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第十二章  五陰本虛妄

第二卷 第十二章  五陰本虛妄

《大佛頂首楞嚴經》原文:

阿難雲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唯一精虛迥無所有。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於虛空別見狂花。復有一切狂亂非相。色陰當知亦復如是。阿難是諸狂花。非從空來非從目出。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從空來還從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虛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花相起滅。如阿難體不容阿難。若目出者既從目出還從目入。即此花性從目出故當合有見。若有見者去既花空旋合見眼。若無見者出既翳空旋當翳眼。又見花時目應無翳。雲何晴空號清明眼。是故當知色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調適。忽如忘生性無違順。其人無故以二手掌於空相摩。於二手中妄生澀滑冷熱諸相。受陰當知亦復如是。阿難是諸幻觸。不從空來不從掌出。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能觸掌何不觸身。不應虛空選擇來觸。若從掌出應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則掌知離即觸入。臂腕骨髓應亦覺知入時蹤跡。必有覺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來。何待合知要名為觸。是故當知受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談說醋梅口中水出。思踏懸崖足心酸澀。想陰當知亦復如是。阿難如是醋說。不從梅生非從口入。如是阿難若梅生者。梅合自談何待人說。若從口入自合口聞何須待耳。若獨耳聞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踏懸崖與說相類。是故當知想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暴流波浪。相續前際後際不相逾越。行陰當知亦復如是。阿難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離空水。如是阿難若因空生。則諸十方無盡虛空成無盡流。世界自然俱受淪溺。若因水有。則此暴流性應非水。有所有相今應現在。若即水性則澄清時應非水體。若離空水。空非有外水外無流。是故當知行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取頻伽瓶。塞其兩孔滿中擎空。千里遠行用餉他國。識陰當知亦復如是。阿難如是虛空。非彼方來非此方入。如是阿難若彼方來。則本瓶中既貯空去。於本瓶地應少虛空。若此方入開孔倒瓶應見空出是故當知識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佛開始解釋說:“阿難,為什麼我說五陰是虛妄的,五陰只是本來如來藏、佛性、玄妙究竟真性的虛幻表象而已?阿難,我給你打個比方來說吧:有一個人,他的眼睛非常好,並沒有我們之前所說的眼病,他靜靜地一直在看著無雲的晴空,這個晴空,除了一片光明的深邃的湛藍之外,什麼都沒有,也沒有鳥跡,更沒有野鴨子,這個人不知道為什麼,眼睛竟然一眨也不眨,一直這麼直愣愣地看著虛空。”

講到這裡,在我的心中不由得想起了過去曾經看到的一個佛門氣功大師,出家人,這個大師最特殊的地方,就是他能夠在很長的時間裡一直盯著空中明亮的太陽看,別人問他的秘訣是什麼?大師回答說:“因為我能夠從太陽當中,汲取最純淨的能量來淨化我的眼睛,乃至我的整個身心。”這個答案在當時的時候,顯得非常神奇和玄妙,以至於在相關的雜誌和報道中可以經常見到這個高僧大師的事情。

後來,我在沒有任何秘密口訣的情況下,也起了看太陽的心,剛開始眼睛有些難受,但是很快等眼睛中的視網膜細胞的能力適應後,我也可以長時間地看太陽了,只不過並沒有因此而改善身心,就連眼睛也都在離開了太陽的位置之後,一直會在眼睛的前方看到一個太陽形狀的斑點,後來在學習了《視覺生理》之後,才知道那樣看太陽,對視網膜細胞的視黃醇和視黃醛的存貯量和轉化能力是一個很大的傷害。

這個人也一直在看太陽,啊,不是,他是在看虛空。

佛接著說:“當這個人一直直愣愣地盯著虛空看的時候,終於眼睛累了,長時間的瞪著眼睛,令他很疲勞,結果他就在本來什麼都沒有的虛空之中,看到了各種各樣的圖案和花色,以及很多難以用言語描述的幻相。”

這是必然的,當一個人在常時間睜著眼睛的時候,角膜因為沒有經過眨眼睛所帶來的眼淚去滋潤,角膜表面的細胞就會變得乾燥,變得不透亮,甚至嚴重下去還會出現更嚴重的傷害。在這樣的情況下,外來的光線,在經過角膜的時候,就會出現不規律、不整齊的穿透和聚焦,導致在後面的過程中,光線信息會被錯誤地轉化成為生物信號,從而會影響視覺形象的形成,亂相就因此而出現了。

