭一句,好好給他治傷。

陳賡最終能從上海脫逃,今天,我們比較公正地審視那段歷史,可以看見,是蔣介石放瞭陳賡一馬。如果蔣介石不放陳賡,陳賡是無法脫逃的。蔣介石殺共產黨人無數,連與蔣長期共事,先後任黃埔軍校教育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主任的鄧演達,本不是共產黨人,隻是什麼“第三黨”,且還有陳誠在一邊說情也不能幸免,堅決殺掉。如此騰騰殺氣,對被捕的共產黨人來說,他的電報就是斬立決,唯獨放瞭陳賡,為什麼?

當然,一個原因是陳賡當年救過他的命,蔣還是念這個舊情的;第二就是陳賡不僅在共產黨軍隊中影響很大,他在黃埔一期,包括二期、三期的學員中,也具有重大影響力。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是不得不顧忌的,如果他把陳賡殺瞭,他在整個黃埔系中的威望都要受影響。

我們從這些歷史來看,比較起徐海東與毛澤東的素未謀面,堅決服從,陳賡和蔣介石則相互熟悉,陳對蔣有救命之恩,蔣對陳又是如此欣賞,如此想提拔,如此想重用,可是陳賡因心中之共產主義信仰仍棄蔣而去。中國近代以來,沒有哪一個政治團體像中國共產黨這樣,擁有這麼多的就為胸中主義和心中理想拋頭顱、灑熱血、舍生忘死的有志之士。這批人,他們不為官、不為錢、不怕苦、不怕死,隻為主義、隻為信仰便可用一生去奮鬥。

44.陳昌浩如何從一名留蘇學生成長為一代將領

陳昌浩這個人的經歷也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非常具有典型意義的。他是留蘇的,曾經與王明關系很近。當時所謂的“二十八個半佈爾什維克”,陳昌浩是其中之一,他是蘇聯中山大學王明這一派的,回國以後就進入瞭鄂豫皖蘇區。

陳昌浩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但是這個知識分子非常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呢?他融入根據地特別快,能和根據地的很多農民出身的將領迅速打成一片,身上沒有一點兒知識分子的架子。

而且陳昌浩還有個非常大的特點,就是能迅速進入軍事指揮。像博古、張聞天、王稼祥,基本上終生沒有太多涉及軍事指揮,而陳昌浩不但能進入軍事指揮,而且無師自通地迅速在軍事指揮方面變成一個紅四方面軍的傑出指揮員。

陳昌浩在軍事指揮中表現出瞭很大的悟性,所以他在紅四方面軍擔任總政委這一角色。這個政委的角色跟今天不太一樣,政委比總指揮還具有最後決定權。他迅速進入指揮者角色以後,在四方面軍反“圍剿”的作戰中指揮瞭很多次戰鬥,而且打得都不錯。所以這樣一個知識分子出身的人在四方面軍工農出身的將領中具有瞭相當的威望。

1934年,紅四方面軍攻打紅安前,繳獲瞭國民黨一架高級教練飛機,這是紅軍擁有的第一架飛機,被命名為“列寧號”。這個“列寧號”也參加瞭戰鬥,這個戰鬥很有意思,也是工農紅軍進行的第一次空戰。

紅四方面軍攻打紅安,敵人做夢也沒想到紅軍也會有飛機。當時紅軍繳獲瞭飛機,而且把國民黨的飛行員也俘虜瞭。這個國民黨飛行員叫龍文光。龍文光是四川人,經過紅四方面軍的教育,他表示願意為紅軍服務,開飛機轟炸敵人的陣地。

其實當時大傢都沒有把握,飛機讓龍文光開走,他開上天瞭誰能指揮他?他開跑瞭不回來瞭怎麼辦?必須得有人上飛機監視他。誰去監視?

27歲的紅四方面軍總政委陳昌浩親自出馬,飛行員在前艙,陳昌浩拿把手槍在後艙監視。

飛機飛到瞭紅安上空,通過表情看,飛行員還是很可靠的,坐在後艙的陳昌浩就往下扔傳單,又從座艙裡一枚一枚地朝敵人陣地上扔手榴彈。

這就是陳昌浩,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他的果敢與勇猛——一線指揮員身先士卒,親自上飛機,監視飛行員開飛機,再自已往下扔手榴彈,今天來看,都是難以想象的。

當然,陳昌浩後面又犯有錯誤,但是我們仍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忠勇的將士,這個人一心一意為瞭中國革命,毫無怨言。這是中國共產黨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

45.一段跌宕起伏的歷史為何由年輕人創造

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一個熱血澎湃的時代,一個狂飆突進的時代。中國共產黨的一批年輕人浴血奮鬥,國民黨的一批年輕人也是在拼命奮鬥,共產國際的一批年輕人也在奮鬥。

列寧1924年去世,去世的時候不到54歲。斯大林42歲當上總書記,蔣介石39歲出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從今天來講就是年輕的。可蔣介石覺得不行,他覺得總理對他任用得太晚瞭。

這是一個年紀輕輕就幹大事的時代,也是一個年紀輕輕就丟掉性命的時代。

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北大教授李大釗1927年就義,那時他還不到38歲。因為李大釗同志留著胡子,我們有些電視片把李大釗拍得老態龍鐘,好像李大釗同志是五六十歲的樣子,實際上他還不到38歲。

毛澤東34歲上井岡山,周恩來29歲主持南昌暴動,共產國際的代表米夫25歲在共產國際提出瞭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當然米夫後來犯瞭很多的錯誤,但是米夫在共產國際首先提出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這個觀點,後來在中國革命中被廣泛地加以應用。而且米夫指出瞭,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性質。米夫後來雖然欣賞並支持瞭王明,犯瞭很多的錯誤,但是他最早認識到瞭這一點,貢獻也是相當大的,而提出這一點的時候,他才25歲。

博古24歲出任中共中央臨時總負責人。

中國共產黨1921年在上海誕生,我們說上海是中國共產主義的發源地。那麼日本法西斯主義的誕生地實際上也是在上海。1906年,日本法西斯鼻祖北一輝在上海,清水加米飯,炮制瞭日本的法西斯主義——《國體論及純正社會主義》,這年他才23歲。到瞭1919年,他返回日本的時候,這套理論已經完全成熟,使日本走上瞭法西斯的道路。

當時各種力量中都聚集著一批年輕人。

今天的國歌作曲者聶耳,他為《義勇軍進行曲》譜曲的時候,還不到23歲。今天每一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從孩子到白發蒼蒼的老者,當國歌響起的時候,都要站立傾聽,感受當時一個年輕人對中華民族的血脈在危機與苦難中迸發出來的輝煌的精神。

寫《革命軍》的鄒容20歲就去世瞭。《革命軍》什麼時候寫的?鄒容18歲的時候寫的。鄒容的《革命軍》打動瞭中國近代史上兩個極其重要的人物:一個是毛澤東,毛澤東看瞭鄒容的《革命軍》夜不能寐;另外一個是蔣介石,蔣介石也是一樣,看瞭鄒容的《革命軍》夜不能寐。

陳天華去世時是30歲。

那是一個充滿瞭熱血的時代,一個年紀輕輕就幹大事、年紀輕輕就丟性命的時代,沒有一個人老態龍鐘,沒有一個人德高望重,而且沒有一個人研究長壽、切磋保養,都是主義、奮鬥、犧牲、救亡。

那是一個對我們的後世產生極大影響的時代,那個時代中華民族是跌宕的激流,不像今天是寬闊的、平穩的緩流。當然在激流中我們講也是泥沙俱下,有年紀輕輕幹革命,也有年紀輕輕就反革命,這樣的現象應那個時代而生,也應那個時代而完成。

46.首個入黨的黃埔學生為何要首個退黨

在著名的黃埔軍校,有兩個年輕人,都是早期的共產黨員,最後都脫瞭黨。

一位是國民黨第十師師長李默庵,另外一位是國民黨第三十六師師長宋希濂。

李默庵,黃埔一期畢業,畢業後秘密參加中國共產黨。

第三十六師師長宋希濂,黃埔一期畢業,也是畢業後加入瞭中國共產黨。

兩人的入黨時間都在1 9 2 5年,都與黃埔一期中大名鼎鼎的共產黨人陳賡關系極深。

李默庵19歲被陳賡帶到廣州陸軍講武學校。後來陳賡從該校轉入瞭黃埔,李默庵也跟著轉入黃埔。

宋希濂與陳賡是湖南湘鄉同鄉,17歲入黃埔軍校,18歲由陳賡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李默庵是湖南長沙縣人,出身窮苦,從小幫助父母賣柴、養豬,眼見窮人逃荒避難、顛沛流離,國傢內戰外患、水深火熱,青年時就深受共產黨理論的吸引。進入黃埔軍校後,他便與很多共產黨人發生密切聯系。共產黨員李之龍、蔣先雲都給他很大影響,使他很快成為“青年軍人聯合會”的積極分子。

李默庵軍校畢業秘密參加中國共產黨後,與校政治部主任、中共“一大”代表包惠僧也相當熟。留軍校政治部工作期間,他幾乎每天晚10點都要到包惠僧宿舍參加碰頭會。第二次東征時,作為第一軍第六十團黨代表,他又與團長葉劍英相處甚好。

宋希濂與李默庵比較起來,傢境就較為寬裕,不似李默庵自幼為柴米奔忙。宋希濂中學期間恰逢五四運動,他與同學曾三合作創辦《雷聲》墻報,撰寫聲討帝國主義侵略和軍閥禍國殃民的文章。湖南軍閥趙恒惕殺害工人運動領袖黃愛、龐人銓,宋希濂立即在《雷聲》撰文,猛烈抨擊當局。

這兩個人又都在“三二〇中山艦事件”後,退出瞭共產黨。

李默庵退黨最初起因於談戀愛。他與黃埔女生隊的一學生相好,經常借故不參加黨組織的會議。當時他所在支部的支部書記、黃埔一期生許繼慎狠批瞭他一頓,說:“你就為瞭會女朋友不參加會議。”從此許繼慎不通知他開會。李默庵也心存芥蒂,你不通知,我就不來瞭。就這樣,李默庵在無形中脫離瞭黨組織。

這很顯然是李默庵找的借口。即便許繼慎繼續通知他參加活動,他對共產黨所組織的活動也沒有興趣瞭。共產黨動輒強調流血犧牲,此時李默庵已從黃埔一期畢業瞭,從總的趨勢來看,他感覺到瞭一種能夠當官,能夠發財,能夠光宗耀祖的可能。作為第一期的高才生,他對在校長蔣介石麾下幹一番事業表現出更大的興趣。

李默庵在黃埔一期自我感覺甚好,黃埔一期中有“文有賀衷寒,武有胡宗南”之說,他自己則添上一句“能文能武是李默庵”。當然,作為黃埔一期的高才生,李默庵的學習成績、實踐考核肯定都是不錯的,蔣介石很欣賞他。他覺得在蔣校長的麾下,幹一番大事,這是更有價值的;跟著共產黨幹,共產黨動輒流血犧牲,有點兒受不瞭。

1926年爆發“三二〇中山艦事件”。蔣介石要求第一軍中的共產黨員要麼退出國民黨和第一軍,要麼退出共產黨。當時已經公開身份的共產黨員250餘人退出瞭國民黨和第一軍,隻有39人退出共產黨。

這39人中,第一個發表退黨聲明的,就是李默庵。

初入黃埔時,見到廣州一些腐敗現象,他還氣憤地發誓:“不當官,要革命。”現在正式加入國民黨行列,他已經不想革命,而要當官瞭。

出於對共產黨人的瞭解,在和紅軍的作戰中,他基本上沒有吃過大虧。

還是老同學陳賡給瞭他一個深刻教訓。

1932年6月對鄂豫皖蘇區“圍剿”期間,李默庵的第十師作為中路軍第六縱隊的前鋒,向紅軍根據地核心黃安進擊。8月13日在紅秀驛附近,突然遭到陳賡、王宏坤、倪志亮三個師夾擊,其前衛三十旅陷入紅軍包圍,戰鬥異常激烈。為使三十旅免遭被殲,第六縱隊司令衛立煌親臨前線督戰,到李默庵師部指揮,李默庵則移至最前沿。戰鬥最激烈時刻紅軍沖到離師部僅500米處,衛立煌的特務連都投入瞭戰鬥,才保住師部。李默庵師死傷1500人以上,而且與衛立煌險些當瞭紅軍的俘虜。

從此李默庵與紅軍作戰更加謹慎。

第五次“圍剿”中,李默庵率部進至泰寧縣建寧間的梅口附近時,被紅軍主力重重包圍。他將全師兩個旅四個團近1萬人龜縮一處,再集中數百挺輕重機槍死守一狹小陣地。戰鬥於黃昏發起,激戰通宵,盡管紅軍四面圍攻,李默庵陣地也無一被突破。次日天明,紅軍撤圍而去,李部雖有損失,但總算避免瞭被殲厄運。

在紅軍長征之後,宋希濂的三十六師加入瞭李默庵的隊伍,共同占領瞭紅色首都瑞金。這是我們講的嬗變,紅色首都瑞金,是被兩位前共產黨員帶領的國民黨軍隊占領的。

一直到1949年,李默庵在香港與44名國民黨高級軍政人員通電起義。不久,北京電邀起義人員北上進京。李默庵沒有去。他感覺到瞭眼前寬闊奔騰的歷史洪流,卻藏下胸中千曲百折的難言之隱。他親率國民黨軍隊占領紅都瑞金,如今又要去北京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個中滋味,實在難平。

臺灣他也去不成,在香港就遭到蔣介石的通緝。

1950年11月,他舉傢移居南美的阿根廷。1964年秋,又移居美國。

晚年時,李默庵參加黃埔軍校同學會又回來瞭。

47.宋希濂倒行逆施的一生

宋希濂參加共產黨時,在黨內的活動還不像李默庵那麼活躍;退出共產黨時,也不像李默庵那樣絕情。他在“中山艦事件”後說,“在當今中國,國民黨和共產黨都是革命政黨,目標是一致的。由於軍隊方面要求軍官不要跨黨,為避免發生不必要的麻煩,我打算不再跨黨”,又說“我可以保證,決不會做有損於國共合作的事”!

