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說生在帝王傢縱有千般萬般不好,也總有一份富貴可言。
紀明宸說我呸!
他從會走路開始就被父皇扔到田地裡玩泥巴吃糠咽菜,一周一次開葷打牙祭還是宮裡額外給的賞例,所以他的童年被泥巴、滿腿是汗的農夫、和無數蛇蟲鼠蟻填滿瞭。
窮就不說瞭,還苦,每天要修習元力、要練鑄器的本事、還要學寫文章。
六歲的時候,紀明宸實在想不通,問他的父皇:“元力和鑄器這種安生立命的本事叫我學也就罷瞭,文章學來做什麼?”
他父皇笑著摸瞭摸他滿是泥巴的臉,說:“你跟你母後出去,若看見高山不念一句‘巍峨接天處’,而是仰著頭張著嘴說‘哇哦好高啊’,你母後可能會揍你。”
“為父這是為你著想,你要好好學,將來有的是用處。”
紀明宸瞇眼聽著,怎麼都覺得將來用處不大,最大的用處可能就是哄母後開心,讓母後覺得父皇教子有方。
不過,他也還是咬牙學瞭,並且在十歲那年打通瞭自己的天生紅脈,正式回到宮城,作為皇子輔國。
有一說一,歷史上沒見過哪個皇子是這麼年輕就輔國的,朝中也多有議論,但父皇說:“你怎麼能跟凡人比?你是我最棒的兒子,繼承瞭你父皇的美貌和母後的聰慧,十歲輔國都算晚瞭。”
紀明宸當時聽得很高興,覺得自己長大瞭,就該一肩扛起這傢國大任。
但是後來他才發現,呸,什麼最棒的兒子,父皇就他一個兒子,他就是迫不及待想撂挑子然後帶著母後去遊山玩水!
去玩也就算瞭吧,每到一個地方還必定留下點什麼,什麼在靜水潭外的石壁上作詩誇母後性子沉穩如水,在雙子峰半山腰上刻字說願與母後攜立如此峰,還在萬花谷裡立瞭好大一塊石碑,不刻別的,刻什麼今天天氣很好,意兒對我笑瞭,笑得比這一萬種花還好看。
膩歪!快半百的人瞭,也不害臊!
看看他,今年十六歲,已經被誇有明君之風。因著幼時受苦,他分外體恤農人,減薄農戶賦稅、削弱地主勢力、每年還都親自去田間看一看。
父皇時期濃厚的商貿之風漸漸歸於正常,農人地位上升,國內儲糧一年比一年多。
不僅如此,他還文武雙全,文能奪探花,武能贏六城大會。
說起六城大會,紀明宸第一次參加就拿瞭魁首。
但他是皇子,不屬於任何一個城池,幾位長者一思量,和藹地取消瞭他的頭銜,改讓六城之人繼續追逐。
紀明宸氣得直鼓嘴,但也沒法子。六城統一之後,六城大會就成瞭純粹的城池榮耀之事,不再涉及稅收,他贏瞭也沒用,不如給某一個城池,好慶賀一番。
但他在那場大會上,倒是遇見一個小姑娘。
紀明宸對同齡女子的印象大多來源於自己的姐姐紀意宸。
紀意宸生下來不久就得瞭一場病,後來雖然好瞭,但體質變得很古怪,別的女子都纖瘦曼妙,她喝水都長肉,所以一直是圓滾滾胖乎乎的。
為此,她試過節食,也試過加練修習,但到頭來除瞭再病一場,她還又胖瞭二兩。
母後很心疼她,一直跟她說女子並非以瘦為美,胖瘦都好,隻要是康健長樂就行。紀意宸看著是聽進去瞭,但性子還是逐漸變得自卑怯懦。
紀明宸十分喜歡自己的姐姐,所以總會顧及她的情緒,時刻觀察她的表情,還總想法子逗她開心。
但在六城大會上遇見的海傢姑娘,天生張揚,手裡的九節鞭一甩,仰著下巴就沖他道:“戰場無君臣,你可敢接我這挑戰書?”
紀明宸怔愣地看著她,心想女子原來還能活成這樣。
女子就該活成這樣吧?
他姐姐要是也能這麼自信就好瞭。
心裡這麼想著,也就沒防備小姑娘手裡的九節鞭,一鞭子過來,他的胳膊皮開肉綻。
“殿下!”四周的人都慌瞭神。
紀明宸這才回神,皺眉看瞭一眼自己的胳膊,立馬落下瞭護盾,而後反手還擊。
他的還擊帶著氣性,因為覺得這小姑娘趁人之危非勇也,說著要切磋,怎麼還搞偷襲。
對面的小姑娘雖然天賦也不錯,但年紀輕瞭些,教習的師長也定沒有他的父皇母後厲害,沒幾個回合就落瞭下風。
於是紀明宸很輕松地就將人壓倒在瞭草地上,坐在她身上舉起拳頭問:“你認輸不認?”
小姑娘別開臉,臉上逐漸漲紅:“你給我起來!”
“你先給我道歉,不說一聲就偷襲。”
“我出招之前喊過你一聲瞭,旁邊的人都可以作證,誰知道你沒反應是不是在準備攻擊,我難道要等你先出手?”她瞪他,臉上紅得要滴血,“再不起來,我就嫁你傢去!”
紀明宸回神,這才發現姿勢不太妥當,連忙起身拍瞭拍衣擺,又伸手想去拉她。
海清理也沒理他,扭頭就走瞭,頭上的珠釵差點戳到他的臉,背影都看得出來是氣鼓鼓的。
紀明宸覺得好笑,回去的路上忍不住笑出瞭聲。
荀嬤嬤故意問他:“什麼事這麼開心?”
“沒。”他彎起眼,“我就是覺得她那嘴鼓得好像牛皮囊。”
荀嬤嬤:“……”
也不知道給小姑娘找個好些的比喻,真是沒繼承到他父皇半點的風流勁兒。
不過,既然他感興趣,那海傢姑娘便也就得瞭機會,到宮內來跟他一起上課。
雙劍從天上劃過,隔空劈開兩根木柴,再收回劍時,紀明宸已經十九歲,身邊的海清也已經長成瞭窈窕少女。
母後召瞭他去,輕聲問他:“你可要娶海傢姑娘?”
然而紀明宸猶豫瞭。
兩人也算一起長大,確實是知根知底,海清看他的眼神也總是帶著光,但,他老覺得少瞭點什麼,就這麼成親,有些糊弄瞭。
“容兒臣再想想。”他道。
明意皺瞭眉,對他搖頭:“你既沒有想清楚,就先讓海傢姑娘回去,莫要再將她留在宮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