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善足以治天下

好善足以治天下

【原文】

魯欲使樂正子1為政。孟子曰:「吾聞之,喜而不寐。」

公孫丑曰:「樂正於強乎?」

曰:「否。」

「有知慮乎?」

曰:「否。」

「多聞識乎?」

曰:「否。」

「然則奚為喜而不寐?」

曰:「其為人也好善2。」

「好善足乎?」

曰:「好善優於天下3,而況魯國平?夫苟好善,則四海之內皆將輕4千里而來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則人將曰:也也(6),予既(5)已知之矣。』也也之聲音顏色距(7)人於千里之外。士止於千里之外,則讒諂面諛(8)之人至矣。與讒謅面諛之人居,國欲治,可得乎?」

【註釋】

1樂正子:複姓樂正,名克。2好善:這裡特指喜歡聽取善言。3優於天下:優於治天下的意思。優,充足。4輕:易,容易,不以為難。5也也(yi):自滿的樣子。(6)既;盡,都。(7)距:同「拒」。(8)讒:說陷害人的壞話。餡:巴結,奉承。諛:討好逢迎。

【譯文】

魯國打算讓樂正子治理國政。孟子說:「我聽到這一消息,歡喜得睡不著覺。」

公孫丑問:「樂正子很有能力嗎?」

孟子說:「不。」

公孫丑問:「有智慧有遠見嗎?」

孟子說:「不。」

公孫丑問:「見多識廣嗎?」

孟子說:「不。」

公孫丑問:「那您為什麼高興得睡不著覺呢?」

孟子回答說:「他為人喜歡聽取善言。」

公孫丑問:「喜歡聽取善言就夠了嗎?」

孟子說:「喜歡聽取善言足以治理天下,何況治理魯國呢?假如喜歡聽取善言,四面八方的人從千里之外都會趕來把善言告訴他;假如不喜歡聽取善言,那別人就會摹仿他說:『呵呵,我都已經知道了/呵呵的聲音和臉色就會把別人拒絕於千里之外。士人在千里之外停止不來,那些進讒言的阿談奉承之人就會來到。與那些進讒言的阿波奉承之人住在一起,要想治理好國家,辦得到嗎?」

【讀解】

在孟子看來,治理好一個國家並不單靠執政者個人的能力、智慧和學識,而應當廣泛聽取和採納別人的意見,集思廣益。這樣,就會吸引天下的有識之士,治理國家,乃至於治理天下就會游刃有餘了。相反,如果自以為是,聽不進別人的意見,那真正的有識之士就會被拒之於千里之外,而奸邪的餡媚之徒就會乘虛而入。這樣一來,想治理好國家就是不可能的了。

這裡所說的「好善」主要指喜歡聽取善言。而問題則在於對這「善言」的理解上。什麼叫善言,善言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好話」,而是指對於治理國家有益的忠言。所謂「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忠言當然不都是「逆耳」的,正如良藥不一定都是苦口的一樣。但卻的確有那麼些忠言是「逆耳」的,甚至是非常不中聽的。在這種情況下,就看那聽取善言的人是真好善還是假好善了。真好善的人雍容大度,宰相肚裡能撐船,對於不那麼中聽的話也照樣能夠聽取,採納其合理的對於治國平天下有益的良方。假好善的人心裡就不那麼痛快,甚至會惱羞成怒,即便不當面發作,也會在下來以後找個碴兒把那進言的人給開銷掉。唐太宗李世民是歷史上著名的好皇帝,也是「好善」的典範之一,但他不也多次想殺掉那一再進「逆耳」之言的魏徽嗎?

由此看來,如果樂正於真是「好善」的人,那就的確非常不簡單。孟子一聽說他將執政於魯國就高興得睡不著覺,也就沒有什麼不可理解的了。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