蔣介石命令辦過《雷聲》墻報的宋希濂做的事情,他一件也沒有少做。

這位發誓不做有損國共合作的事的宋希濂,拖到1933年8月,才參加對蘇區的第五次“圍剿”。一旦參加,就作戰兇猛。他率部駐紮撫州,兼該城警備司令。3個月後,與奔襲敵後的彭德懷紅三軍團和尋淮洲紅七軍團在滸灣相遇。當時蔣介石正在撫州。宋希濂率三十六師與其他幾個師拼死作戰,給紅三軍團和紅七軍團造成很大傷亡。

之後宋希濂參加平定“閩變”。第一次戰鬥便一舉攻克天險九峰山,使駐守延平的十九路軍部隊不得不開城投降。蔣介石親自寫一封信空投給他:“三十六師已攻占九峰山,使餘喜出望外。”原來蔣介石隻讓三十六師擔任牽制對方兵力的助攻,連火炮支援也沒有分配給他們,沒有想到助攻部隊竟然打下瞭天險主峰。當晚蔣介石通電全國軍隊,表揚宋希濂的三十六師“於討伐叛亂戰鬥中首建奇功”。

宋希濂占領瑞金之後,還幹瞭一件很大的事。

瑞金失陷三個半月後,前中國共產黨主要負責人瞿秋白落到瞭宋希濂手裡。

1935年6月16日,宋希濂收到東路軍總指揮蔣鼎文轉發的蔣介石密電:著將瞿秋白就地處決具報。6月17日,他派參謀長去向瞿秋白轉達。當晚瞿秋白服安眠藥後,睡得很深。

第二天清晨,瞿秋白起身,提筆書寫:

1935年6月17日晚,夢行小徑中,夕陽明滅,寒流幽咽,如置仙境。翌日讀唐人詩,忽見“夕陽明滅亂山中”句,因集句得偶成一首:夕陽明滅亂山中(韋應物),落葉寒泉聽不窮(郎士元)。已忍伶俜十年事(杜甫),心持半偈萬緣空(郎士元)。

未寫完,外間步履急促,喝聲已到。瞿秋白遂疾筆草書:“方欲提筆錄出,而畢命之令已下,甚可念也。秋白有半句:‘眼底煙雲過盡時,正我逍遙處。’此非詞誠,乃獄中言志耳。秋白絕筆。”

羅漢嶺下一塊草坪上,他盤膝而坐,微笑點頭:“此地正好,開槍吧!”

一位前共產黨員攻占瞭紅色首都瑞金。

一位前共產黨員槍殺瞭前中共中央主要負責人瞿秋白。

歷史作為洪鐘,默默接納著,又默默展示著這千千萬萬令人驚心動魄的嬗變。

1949年11月,蔣介石已經跑到臺灣去瞭,宋希濂帶著一些殘部在四川堅持與共產黨作戰。他在四川的腹地對他的部下發表演講說,我們現在在軍事上被共軍徹底打垮瞭,但是我們不願做共軍的俘虜,我們是三民主義的忠實信徒,現在我們計劃跨過大雪山,走到遙遠的地方去找個根據地。

宋希濂的話現在想起來很有意思,兵敗如山倒之時,這位前共產黨員突然想起要用共產黨的方法瞭,要建立根據地瞭,但是宋希濂所有的做法就四個字——倒行逆施。剛過瞭大渡河,宋希濂就被解放軍包圍,被生俘瞭。

宋希濂被俘之後關押的地點也很有意思,關在哪裡瞭?關在白公館瞭,我覺得有些時候這是對歷史的一種嘲弄呀。這個地方當然與渣滓洞齊名,我們在《紅巖》裡都知道,渣滓洞、白公館是關共產黨人的地方。

當年介紹他加入共產黨的陳賡已是雲南軍區司令員兼雲南省人民政府主席,聽到消息特從雲南趕到重慶,請這位囚徒吃瞭一頓飯。

李默庵、宋希濂率領的國民黨兩師占領紅色首都瑞金,反過來1949年4月23日,“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的部隊就是第三野戰軍第三十五軍,第三十五軍軍長吳化文又是濟南戰役中起義的國民黨將領。

這是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的非常富有諷刺意味和對比意味的現象,這種現象不是有意的安排,是無意的巧合。

要說是報復的話,這是歷史的報復。

我們在講到那樣一個大浪淘沙的時代,那樣一個泥沙俱下的時代,那樣一個烈火真金的時代時,看見中國革命中的這種淘汰、淬煉,這種篩選,是非常大的,能堅持到最後一刻的革命火種、生命,隻能是閃閃發光的金子。

48.驍勇善戰美髯公王爾琢為何命喪叛徒槍下

紅軍初創時期的一些傑出將領,今天我們大多數人可能已經不記得他們的姓名瞭,這些人過早地消失在歷史帷幕的後面。但是他們在紅軍初創時期起到瞭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工農紅軍中非常傑出的將領,他們是王爾琢、黃公略和伍中豪。

三人都犧牲太早。

與朱德、陳毅一道,王爾琢對保留八一南昌起義火種作出瞭重大貢獻。他也是八一南昌起義餘部留守三河壩部隊中,地位僅次於朱德的領導者之一。當時師以上的軍事指揮官隻剩朱德一人,王爾琢和陳毅都是團一級的軍事指揮官和政治工作幹部。

八一南昌起義的餘部,實際上是由朱德、王爾琢和陳毅三個人共同維持下來的,最後上瞭井岡山,實現瞭偉大的朱毛會師。

新中國成立初期,周恩來視察籌建中的革命歷史博物館,發現沒有王爾琢的照片,便對工作人員說:“要千方百計征集王爾琢的照片。”現在在革命歷史博物館內的那張照片,就是在周恩來的關懷下找到的。

朱、毛井岡山會師後,王爾琢是紅四軍二十八團第一任團長。二十八團正是朱德從三河壩保存下來的南昌起義部隊,全團1900多人,在紅軍中軍事素質最高,戰鬥力最強,最能打硬仗。1928年5月和6月,在五鬥江、草市坳和龍源口的戰鬥中,王爾琢率二十八團三戰皆捷,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作出瞭重要貢獻。

毛澤東派何長工去二十八團擔任黨代表,何長工認為該部是正規部隊,北伐中就戰功赫赫,人又都是黃埔一、二、三、四期畢業的,思想上還頗有顧慮。蕭克也在回憶錄中說,他初入二十八團工作時,心中充滿進入正規主力部隊的興奮。可見這支部隊在紅軍中的分量。

王爾琢是黃埔一期生,在黃埔學習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後周恩來將他留下,連續擔任第二期、第三期的學生分隊長和黨代表。北伐時,周恩來派遣他擔任第三師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二十六團團長。部隊攻入上海,蔣介石叛變革命,王爾琢被迫轉入地下工作,後來隨周恩來參加南昌起義。

王爾琢在天心圩整頓的時候就講過,革命不勝利我不剃須,後來就一直留著很長的胡子。王爾琢這種革命的堅定性還是很強的。但是王爾琢也有他個人的一些弱點,他過於相信感情,對革命復雜鬥爭警惕性不高。這成為王爾琢後來過早犧牲的一個重要原因。

王爾琢1928年8月死於其麾下二營營長、叛徒袁崇全的手中,犧牲時25歲。

袁崇全的叛變是王爾琢完全沒有想到的。他覺得他與袁崇全交往這麼深,袁崇全是不至於叛變的。

從指揮上看,王爾琢是二十八團的團長,袁崇全是二十八團二營營長,倆人是上下級關系,從感情上二人又是兄弟關系,而且還都是湖南老鄉——王爾琢是湖南石門人,袁崇全是湖南桃源人。所以王爾琢天然就覺得不管是從指揮關系還是從情感關系來說,袁崇全都應該聽自己的話,都應該是自己最信任的人。

當時二十八團參加瞭打郴州的作戰,郴州沒有打下來,此戰事也稱“八月失敗”。戰鬥後一同作戰的二十九團全團潰散,二十九團主要是湘南起義的主力,使得二十八團立即處於一個非常危險的境地。

我們經常講革命最困難的時候叛徒比比皆是,叛徒往往是在最困難的時候容易產生動搖。在經歷“八月失敗”那樣的困難後,二十八團二營的營長袁崇全動搖瞭,想把整個營拉走叛變。

當時王爾琢是紅四軍參謀長兼二十八團團長,他率領一營追擊,一營的營長就是林彪。

林彪早先已經感覺到二營營長袁崇全那種動搖,當即提出追上去要武力解決。王爾琢過分相信自己和袁崇全的私人情感,他沒有采納林彪的意見。

當年19歲的湖南省委巡視員杜修經在83歲時回憶那一幕,感慨萬分:

“王爾琢去叫袁崇全時,我在場。他和袁有較深的關系,同學,還是老鄉,一個是石門人,一個是桃源人。當有人提出要去打袁崇全時,王爾琢很氣憤,說:‘豈有此理!’他不認為袁會死心塌地地反革命。他認為,他去叫,袁一定會回來。

“聽跟他去的人講,進村後,他大聲喊:‘我是王團長,是來接你們的!’戰士們聽出他的聲音,不打槍。找到袁崇全的房子時,袁拿著槍出來。王讓他回去,他不回,倆人吵起來。吵著吵著,袁崇全揪住王爾琢的脖子就開瞭槍……”

杜修經說有人提出要去打袁崇全的“有人”,便是林彪。

王爾琢犧牲時25歲,非常可惜。以王爾琢的指揮才能,如果不犧牲,新中國成立後他肯定能評上元帥,當然這是一種假設,歷史最遺憾之處,雖然可以允許假設,但是歷史最終隻進行選擇,而選擇的另一邊是淘汰。

過分相信私人感情的王爾琢,在革命生涯早期被他最相信的袁崇全所淘汰掉。

王爾琢犧牲,陳毅說是紅軍的極大損失。

朱德不得不心痛地兼起瞭該團團長,一直到1928年年底,才把這副擔子放到林彪身上,紅軍也就此升起瞭一顆新星。從林彪對王爾琢的提醒可以看出來,林彪早年的堅定性。林彪在當時條件下,能果斷提出武力解決,也充分說明這位年輕的營長、未來紅軍中的卓越將領,行為的果敢和頭腦的冷靜。

49.“飛將軍”黃公略的傳奇一生

黃公略是紅軍中又一位英年早逝的傑出將領。

蔣介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把紅軍看做兩股勢力,一股稱為“朱毛”,即朱德和毛澤東;另外一股稱為“彭黃”,就是彭德懷和黃公略。

“朱毛”紅軍是中央蘇區與江西蘇區結合發展起來的,“彭黃”紅軍是平江起義從湖南拉過來的部隊。第一次反“圍剿”開始,蔣介石就懸賞5萬元緝拿朱德、毛澤東、彭德懷、黃公略這四個人。

判斷共產黨中某個人物對蔣介石重要不重要,或者說威脅大還是小,看開價就知道,完全不同。當然誰對他的威脅最大,誰的價錢就開得最高。所以他懸賞朱德、毛澤東、彭德懷、黃公略這四個人開價5萬元。而一年之後在上海懸賞緝拿王明,王明當時是中共中央主要負責人,開價僅五百大洋。他憑直覺就能判斷出共產黨中對他威脅最大的人是誰。

毫無疑問,黃公略也是我們黨早期一位傑出的領導人。毛澤東曾用詩詞贊頌過黨內一些領導人,“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是贊揚彭德懷的,最為有名。但還有一首詩歌寫得更早。1930年7月毛澤東寫瞭一首詞《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中有一句“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眾黃公略”,黃公略是毛澤東在詩詞中贊賞的第一位紅軍將領。由此可以想見黃公略在紅軍中的位置。

在第一次反“圍剿”中,毛澤東寫瞭“齊聲喚,前頭捉瞭張輝瓚”這首詞,名叫《漁傢傲》。在這次戰鬥中,黃公略指揮的紅三軍起瞭重大作用。紅三軍正面出擊、正面堵截、正面把張輝瓚的十八師全部吸引瞭,這時候紅三軍團的彭德懷,紅四軍的林彪指揮部隊兩翼夾擊全面包圍,最後把張輝瓚全部殲滅,活捉瞭張輝瓚,使蔣介石佈置的第一次“圍剿”徹底失敗瞭,黃公略同志在此役中貢獻巨大。

