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三章   阿難出事了!

第一卷 第三章   阿難出事了!(下:婬戒的來歷)

在佛教逐漸成熟的傳統中,出家人在出家的時候,就要領受各種戒律,不但男女出家人的戒律不一樣,剛出家的沙彌和正式的比丘所受的戒律,也有較大的差別。但是不論如何,只要在佛前受了戒,就相當於在身體中新生了一個純潔的新的自己,這個新的自己,需要很好的守護,如果戒律守持的好,這個新的自己就會成長得更加圓滿;反之,如果不遵守戒律,就會對這個新的自己造成傷害。因為這個新的自己是在領受戒律之後產生,能夠說明戒律的嚴淨程度,因此被稱為戒體。但是,這只是一個方便理解的說法而已,我們根本不可能找到一個有形有相,可以捉摸的戒體,只是一個用來說明問題的名詞而已。一切都要靠領受戒律的這個個體來自覺維護。

那麼,這個“將毀戒體”,實際上就是說,阿難就要犯戒了,雖然是被摩登伽女用強制的手段強迫的。

那這個戒律又是怎麼回事情呢?守戒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我們先來講講戒律出現的因緣,因為本《楞嚴經》是以阿難的婬戒將破為起因,因此我們就集中講講婬戒的制定過程。

在佛成道後,不斷度化眾生的十二年裡,整個跟隨佛學法的所有人,從來都沒有出現過一個不好的事情,所有人都能自覺地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全部都放在思悟佛所講的正法上面,也都能在行住坐臥一切時候,自然維持個人的威儀。這就令佛所率領的這個出家修行人的團體,得到了各方面的讚揚。而那個時候,所謂的佛要求所有僧侶一定要遵守的戒律,只是簡單的幾句話: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護身語意,護一切眾,善護其身,是諸佛教。這也可以被稱作是最簡單的別解脫戒律。雖然這幾句話並沒有非常詳細地說明,什麼樣的動作、言語、思想是好的,什麼樣的動作、言語、思想是不好的,但是恰好因為沒有事無鉅細的明確,才能夠令這些出家人做的更加到位和徹底。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一個團體,剛開始成立的時候,在人員相對比較少的時候,不用強調,大家也都能貫徹最初的團體思想,而到後來,事情多了,人也多了,必然就會出現懈怠和混亂,就必然要出現規矩。同樣的,一個國家,在經過先烈們的浴血奮戰,剛剛成立的時候,不用號召,人人都能夠非常主動地毫不藏私地貢獻自己所有的聰明才智,乃至生命;逐漸太平日子過久之後,就一定會出現貪官污吏,各種不法案件,法律也層出不窮,司法解釋則幾乎在每一個案件中都有新的補充。

佛教的僧團,到了佛成道後的第十三年的時候,也終於出現了變化,被佛稱為出了皰瘡,生病了!

有一個人,名叫蘇陣那,家裡非常富有,各種金銀珍寶綾羅綢緞稻米牲畜不可計數,堆積如山,甚至有人說他的財富,都可以和主宰世間財富的四大天王之首的毗沙門天王(也就是財寶天王藏巴拉)相媲美。蘇陣那在成年之後,娶了自己同村的一戶人家的女兒為妻,夫妻二人非常恩愛。

後來,蘇陣那逐漸對佛的教法產生了信心,也慢慢地在家中減少了不善的各種行為、言語、思想,甚至斷除了。終於有一天,他決心成為一個真正的比丘,就剃除鬚髮,身著袈裟,受持了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三皈依,也領受了斷惡行善的戒律。

在出家的初期,蘇陣那還是在家裡住著,可是後來他認為自己應該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自己也沒有證悟,這麼樣一隻住在自己家裡並不太好,就決心真正的和那些比丘一樣,托缽乞食,遊方行腳。