佛說:“這個人因為一直瞪著眼睛以至於眼睛疲勞而產生的幻相,和你們現在所能見到的色陰,道理其實是一樣的。阿難啊,這個人所看到的虛空中的各種圖案和花色,既不是從虛空中來的,也不是從眼睛中來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如果說這個花色等是從虛空中來的話,既然能夠從虛空中來,那自然也就會回到虛空中去,既然這個花色能夠回到虛空中去,那這個虛空自然也就不是虛空了;既然這個虛空已經不再是什麼都沒有的空空如也的性質,那麼自然在虛空中就不會容許這些花色出現和消失,就好像你阿難的這個身體,並不容許阿難的身體離開之故。”

“如果說這個虛空中的花色,是從眼睛中來的話,那這個花色自然還會回到眼睛中去,既然這個花色是眼睛中出現的,因此這個花色也應當能夠具有看東西的能力,如果說這個花色能夠像眼睛一樣看東西的話,當這個花色出現在了虛空的時候,眼睛中應當是空空如也的,當這個花色回轉過來的時候,就應當能夠看得到眼睛;可是這個花色回轉的時候並不能看見眼睛,那也就是說這個花色並不具備看東西的能力,而只是一個被看到的東西而已,因此當這個花色出現在虛空的時候,就應當會對虛空產生遮蔽的作用,在回轉過來的時候,還會對眼睛產生遮蔽的作用。可是當這個人在看到虛空中的花色的時候,虛空沒有被遮蔽,眼睛也並沒有被遮蔽啊,要不然我們為什麼要說這個虛空是湛藍無物的,這個人的眼睛也是沒有任何毛病的呢?!所以說,我們所說的這個虛空中的花色,其實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只是虛妄的幻相而已;同樣的道理,我們所見到的色塵、色陰,其實也是虛妄不實的,正因為它虛妄不實,因此也就談不上什麼因緣所致,更談不上什麼自然存在,也就是說非自然性、非因緣性。”

佛通過上述對色陰的比喻分析,說明了我們認為週遭的一切存在,以及我們自己的身體,全部都不過像長時間睜著眼睛看虛空疲勞導致的虛幻的空中花色一樣,全部都是虛幻的,既不能說是自自然然存在的,也不能說是因緣匯聚而產生的。

這種結論,想必對我們大家會帶來很大的觸動:在佛的很多經典中,都在說因緣、因果,事實上古往今來也有很多人在因緣、因果的啟發下,逐漸證悟了究竟的了義。我們一直以為因緣法,就是這個世界的真理,尤其是用來解釋物質世界的時候。可是現在,在這個《楞嚴經》中,佛竟然說屬於色陰範疇的這個物質世界,竟然也不能說是因緣性了!這太令人震驚了!

其實,在佛講述因緣法的時候,還是落在了究竟之下的種種假設之上,並沒有談及究竟的了義的見地;在這本經中,佛雖然在開始的時候,也用了一些假設,但是現在,已經逐步地貼近究竟了義的見地了,因此在這裡,就直接把因緣法都歸入到了錯誤的範疇,因為因緣法的前提,本來就是這些作為因和緣的種種條件,都是實際存在的呀,所以才會被佛否定的這麼徹底!但是佛也透露出了一句:“這些也都還是本來真心的產物,哪怕是幻相。”

說完了色陰,接下來佛就直接分析了受陰。佛說:“阿難,再比方說,有這麼一個人,他的身體四肢一切都很好,沒有任何不舒適不正常的地方。這個人一直都是非常調柔的狀態,以至於他好像連自己身體的存在都忘記了一樣,從來都沒有什麼好的和不好的感受、體會。突然,不知道為什麼,這個人突然就把雙手伸出來,相互摩擦,在這個摩擦的過程中,雙手就感覺到了粗糙、光滑、冰涼、溫熱等種種虛妄的觸覺,而這種幻相產生的方式,和受陰產生的方式一模一樣。”