第二次反“圍剿”,黃公略又繼續作出重大貢獻,殲滅敵二十八師和第四十七師一個旅大部,特別是黃公略率軍突然間幾乎是從天而降將阻擊戰變為伏擊戰,並且以突然迅猛的行動打亂瞭敵軍的指揮系統。黃公略的這種作戰行動給毛澤東留下極深的印象,毛澤東把他稱為“飛將軍”,就寫瞭《漁傢傲·第二次反圍剿》,“白雲山頭雲欲立,白雲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在裡面飛將軍沒有點名,實際上指的就是黃公略。

1931年9月,黃公略在率部轉移途中遭到敵人飛機的襲擊,身中三彈,重傷搶救不及犧牲瞭。這一年他33歲。

毛澤東親自主持瞭黃公略的追悼會,在追悼會上毛澤東第三次用自己的筆觸寫瞭一副挽聯,高度評價瞭黃公略的一生,那副挽聯寫的是“廣東暴動不死、平江暴動不死,如今竟犧牲,堪恨大禍從天降。革命戰爭有功,遊擊戰爭有功,畢生何奮勇,好叫後世記君來”。

對一位將領有這麼高的評價,這麼動情的評價,這在毛澤東的一生中也是極為少見的,這就是我們黨早年損失掉的、犧牲掉的一個非常好的領導者——黃公略。

50.能守的伍中豪與能攻的林彪

今天很多人很難記得伍中豪瞭。

黃公略與彭德懷關系很深,伍中豪卻與林彪很像。

兩人同是黃埔四期生。不同的是,伍中豪編在步兵科第一團八連,林彪編在步兵科第二團三連。黃埔軍校從第四期開始,按成績分別將學生編入軍官團與預備軍官團。伍中豪所在的第一團是軍官團,林彪所在的第二團為預備軍官團,可見伍中豪在黃埔的成績優於林彪。

兩人都是從葉挺的部隊裡走出來的。林彪一開始是在第四軍二十五師七十三團當排長、連長,七十三團的前身是葉挺獨立團。伍中豪則是在第十一軍二十四師的新兵營當連長,二十四師師長就是葉挺。

林彪參加南昌起義,伍中豪參加秋收起義。南昌起義部隊編為紅四軍二十八團,林彪為該團一營營長;秋收起義部隊被編為三十一團,伍中豪為該團三營營長。

兩人一起當團長——林彪為二十八團團長,伍中豪為三十一團團長。

兩人一同當縱隊司令——林彪為第一縱隊司令,伍中豪為第三縱隊司令。

兩人又一同當軍長——林彪任紅四軍軍長,伍中豪任紅十二軍軍長。

伍中豪長林彪兩歲,兩人都是紅軍中年輕優秀的指揮員。這兩個人的經歷非常相像,但兩個人的作戰風格卻是各異。林彪指揮的部隊,運動速度非常快,飄忽不定。運動戰和伏擊戰是林彪的兩大特長。

據蕭克將軍回憶,林彪的指揮有個缺點,就是不大穩得住,利於進攻,固守就差一些。但是,伍中豪指揮的部隊在固守這方面要比林彪強。兩人各有優長,當時被稱做紅軍中的兩隻鷹。

伍中豪能把一支部隊帶好,訓練好。他任三十一團團長之後,該團戰鬥力有明顯提高,能攻又能守,特別是在守的方面,比林彪的二十八團要強。

蕭克將軍還回憶說,伍中豪沒有林彪那種架子,他是北京大學文科三年級學生,是學文學的,有較好的舊學功底。後來叛變的二十八團二營營長袁崇全也愛好文學詩歌,與伍中豪唱和。伍中豪回信說,作詩要意境好,還要音調鏗鏘。伍中豪講話從容,溫文爾雅。這點與林彪不太一樣,林彪對文學有自己的看法,但興趣不是很大,而且林彪平常話不多,所以蕭克將軍認為林彪有架子,好像不太易於交往。

伍中豪還有一個特點,非常喜歡下象棋,那個時候紅軍中沒有一個人能下得贏他。福建長汀有位老人精於象棋,在那一帶名聲很大。當時,紅軍還沒有攻占當地,相當於敵占區。伍中豪某個晚上偷偷摸進這個老人傢裡,專門與他下象棋。那天晚上,伍中豪在屋內與老人連走五盤棋,輸瞭三盤,贏瞭兩盤。伍中豪當然很不服氣,最後一把推倒棋子,說3個月以後再戰。

伍中豪是性情中人,非常豪爽。後來,因為下棋,伍中豪受到瞭嚴厲批評,這是伍中豪參軍以來第一次被批評。

在當時,對於林彪和伍中豪的軍事才能,紅軍中都是公認的,可惜伍中豪“出師未捷身先死”。

1930年6月,伍中豪任紅十二軍軍長,因病在閩西長汀福音醫院治療。10月,出院歸隊,途經安福縣遭地主武裝襲擊,在戰鬥中犧牲,年僅25歲。

“男兒沙場百戰死,壯士馬革裹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間處處是青山。”這首詩作於1929年5月,是紅軍早期將領伍中豪生前的錚錚誓言,也是伍中豪壯烈一生的真實寫照。

在其短暫的革命生涯中,伍中豪英勇善戰,善打勝仗。毛澤東多次在根據地幹部會上,表揚伍中豪能打仗,會做群眾工作,是文武全才。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文武全才,卻“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王爾琢、黃公略、伍中豪三位傑出的紅軍戰將,皆犧牲過早。

殘酷的犧牲讓我們知道,不是一個勝利接著一個勝利,而是一個挫折接著一個挫折、一個失敗連著一個失敗,摔打和篩選出一批優秀的紅軍戰將。

51.紅軍著名將領彭德懷:大勇之中有大智

在紅軍中,有兩位非常重要的將領,一位是彭德懷,一位是林彪。

彭德懷是一團烈火,毛澤東曾經寫詩贊賞他是“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這詩詞對彭總的贊譽,恰如其分地反映出彭德懷的氣勢,就是關鍵時刻敢於橫刀立馬,把彭德懷烈火一般蓋世無雙的勇氣描寫得淋漓盡致。

彭德懷與毛澤東第一次會面,是在寧岡縣茨坪一傢中農的住房裡。彭德懷走進屋內,看到一個身材頎長的人向他伸出手,和自己一模一樣的湘潭口音:“你也走到我們這條路上來瞭!今後我們要在一起戰鬥瞭!”

這句話開始瞭他們31年共同戰鬥的生涯。

一直到1959年。

井岡山鬥爭初期,毛澤東揣兩本最寶貴的書——《共產黨宣言》、《三國演義》,彭德懷也揣兩本最寶貴的書——《共產主義ABC》、《水滸傳》。

有些人說大智才能產生大勇,而彭德懷是反過來的,大勇產生大智。

1928年9月,紅五軍取消團、連番號,編為五個大隊和一個特務隊。在三個多月的轉戰中,部隊減員1000餘人,張榮生、李力英等骨幹犧牲,意志薄弱者或投機者也相繼離隊或叛變。四團團長陳鵬飛忍受不瞭艱苦,告辭還傢。四大隊隊長李玉華以打民團為由,拉著全隊逃之夭夭。一大隊隊長雷振輝在彭德懷集合部隊講話時,突然奪過警衛員薛洪全的手槍,瞄準彭德懷就要開槍。

在眾人皆驚呆的千鈞一發之際,新黨員黃雲橋一手扳倒雷振輝,一手拔槍,將雷擊斃。

彭德懷面不改色,繼續講話。他說:“我們起義是為瞭革命,幹革命就不能怕苦,怕流血犧牲,今天誰還想走,可以走。”又說,“就是剩我彭德懷一個人,翻山越嶺也要走到底!”

一聲號令出發,無人離隊。

彭德懷這種鎮定自若,非一般人能比。

1930年7月,當時是按照李立三所提出“會師武漢,飲馬長江”的口號,發動全國總暴動,工農紅軍因為接受李立三的指揮,所以紅三軍團也必須行動。

彭德懷率紅三軍團猛攻長沙。

國民黨第四路軍總指揮何鍵在城內出示佈告:“市民住戶不要驚慌,本人決與長沙共存亡。”並親到城外督戰。後來見紅軍攻勢如排山倒海,湘軍潰兵似洪水決堤,他想逃跑時兩腿軟得連馬背都爬不上去瞭。最後由馬弁架著扶著,才逃到湘江西岸。

彭德懷率兵8000,何鍵率兵30 000。30 000敗於8000,被彭德懷俘去4000多人,槍3000多支,輕重機槍28挺,迫擊炮20多門,山炮2門,還丟掉瞭省會長沙。從未如此狼狽的何鍵幾乎精神崩潰,貓在船艙裡見到岸上有胸系紅兜的進香人,也以為是彭德懷部下,連連驚呼紅軍追來瞭,隨從再三勸解也不能稍安。

彭德懷攻陷長沙,使當時提出“會師武漢,飲馬長江”的李立三,得到有力支撐,8月6日,他聲如洪鐘般地在中央行動委員會上報告《目前政治形勢與黨在準備武裝暴動中的任務》:“同志們!目前中國革命的形勢,正在突飛猛進地向前發展,已經顯然表示著到瞭歷史上偉大事變的前夜……

“這回紅五軍攻打長沙,紅軍的兵力隻有三四千人,何鍵的兵卻有七團以上,但紅軍與何鍵部隊接觸的時候,何鍵部隊都水一樣地向紅軍投降……現在紅軍進攻武漢的時候,又怎麼知道不會遇著這樣的形勢?假使是可能的——的確不僅是可能而且是必然的,我們為什麼不能領導紅軍進攻武漢呢?讓紅軍遠遠地等候武漢工人暴動,恐怕隻有書呆子會這樣想……”

其實敵人並沒有“水一樣地向紅軍投降”。彭德懷後來說,每次消滅白軍,都是紅軍硬打死拼。紅軍的軍事技術也還非常落後。占領長沙前在嶽陽繳獲瞭幾門野炮和山炮,全軍上下除瞭彭德懷和一名朝鮮族幹部武亭,竟然無人會用。結果隻好由軍團總指揮彭德懷和武亭親自操炮。

要總指揮親自操炮的紅軍,也總算建立瞭自己的炮兵。有瞭炮兵的紅軍攻占長沙,不能不使中外震驚。

此役彭德懷不僅創下紅軍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而且創造瞭十年土地革命戰爭中,紅軍攻下省會城市的唯一戰例。1936年毛澤東在陜北對斯諾回憶這次戰鬥時說:“對全國革命運動所產生的反響是非常大的。”

大革命中共產黨人最恨的,除瞭蔣介石,便是何鍵。蔣介石反共最著名的是“三二〇中山艦事件”和“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何鍵反共最著名的也有“五二一馬日事變”和六二九通電“清黨”,兩湖革命青年和工農群眾死於何鍵之手者,不計其數。對羅霄山脈的工農武裝割據,何鍵比蔣介石早兩年多就開始“清剿”。他向瀏陽縣縣長彭源瀚說,對共產黨人“寧可錯殺,不可錯放”。他還對寧遠清鄉督察員歐冠說:不要放走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如遇緊急情況,當殺就殺;若照法定手續辦事,上面就不好批瞭,共產黨的禍根就永遠不能消滅。當時各省之中,唯何鍵在湖南設立“鏟共法院”。

何鍵甚至還專門派人挖瞭毛澤東的祖墳。

如此一個反共的兇神惡煞,卻被彭德懷弄得魂飛魄散。

對何鍵這個屠殺工農和共產黨人的劊子手,彭德懷卻未完全解恨。三十多年之後,“文化大革命”時期,彭德懷被關押在衛戍區,仍然用筆寫下瞭《彭德懷自述》一書,想起打長沙的時候,他寫瞭當年未瞭之恨:“何鍵這隻狼狗隻身逃於湘江西岸。沒有活捉這賊,此恨猶存!”

大將軍雄風,氣貫長虹!