可是蘇陣那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恰逢當地收成不好,是個饑饉之年,每戶人家自己都吃不飽肚子,哪裡還有更多的食物提供給遊方僧呢!蘇陣那到處周遊了一段時間之後,感覺這樣下去實在不行,我們家和我們村,基本上都還比較富裕,我不如回去勸告家人和村民,一起給遊方僧提供齋飯,每月的初一十五等讓這些修行人都能夠吃的上飽飯。當然了,個人認為,蘇陣那心中必定也想著自己也餓不著肚子了。

當蘇陣那逐漸回轉,走到自己村子邊的時候,先沒有直接回到自己家中,而是在村邊人家比較少的地方,尋找了一個小屋,自己就住在這個小屋中。然後天天到村子的其他人家,去勸說大家給遊方僧提供齋飯,也托人轉告周圍的遊方僧,到這個村子來應齋,解決了不少僧人挨餓的窘況。蘇陣那自己,則平時都在小屋中修行,飲食的時候,則是輪番到村子中沿門乞食。

終於有一天,蘇陣那乞食到了自己家門口,可是因為自己這個家中的長子捨家而去,因此整個家人對出家人沒有什麼好感,一個新來的僕人遠遠地看見遊方僧人到來,就躲開了。蘇陣那看到這種情況,知道自己不會有所得,就打算到下一戶人家去乞食。

這個時候,家裡的老僕人看到這個遊方僧人好像是自己主人家的公子,就急忙去找蘇陣那的母親報告,說:“老夫人,我好像看見公子回到了村子裡。他還在我們家門口乞食,但是沒有人給他,他就走了。”蘇陣那的母親,聽到之後,就想:“兒子回來了?該不會是想我們了吧?或者是他嬌生慣養地受不了修行的苦,想還俗了?或者是有別的出家人欺侮他了?”就讓老僕人打探蘇陣那的落腳之處。

第二天,蘇陣那的母親來到了小屋,問了上述的問題,並且說:“兒啊!我們家的財物,連同你結婚時獲得的禮品,你也都知道,那實在是多的不得了!如果堆起來的話,兩邊的人都相互看不見的。還有,你父親做官也不斷有更多的財物帶回了家裡。這些,都是你的。你如果回來的話,你愛怎麼辦都成。”可是蘇陣那回答說:“我並不是想念你們才回來的,也不是不想修行,也不是想還俗,更不是受別人欺侮。我只是想讓大家多多給僧人供齋,積累些福報而已。”蘇陣那的母親,聽到了兒子的回答,心中自然不痛快,但是也不能強行帶他回家愛,就只好自己先回家,想著:“一定要有個辦法把這個兒子弄回家。”

等蘇陣那的母親回到家之後,把兒媳婦叫了過來,說:“媳婦啊,等你下一次的月事乾淨的時候,記得一定要告訴我。”蘇陣那的妻子也知道了丈夫回了村子但並不回家的事情,知道婆婆必定有辦法讓丈夫回來,就很高興的同意了。

等到有一天,媳婦過來報告婆婆說:“月事已經乾淨了。”婆婆就讓小姑子和僕人等,幫助媳婦盛裝打扮起來,標準就是蘇陣那在家裡的時候最喜歡的樣子。等到一切就緒,媳婦又像新娘子一樣地漂亮之後,婆婆就帶著媳婦一起坐著車子,來到了蘇陣那的小屋。

這個時候,蘇陣那正在小屋周圍散步經行,看到母親和妻子過來了,心想:“她們倆人來幹什麼呢?是來讓我回家嗎?我是不會回去的。”打過招呼之後,蘇陣那的母親說:“我知道你鐵了心要做出家人了,我也不勸你還俗。只是,如果我們家沒有子孫的話,等我們都老死了,所有的財物必定會被官家充公。所以,我別的不要求你什麼,只要你能給我們家留下種子就好了。”蘇陣那聽了母親的話,心中還是有些不踏實:“我終究是出家僧人了,好像我看到的那些出家人,沒有一個行夫妻之事的。可是我感覺今天的這個媳婦,比新婚的時候更加漂亮。”就問母親:“這樣子合適嗎?”母親心中偷笑著,回答說:“於情於理於法,你都應該給我們家留下種子。”畢竟蘇陣那只是簡單知道斷惡行善,並不瞭解婬欲的負面,況且年輕人,久別之後再見佳人,心中已經難以把持,更何況母親非常肯定地從理法方面,給他吃了定心丸。蘇陣那就牽著妻子的手,進入了小屋,如同沒有出家前一樣地行了夫妻之事,不一而足。

