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二章   阿難出事了!

第一卷 第二章   阿難出事了!(上:不同的版本)

《大佛頂首楞嚴經》原文:

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自迎如來。廣設珍羞無上妙味。兼復親延諸大菩薩。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佛敕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遊未還不遑僧次。既無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獨歸其日無供。實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無問淨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經彼城隍徐步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婬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婬席。婬躬撫摩將毀戒體。

又一次結夏安居完成,批評與自我批評結束後,祗園所在地的波斯匿王,要為其父親的忌日舉辦齋飯,邀請佛以及大菩薩前來王宮應齋。這個波斯匿王,與佛同月同日出生,出生的當天,王城中佈滿了細微的毫光,猶如明亮皎潔的月光,因此其父王給其起名為月光;有有人說,因為佛的德行猶如日光,此波斯匿王的德行也非常高尚,因此當名之為月光;另外因為其父王希望將來長成後能夠戰勝一切敵對,因此也稱之為勝軍。

這個波斯匿王,對佛也是非常誠敬,知道本次的結夏安居和僧自恣日剛剛結束,恰逢父王的忌日,因此在王宮中準備好了各種各樣的美味齋飯,邀請佛和大菩薩前來應齋;同時王城中的德高望重的居士們,也在各自的家裡,準備好齋飯,打算一同請佛的其他弟子前來應齋。

佛令上首弟子文殊菩薩來安排所有菩薩和阿羅漢等人的應齋事宜,佛作為法主,自然應當到王宮應王齋,而其他臣宰和居士們的齋飯,則應當有大菩薩和阿羅漢等分別應齋。只是因為佛的堂弟阿難,提前接受了別的齋主的邀請而去應齋了,不能及時趕回來,因此趕不上這次的應齋了。

阿難,意思是慶喜,釋迦牟尼佛之父淨飯王,因為悉達多王子出家一事,一直非常苦惱;當他聽人報告佛已經成道的時候,更加悲喜交集,心中的情感難以言說;恰好王弟斛飯王派人報告說,剛才生了一個王子,這才舉國歡慶,因此就給這個王子命名為慶喜,也就是阿難。這個阿難,長大之後和佛非常像,佛所具備的各種相好莊嚴,他差不多也都具備了。因此,在別人看來,這個阿難實在是一個非常英俊瀟灑的好青年。在佛五十五歲,也就是阿難二十五歲的時候,被佛度化出家,一直到佛八十歲涅槃,阿難整整在佛跟前承侍了二十五年。在釋迦牟尼佛的出家弟子中為多聞第一之人。

等到阿難從他所應齋的地方趕回來,大家都已經應齋去了,而且祗園裡也沒有齋飯,阿難就只好按照佛制,托缽乞食了。

這個時候,也是阿難的劫難到了,身邊沒有一個資深的比丘陪伴,也沒有親教師指導,獨獨一個人入城乞食,阿難本身的長相就非常英俊瀟灑、人見人愛,再加上阿難托缽乞食的時候,把佛所教導的威儀發揮的淋漓盡致,因此就有了被女子糾纏的基本因了。有了因,緣是什麼呢?阿難自己的緣,就是他一直多聞,聽佛講過各種法門,但是卻法是法,自己是自己,從來沒有用正法的道理指導過自己,只希望自己是佛的堂弟,佛已經成佛了,那麼在佛的提攜下,自己也應當不費吹灰之力地就能成道證果(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嘛!),因此也就從來沒有真正地明白過世間的道理,也沒有出世間的定力。

這就有點兒像現在學佛的有些人,一心尋找有神通的大家所傳聞讚歎的成就者,而且找到之後,那真的是非常恭敬,師傅說東,那就是東,師傅說西,那一定是西,一心指望著能夠在師傅的加持下輕鬆成就。可是這些人卻從來不明白真正的誠敬師傅的方法,並不是這樣,而是如法思維修行,以法供養師傅,以法和上師相應,和本心相應,和智慧相應。

阿難就是本著“一切有佛呢”的心態,給自己奠定了遭受尷尬的基礎。所以,當他在下面遇到外部的女性的緣,尤其是有著五百年夫妻情份的緣的時候,什麼經文咒語都不起作用,差點兒一敗塗地。

這個阿難,在沿街乞食的時候,還是能夠按照佛的教導約束自己的,把自己的僧服整理的妥妥帖帖,因為佛的要求是比丘一天最多只能到七戶人家去乞食,如果這七家過了,也沒有乞到任何食物的話,這一天就只能餓肚子了。因此在阿難的心中,還祈求著千萬要在最後一家之前能夠乞到食,否則佛連同所有的菩薩羅漢甚至初發心的出家人都去吃好的去了,我卻餓了肚子。