蔣介石也很快認識瞭彭德懷。

1931年5月,蔣介石委任黃公略的叔父黃漢湘為江西宣撫使,進駐南昌,想策反黃埔軍校高級班畢業的黃公略,再通過黃公略動搖彭德懷。黃漢湘派黃公略的同父異母兄黃梅莊,攜蔣介石寫給黃公略的親筆信進入根據地。彭德懷與黃公略在湘軍即情同手足,便對黃梅莊擺宴招待,席間套出口風,知道其為蔣招降而來,隨即下令將黃梅莊處決。砍下的腦袋用石灰醃上,盛在籃子內封嚴,交其隨從帶回。隨從還以為黃梅莊到蘇區會其弟去瞭,不知道帶回瞭他的人頭。

蔣介石從此除瞭提高對紅軍高級將領的緝拿價碼外,再不搞什麼“宣撫”。

對敵鬥爭狠,毫不留情,是彭德懷一大特點。彭德懷的紅三軍團善於攻堅,善於打硬仗,善於在惡劣的條件下表現出堅強的戰鬥力。紅三軍團的戰鬥作風無一不打上瞭彭德懷的烙印。彭德懷與何鍵血戰,與蔡廷鍇血戰,與陳誠血戰,與蔣鼎文血戰,與每一個深入蘇區的敵軍將領血戰。

彭德懷有一種藐視敵人的氣質,沒有把任何一個國民黨將領放在眼裡。

彭德懷的氣質在紅軍中非常突出,當時有這樣的慣例,凡是硬戰,凡是難啃的骨頭,必有彭德懷的身影。彭德懷對敵人這樣,對戰友卻不然。

52.著名將領彭德懷如何展現英雄本色

彭德懷與林彪相較,說勇林不如彭,說謀彭不如林。彭德懷是一團烈火,一團從裡燒到外、隨時準備摧枯拉朽的烈火;林彪則是一潭水,一潭深不可測卻含而不露的靜水。“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前半句可形容彭德懷,後半句可形容林彪。

彭、林配合,相得益彰,成為毛澤東指揮中國革命戰爭十分得力的左膀右臂。

林彪比彭德懷資歷淺。紅四軍與紅五軍在新城會師大會上,朱、毛、彭都在主席臺上講話,林彪還隻能坐在臺下聽。聽著聽著,講臺塌瞭。臺下人都說剛會師就坍臺,不吉利。朱德站到臺架上大聲一句:不要緊,臺塌瞭搭起來再幹!大傢一起鼓掌,才把熱烈的情緒又恢復過來。

林彪也在臺下鼓掌。

彭德懷坐在臺上看不見他,他卻把這個人未到威名先到的彭德懷看瞭個真切。

中國革命從此開始瞭紅軍中這兩位名將相互配合作戰的歷程。

無論是從年齡來看,還是從任職資歷來看,跟彭德懷比,林彪都差得多。當林彪還是連長的時候,彭德懷已經是湘軍的團長。從年齡來看,彭德懷長林彪九歲。所以按常理說彭德懷都應該壓林彪一頭。但事實卻不是這樣。

1929年,彭德懷率部堅守井岡山,部隊損失很大。到瞭1929年4月,部隊從井岡山撤下來,與紅四軍會合,根據彭德懷的要求,紅四軍前委會議決定,調撥部分幹部和槍支補充彭德懷部。

林彪卻調給彭德懷一部分壞槍,好槍自己留下來瞭。

林彪此舉立即受到瞭毛澤東的嚴厲批評,但是彭德懷卻不計較這些事情,而且他對紅四軍的尊重一點兒都沒有改變。因為在他眼裡,紅四軍尤其是其中的二十八團,是南昌起義的骨幹,是前身為“鐵軍”的葉挺獨立團部隊,他對此充滿敬佩。

其實早在1928年12月11日,在紅四軍與紅五軍新城勝利會師大會上,彭德懷就提出紅四軍是紅五軍的老大哥,號召自己率領的紅五軍向紅四軍學習。

彭德懷一言九鼎。

即使後來比自己小九歲的林彪出任紅一軍團總指揮,彭德懷對以紅四軍發展起來的紅一軍團仍以大哥相稱。

1933年底第五次反“圍剿”中的團村戰鬥,一軍團執行其他任務未能參加,使戰果不能擴大。帶病參戰的彭德懷萬般遺憾,賦詩一首:

猛虎撲羊群,硝煙彌漫;人海翻騰,殺聲沖霄漢。地動山搖天亦驚,瘧疾立消遁。狼奔豕突,塵埃沖天,大哥未到,讓爾逃生。

大哥,即指紅一軍團。

作為一位著名戰將,彭德懷還有一大特點:終生不改其本色。

師哲有一段精彩的回憶:在解放戰爭期間,一個炎熱的下午,當時解放戰爭中被俘虜的一批軍官在村邊樹下休息,這時候從村西頭走過來兩個人。前面是位年輕人背著短槍,牽著馬。跟在後面數十步之外有一位中年人,50歲左右,光著頭,帽子抓在手裡,腳上的佈鞋破爛不堪,而且是用麻繩綁在腳面上的,但是走起路來非常沉穩有力。一個挑水的農民在樹下休息,腳下穿著草鞋的中年軍人走到農民的面前笑呵呵地說:“你傢挑水瞭,我喝你幾口水行不行?”農民說你盡管喝吧,中年人彎下身去猛喝瞭幾口水,謝過農民,繼續趕路。坐在路邊的俘虜認出他來瞭,指著背影說,那就是彭德懷,西北野戰軍的司令。其他的國民黨將校軍官聽瞭大驚失色,呆呆地看瞭半天,直到彭德懷的背影不見瞭,才感慨萬分擠出一句話,說:“他們怎麼能不勝利,我們怎麼能不失敗?”

第五次反“圍剿”中的廣昌戰鬥,李德指揮紅軍與敵人正面硬拼,三軍團傷亡2700餘人,占軍團總兵力的四分之一。彭德懷當面罵李德“崽賣爺田心不痛”。翻譯伍修權考慮到領導之間的關系,沒有全翻,彭德懷便把三軍團政委楊尚昆拉過來一字一字重新翻譯,硬是把李德氣得暴跳如雷。

對彭德懷來說,愛他的、恨他的、敬他的、毀他的都應記住這句話:本色最無敵。

53.朝鮮作戰“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毛澤東寫的那句著名的“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是對在長征後期紅軍隻剩下六七千人的情況下,彭德懷在最困難的時候敢於連續作戰的勇氣的最佳贊譽。但這首詩同時也可用來贊譽彭德懷出任志願軍司令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這場仗,是一場我們並沒有準備好的戰爭,是一場猝不及防的、強加於我們的戰爭,其實也就是說,當時出兵朝鮮是我們一個不得已的選擇。

但又必須出兵,那麼誰來擔任志願軍的司令?

這個人選是不太好確定的。

志願軍的對手是戰鬥力很強,裝備世界一流,而且剛剛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在戰鬥中獲得勝利的美國軍隊。而我們第一批準備入朝的部隊,調瞭五個軍,都是四野的部隊,從這個部隊的構成來看,要擔任志願軍司令,起碼得具備兩個過硬的條件:

第一點,指揮官必須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

第二點,這個指揮官的個人資歷必須能夠震得住四野的力量。

說實話,當時我軍高級領導幹部中符合這兩個條件的人是不多的,最符合這兩個條件的實際上就三個人——林彪、彭德懷、粟裕。

林彪優勢很明顯,四野就是他的部隊,就是他帶出來的。而且指揮大兵團作戰,林彪、粟裕都非常突出。所以毛澤東在考慮人選的時候,最初考慮瞭林彪,也考慮瞭粟裕。但林彪和粟裕兩個人當時都因為身體的原因無法入朝擔任司令一職。

林彪在武漢養病,粟裕在青島養病。

兩個人在解放戰爭中精神損耗都是非常大的。林彪在衡寶戰役的後期,基本上就已經病倒瞭,都已經躺著在指揮瞭。粟裕也是因為長期的指揮作戰,精神衰弱,在青島療養院治病。

彭德懷成為一個必然選擇。

但彭德懷並沒有意識到點將會點他。

彭德懷當時在西北,是負責西北區黨政軍的一把手。毛澤東通知彭德懷到北京開會,彭德懷是以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的身份到北京的,他帶的是一摞匯報西北如何建設的圖紙,準備匯報西北怎麼開發農田搞建設的問題,根本沒有作出征的準備。

他一進會場,沒想到討論的是出兵朝鮮的問題,討論主要指揮員的人選問題。

於是,毛澤東當場點將。

當天晚上,彭德懷在北京飯店睡不著。一是睡慣瞭硬板床,睡不慣席夢思;最重要的是因為事兒太大瞭,根本睡不著。最後他幹脆就躺在瞭地毯上。

第二天,彭德懷走進會場表態,接受這個任務。

這就是在1950年新中國嚴峻的時刻“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率軍與全世界最強大的武裝力量較量,需要何等的勇氣!

出任志願軍司令,對任何一位高級將領都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這是一個必然的選擇,也是一種信任。

彭德懷連傢都未回就出征瞭。

美軍一個軍有坦克430輛,我志願軍最初入朝的六個軍,一輛坦克也沒有。

美軍一個師100毫米口徑以上火炮有432門,我軍一個師75毫米口徑以上火炮僅有12門。

美軍一個師擁有電臺1600部,無線電通信可以一直到達排和班。我軍入朝時從各部隊多方抽調,才使每個軍的電臺達到幾十部,勉強裝備到營。營以下通信聯絡仍然主要靠徒步通信、軍號、哨子及少量的信號彈。

美軍運輸全部機械化,一個軍擁有汽車約7000輛。志願軍主力第三十八軍入朝時隻有運輸車100輛,第二十七軍入朝時則隻有汽車45輛。

美國空軍在朝鮮擁有1100架作戰飛機。志願軍不要說飛機,連防空武器都十分缺乏。最初入朝的志願軍隻有一個高炮團,36門舊式日制75毫米高炮,還留12門在鴨綠江保衛渡口,帶入朝鮮的隻有24門。

至於雷達,則一部也沒有,搜索目標全憑耳聽和目視。可以說,我們完全沒有空中防護的力量,所以美軍能夠隨意空襲志願軍設在後方的指揮部,當時毛岸英就犧牲瞭。

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執政當局一直以為,新中國發出的一系列警告是虛聲恫嚇,根本不會也沒有能力出兵的重要原因。

彭德懷領導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正是在這樣的不利條件下艱苦奮戰,通過第一次戰役、第二次戰役、第三次戰役,把美“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壓迫到北緯37°線以南,迫使不可一世的五星上將、遠東美軍總司令麥克阿瑟丟官去職,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中將翻車喪命,硬生生地把美國人打回到談判桌前。

英國戰史專傢克裡斯托弗·錢特對此評論說:“朝鮮戰爭對西方世界是一場意想不到的嚴峻考驗,它使擁有強大技術優勢的盟國幾乎抵擋不住。”

美國戰史專傢沃爾特·赫爾姆斯在其著作《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中說:“從中國人在整個朝鮮戰爭期間所顯示出來的強大攻勢和防禦能力中,美國及其盟國再清楚不過地看出,中國共產黨已成為一個可怕的對手。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那個軟弱無能的國傢瞭。”

彭德懷代表中華民族橫刀立馬!有人講過,獅子帶領著一群綿羊,也能戰勝由綿羊帶領的一群獅子。這裡說的就是統帥的作用。毫無疑問彭德懷是中國革命戰爭中湧現出來的真正的統帥和猛士。

在1979年要為彭德懷平反的時候,小平同志堅持說彭德懷起碼是國際、國內著名的軍事指揮員,主要就是因為他指揮瞭這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取得瞭關鍵性的勝利,用行動給全世界做這樣一個示范:中國人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也敢於出兵,展現中華民族的氣魄和維護自己國傢安全的決心。不是用語言,而是用行動給全世界做這樣一個示范:中華民族徹底站起來瞭。

我們出兵朝鮮之後,西方有一個理論,在涉及中國國傢安全的問題上,新中國政權再也不會退讓。所以我們從這一點來講,“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這是彭德懷同志在歷史上留下來的極其精彩的一筆,敢於在最困難的時候承擔最艱巨的任務,在最困難的條件下盡可能地取得勝利。

那麼他們的理論是怎麼出來的?根據中國人實際采取的行動。首先當然是毛澤東的決心,誰來實施這個決心?彭德懷在實施。我覺得彭德懷超出瞭一個軍人范圍,他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典型的一個代表,給歷史印下深深的烙印。

54.戰將林彪是中國共產黨與中國革命的產物(上)

林彪善思,善戰。彭德懷由勇生智,林彪則由智生勇。從帶兵伊始,他就與“主力”二字結下瞭不解之緣。

彭德懷在《彭德懷自述》中就寫過,他說紅軍長征實際上是一、三軍團像兩個轎夫,把中央縱隊這頂轎子抬到瞭陜北。一軍團林彪,三軍團彭德懷,一、三軍團是你開路我殿後,或者你左位我右位,或者你右位我左位,擔負著護衛中央縱隊前進最關鍵的任務。

當然林彪“文化大革命”期間出瞭很大的問題,我覺得我們在今天要講到這位卓越戰將,不能簡單地一醜遮百俊,一定要充分認識到,林彪在紅軍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那些傑出的指揮作戰的戰例。

林彪本人是中國共產黨的產物,他能夠指揮作戰達到這樣一個水平,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他,沒有工農紅軍就沒有他。他指揮作戰的成功是工農紅軍的一部分,是共產黨歷史的一部分,並不隻是他個人的一部分。不能因為他後來出瞭問題瞭,我們就把戰史全部抹殺,我覺得這不是一種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

以林彪當年黃埔四期的資格,如果在國民黨軍隊中,最後當個軍長都很困難。一直到解放戰爭,黃埔四期擔任軍長的人都不是很多。像張靈甫這樣算黃埔四期很好的瞭——七十四師整編師師長,相當於軍長。國民黨軍隊中大量執掌實權的人都是黃埔一期的。所以最近臺灣地區前軍事大員郝伯村寫瞭一本書,這本書就總結蔣介石在大陸為什麼失敗,軍事潰敗為什麼這麼快。

郝伯村在書中講,一個大的弊病是蔣介石把指揮權全部交給瞭黃埔一期,而黃埔一期的這些人指揮訓練的素質都不是很好,部隊訓練指揮放手交給下面人去幹,下面人也不是很明白,就弄得滿盤皆輸。

郝伯村總結的這個理由也不是全部理由,是一些面上的理由。但是我們也能從中看出一點,就是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政大員是黃埔一期的,共產黨的指揮官是黃埔四期的。

前面說過,如果林彪不在共產黨的隊伍裡幹,在國民黨隊伍裡頂多幹個軍長就瞭不得瞭,但是軍長這個職務,在共產黨隊伍中,林彪在24歲就達到瞭。那麼林彪在紅軍作戰中最後之所以這麼有特色,還有沒有別的原因?

