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天涯書庫 > 恰逢雨連天 > 第223章

第223章

衙差一擁而上,頃刻就把江舊同與虎子爹搡去一旁,其中一人肩上還扛瞭一捆麻繩,作勢竟要綁人。

晁清道:“他們無罪,何以要捆綁起來?”

“無罪?”姚縣令冷笑一聲,“滋擾官府,無事生非,算不算罪名?”

他懶得與這些平頭百姓計較,勉強退一步:“好吧,阿香姑娘與這四個娃娃便不必綁瞭。”

天已大亮,蘇晉看著這些無辜的鎮民被捆起來,簡直忍無可忍。

她知道這姓姚的費盡心思要將人帶走,一定是沒安好心,若不及時阻止,拖到後頭還不知會發生什麼。

“這川蜀之地是沒人管瞭嗎?”蘇晉的聲音淡淡的,卻透著一股寒意,“七品縣令也作威作福?”

她往前一步,看入姚縣令的眼:“還是姚縣令已不把自己當縣令瞭?王法自己定,人想抓就抓,占山為王這是要做土皇帝?”

姚有材被她寒意凜凜的目光看得心裡頭一瑟,一再安慰自己眼前這個姓蘇的不過一名書生,挺直瞭腰板:“怎麼,看蘇公子的意思,還要去錦州府狀告本官?”

比起拇指倒指瞭指自己,十分神氣:“不怕告訴你,錦州府府尹大人正是本官的四舅,在平川縣,就是本官說瞭算!”

“那禦史呢?”蘇晉十分平靜地道,“大隨十三道,都察院近百名禦史在外巡按,川蜀之地,常駐監察禦史三人,巡按一人至兩人,你說錦州府府尹是你親戚,莫非也與蜀中禦史沾親帶故不成?”

姚有材萬萬沒想到蘇晉竟會把禦史搬出來。

難道這書生還敢上京告他禦狀?

姚縣令又冷笑出聲:“蘇公子這是想告到京裡去?莫說江傢老爺與這些鎮民本就有罪在身,你就是上京,就是敲登聞鼓,就是找到都察院的禦史,本官也未必怵瞭你。實不相瞞,京師本官比你熟,本官上頭那位,隻要跺一跺腳,莫說京師瞭,整個天下都要震一震,你可知是誰?”

“誰?!”蘇晉厲聲。

六部堂官還是內閣輔臣?掌五寺還是掌都司?

跺一跺腳連天下都要跟著震的人她全都認識,她倒想知道究竟是誰。

姚縣令“哼”瞭一聲:“說出來怕嚇死你!”說著,招呼衙差們:“動作快點,休在這兒磨蹭。”

覃照林原不想惹事,在邊兒上看瞭一夜,實在忍不住瞭——小小縣令,也敢當著他傢蘇大人的面放肆?

不過十多名衙差,他老覃還能打不過瞭?

當即啐瞭一口,上前像拎雞崽一般拎起一名衙差的領口,正要往一旁扔,哪知江舊同忽然喚瞭一聲:“蘇公子,覃壯士,算瞭吧!”

他的臉色灰敗,神色十分焦急,像是很怕得罪姚縣令似的。

“你們放心,老夫保證,等姚縣令問完話,老夫……一定請姚縣令將四個娃娃,虎子爹,還有阿香姑娘平安送回來。”

昨夜說報官時,蘇晉已覺察出江舊同的異樣,眼下看他的神情,竟像有什麼把柄握在姚縣令手中?

蘇晉直覺此事不簡單。

“照林。”她喚瞭一聲,然後搖瞭搖頭。

沒瞭蘇晉阻止,其餘的鎮民雖焦急,哪敢妨礙縣官辦事,不過片刻,江舊同一行人連並著四個孩子就被帶走瞭。

官差繞過桑田,漸望不見,四周幾個鎮民還有江傢的護院與老管傢一下圍上來,說:“晁先生,您讀書多,您這回可要想主意救救江老爺啊!”