誰成想,這幾次的歡會,真的令蘇陣那的妻子懷孕了,並且還是從妙勝天投胎而來的最後身的大智慧者,此子成人之後出家修行,即生成就大阿羅漢果位,廣為人天讚歎。放下不提。

蘇陣那經過此次事情之後,就又逐漸轉回佛前聽法。有一天,恰逢釋迦牟尼佛開講貪嗔癡的過失,講到只要遠離貪嗔癡,必定可以開發智慧,最終證悟解脫。蘇陣那在眾僧之中聽到這樣的法語,回想到自己已經出家,但是又和妻子發生了關係,這是不是自己的貪慾呢?自己還能夠得到智慧,得到解脫嗎?心中非常苦惱,表情也就愁容滿面,回到了自己的房間。

平時每次聽完佛的開示之後,就有僧人到其他僧人的房間中去共同探討佛理。這天來到蘇陣那房間的僧人,看到蘇陣那懊喪難過的樣子,就問說:“平時你都是開開心心的,怎麼今天悶悶不樂?是身體不舒服嗎?還是有其他的事情?”蘇陣那就回答說:“我並不是生病,而是心中感覺很苦惱啊!”說著,就把自己所發生的事情和自己的擔心告訴了這位僧人。

這個僧人非常了得,他也沒有假意開慰蘇陣那,也沒有對他表示看不起,只是讓他好好休息,就告辭離去。這個僧人把蘇陣那的情況報告給了釋迦牟尼佛,佛就把所有的弟子集中到一起進行開示。

釋迦牟尼佛,做事的方式,有點兒類似無為而治的意思,他雖然能夠通曉一切人情世故,也通曉所有的修證方法和次第,但是為了不引起弟子們的不理解,從來都不會做超前的安排,而是根據每一件事情的發展,隨緣說法。本次蘇振那的事情,正好是佛制定婬戒的條件成熟了。

佛經過蘇陣那親口承認事情屬實之後,對所有的弟子們說:“蘇陣那做出了這種不清淨的行為,是不符合‘遠離貪嗔癡,開智得解脫’的,是出家僧人所不應作的,是不清淨的。”釋迦牟尼佛隨之就講述了很多有關婬欲的過失,斥責了蘇陣那之後,對大眾宣告說:“今天的這個事情,恰好說明僧團的行為守則需要更加詳細的規則,制定更加詳細的規則,會有十種好處:一是能夠更好的管理僧團,二是能夠令僧團更加祥和,三是能夠令僧人願意繼續出家為僧,四是能夠杜絕破戒行為,五是能夠令有此類思想的人得到安定,六是能夠令不信佛法的人信仰佛法,七是能夠令已經信仰佛法的人更加誠信,八是能夠斷除現在的煩惱,九是能夠斷除未來的煩惱,十是能夠讓清淨的出家修行更加長久存在,利益廣大的人間和天上的眾生。”接著就說出了一條規矩:“凡是出家僧人,只要是做出了兩兩交合之事的,就屬於重罪,應當被摒出僧團。”

以上就是婬戒最初的設立因緣,當然,這並不是完整的婬戒,完整的婬戒,也是在不斷有僧人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性地解釋自己所理解的婬戒,然後作出人與獼猴、個人自慰、出精不出精、有沒有隔著衣物行婬、身體的不同孔竅內外行婬等等不同的不清淨行為,而後逐漸被佛完善的。當然根據情節的不同,主動還是強迫,有沒有樂的享受等,分成了輕重不同的破戒之罪。其他的殺生、偷盜等罪,也是在類似的各種因緣下逐漸建立和完善起來的。