江西蘇區的紅土地給瞭他一張最新最美的白紙,他在這張白紙上畫出瞭中國工農紅軍產生的將領指揮作戰的一些傑出戰例。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給瞭林彪空前廣闊的天地,使他的才能得到瞭充分的發揮,沒有這一點他也做不到。

所以我們在講到林彪的功績的時候,他不是一個人的努力,他是一個黨的產物,一個事業的產物。林彪在紅軍時期指揮作戰與抗日戰爭的平型關大捷,解放戰爭時期的遼沈戰役、平津戰役,三大戰役指揮瞭兩個戰役,取得這麼多突出的軍事成就,我覺得就是因為個人融入中國革命這個轟轟烈烈的歷史進程中去瞭,使他的個人能力和軍事指揮才能得到瞭極大的發揮,這是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給他個人提供的巨大空間而形成的結果。

55.戰將林彪是中國共產黨與中國革命的產物(下)

林彪因為打過很多勝仗,也由此引發出許多傳奇故事。例如說林彪在黃埔軍校成績優秀,深受一些軍事教官的青睞,被同學們稱為“軍校之鷹”。美國記者哈裡森·索爾茲伯裡也在其《長征——聞所未聞的故事》一書中說:“林在著名的廣州黃埔軍校受訓期間,也曾是蔣介石和後來成為蘇聯元帥的勃留赫爾(加倫將軍)的寵兒。”

但是,卻沒有任何人能夠為這些傳說拿出可信的證據。

直到1930年年底開始第一次“圍剿”,蔣介石親自明令懸賞緝拿朱德、毛澤東、彭德懷、黃公略,也還不知道紅軍中冉冉升起的青年將領林彪曾是黃埔軍校的學生。

最早發現林彪軍事才能的不是毛澤東,而是朱德。

1928年2月,南昌起義部隊到耒陽城下。朱德聽取當地縣委的情況匯報後決定:大部隊正面進攻桌子坳之敵,抽出一個主力連隊配合農軍攻城。

被抽出的,就是林彪率領的連隊。

耒陽被一舉攻克,我軍損失很小,繳獲卻很大。

朱德由此發現林彪的作戰指揮能力。這一發現此後反復被實戰證明。

他當連長的連隊,是全團戰鬥力最強的連;當營長的營,是全團最過硬的營;當團長的團,是紅四軍的頭等主力團。王爾琢犧牲後,朱德代瞭幾個月團長,很快就推薦林彪接替。如果一次、兩次,還可說有哪種不好排除的偶然性,幾十年如一日,帶出一批擅長野戰的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便不能全部歸諸偶然瞭。

毛澤東發現林彪,則是一個偶然的機會。

朱、毛紅軍會師後,一日軍長朱德與黨代表毛澤東相伴而行,見路邊一個年輕指揮員正給部隊講話:“不管是這個軍閥,還是那個土匪,隻要有槍,就有地盤,就有一塊天下。我們紅軍也有槍,也能坐天下!”

毛澤東聽瞭一怔,問朱德:這個娃娃是誰?朱德回答:一營營長林彪。提出“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毛澤東,一下子就記住瞭這個青年指揮員。

那個年代並不是一個憑借關系就能提升的年代。一切都需要經過戰爭實踐檢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當時雖然沒有人明確這麼講,卻一切都是按照這個做的。

非凡的戰爭年代,造就瞭林彪非凡的野戰才華。

第一次反“圍剿”,殲滅張輝瓚的十八師,紅軍由以遊擊戰為主向以運動戰為主轉變,林彪指揮的紅四軍發揮瞭關鍵性作用。

第二次反“圍剿”,橫掃七百餘裡,紅軍五戰五捷,成為中國革命戰爭史上靈活用兵、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第三次反“圍剿”,紅軍六戰五捷,擊潰敵7個師,殲敵17個團,斃傷俘敵3萬餘,繳槍2萬餘。

第四次反“圍剿”,首創大兵團山地伏擊的范例。在黃陂、草臺崗兩次戰鬥中,一舉殲滅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近三個師,俘師長李明、陳時驥,擊傷師長蕭乾,俘虜官兵萬餘,是土地革命戰爭期間中央紅軍最大規模的伏擊戰鬥。

從1930年11月第一次反“圍剿”開始,至1933年3月第四次反“圍剿”結束,不到三年時間,林彪率領的紅四軍和紅一軍團戰功卓著,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評價說:“一軍團在決戰方面作用很大。”林彪的聲望迅速上升,達到與彭德懷並駕齊驅的程度。

前面講過,第五次反“圍剿”中的廣昌戰鬥,李德指揮紅軍與敵人正面硬拼,三軍團四分之一兵力傷亡,彭德懷當面罵李德“崽賣爺田心不痛”,把李德氣得暴跳如雷。彭德懷說:“我要罵,我知道我回去大不瞭殺頭,我準備好瞭。”彭德懷非常硬氣。

林彪則有另外一種處理方法。廣昌戰鬥前夕,林彪以個人的名義寫瞭《關於作戰指揮和戰略戰術問題給軍委的信》,認為多次戰鬥都說明“短促突擊”使我們成瞭“守株待兔”,“沒有一次收效”。他直指軍委在指揮上存在四大缺點:

一、決心遲緩喪失取勝機會,這是軍委最大的、最嚴重的缺點。

二、對時間的計算極不精確,使各部隊動作不能協同。

三、對任務及執行手段的規定過於瑣細,使下級無機動餘地。

四、於戰術原則未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一套老辦法到處照搬。

這是一封尖銳潑辣又不失冷靜分析的信,直指“軍委最大的”、“最嚴重的缺點”。這樣明確、大膽而具體地向軍委提出批評意見和建議,在當時黨和紅軍高級領導人中並不多見。

林彪以冷靜的剖析對李德的批判,其力度不亞於怒火中燒的彭德懷。

56.精謀善戰梟將林彪經歷過怎樣的失敗

林彪在早年指揮作戰時,吃過兩次很大的虧,這位讓敵人“聞風喪膽”的著名戰將也有過“兵敗如山倒”的時候。

1929年1月紅四軍主力出擊贛南。這時林彪剛剛擔任二十八團的團長,下山初戰便首先殲敵一營,突破封鎖線,隨後不費一槍一彈占領江西大餘。

但部隊很快便在小勝後露出破綻。

在大餘,紅四軍前委在城內天主教堂召開連以上幹部會,確定二十八團擔任警戒,軍部、三十一團、特務營和獨立營在城內及近郊開展群眾工作。林彪領受瞭任務後,帶領二十八團進入警戒位置,分片包幹,各負責一段。林彪既沒有組織營連以上幹部看地形,也沒有研究出現復雜情況下的協同配合,最為致命的是忽略瞭這是一個沒有黨組織、沒有群眾鬥爭基礎的地方,敵人來的時候,是沒有人向紅軍報信的。

林彪在總結經驗的時候說,“一個軍事指揮員,對他所住的村子有多大,在什麼位置,附近有幾個山頭,周圍有幾條道路,敵情怎麼樣,群眾條件怎麼樣,可能發生什麼情況,部隊到齊瞭沒有,哨位在什麼地方,發生緊急情況時的處置預案如何……都不過問,都不知道。這樣,如果半夜三更發生瞭情況,敵人來個突然襲擊,就沒有辦法瞭”。

這一次他一個也沒有做到。

所以出事瞭。

贛敵李文彬旅悄悄逼近瞭大餘城。攻勢是突然發起的。因為突然,所以猛烈。二十八團在城東的警戒陣地迅速被突破。“到那種時候,即使平時很勇敢的指揮員,也會束手無策,隻好‘三十六計,跑為上計’,結果,變成一個機會主義者”,林彪就是這樣成瞭“機會主義者”,這無疑是幽默地總結自己慘痛的經驗與教訓。部隊急速後撤,城內一片驚亂。後來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的江華回憶說,這是他第一次真正體會到什麼是“兵敗如山倒”。

那是一種失去控制的混亂。時任紅四軍士兵委員會秘書長的陳毅正在街上向群眾分發財物,城北街區已經出現瞭敵軍。他連忙後撤,在城邊才追上後退的軍部。所謂軍部,也隻剩下毛澤東和少數機關人員。毛澤東要林彪反擊,林彪猶豫不決。部隊已經退下來,不好掌握瞭。毛澤東大聲說:“撤下來也要拉回去!”陳毅也說:“主力要堅決頂住敵人!”林彪帶身邊的少數人沖殺回去,把敵人的攻勢擋住一陣,才勉強把撤退的人收攏瞭起來。

這一仗犧牲瞭三十一團營長周舫,獨立營營長張威。二十八團黨代表何挺穎負重傷,用擔架抬著行軍,在敵軍追擊、部隊倉促奔走的混亂中不幸犧牲。這使得本來就缺幹部的紅四軍雪上加霜。

擺脫追兵,部隊日夜行軍,但禍不單行。平頂坳、崇仙圩、圳下、瑞金,紅四軍四地四戰,結果四戰四敗。

在平頂坳,向導把路帶錯,與追兵發生觸碰,造成損失。

最危險的是圳下之戰,紅四軍軍部險遭覆滅。

當夜軍部駐圳下,前衛三十一團駐圳下以東,後衛二十八團駐圳下以西。第二天早上林彪帶領後衛率先開拔瞭,沒有通知軍部,當時軍部失去瞭後衛還不知道。警衛軍部的特務營也未及時發現敵情。敵人進入圳下時,陳毅、毛澤覃還沒有吃完早飯,譚震林、江華也正在喝糯米酒釀,晚睡晚起的毛澤東則還未起床。

槍聲一響,毛澤東醒來,敵人的先頭分隊已越過瞭他的住房。

那真是中國革命史上一個驚心動魄的時刻。後來消滅800萬蔣介石軍隊建立新中國的共產黨領袖們,差一點兒就被國民黨的地方武裝包瞭餃子。

毛澤東是利用拂曉黑暗,隨警衛員轉移到村外的。

朱德差一點兒讓敵人堵在房子裡。警衛員中彈犧牲,妻子被敵人沖散後也被俘犧牲,他抓起警衛員的沖鋒槍,才殺出重圍。

陳毅披著大衣疾走,被突然沖上來的敵人一把抓住瞭大衣。他急中生智,把大衣向後一拋,正好罩住敵人的腦袋,方才脫身。

毛澤覃腿部中彈。林彪率二十八團、伍中豪率三十一團急速返回支援,才用火力壓住敵人。因未能履行好護衛軍部的任務,林彪挨瞭個記過處分。

1959年,陳毅對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人員回憶說,當時紅軍人生地不熟,常常找不到向導……一走錯路就有全軍覆滅的危險。

毛澤東在1929年3月20日寫給中央的報告中說,沿途都是無黨無群眾的地方,追兵五團緊躡其後,反動民團助長聲威,是為我軍最困苦的時候。

就是在這些最危險、最困苦,不是一個勝利接著一個勝利,而是一個失敗接著一個失敗的環境中,摔打出瞭一個林彪。

林彪不是命運的幸運兒。

他卓越的指揮作戰能力是從一個個失敗中摸爬滾打出來的。他在黃埔軍校也不是學習成績好的,當時被編入黃埔軍校第二團預備軍官團,都是成績不太好的人才編為預備軍官團。當然,林彪這個人是個悟性很好的人,凡作戰吃過虧的,他沒有忘記,一筆一筆記下來,把吃虧作為他下次指揮作戰的基礎,這也是他一個非常重要的過人之處。

57.林彪對自己的作戰特點怎樣總結

1936年12月,林彪曾講過一次怎樣當好師長。可以說這是他對自己紅軍時期作戰指揮的一個小結,共有九條:

第一條,要勤快。他說不勤快的人辦不好事,更不能當指揮員,凡是自己能親手幹的事,一定要親自過目,親自動手,他說指揮員切忌懶。因為懶會帶來危險,會帶來失敗。

第二條,要摸清上級意圖。林彪說,這個摸清上級意圖,和我們想的不一樣。他的意思是你隻有真正摸清上級的意圖,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不是說叫你摸清上級的意圖,你就隻按照上級的意圖辦。他說你隻有真正摸清上級的意圖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打破框框,才能有大用,才能決心強,決心狠,敢於徹底勝利。

第三條,要調查研究,對敵情、地形、部隊要做到心中有數,他講要天天琢磨不能間斷。

第四條,他說要有一個活地圖,指揮員和參謀人員必須熟記地圖,要經常地讀地圖,最好的辦法是把地圖掛起來,搬個凳子坐下來對著地圖看。從大的方向到活動地區,從地形全貌到某一個地段、地形特點,從粗讀到細讀,最後用紅、藍鉛筆把主要山脈、河流、城鎮、村莊全部標下來,邊標邊畫,邊畫邊記。他說把戰場的情景、地形的情況和敵我雙方的兵力部署都裝到腦子裡去,離開地圖也能指揮作戰。

第五條,要把各方面的問題都想夠想透,就是每一次戰役戰鬥組織要讓大傢提出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要讓大傢來找答案,而且從最壞的、最嚴重的情況方面來找答案。這樣打起仗來才不會犯大錯。