而且按照佛的要求,在乞食的過程中,不能對前去乞食的人家有所揀擇,應當本著平等之心而乞食,不論這家人是名門望族,還是屠夫奴僕。為什麼這樣要求呢?因為曾經有迦葉尊者,因為上祖是仙人,身帶極大光明,以至燈光都看不到了,因此號稱飲光氏。迦葉尊者在釋迦牟尼佛的出家弟子中是頭陀行第一之人。當迦葉尊者在乞食的時候,為了給現在貧窮的人家增添福根,因此就專門到貧窮的人家去乞食;而上文中所提到的須菩提,則是考慮到不讓現在富裕的人家福報變差,因此就專門挑選富裕的人家乞食,對於這兩個對乞食的人家有所揀擇的尊者,大居士維摩詰都劈頭蓋臉教訓了一頓,批評他們心不平等,才有貧富的區別,而學佛,就是要解決有所對的二元相對的種種概念,只有徹底沒有了二元對立,才能夠談得上智慧。對於維摩詰的批評,迦葉尊者和須菩提無法應對,也只有文殊菩薩能夠應對維摩詰的智慧,因此在《維摩詰經》中,那麼多佛的弟子,也只有文殊菩薩能夠代表佛去探望生病的維摩詰大居士。經過維摩詰教訓迦葉和須菩提之後,所有的乞食,就不能挑挑揀揀了,只能沿路經過不論貧富的七戶人家中去乞食。

當阿難威儀嚴整地沿路乞食的時候,他的外緣終於現前了,他經過了一戶人家。這家有母女二人。母親,在當時的種姓制度中,是一個卑賤種姓,所以稱作摩登伽,而這個女兒就稱作摩登伽女。該女子看到阿難莊嚴安詳沿街乞食,人長得有圓滿俊秀,一下子就喜歡上了。就央求母親用大梵天的咒術迷惑阿難,讓阿難和她成為夫妻。

阿難在摩登伽用大梵天咒術的迷惑之下,立馬就不知道東南西北了,也是往昔的業力成熟的緣故,就走進了摩登伽女家中。摩登伽女歡喜莫名,眼睛看著,心裡笑著,手上也沒停了摸摸抓抓,眼看著就要進入正題了。

關於這個摩登伽女在母親的幻咒作用下,準備佔有阿難的過程,在《大藏經》中,除了這本《楞嚴經》的這個說法外,還有著幾種不同的說法,把另外的幾種說法加以整理的話,發現其過程描述得非常詳細,好像紀錄片一樣,個人感覺比較喜歡,就在這裡插播一下。

這個女子的母親,是一個給王城打掃衛生的環衛工人,在當時的種姓制度中,卻屬於卑賤種姓。可是這並不妨礙她信仰大梵天,一直在誦持著大梵天的咒語。

有一天,阿難在跟隨大眾入王城乞食之後,沿著一個水邊準備回到祗園的時候,感覺有些口渴,就向旁邊的一個女子討些水喝。這女子就是摩登伽女,她告訴阿難說:“我是一個地位卑賤的人,不能提供水給您。”阿難說:“我是一個出家人,對這些貧富貴賤心無分別,你就放心給我水喝吧。”就這樣,阿難喝了水之後就回到祗園了。

可是好奇心真是能殺死貓啊!這個女子,頭一次見到還有人不分種姓,對自己這個卑賤種姓女子也沒有歧視,況且小伙子人長得還是那麼帥。就尾隨在阿難的後面,看清楚阿難進入了祗園。就回來給母親說:“媽媽,我看上了一個小伙子,一定要嫁給他。你懂得咒術,一定要幫我。”她母親就問是哪家的小伙子,摩登伽女回答說是進入到祗園裡去的一個僧人,名字叫做阿難。她母親聽了,就告訴女兒說:“有兩種人,我的咒術是不可能起到作用的,一個就是已經斷除了慾念的人,另外就是死人。聽說祗園中的佛和他的弟子們都是沒有了慾念的人,恐怕我也沒有辦法。況且波斯匿王一直對佛很虔誠,如果讓他聽說了我用咒術迷惑他的弟子的話,恐怕我們全家甚至整個種姓,都會被殘殺也不一定。”摩登伽女因為心中慾望難忍,就躺在地上,撒潑打滾,一定要母親幫他把阿難迷惑過來,而且說今生除了阿難,誰也不嫁。她母親就只有這一個女兒相依為命,不忍見到女兒這麼痛苦,就答應想辦法。

第二天,摩登伽女的母親出面,請阿難到自己家裡應齋,阿難不疑有詐,況且佛制之中,原也是允許比丘到信眾家裡應齋的,就跟著到了人家家裡。到了摩登伽女的家中,阿難才知道原來這是個鴻門宴。