其實他們方才都看出來瞭,晁先生身旁的這位蘇公子,或許才是更有主意的那個。

可是,這畢竟是翠微鎮的事,不好牽連外人。

蘇晉也問:“雲笙,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姚縣令帶走江舊同,絕不是因為四個娃娃失蹤,這隻是他的借口,江舊同,或者翠微鎮本身,大約早與這個姚縣令有過節。

“還是老朽來說吧。”這時,一個須發花白,佝僂著背的老叟慢慢排眾而出。

他是翠微鎮上年紀最大的,人喚一聲吳叟。

“這事要從二十年前說起瞭。二十年前,有一位十分瞭不得的人物帶著小孫女在翠微山的東竹林外隱居。”

蘇晉一聽這話,渾身一凜。

“後來也不知怎麼,這人像是犯瞭事,被朝廷追殺。他死瞭後,翠微山就被朝廷封禁瞭。”

“咱們這翠微鎮上,本是靠山吃山的山民,一朝被趕下瞭山,日子過得十分清苦,過瞭好幾年挖草根,吃樹皮的日子吧,反正官府也不管。”

“直到後來,江老爺帶著一傢老小從江南回來瞭。江傢一傢都是大善人,在江南做瞭幾年蠶絲生意,掙瞭些錢財,原隻說回傢鄉看一看,誰知傢鄉竟成瞭這副樣子,就沒走,說要帶著鎮民一起過好日子。”

“江老爺說耕田不如種桑養蠶,去買瞭桑種和蠶寶寶,分給各傢戶,又一起開墾荒田。因為蜀中種桑養蠶的少,江老爺又去買瞭織佈機,等春蠶吐絲瞭,便織成絲佈,連著多餘的桑葉,拿去平川縣或錦州府賣,賺來的銀錢就各傢戶分,江傢人占三成,我們餘下的分七成,但饒是七成,也足以讓鎮上的鎮民過上好日子瞭。”

“這麼平平順順的日子過瞭好些年,一直到永濟二年,朝廷施行瞭一個什麼新政,屯……屯什麼來著?我們才遭瞭殃。”

“屯田制。”蘇晉道。

這其實不算徹徹底底的新政,魏晉時有,景元年間也有。

所謂屯田,簡單來說,就是鼓勵百姓與兵將開墾未耕種的荒田,分為軍屯,民屯,時而還有商屯。

軍屯,即戍邊將士在無戰事,單純防守時,分一部分人來進行農作,緩解戶部壓力。

而民屯,則需要朝廷組織流民,囚犯,或者平民去開墾荒田;亦或將人從人多地少的地方,轉移去地廣人稀的地方進行耕作。

這種分地組織,或大規模遷移,需要朝廷花費許多心力,其中涉及問題不計其數,譬如新民的安置,遷移會否造成原生產力下降,官民矛盾等等。

因此若無魄力,無恒心,反會造成重重弊端。

景元年間的屯田,因六部之間協作問題,地方監察不力,地方官府壓榨,以及嶺南等地連年的天災,利弊兩抵,算無功也無過。

但永濟年間的屯田不一樣。

這個新的屯田制度,其實是柳朝明與沈奚合力親手制定,朱昱深大力推行的,非但將新民的安置細化,還最大程度避免瞭對原富庶之地,商民利益的傷害。頒佈的三年來,可謂效果顯著,不僅保證瞭邊疆駐地軍餉的供給,還為朝廷增收近一倍稅糧,短短三年,就解決瞭國庫空虛的問題。

蘇晉與柳昀青樾共事多年,太清楚他們對待公務的態度,果決、有魄力、持之以恒,不做好不罷休,新的屯田制既是他二人擬定的,不大可能出大簍子的。

想到這裡,滿腹疑竇叢生。

“朝廷頒瞭新政後,好像是去年,姚縣令突然拿著朝廷的公文來咱們這兒,非說這裡的桑田是朝廷的,要咱們日後……把賺來的銀錢,分給官府八成。”

蘇晉一愣,看向晁清:“有這回事?”