我們所應關注的是,佛制定婬戒(也包括其他戒律)的最基本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讓這些人因此而成佛嗎?從上面我們所看到佛說的十種好處中,可以非常清晰的理解到,婬戒不破,最大的好處一方面是僧團的清淨和穩定,另外一方面則是不被別人或者別的出家團體所譏笑,一旦僧團破裂,或者僧團被別人抓住把柄嘲笑了,那損失就是整個佛教的存亡。至於個人是否守了婬戒,就一定能開智慧得解脫,我看還差的很遠。

而且,守戒所帶來的好處,在大藏經中也有很清晰地描述。根據《佛說出家功德經》中所說的,一個王子,一直貪戀眾女陪伴日日享樂,因為佛讓阿難告訴他七日後必死的預言,該王子就打定主意,再瘋狂六天,最後一天在佛跟前出家受戒。佛也答應了,因為該王子在最後的一日一夜中,非常清淨地守持了戒律,第七天他死亡之後,在阿難的請問之下,佛說了該王子的投生去向:“這個王子,因為命終前的最後一天出家,並且能夠在一日一夜中嚴格守持戒律,因此在他死後,已經轉生到四天王天,成為北方毗沙門天王九十九名王子之一,在五百年的壽命中,隨意享受天王之子的享樂,眾多綵女陪伴;之後則上升到三十三天,成為天帝釋的兒子,在一千年的壽命中,享受比四天王天還要悅意的享樂,眾多天女圍繞周圍;之後則上升到夜摩天,成為夜摩天王子,在兩千年的壽命中,恣意享受天上的色聲香味觸,無邊的快樂;之後則轉生為兜率天王子,在四千年的壽命中,隨意享用此天更加增上的妙欲,此天天人互相目視即可滿足欲樂,在享用心滿意足之餘,因為彌勒菩薩在兜率內院宣講佛法,因此能夠談法論道,增長智慧;之後則轉生為化樂天王子,享受八千年的增上欲樂;再之後則轉生為欲界天最高層次的他化自在天王子,此天的種種享樂種種妙欲,比起前面的五層天來說,則是最為殊勝的,此王子可以在此天中,恣意享樂一萬六千歲。命終之後,則又轉生到四天王天,如此上上下下往來七次,享盡了天人之福;而且,因為他能夠在一日一夜的時間內,嚴格持戒,因此他在二十劫的時間內,一直不會轉生到地獄、餓鬼、畜牲這三種惡趣,一直在天道和人道這些善道輪轉;直到最後一生,轉生到人間富裕祥和的家中,先是隨意享用人間的各種財富和享樂,到中年之後,才對這樣的生活產生厭倦,生起向道之心,然後為了擺脫生老病死之痛苦,剃髮出家,精進修行,時常能夠具足行住坐臥的威儀,能夠保持正法正念,最終因為徹底明白了構成身體的五蘊本來就是苦空無我的真諦,明白一切都是因緣匯聚而有,因緣失散而無的因緣法,而成就了緣覺羅漢,或者稱作辟支佛,證得了成就的果位。”

也就是說,通過持戒,可以得到未來生人天的增上福報,這是最主要的也是最直接的好處。雖然最終也可以在真正的佛法上證得成就果位,但是比起來直接思悟正法究竟智慧所得到的利益,還是差的很多了,至少是慢了很多。

因此說,持戒,如果不明白真正的智慧的話,永遠只是在輪迴中飄轉,只是享樂的時間稍微多一些而已;而如果能夠在具備了正確認識心地智慧的情況下持戒,那就可以在十六生、七生、甚至一生之中,證得比羅漢果更加徹底更加究竟的圓滿佛果。

歸根結底,學佛,還是要學智慧的,也是要用智慧去學的,就像佛在這個事情發生後,對阿難所採取的教育方式一樣,這才是真正的開智慧的法門。

這個時候的阿難,顯然不明白自己所領受的戒律的真實意義,並且自己也沒有智慧解決目前所面臨的困境,被摩登伽女左右,即將違犯婬戒,按照佛制,犯了的話,可是要被摒出僧團的!這可怎麼辦呢?佛啊!快救我吧!

《楞嚴經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