摩登伽女的母親對阿難說:“我女兒一定要嫁給你做妻子。”阿難說:“我持著佛所制定的戒律呢,不能有妻子。”摩登伽女的母親說:“那我的女兒如果不能嫁給你的話,她就要自殺,你總不能見死不救吧?”阿難回答說:“這個我也沒有辦法,我總要聽佛的,不能和女子做交媾之事。”從這個問答我們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阿難是因為他已經出家,受了不婬的戒律,因此堅決不做婬事,可是他並不能說出更多的道理讓摩登伽女和她母親信服。

在雙方都不能說服對方的情況之下,我的地盤聽我的!摩登伽女的母親就把阿難利用大梵天咒語困在家裡。該咒術的過程是這樣的:摩登伽女的母親沐浴之後,身穿白色衣服,用雪山白牛之牛糞仔細塗抹了地面,然後到處扎上五彩絲線,並且準備好四碗水、四碗血、四碗各種香水、四碗餅漿、四把刀、四隻牛角、四支箭、八盞燈、四幅死人骷髏,以花鋪滿地面,燃香,圍繞三圈之後,燃起大火,面朝東方跪下,念誦咒語後,即請或天或魔或乾達婆或火神或地神,只要你聽見了我的咒語,享用了我的奉獻,就要讓阿難聽我號令。

阿難在這個咒術的作用下,根本無法從人家家裡脫身,只要想走,就好像走入火坑一樣。一直等到傍晚,摩登伽女的母親已經讓女兒在家中張燈結綵,鮮花鋪地,準備好了新的被褥,即將和阿難完成夫妻之事。到了這個關鍵的時候,阿難終於有了一絲明白,哀歎:“想我一個隨佛出家的僧人,一個大家尊敬的比丘,今天竟然要這樣地犯戒了啊!佛啊!快點救救我吧!”

阿難的祈請,被佛的神念所感知,佛就念誦了一個能夠解除所有眾生的恐懼和怖畏的咒語,並且說:“持戒可以解除所有眾生的煩惱酷熱,持戒可以消除所有的無明愚癡,持戒可以讓眾人歡喜讚歎。假如我已經嚴持戒律,那麼我的侍者就應當可以回來。”

在佛的這個神咒的作用下,摩登伽女母親所發出的大梵天咒術的作用就消失了,阿難終於找到了這個機會,從摩登伽女家中急忙衝了出來,趕緊回到了祗園。佛教授阿難一個新的咒語,說:“這個咒語是過去六佛都說過的咒語,凡是念誦者,都能夠免除一切災禍,可以不受任何魔障侵擾,就連大梵天、天王帝釋、四大天王,也都要恭敬持誦此咒。可是唯一有一樣,定業不可改。”其實,佛這麼說的意思就是,阿難你還有定業難逃啊,還不加緊實修!可是阿難不這麼想,他認為,這次佛用神通把我救了回來,又傳給我這個神咒,那我不就沒有任何擔心的了。

摩登伽女發現阿難跑了,就告訴了母親,她母親說:“這一定是佛用他的神力,破壞了我的咒術,佛的神力,實在是我無法比擬的,我也沒有辦法了。”摩登伽女還不死心,心想:“咒術起不了作用,那我就用我的美貌打動他。反正他每天都要進城乞食。”

第二天,摩登伽女早早地起來,把自己用最好的服飾打扮得花枝招展,專門來到城門口,就等著阿難進城乞食。果然,阿難以為有所依仗,還是像往常一樣地來到城中準備乞食,在城門口,兩個人相遇了。阿難認為自己有新的神咒護持,毫不在意,進城準備沿街乞食;而摩登伽女,則歡喜異常,笑容可掬地跟著阿難進城,一會兒看看阿難的臉,一會兒看看阿難的腳,不停的打量,越看越歡喜,感覺這個小伙子真是個可人兒。阿難這下子可沒有辦法了,擺脫不了,又不能喝斥,還要維持威儀,這還怎麼乞食啊!阿難被整得又尷尬,又狼狽,沒有辦法,只好轉身返回祗園,緊閉園門。摩登伽女也尾隨而至,守在祗園門口。等了很長的時間,看阿難這次真的是鐵定了心不出來了,就傷心的哭泣著回家去了。

阿難看到摩登伽女回去了,終於鬆了一口氣,趕緊跑到佛跟前,向佛報告說:“那個女的今天又一直跟著我,我連乞食都沒辦法進行了。請您想想辦法吧。”佛心想:“我都已經暗示你這是定業,躲都躲不過去,況且你也沒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要是但憑你自己的力量,那還不還俗了。看來還得我幫幫你啊!”就安慰阿難說:“你別擔心,我來幫你解決這個問題,但是你以後還是要加緊修行,不要以為有我庇護,就放鬆了。你去把那個女子請過來。”

