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善盡美的追求

盡善盡美的追求

【原文】

子謂《韶》1:「盡美矣,又盡善2也。」謂《武》》3:「盡美矣,謂盡善也。」

【註釋】

1《韶》:舜時的樂曲名。2美、善:美指聲音,即藝術形式方面;善指思想內容方面。3《武》:周武王時的樂曲名。

【譯文】

孔子評論《韶》樂說:「聲音美極了,內容也好極了。」評論《武》樂說:「聲音美極了,內容卻不夠好。」

【讀解】

孔子在齊國聽到《韶》樂時「三月不知肉味」(《迷而》)如此沉醉,當然會認為它盡善盡美了。

但他為什麼會認為《武》樂內容不夠好呢?這是因為,舜的天子之位是禪讓而得,所以孔子認為他那個時代的代表性樂曲「盡美」又「盡善」,而周武王的天子之位是由討伐商紂得來的,儘管是正義的,但卻「未盡善」。

可見,孔子評論文藝作品是以政治標準為前提的,也就是說,政治標準第一,藝術標準第二。

撇開對藝術的評論而運用於生活於事業中,盡善盡美的標準是對於完美的追求,表現出嚴肅認真而執著的生活與工作態度。說起來,依然是一種古典主義的精神,在今天行色匆匆的現代人身上似乎不多見了。

《論語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