第六條,要及時下決心。什麼樣的情況下可以下決心打呢?林彪講不打無準備之仗,但是任何一次戰鬥都不可能完全具備各種條件。一旦有70%左右的把握就是很不錯的機會瞭,就要堅決地打,放手地打。以主觀努力來創造條件,化冒險性為創造性,取得勝利。

第七條,要有一個很好的、很團結的班子。領導班子思想一致,行動才能協調合拍;如果領導班子不好,人多不但無用,反而有害。

第八條,要有一個很好的戰鬥作風,有好的戰鬥作風的部隊才能打好仗、打勝仗。好的戰鬥作風首先是不叫苦,搶著擔負最艱巨的任務,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猛打猛沖。

第九條,他說要重視政治,要親自做政治工作。他說部隊戰鬥力的提高要靠平時堅強的黨的領導,堅強的政治工作,連隊的支部一定要建立好,建立好支部提高全體指戰員的覺悟。有瞭堅強的黨支部的領導,有瞭堅強的政治工作就會做到一呼百應,爭先恐後,不怕犧牲。

我覺得要研究林彪作戰指揮的人應該好好地研究一下林彪講過的這九點。這些東西是林彪作戰經驗的典型經驗,他這個總結是對他在紅土地上實現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過程中個人的真切體會。這些體會對於林彪指揮作戰,對於提高紅軍作戰效能具有非常大的幫助,所以形成瞭後來紅一軍團這種特殊的作戰方略和他後來的輝煌戰績。

現在大傢知道,林彪在新中國成立後出瞭問題。此後有的人在文學作品中把他描繪成潛伏於革命隊伍的壞人,甚至連平型關戰役都加以否定。20世紀90年代初,一份重要文學刊物發表一篇關於介紹平型關戰役的報告文學,作者將平型關戰役描繪成是林彪個人野心的產物,在林彪與板垣征四郎之間進行反復比較,說兩人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個頭都不高,都禿頂,指揮的部隊都帶“五”字(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和日軍第五師團),都心懷鬼胎,“想借內長城隘口平型關創一個驚世之舉”,“一心想震驚世界”,如此等等。

這種描述竟然不顧林彪與板垣征四郎之間的本質區別:一個是侵略者,一個是反侵略者。像這種批判彭德懷就否定百團大戰,批判林彪就否定平型關戰役,不僅僅是喪失瞭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而且我黨我軍光榮的歷史也會被糟蹋得所剩無幾。

20世紀80年代陳雲同志講過,林彪作為四野的司令員,當時正確的地方,我們也不必否定。

楊尚昆同志說,林彪在中央蘇區,在長征路上,打日本,特別是在東北解放戰爭中,還是有功的。我們對待歷史人物,不能因為一個人犯瞭錯誤就否定一切。

黃克誠同志說,林彪在歷史上對黨和軍隊的發展、戰鬥力的提高,起過積極的作用。據我瞭解,林彪的確有指揮作戰的能力。有人說林彪不會打仗,這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不符合歷史事實。

核心一句話:要愛惜我們的歷史,要愛惜我們的軍隊,要愛惜我們的事業。

美國最著名的西點軍校有四大偶像:羅伯特·李、格蘭特、麥克阿瑟和艾森豪威爾。羅伯特·李是南北戰爭時期的南軍總司令,格蘭特是北軍總司令。我曾經問過許多人:“羅伯特·李是分裂美國的南軍總司令,他怎麼也是西點軍校的楷模?”

一個老西點軍校校史館的解說員解釋:羅伯特·李之所以成為西點軍校的楷模,是因為他在指揮南軍作戰中表現出瞭非常高的軍事造詣,我們以羅伯特·李的軍事造詣為榮,無關政治上的立場。這就是美國人對待歷史的態度。

在革命戰爭時期,林彪以他的軍事指揮才能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瞭相當大的貢獻。這一點,我們後人不能否認。我們絕對不能因為在政治運動中批判瞭彭德懷,把百團大戰否定瞭;批判瞭林彪,再把平型關戰役否定瞭。

2007年8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八十周年。在北京軍事博物館建軍八十周年成就展上,林彪以“十大開國元帥”之一赫然在列,明確以“出色的作戰指揮才能”描述他早年的軍事貢獻。

58.青年紅軍將領尋淮洲的人生傳奇

我們下面要講幾位紅軍的將領,尋淮洲、劉疇西、胡天桃、王開湘,這幾位將領今天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他們的姓名瞭,包括我們今天的軍人,甚至包括在今天的各種軍史的回憶錄中都很少談及他們瞭。但是這些人在當年指揮作戰的時候,給紅軍作出瞭極大的貢獻,他們是當時工農紅軍作戰的骨幹、脊梁。他們帶著滿身的傷痛過早地消失在瞭歷史的帷幕後面,淡出瞭我們的視野。

首先是尋淮洲。

尋淮洲是當時紅軍中一位優秀的年輕指揮員,很多人都以為24歲當軍團長的林彪是紅軍中最年輕的軍團長,其實尋淮洲1933年出任紅七軍團軍團長的時候還不滿22歲。1955年授銜的時候,要求在紅軍時期擔任過軍團首長以上職務的才具有評元帥銜資格,這個要求尋淮洲在1933年不滿22歲的時候就達到瞭。

尋淮洲是湖南瀏陽的青年學生,後來參加秋收起義上瞭井岡山。我們前面講到瞭朱毛會師是二十八團與三十一團會合,二十八團是南昌起義餘部留下來的部隊,秋收起義的餘部留下來的部隊整編後就是三十一團。尋淮洲當時就與陳伯鈞、王良共同成為三十一團三個有名的青年知識分子連長。三人當中陳伯鈞、王良都是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學生,算黃埔六期,唯有尋淮洲沒有進過軍校。但他一直是紅四軍戰將、黃埔四期生伍中豪的下級。從這位與林彪齊名的紅軍將領身上,尋淮洲學到瞭很多東西,進步極快。

雖然一天軍校都沒有上過,但是這個年輕軍人在戰場上憑戰功19歲就當師長,20歲當軍長。1933年2月在第四次反“圍剿”的黃陂戰鬥當中,他率領紅二十一軍直插敵後,截斷瞭蔣軍五十二師的歸路,為全殲五十二師創造瞭關鍵性的條件,獲得瞭二等紅星獎章,受到瞭中央軍委的特別嘉獎。在當時那個年代,當軍長,獲得二等紅星獎章,這樣的指揮員是極其罕見的。

所以粟裕後來回憶說,尋淮洲是在革命戰爭中鍛煉成長起來的一位優秀青年軍事指揮員。他艱苦樸素,聯系群眾,作戰勇敢,機智靈活。粟裕就是尋淮洲帶出來的,後來成為人民解放軍中極有造詣的一員青年戰將。當時粟裕尚年長尋淮洲5歲,粟裕是1907年出生的,尋淮洲是1912年出生的。

伍中豪犧牲瞭,帶出瞭尋淮洲;尋淮洲犧牲瞭,帶出瞭粟裕。

這是一種傳承。

然而他們那麼年輕就逝去瞭,實在是太可惜瞭。

紅軍在1934年10月從江西蘇區開始戰略轉移的時候,中央蘇區周圍最大的部隊,便是紅十軍團。

當時蕭克、王震帶領的紅六軍團向湘西走,到湘西與賀龍會合。作為北上抗日先遣隊的尋淮洲紅七軍團到達贛東北根據地,與方志敏的紅十軍會合。兩股力量,兩支部隊,都是分散中央紅軍所面臨的戰略壓力。

尋淮洲的紅七軍團和方志敏的紅十軍會合後,中央軍委發來命令,紅十軍與紅七軍團合編為紅十軍團。紅十軍團編成之後方志敏是紅十軍團的軍政委員會主席,黃埔一期生、原紅十軍軍長劉疇西擔任軍團長。

紅十軍團轄三個師,把原來紅七軍團的部隊改編為十九師,師長是尋淮洲。

二十師就是原來紅十軍的部隊,師長由劉疇西兼任。

二十一師也是原來紅十軍的部隊,師長是胡天桃。

這是一股可觀的力量,紅十軍團上下共1萬多人,有三個作戰師,按理說是一股很好的力量,但是這股力量在很短的時間內失敗瞭,僅僅存在瞭兩個多月。

當時的軍委主席朱德後來非常心痛地把這一現象概括成瞭八個字,叫“不編不散,一編就散”。

軍團編成後,首戰譚傢橋,但很快失敗瞭。

59.紅軍最年輕的軍團長尋淮洲因何犧牲

紅十軍團編成後首戰譚傢橋之所以很快失敗,軍團長劉疇西的責任是很大的。

紅十軍團編成以後準備打敵人一個伏擊。

那麼打誰?

補充第一旅。

當時的考慮是,其他敵軍距離尚遠,唯尾隨之敵補充第一旅顯得孤立突出。敵人共三個團,裝備比較好。紅十軍團是三個師,兵力和敵人差不多,但地形卻十分有利。烏泥關至譚傢橋兩側皆是山地及森林,地形險要,利於隱蔽埋伏。當時紅軍的彈藥等物資極其缺乏,消滅補充第一旅,不但能獲得人員和物資的補充,且能打掉追敵的氣焰。

軍團長劉疇西決定在這裡打一仗,大傢都無異議。

應該說這是一場立意積極的戰鬥,但作戰對象的選擇卻不是太好。

我們從“補充第一旅”這個名字來看,好像是敵人不太正規的部隊,雜牌部隊。

其實不是。

補充第一旅1933年冬由保定編練處的三個補充團改編,旅長王耀武,山東泰安人,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是蔣軍中一員悍將。該旅裝備好,幹部多是軍校畢業生,訓練有素;士兵以北方人為多,戰鬥力相當強。

這是一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完全不似“補充”兩字給人以二流部隊的感覺。

紅十軍團三個師打補充第一旅三個團,實際上兵力是相差不多的。敵人的補充第一旅兵力也有將近7000人。紅十軍團總共1萬人,當然兵力的優勢還是有一些。

那麼為什麼還敗瞭?

劉疇西沒有把王耀武放在眼裡。

劉疇西黃埔一期畢業,又去莫斯科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過,這一切使他充滿瞭一種不可抑制的自信。擔任紅十軍團軍團長兼二十師師長後,立刻打一仗扭轉局面是他的迫切要求。

但他小看瞭當年曾經賣過餅幹的那個對手。

劉疇西不知道,當年他隨南昌起義部隊南下時,參加堵截的就有第一軍補充團的少校營長王耀武。劉疇西擔任紅二十一軍軍長參加第四次反“圍剿”時,率部堅守戰略要地宜黃24天未被紅軍攻破、被蔣介石稱為“奇跡”的,也是王耀武。帶兵與作戰,是王耀武兩大擅長。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七十四軍,即後來整編第七十四師,就是王耀武一手帶出來的部隊。

劉疇西對王耀武的補充第一旅基本情況掌握不清楚,相反,王耀武對劉疇西的紅十軍團卻一點兒不糊塗。他對手下的三個團長說:“共軍第十軍團政治委員會的主席是方志敏,軍團長是劉疇西,副軍團長是尋淮洲。該軍團轄三個師:十九師師長由尋淮洲兼,二十師師長王如癡,二十一師師長胡天桃。軍團長和師長的意志很堅強,作戰經驗豐富,尤以尋淮洲的作戰指揮能力為最強。”王耀武隻講錯瞭兩處:方志敏任主席的是紅十軍團軍政委員會,不是“政治委員會”;二十師師長由劉疇西兼,不是王如癡。對黃埔前輩學長劉疇西,王耀武的評價不是太高,相反卻對沒有進過軍校、紅軍中土生土長的將領尋淮洲作出很高評價。

如果說以上是導致紅十軍團失利的原因之一,那也不致命,關鍵還有第二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就是部隊的使用。當時紅十軍團這三個師,十九師、二十師、二十一師,以尋淮洲原紅七軍團改編的十九師戰鬥力最強。但是在分配作戰任務中,劉疇西把擔任伏擊的主要作戰任務,分配給他指揮的二十師和二十一師,這兩個師組建才一年多,缺乏野戰經驗,可這是他自己原來的紅十軍的部隊。

這就為後來的失敗埋下瞭伏筆。

擔任伏擊主攻任務的二十師和二十一師,因為缺乏野戰經驗,在伏擊地域過分緊張,提前開火,結果在敵人還沒有完全進入伏擊地域就被察覺瞭,敵人立即開始搶占路邊的高地,整個伏擊戰鬥被迫提前。最後這個伏擊戰基本上打成瞭一場遭遇戰。

如果待敵團指揮部進入伏擊范圍,首先打掉敵團指揮機關,那麼整個戰局就會大不一樣瞭。

王耀武、周志道等人,事後想起來驚出一身冷汗就是基於此種設想。

野戰經驗不足,特別是打硬仗經驗和思想準備皆不足的二十師、二十一師連續向敵前衛團發起猛沖,企圖一舉將敵人壓垮。攻勢很猛,幾次開展肉搏,敵前衛團團長周志道也被打傷。但兩個師動作不一致,連沖四次也攻不下來。未放在主攻位置的十九師在山峽裡一時又出不來,局勢很快由伏擊的主動變成被敵反擊的被動。王耀武一面命令部隊不許後退,一面調加強營和第三團的三營增加到第二團的正面作戰,同時令第三團團長李天霞率該團主力向紅十軍團的左側翼猛烈反擊,令第一團團長劉保定立派一部占領烏泥關,並堅決守住。

