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69]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70]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71]

【註釋】

[69]這裡老子仍然老調重彈。需要注意的是「善言無瑕謫」。就是說不僅要表達自己的主要意思,而且不能產生歧義等等。總之,需要注意方法,甚至是技巧。莊子在「庖丁解牛」中說什麼這不是普通的技巧,而是「道」,只不過說明這種「道」的達到恰恰要通過所謂「技巧」——斯誠小道哉!

[70] 這使人聯想到馬克思的名言:「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

所謂「不棄」,這是從最高的層次、即「道」的層次說的;而實際上,在更進一步的場合,即實踐、或說「德」的層次上,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棄」就是「不棄」,「不棄」就是「棄」。真正的「不棄」不是追求什麼,而是等待。

[71]這一章的精華其實是這句話。「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為師而不貴,為資而不吝愛。這比「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就更加進一步了。這裡揭示了聖人與百姓之間的關係,即「師」與「資」的關係。從而也就說明了什麼是「以百姓為芻狗」了。雖然道理說得近乎「殘忍」,但比儒家的假仁假義要來得爽快——在蚊子和跳蚤之間,現代的聖人,魯迅先生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

但是還有必要理解,為什麼要「不貴其師」呢?按照世俗的理解,例如,儒家,「至聖先師」孔子是「貴不可及」的,對於真正的儒家弟子來說,遠比皇帝還要尊貴。所以這裡就涉及到老子獨特的政治方法觀念了。「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聖人的目的不僅是要讓百姓知道他的觀點。為了這個目的,只需要立書、授徒,就像孔子那樣就可以了。聖人的最終的目的在於將自己的觀點「物化」為民眾的不自覺的行動依據。這麼一來,方法立刻就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了。例如,聖人甚至強迫百姓接受自己所反對的觀點;當百姓通過現實理解到自己所信仰的原則是多麼荒謬的時候,他們就回自然而然地堅定的信仰那個聖人本來要讓他們接受的原則了。

總之,從事物的反面掌握事物,是《老子》的一貫原則。而且也的確有效。

【譯文】

善於行路的人不留下轍跡,善於說話的人沒有過失,善於計算的人不用籌碼,善於關閉的人不用門閂而關閉後卻使人不能開,善於束縛的人不用繩索卻使人不能解。因此,聖人經常善於救助人,而沒有被遺棄之人;經常善於拯救物,而沒有沒遺棄之物,轍叫做承襲「道」之明。所以,善人可作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善人的借鑒。如果不重視他的老師,不愛惜他的借鑒,即使有智慧,也會招致很大的迷惑,這是一種深妙的道理。

《老子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