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人間世:自欺欺人 被人欺

自欺欺人 被人欺

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

我們出來做事,假如做大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是“為人使”,聽人家指揮,聽命辦事,“易以偽”,還容易做假,還容易有辦法推得掉,還可以用手段。明朝末年有一個讀書人,叫什麼名字我忘記了,他講人生的境界,那真是說絕了:“世界上任何一個人,活了一輩子只做了三件事,不是自欺,就是欺人,再不然被別人欺。”你看世界上的人,能不能逃出這三件事,逃出了這三件事就跳出了三界外。你說我在山上隱居打坐,只要有青菜蘿蔔有吃的,什麼都不求,你以為對了?正在那裡自欺;或者像我們一樣坐在台上,又講《莊子》又講佛法,算不定就在欺人;再不然啦,上面兩樣都不幹,自己規規矩矩拿薪水吃飯,是被別人欺。換句話說,“為人使易以偽”就是自欺,欺人,被別人欺。

“為天使難以偽。”可是為天為道啊,沒有辦法做假。修道的人,自己對自己負責,不能自欺,也不能欺人,更不可以被人欺,即使是聖賢教主的話,也不能輕易附言,沒有求證到的,還要求證一番,究竟他是說對了還是沒有說對?就像宋儒說的話:“六經皆我巨注”,就是四書五經都是我的註解。一個真正學佛的人,三藏十二部,什麼顯宗密宗,不過是給我做註解而已。必須要自己求證到是真的,不然的話,你還是被人欺。

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無翼飛者也;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

孔子做個比喻:“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無翼飛者也;”你應該聽到過,有翅膀的東西會飛,你總從來沒有聽到過,不要翅膀而能飛吧。不要翅膀而能飛,這個就是密宗了。我們沒有翅膀,大家都知道,你不要稀奇噢。我們有一個不要翅膀的,在心裡頭經常飛。剛才引用袁克文的詩:“雲起魔崖夢欲騰”,我們有時候心裡的妄念想登天,飛得好厲害啊,這個就是沒有翅膀會飛的。所以夢中的富貴,夢中的空花,愛怎麼想就怎麼想,這是很可怕的。到了最高處的境界,“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孔子說:你聽到過能夠透過知識學問而知道道理,你總從來沒有聽到過,到達了一切無知才是大智能的成就吧。所以我們要注意啊,以無知而知,才是大知。孔子在這裡,完全是講內在修養的功夫。

《莊子》這一段,影響中國文化產生了兩個東西。第一是影響了道家的隱士思想。我經常說,中國文化裡頭,真正發生作用的是道家的隱士人物。三代以來,一直到秦漢唐宋元明清,沒有哪一個時代沒有這種人物。時代到了撥亂反正的時候,他們出來了,但是做完了就走了,隱姓埋名,歷史上也看不見。這一類道家的隱士人物,就是受“絕跡易,無行地難”的影響,真正做到了“無行地”。第二是影響了許多近於隱士之間的名士。歷代有許多的名士,譬如像宋代陸放翁這些人,還出來做了事,而真正的名士派,有學問有修養,始終不出來。官也不要做,一輩子玩玩,清淨一生,這一類人受道家老莊的影響最大。這是中國文化另一面,因為有這一面,才產生了中國民族文化自然超脫的一種特性。我們經常發現社會上很多人,乃至沒有職業,沒有階級,像顯明法師講經的時候,有幾位老先生來,我非常注意那些人,幾十年我始終看到他只穿那麼一件衣服,滿頭白髮,怪裡怪氣,你們覺得怪裡怪氣,他的眼睛好像沒有光彩,就是誰都沒有看到,誰也不在他眼裡的那個味道。所以我拚命給這些人拍馬屁,因為怕他看不起我。(一笑)。中國文化的這一面,這一類的人非常多,這是民族的特性,所以研究我們中華民族很難。中國古代社會有很壞的一面,也有很高的一面,有很多人“絕跡易,無行地難”,都做到了。

虛室生白

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

孔子這個老師教顏回啊,已經把全部都傳完了。這是大密宗,也是大禪宗。“瞻彼闋者,”看到那個圓滿清淨的地方。“瞻”,就像我們看東西一樣,遠遠地看到了,“闋”,就是那個圓圈,這是形容雲“虛室生白,”“虛室”不一定是講房間,指內心裡頭,“生白”,閉上眼睛身體裡面一片亮光,都在光明中,所謂自性的光明發現。往往有許多人夜裡在房間打坐,電燈也沒有開,什麼亮光都沒有,突然,張開眼睛發光了,房間裡什麼東西都看得清楚,這一類也是“虛室生白”,但是還不究竟,要內在到了自性發光,身體內部五臟六腑每一部份,自己都看得很清楚,等於白骨觀修到了家的人。“瞻彼闋者,虛室生白”,自性的光明發生,空靈到了極點,這個時候得了四個字:“吉祥止止。”造就是大止觀,大定。為什麼用兩個止呢?上面一個“止”是動詞,修止修定修到這裡,已經得止了。第二個“止”是名詞,真正得定了。“止止”才是定,還沒有談觀。所以修摩訶止觀的,學密、學禪、學道的注意,不到達這個境界妄念停止不了。“吉祥”就是大吉大利,而我們後來變成是“皇上吉祥”了。

夫且不止,是之謂坐馳。

我們大家打坐,內心沒有到達“止止”的境界,是坐在那裡開運動會,心裡頭在跑:“唉喲!這個念頭糟糕,我怎麼又想鈔票。”“某人欠我十塊錢,哎呀,想起來啦。”我們打坐坐禪,叫莊子來一看:嘿,你們坐在那裡,是心裡頭在開運動會啊,“是之為坐弛”。“坐弛”這個名詞是莊子提出來的。

《莊子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