此時,烏泥關制高點的爭奪戰成為勝敗的關鍵。

尋淮洲帶領十九師沖出山峽,領頭奮勇沖鋒,與敵血拼。王耀武的補充第一旅本來曾經是尋淮洲指揮的十九師的手下敗將,但敵已占據主動,一切都為時已晚。

王耀武後來回憶這場戰鬥說:“紅軍三次沖鋒雖都受到挫折,但鬥志仍盛,其打敗補充第一旅的決心並未動搖,又發起瞭一次規模較大的沖鋒。這次紅軍出動瞭七八百人,分三路沖過來,一路針對加強營,兩路對著第二團中傷亡較重的第一、第二兩個營。大有一鼓作氣擊潰補充第一旅之勢,情況緊張、危急。”

王耀武親自到第一線督戰,令各部集中迫擊炮、機關槍的火力,向沖過來的紅軍猛烈射擊,戰鬥極為激烈。他回憶說:“據第二團團長周志道報稱,在敵人第四次沖鋒中,發現紅軍有十幾個人冒著炮火的危險去搶救一個人,抬著向後方走去,看樣子,被抬走的這個人可能是敵人的高級軍官。”

被搶救下來的,就是在猛烈的沖擊中身負重傷的尋淮洲。

尋淮洲在此前五次負傷,譚傢橋這次伏擊成為最後一次。因為傷勢過重,在轉移的路上犧牲。

方志敏後來在囚室中寫《我從事革命鬥爭的略述》,這樣評價尋淮洲:“十九師師長尋淮洲同志,因傷重犧牲瞭!他是紅軍中一個很好的指揮員。他指揮七軍團,在兩年時間,打瞭許多有名的勝仗,繳獲敵槍6000餘支,並繳到大炮幾十門。他還隻有24歲。”

一顆優秀將星,隕落在譚傢橋戰場。

前不久我的一個戰友把《苦難輝煌》這本書給他的父親看瞭。他父親就是當年尋淮洲的部下,現在已經99歲瞭。他父親眼睛看書已經不行瞭。我的戰友給他念《苦難輝煌》中描寫尋淮洲的這一段時,老人想起當年自己的這位傑出的指揮員老淚縱橫。

這是紅軍中一位非常得力、非常優秀的指揮員。

60.劉疇西率領的紅十軍團為何遭遇重挫

劉疇西是原來紅十軍軍長,紅七軍團與紅十軍合編為紅十軍團,劉疇西出任紅十軍團軍團長。

他1924年加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時,王耀武還是上海馬玉山糖果公司站櫃臺賣餅幹的小夥計。劉疇西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經歷頗富傳奇色彩:參加過五四運動,擔任過孫中山的警衛,第一次東征在棉湖戰鬥中失去左臂,蔣介石對他印象非常深,因為東征棉湖作戰,是奠定蔣介石地位的關鍵一仗。後來蔣介石擔任過黃埔同學會的會長,劉疇西在蔣介石擔任黃埔同學會會長的時候擔任黃埔同學會的總務科長。再後來劉疇西參加瞭南昌起義,隨後去蘇聯,進瞭莫斯科伏龍芝軍事學院。

黃埔一期的資格,加上伏龍芝軍事學院的學歷,在紅軍指揮員中除瞭左權,無人可與劉疇西相比。

但就是這樣一個資歷非常深的人,在真槍實彈的戰場上卻連續出現失誤。譚傢橋伏擊戰的失誤,使尋淮洲犧牲瞭。譚傢橋那場伏擊戰劉疇西確實顯得剛愎自用。他沒有聽尋淮洲的意見,在部隊的使用上也不太得當,最後指揮作戰也有一些問題,導致譚傢橋的戰鬥出現瞭大問題。

譚傢橋戰鬥的失利,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選敵不當、指揮不當所致。後來紅十軍團在懷玉山的失敗,基因已經潛伏在瞭這裡。

譚傢橋戰鬥失利,紅軍在皖南便無法立足。紅十軍團由方志敏、劉疇西率領,南下返回閩浙贛邊。到達閩浙贛蘇區邊緣時,敵情已十分緊急。粟裕作為紅十軍團的參謀長,堅決要求部隊不能停留,連夜行動突破敵人封鎖線。但譚傢橋伏擊戰之前那個堅決果斷甚至帶點兒剛愎自用的指揮員劉疇西,又突然變得優柔寡斷。他覺得部隊剛剛到齊,人員十分疲勞,當晚不能再走。

粟裕說,不能休息,我們必須得連夜突破。劉疇西不聽,一定要休息。粟裕說,要留下來就可能出不去。他說沒有關系,敵人還形不成合圍。這場爭論,後來隻能由紅十軍團的軍政委員會主席方志敏出來調解。

方志敏也擔心劉疇西太猶豫遲疑,部隊不能及時行動,便讓粟裕率先頭部隊先走。方志敏留下來,等待劉疇西休息一晚上再一起行動。結果這一留,方志敏、劉疇西與粟裕就成永訣。

粟裕率少數先頭部隊行動堅決,當晚就沖過瞭敵人的封鎖線。劉疇西率領的軍團主力卻行動拖沓猶豫,前面一打槍便改換前進方向。轉來轉去,耽誤瞭幾天時間,在懷玉山陷入趕上來的國民黨軍十四個團的包圍。方志敏本可跟著粟裕突圍,就為瞭等劉疇西,最後二人雙雙被俘,並肩走向瞭刑場。

浙贛邊界的懷玉山成為紅十軍團最後的戰場。天寒地凍,缺衣少食,紅軍戰士拿槍向敵人射擊,但凍僵的手扣不動扳機;掙紮著向圍上來的敵人投彈,又投不瞭多遠。

據王耀武後來回憶,他發現所俘虜的紅軍人員,都面黃肌瘦,手腳凍裂。因喝不到水,嘴上起泡的很多,很多人數日不得飲食,凍餓交加,躺在地上動彈不瞭。

紅十軍團終遭失敗。

1935年1月底,軍團主要指揮者方志敏、劉疇西在程傢灣被俘。

劉疇西作為紅十軍團的軍團長,在指揮譚傢橋伏擊和懷玉山突圍上面都犯瞭一些嚴重的錯誤,導致部隊損失很大。但是我們說到瞭最後的關頭,劉疇西這種堅決、果斷,涉及信仰時的頑強意志,又是別人難以企及的。

方志敏、劉疇西被俘後,蔣介石密令國民黨駐贛綏靖公署主任顧祝同,盡力勸說方、劉“歸誠”,特別是針對黃埔一期畢業、第一次東征在棉湖之役任教導一團第三連黨代表的劉疇西。他命顧祝同對劉疇西要特別關照,一定要設法爭取過來。

顧祝同是軍校戰術教官,管理部代主任,在黃埔既是劉疇西的教官,又是他的上司。但顧祝同怕自己一個人說不動,又借蔣介石任黃埔同學會會長時,劉疇西擔任過總務科長,以此為由頭聯絡來更多的黃埔同學做工作。於是從懷玉山到上饒,從上饒到南昌,押解方志敏、劉疇西二人的路上,來勸降之人絡繹不絕。

僅顧祝同本人就親自來瞭三次。

今天回頭仔細品味那段歷史時,我們可以指責劉疇西在譚傢橋戰鬥前聽不進尋淮洲和粟裕的意見剛愎自用,可以嘆息劉疇西在懷玉山突圍中猶豫不決、優柔寡斷,但在敵人以友情、以官爵、以監禁、以死亡的利誘和威脅面前,我們隻有衷心嘆服劉疇西的意志之堅忍不拔。

對蔣介石、顧祝同的勸說和紛紛前來的黃埔同學,他絲毫不為之所動。

劉疇西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與方志敏一樣剛強。

方志敏在《可愛的中國》中,用“田壽”這個名字,記述瞭劉疇西在獄中的不屈鬥爭。

1935年8月6日凌晨,方志敏、劉疇西被秘密殺害於南昌。

今天,我們講到這些將領的時候,很少有人能夠記起他們瞭。這些將領過早地消失在歷史帷幕的後面,他們沒有看到新中國成立的這一天,來不及返回傢鄉光宗耀祖,也來不及接受黨、國傢和軍隊給他們授予的各種各樣的軍銜和各種各樣的榮譽勛章,他們過早地犧牲瞭。然而,這些人的戰鬥精神,這些人的堅貞信仰,永遠是支撐我們人民軍隊的魂。

61.令國民黨將領聞風喪膽的“無名師長”胡天桃

胡天桃就是那個最後在懷玉山全軍覆沒的紅十軍團紅二十一師的師長。

我們今天對胡天桃的記憶不是來自於我們的軍史、戰史。

在所有的將領名冊裡你能找到胡天桃這個人的名字是很不容易的。

對這位無名師長的回憶來源於國民黨將領王耀武,他的回憶中生動記載瞭對紅軍被俘將領胡天桃的審判。王耀武在譚傢橋戰鬥中打死瞭紅十九師的師長尋淮洲,在懷玉山中又捕獲瞭紅二十一師師長胡天桃。

王耀武跟紅軍長期作戰,但是紅軍是一些什麼樣的人,他一直不瞭解。這些裝備低下、供應幾乎沒有的紅軍將領,憑什麼本事,把一個一個國民黨的驕兵悍將弄得如此頭疼?他一直想見識一下這些將領。

於是他親自審訊瞭胡天桃。

第一次見面就把王耀武驚呆瞭。當時天寒地凍,胡天桃身上穿瞭三件補瞭許多補丁的單衣,下身穿瞭兩條破爛不堪的褲子,腳上穿著兩隻顏色不同的草鞋,背著一個很舊的幹糧袋,袋裡裝著一個破洋瓷碗,除此之外別無他物,與普通戰士沒有什麼區別。

王耀武完全不相信面前站的這個人就是紅二十一師師長胡天桃。

王耀武壓下震驚。他與胡天桃有過一段對話。

王耀武說:“我們也希望國傢好,我們也反對帝國主義。你說國民黨勾結帝國主義,你們有什麼根據?”

胡天桃講:“國民黨掌握軍隊不抗日卻用來打內戰,還請帝國主義的軍官當顧問,這不是勾結帝國主義是什麼?”

王耀武講:“共產主義不適合中國的國情,你們一定要在中國實行,必然會失敗的。”

胡天桃講:“沒有剝削壓迫的社會才是最好的社會,我願意為共產主義犧牲。”

王耀武問:“方志敏現在在什麼地方你知道嗎?”

胡天桃說:“不知道。”

王耀武問:“你傢裡在哪裡,傢裡還有什麼人?你告訴我,我可以保護你的傢眷。”

胡天桃說:“我沒有傢,沒有傢人,不要保護,你把我槍斃吧。”

王耀武後來自己也承認:“在這次談話中我不是勝利者。”

胡天桃後來被槍殺瞭。那場談話表現出的共產黨人的決心與意志卻令王耀武想瞭幾十年。

紅十軍團三個師10 000餘人,最後沖出包圍圈到達閩浙贛蘇區的,隻有粟裕率領的一個無炮彈的迫擊炮連、一個無槍彈的機關槍連和二十一師第五連,以及一些輕傷病員及軍團機關工作人員,共400餘人。

對喪魂落魄者來說,這是一支殘兵。

對前仆後繼者來說,這是一堆火種。

以這支突圍部隊為基礎,迅速組成挺進師,粟裕為師長。新中國著名的音樂傢劫夫有一首歌:“像那大江的流水一浪一浪向前進,像那高空的長風一陣一陣吹不斷。”

中國工農紅軍就是這樣的隊伍。

伍中豪犧牲瞭,帶出瞭尋淮洲;尋淮洲犧牲瞭,又帶出瞭粟裕。革命的理想、戰鬥的意志像一個不熄的火炬,從一個人的手中,傳到另一個人手中。

1948年9月16日,華東野戰軍發起濟南戰役,重兵合圍濟南城。以濟南戰役為轉折點,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開始瞭驚天動地的戰略決戰。當時指揮15個縱隊共32萬大軍發起濟南戰役的就是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兼代政委、當年從懷玉山沖出來的紅十軍團參謀長粟裕。而防守濟南城的,是國民黨山東省主席兼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當年追擊紅十軍團的補充第一旅旅長王耀武。

14年前的生死對手再度交鋒。

濟南戰役發起時,粟裕一定想到瞭掩埋在茂林的尋淮洲,被槍殺於南昌的方志敏、劉疇西和慷慨飲彈的胡天桃。

他親自擬定攻城部隊的戰鬥口號:“打到濟南府,活捉王耀武。”

9月24日,濟南全城解放。王耀武化裝出逃,在壽光縣被民兵查獲。

粟裕以他的這些戰績與戰功完成瞭對方志敏、劉疇西、尋淮洲、胡天桃這些在天英靈的告慰。陳毅有句話說得好,叫“捷報飛來當紙錢”。

今天,我們講到紅軍中一批過早犧牲的將領,願我們永遠記住這些人的名字。

他們是尋淮洲、劉疇西、胡天桃。

62.王開湘如何飛奪瀘定橋、突破臘子口

王開湘是紅一軍團二師四團團長。

紅一軍團二師四團前身是北伐革命中的葉挺獨立團,就是井岡山時期的二十八團,是各個時期作戰中紅軍的頭等主力。

王開湘是遵義會議之後第三任紅四團團長,紅四團在搶奪瀘定橋、突破臘子口方面都起瞭巨大的作用。王開湘的戰鬥能力、指揮能力都非常強,奪占瀘定橋、突破臘子口都是他軍事指揮的傑作。

瀘定橋如果沒有被奪占,按照毛澤東當時已經作出的打算,紅軍就要被分割。紅一師在大渡河的右岸,毛澤東帶領的紅軍主力在大渡河的左岸,及時地奪下瀘定橋使紅軍渡過瞭一個險境。

在搶占瀘定橋的時候,紅一軍團二師四團有一個創紀錄的行軍紀錄。

我們前面講林彪指揮的部隊從來行蹤飄忽不定,以行軍能力見長。但是在大渡河面前,以過去一天一百六十裡的速度已經不能完成任務瞭,現在需要晝夜兼程二百四十裡,而且趕到後要立即發起戰鬥,奪取天險瀘定橋。世間除瞭中國工農紅軍,誰人能靠兩隻腳板使這種不可能成為可能?!