可不等晁清答,她一下又明白過來瞭。

屯田制下,朝廷分給軍民開墾的荒地是屬於官府的,收獲的糧食與官府五五分成,這其實無可厚非。

但翠微鎮的情況特殊,他們耕種的桑田,原本一片無主的荒林,伐瞭木來種桑養蠶,但說到底,這片無主的田,究竟算誰的?算翠微鎮鎮民的,還是官府的?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這就好比一個人撿到瞭一隻小雞,辛辛苦苦把它養大,它長大後十分爭氣,一天下十個蛋,讓他發瞭大財。這時候,朝廷忽然頒佈瞭一道政策,命官府給貧戶新民每人分一隻雞,雞一天下兩個蛋,民一個,朝廷一個,既造福民生,又為朝廷增收。

於是當地的官府就拿著這道政策找這個人來瞭,說你這隻雞既然是撿來的,就是屬於朝廷的,應該依照政策,應該把雞蛋分給朝廷一半,另外,因為你這隻雞是異品,下得蛋太多,所以我們官府要拿八個,你隻能留兩個。

說白瞭,這就是鉆新政的空子。

蘇晉問:“你們自種桑田來,可有短過朝廷的稅?”

“沒有,從來沒有。”吳叟道。

“交瞭多少年?超過十五年瞭嗎?”

吳叟掰著手指頭數,半晌,一拍腦袋:“記不大清瞭,這事都是江老爺操心的,要問過他。”又道,“其實之前姚縣令已來找過幾回瞭,每回都氣勢洶洶,朝廷的事咱們都不太懂,也不知是不是當真違反瞭新政,蘇公子,您不知道,年關剛過那會兒,姚縣令就來過一趟,說過陣子,他與府尹大人要跟著欽差大人一齊進京拜見什麼國公爺與首輔大人,讓咱們緊著在三月前,將新政這三年短官府的銀錢的還瞭,可咱們就算湊,哪湊得出三年的銀子呢?”

三月前?可今日已是二月初十瞭。

難怪這姓姚的縣令無論如何都要將江舊同帶走,原來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晁清看著蘇晉,有些擔憂:“蘇榭,你想管此事?”

他沒告訴她,其實去年中這事一鬧出來,他就給京裡寫過信,誰知石沉大海。

蘇晉知道自己不宜管太多,可這翠微鎮上的鎮民,到底是受阿翁與她的牽連才下瞭翠微山,幾年苦日子熬過來,好不容易出瞭頭,竟然遇到這樣狼心狗肺的官府。

她是做過禦史,做過刑部尚書的人,眼中容不下這樣的砂子。

一旁的吳叟也勸:“蘇公子,咱們是信得過您,才與您說一說,並沒有請您幫忙的意思。再說您一個書生,能幫得上什麼呢?若惹急瞭姚縣令,牽連瞭您才是罪過。您是不知,姚縣令頂頭上那位,當真是京裡的大官,聽說就連咱們錦州府的府尹進京瞭,也隻有萬幸才能見上一面,惹不起的。”

覃照林問:“公子,咋說?”

蘇晉看他一臉“是在這兒揍人還是上京裡揍人去”的模樣,沉吟一番,坐下來:“讓我想個轍。”

朱南羨在梳香與雲熙的宅院外等瞭一整日都沒瞧見人,一直到日頭偏西,才見江玥兒帶著幾個江傢的下人找來。

“南公子,您怎麼在這兒?”江玥兒問,又道,“南公子,出事瞭。”

朱南羨沒答她頭一句話,隻問:“什麼事?”

江玥兒將今早的事端一五一十道來,然後說:“晁先生與那位蘇公子說會幫忙想法子,可這姚縣令已不是頭一回找阿爹麻煩瞭,玥兒實在有些擔心。”

她抬起頭,目色盈盈地看著朱南羨:“南公子,您能帶玥兒去縣衙見阿爹一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