阿難就趕緊奔出園門,把摩登伽女追了回來。摩登伽女以為阿難是要答應這門親事了,也就很高興得跟著阿難一齊來到佛的跟前。

佛問摩登伽女:“你為什麼一直跟著阿難?”摩登伽女回答說:“我看阿難英俊瀟灑,況且他是出家人,沒有婚配;而我也一直沒有嫁人。就希望能夠和阿難結成夫妻。”佛接著問:“婚配之事,需要父母首肯,你的父母同意嗎?”摩登伽女回答說:“我的家長都聽我的,如果不聽我的,我就撒潑打滾,她也就會同意的。”當然後面這句話,摩登伽女只是在心中這樣想而已,是不會告訴佛的。佛就說:“那還是得請你的父母親過來,我要當面問清楚。”摩登伽女心想,這下子和阿難的婚事應該差不多了,我的母親一定是聽我的;現在聽佛的口氣,好像也沒有反對。就很高興地回家請母親來到祗園見佛。

摩登伽女的母親在給我頂禮之後,佛問到:“你真的是要把女兒嫁給阿難嗎?”其母親回答說:“就像佛所說的那樣,我是希望能把女兒嫁給阿難做妻子。”佛說:“那好,就請你回家,你的女兒就留在這裡,因為阿難就住在這裡。”摩登伽女的母親就返回了自己的家裡。

正當摩登伽女看著阿難,滿心喜悅,想著終於可以實現自己的願望了的時候,佛問摩登伽女:“阿難是一個出家比丘,如果你要和她結為夫妻,首先就要和她一樣的剃髮出家,你可願意?”摩登伽女心想:“只要能和阿難在一起,剃髮出家算得了什麼呢?!”佛說:“你還是回家和母親商量一下在決定吧。”

摩登伽女的母親聽說佛竟然要自己的女兒出家,大怒,說:“王城中有那麼多的名門望族,又那麼多的好小伙,又是我的咒術所能夠控制的。為什麼你死活一定要這個我根本沒辦法控制的阿難呢?!”摩登伽女堅決地說:“我此生非阿難不嫁,不管付出什麼代價!如果母親你真是愛我的話,就請不要阻攔我出家。”其母親怒罵道:“你這個忤逆的孩子!真是丟臉!”可是摩登伽女依然非常堅決,其母親也沒有辦法,只能依了她。

摩登伽女回到了佛跟前,告訴佛所有的要求,母親都答應了,出家沒問題。隨著佛的一個偈句,摩登伽女頭髮自然脫落,袈裟自然著身,成為了一個出家人。心想:接下來是不是要準備婚禮了呢?穿著袈裟舉行婚禮,這可真是獨樹一幟啊!

可是,接下來佛所說的話,令整個事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佛問摩登伽女:“你愛阿難,都愛他的什麼呢?”摩登伽女彷彿眼睛都能放射出星星一樣地,看著阿難,深情地說:“我愛阿難,愛他像蓮花一樣的眼睛,愛他挺拔的鼻子,愛他溫潤的嘴唇,愛他好看的耳朵,愛他柔和迷人的聲音,愛他飄灑的行走姿態,我愛他的全部。”佛說:“哎呀!我看他的眼睛,還有眼屎沒有洗乾淨;我看他的鼻子,還有粘稠的鼻涕;我看他的嘴巴,還有骯髒的唾液;我看他的耳朵裡,全都是耳屎;身體裡面,也全都是臭不可聞的糞尿和不淨的黃水。男人和女人,只要有夫妻之事,就會有腥臭的分泌物產生;有了這些分泌物,就會生育孩子;有了孩子,就會有養育之苦,和死亡分離之苦,這樣的身體,又有什麼值得貪愛的呢?!”當然,佛除了講述這些不淨觀之外,還講了慾望的過失、持戒生天的享樂、苦集滅道等聖諦。也是摩登伽女善緣成熟,竟然隨著佛的開示,而不斷地深入思悟了進去,終於得以心開意解,直證四果阿羅漢果位。斷除了一切的煩惱,當然也就不會想著去糾纏阿難了。阿難也終於擺脫了這個尷尬,但是人家摩登伽女當著他的面,證了阿羅漢果,自己還是原地踏步,這可真是新的尷尬啊!

上述的這個版本,個人感覺比較符合當時的情形,但是本著《楞嚴經》的說法,也能夠自成體系,並且道出了整個佛教的大秘密,因此就讓我們還是會按照《楞嚴經》的版本繼續下去。

原文中有“將毀戒體”這樣的說法,那是什麼意思呢?

《楞嚴經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