二師四團政委楊成武回憶:

在行軍縱隊中,忽然一簇人湊攏在一起。這群人剛散開,接著便出現更多的人群,他們一面跑,一面在激動地說著什麼。這是連隊的黨支部委員會和黨小組在一邊行軍,一邊開會啊!時間逼得我們不可能停下來開會,必須在急行軍中來討論怎樣完成黨的任務瞭。

5月29日清晨6時,紅四團趕到瀘定橋。

22名勇士突擊瀘定橋。

連長廖大珠帶領的22名勇士最終沖過瞭瀘定橋。

對瀘定橋的奪占,是長征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仗。否則,如果紅軍主力被分割,後果將不可想象。

接下來是臘子口。

奪占臘子口的時候,有一個大的背景,就是紅一、四方面軍已經分裂瞭。當時張國燾率領紅軍主力南下,毛澤東帶領7000名紅軍北上,這是當時非常嚴重的一個局面。1935年9月17日攻占天險臘子口,打開紅軍北上門戶,是王開湘革命戰爭生涯的頂點。

臘子口是一個三十多米寬的山口,兩邊是懸崖陡壁,周圍則全是崇山峻嶺,無路可通。山口下面的兩座山峰之間是一段深不見底的急流,一座木橋將兩座山峰連在一起。

過臘子口必過此橋,再無別路。

如果紅軍打不下臘子口,北進的隊伍隻有回頭。

而當時紅軍堅決不能回頭。臘子口打下來之後的第二天,彭德懷經過這裡,非常感嘆,他說:“不知道昨天我們紅一軍團這些英雄,是怎麼爬上懸崖峭壁投擲手榴彈的。”因為臘子口前面一段50米的崖路上,手榴彈的彈片鋪滿瞭一地。

誰爬上去的?就是四團的團長王開湘。

一軍團主力二師王開湘的四團擔任主攻。戰鬥最激烈時,林彪親自到四團指揮,團長王開湘則親自率兩個連從臘子口右側攀登懸崖陡壁,摸向敵後。黑夜中正面拼殺正酣,一顆白色信號彈騰空而起:王開湘迂回成功!三顆信號彈又騰空而起,林彪命令總攻!

沖鋒號聲、重機槍聲、迫擊炮聲和吶喊聲隨著歷史遠去瞭,唯王開湘在拂曉晨曦中的呼喚像洪鐘一樣回響:“同志們,天險臘子口被我們砸開瞭!”

王開湘講這句話的時候,離他最後告別這個世界隻剩下兩個月。

長征到達吳起鎮,王開湘突患傷寒,高燒不退,當時紅軍也沒有特效藥。11月上旬,在紅軍醫院,不堪忍受傷寒病痛的這位長征先鋒從枕頭底下摸出手槍結束瞭自己的生命。

但他仍是我們紅軍著名的戰將,是一個典型的硬漢。

作為紅四團的團長,長征中王開湘經常走在紅軍隊伍的最前面,逢山開道,遇水搭橋,而且逢戰鬥就戰鬥。他是一名典型意義上的摧枯拉朽、戰功卓著的戰將。我個人真覺得臘子口那兒應該立一座青銅雕像,把王開湘的像永遠地豎立在那裡,作為紀念。

王開湘同志那句“同志們,天險臘子口被我們砸開瞭”,也應該刻在雕像上。

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種深刻的悲劇意味:播種,但不參加收獲。這就是民族脊梁。

王開湘就是這樣的勇士。

很多倒下來的先烈,他們沒有趕上評功授獎,肩膀上沒有佩戴軍銜,胸前沒有掛滿勛章,他們在革命成功之前已經早早地犧牲瞭。但是,革命勝利的果實是他們播下來的種子。他們是真正的英雄,是真正的民族脊梁。

一場革命運動中,有這樣一個領袖集團,有這樣一個戰將集團,有這樣一個勇士集團,當這些力量結合在一起時,它就成為一支隊伍真正的生命力,鳳凰涅槃般的生命力,任何力量也壓不倒,無堅不摧,無往不勝!

毛澤東說:“這個軍隊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它要壓倒一切敵人,而絕不被敵人所屈服。不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場合,隻要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要繼續戰鬥下去。”

隨著時間推移,他們的名字逐漸被遺忘,他們披著硝煙創造的事業卻長存。

所以我在《苦難輝煌》中就大寫特寫這一筆。今天的英雄,大傢知道的我可以少寫,大傢不知道的那些人,我一定要多寫,因為那些人同樣是軍隊的脊梁,民族的脊梁。

63.左權如何在短暫的生命中鑄就不朽輝煌

左權黃埔一期畢業,畢業之後又進入瞭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然後從莫斯科中山大學轉入瞭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從蘇聯回來以後,他進入閩西蘇區工作。

左權後來主要的貢獻是什麼呢?他是中央紅軍中兩位最主要的指揮官的主要輔佐者,一位是紅一軍團的軍團長林彪,另外一位是八路軍的副總司令兼八路軍前方的主要負責人彭德懷。左權先後成為瞭我軍兩員著名戰將林彪和彭德懷的參謀長,而且在這兩個人身邊都得到瞭極大的信任。

左權是在紅一軍團最嚴峻的時候,就是第五次反“圍剿”開始的時候擔任紅一軍團參謀長的,直接與軍團長林彪配合。很多與林彪共過事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與林彪配合不太容易。林彪這個人有很大的特點,眼光比較高,一般人他不願意跟你說太多話,而左權與林彪那麼長時間的合作中,沒有聽林彪說過左權這個不行那個不行。

左權犧牲在抗日前線。林彪寫瞭一篇聲情並茂的《悼左權同志》:多少次險惡的戰鬥,隻差一點兒我們就要同歸於盡。好多次我們的司令部投入瞭混戰的旋渦,不但在我們的前方是敵人,在我們的左右、後方也發現瞭敵人,我們曾親自拔出手槍向敵人連放,攔阻潰亂的隊伍向敵人反撲。子彈、炮彈、炸彈,在我們前後左右縱橫亂落,殺聲震徹著山谷和原野,炮彈、炸彈的塵土時常落在你我的身上,我們屢次從塵土中濃煙裡滾瞭出來。

落筆時,他眼前一定出現瞭湘江畔那場血戰。林彪一生沉默寡言,這已經成為他的一個特性。在傢鄉林傢大灣上學時,他曾給小學女同學林春芳寫過一副對聯:“讀書處處有個我在,行事樁樁少對人言。”這兩句話成為貫穿他一生的格言。隻有在很少的場合,他才表露自己的真情與心跡,《悼左權同志》是其中之一。

左權與彭德懷的配合也是這樣。在八路軍的百團大戰和反“圍剿”作戰中,左權的配合把整個戰役的部署安排得井井有條,達到瞭“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連當時北平的日軍報紙也評論說,此次華軍出動之情景,實有精密之組織。

所謂精密之組織與左權作為司令部的主要負責人是分不開的。他協助彭德懷出色地指揮瞭關傢垴等戰役。在最關鍵的關頭,左權命令指揮所所有同志向前推進,猶豫等於死亡。左權的這種魄力和極大的勇氣極大地鼓舞瞭當時在關傢垴戰鬥中的八路軍將士,結果重創瞭日軍。

左權後來在1942年的大規模反掃蕩戰鬥中帶領部隊突圍,身先士卒,壯烈犧牲。

周恩來講,左權壯烈犧牲,對於抗戰事業真是無可彌補的損失。朱德還專門作瞭一首詩悼念左權同志,叫“名將以身殉國傢,願拼熱血衛吾華,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1942年,遼縣(就是左權犧牲的地點)改名為左權縣,左權縣今天還在。

左權就資格來說是很老的,他是黃埔一期的,他當林彪的參謀長,而林彪是黃埔四期的,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到左權作為一個革命者的赤誠與無私。而且更難能可貴的是,作為輔佐者,左權在配合首長的決心這方面,也表現瞭非常強的工作素質。

64.智勇雙全的紅軍將領彭雪楓

彭雪楓和左權兩人都犧牲在抗日戰爭期間,左權1942年犧牲,彭雪楓1944年犧牲,兩個人犧牲的時候同樣都是37歲,兩個人都是知識分子。

左權這個知識分子是留過洋的,黃埔軍校畢業之後上過蘇聯的中山大學、伏龍芝軍事學院。彭雪楓完全是在國內成長的,他沒有出去留學過,國內上私塾上中學,上北平的匯文中學等。

彭雪楓還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就是他進入軍事領域的時間並不是很長,但進步非常快。在1930年2月之前,彭雪楓同志的主要經歷是搞學運,搞過一段時間的工人運動,但是沒有進入軍事領域。

一直到1930年2月,他當時作為地下黨員調到上海的中央軍委工作,開始進入瞭軍事工作領域。到瞭6月中旬,中央直接把彭雪楓同志派到瞭後來的紅三軍團,當時還叫紅五軍,也就是彭德懷的部隊,從事軍事工作,然後在紅三軍團內有一系列任職。在長征之前和長征開始的時候,彭雪楓已經是紅三軍團第五師的師長瞭。

這種成長速度是飛快的,然而還不止。

當時紅三軍團還有一個叫法。紅一軍團被稱做是“林聶軍團”,就是林彪、聶榮臻率領的部隊;紅三軍團則被稱為“彭楊軍團”,就是彭德懷、楊尚昆率領的部隊。這樣的稱呼,在個別時候,特別是紅三軍團在後期又被稱為“彭彭”,就是大彭小彭,大彭是彭德懷,小彭是彭雪楓。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彭雪楓同志在三軍團中的地位和他在三軍團中的作用。

這麼一位青年知識分子進入軍事領域時間並不很長,但是進步很快,學習很快,成長也很快,迅速成長為我軍一名著名的軍事指揮員。在紅軍長征的時候,尤其在遵義戰役,當時紅五師縮編為紅十三團瞭,彭雪楓作為紅十三團的團長,在強攻遵義、奪取婁山關的幾次戰鬥中,紅十三團都是作為主力,特別是攻占婁山關的制高點點金山,對控制整個遵義起到瞭非常大的作用。

二渡赤水的遵義戰役一個非同尋常的地位就是,它是長征以來所打的最大的一個勝仗,殲滅瞭中央軍吳奇偉縱隊的一個師。在這次戰役中,一、三軍團的配合作戰幾乎達到瞭完美的地步。其中三軍團的強攻、一軍團的猛追都是殲滅吳奇偉這個師的關鍵,而三軍團的強攻很大一部分體現為紅十三團團長彭雪楓所帶領的部隊的強攻。

彭雪楓雖然是個書生,除瞭進步很快,打仗勇猛,還有一個更值得人尊重的特點,就是敢於堅持原則。

他曾和毛澤東發生過一次爭執,雙方互相拍瞭桌子,毛澤東同志不但沒有記恨,還屢屢對彭雪楓委以重任,這在黨史上留下瞭一段佳話。

彭雪楓同志向毛澤東同志提瞭一個意見,他說,有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針對你的,我給你提一提,底下部隊有反映問題。毛澤東同志就問是什麼問題。彭雪楓就相當直率地說,是一個關於照相的問題,大傢都有一些意見,為什麼你和一軍團的合影瞭,沒有和三軍團合影?

這個事情我們後來看,也不是毛澤東有意為之。毛澤東在和一軍團合影的時候,可能在一些個別場合,相對於與三軍團的合影有所忽略。毛澤東不是有意為之,當然也從沒覺得這會有什麼事,但聽彭雪楓這麼一講,立即感覺這種苗頭不對,把桌子猛地一拍,很生氣地講:“這是山頭主義,完全的山頭主義。”

一說山頭主義,彭雪楓有點兒火,也站起來瞭,把桌子拍瞭一下:“你說得不對,有山頭,但是沒有主義。”當時正在氣頭上的毛澤東同志說:“那好,我聽聽你有關‘有山頭,沒有主義’的高論。”彭雪楓就講:“我們紅軍內部都有山頭,來自不同的山頭,對敵人來說,我們共產黨是有主義的,但是我們對自己人沒有主義。”

這是一位非常直率的同志,毛澤東同志最後也都接受瞭彭雪楓的意見。毛澤東同志冷靜下來後說:“你講得有道理,也可能你是對的,但有些問題需要我再考慮。”

由此,我們看這位知識分子出身的紅軍著名將領,他的勇在心裡。

《浴血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