“阿難,這種虛妄的觸覺,不是來自於虛空中,也不是來自於雙手掌。如果說這種虛妄的觸覺來自於虛空的話,既然能夠讓手掌產生到觸覺,為什麼就不能讓身體產生觸覺呢?因此不能說虛空是這個觸覺的來處;如果說這個觸覺是來自於手掌的話,那麼根本就不用雙手摩擦了,直接一個手掌也就應當能夠有觸覺的啊,可是這是不可能的。再者說,如果這個觸覺來自於手掌,當雙手合起來摩擦的時候,自然能夠感覺到觸覺,當雙掌分開的時候,這個觸覺就應當退回手掌內部的肌肉關節和骨髓中去了,而這個時候我們應當能夠覺察得到這個退回的過程才對啊,而且我們的覺察之心還應當對整個過程非常清楚才對,應當能夠感覺得到有這麼一個東西在體內出來進去的,實際上我們並沒有這樣的感觸,還是要雙掌摩擦後才能有觸覺發生。所以說,我們所說的這個雙掌摩擦的觸覺,其實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只是虛妄的觸覺而已;同樣的道理,我們所見到的受陰,其實也是虛妄不實的,正因為它虛妄不實,因此也就談不上什麼因緣所致,更談不上什麼自然存在,也就是說非自然性、非因緣性。”

講完了受陰,佛接著進入了對想陰的分析,佛說:“阿難,在比如說,有一個人,在他談到酸梅的時候,有口水流了出來;當他想著自己正站在危險的懸崖邊上的時候,也會感覺到腳底發軟。想陰的情況,和這個非常類似。阿難,這種因為談酸而出現的口水,並不是從酸梅出生的,也不是從口中出生的。如果說是從酸梅中出生的話,那就應當那個酸梅自己談話就可以了,根本不用人說了;如果說是從口中出生的話,那自然也就是要口來聽到這個說話了,還需要耳朵幹什麼呢?如果說只要耳朵聽見就可以出生,那為什麼不從耳朵中流出水來呢?這個道理和心中想著站在懸崖邊的情況是一樣的。所以說,我們所說的這個因聽到酸梅而流的口水,其實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只是虛妄的而已;同樣的道理,我們所說的想陰,其實也是虛妄不實的,正因為它虛妄不實,因此也就談不上什麼因緣所致,更談不上什麼自然存在,也就是說非自然性、非因緣性。”

佛接著分析說:“阿難,比如激流和波浪,看起來是後浪推前浪,浪浪相續毫不混亂的樣子。其實行陰的道理也是如此。阿難,這種相續的流動性,不是從虛空中來的,也不是從水中來的,這也不是水的本性,可是這個流動性,卻從來離不了虛空和水。阿難,如果流動性是因為虛空而產生,那麼十方世界的無量廣大的虛空豈不是全部都被流動的波浪給淹沒了嗎?如果說是因為水才有的,那麼這個激流,也就不應當是水了,而且這個激流的形態也應當是不會變化的。如果說激流就是水的本性的話,那麼寧靜的澄清的水,就不應當是水了。另外,如果說這個激流和流動性離開了虛空和水也能存在的話,虛空有哪裡來的什麼之外呢?也就是說根本就不會有能夠存在於虛空之外的事物;而且也根本不會有離開了液體形態的激流和波浪。所以說,我們所說的這個激流流動性,其實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只是虛妄的而已;同樣的道理,我們所說的行陰,其實也是虛妄不實的,正因為它虛妄不實,因此也就談不上什麼因緣所致,更談不上什麼自然存在,也就是說非自然性、非因緣性。”

“阿難,比如有人拿了一個瓶子,他把瓶子所有的孔都堵上,然後帶著這個空空的瓶子,遠行千里去販賣到別的國家。識陰的情況也是如此。阿難,這個瓶子中的虛空,並不是從這個人的故鄉來的,也不是等他到了目的地後才進去瓶子的。如果說是來自於故鄉的話,因為這個瓶子裝了一些故鄉的虛空走了,故鄉的虛空因此也就應當少了一些才對。如果說是等到了目的地打開瓶子的時候才進去的,那麼也就應當可以看見從瓶子中能夠倒出來虛空才對。可是這些情況都不會發生的。所以說,我們所說的瓶中的虛空,其實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只是虛妄的而已;同樣的道理,我們所說的識陰,其實也是虛妄不實的,正因為它虛妄不實,因此也就談不上什麼因緣所致,更談不上什麼自然存在,也就是說非自然性、非因緣性。”

至此,第二卷的內容就到此為止了。

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第二捲到底都包括了什麼樣的內容:

首先在波斯匿王和佛的對話過程中,非常明確地指出了我們的身體一定是會最終壞滅的,而在這個壞滅的同時,作為我們真正自己的見性,卻是不生不滅的。

然後由阿難和佛對話後,我們才明白了:既然自己的見性不生不滅,那麼我們所謂的顛倒、無明,其實也是虛妄不實的。也就是說我們認為我們是凡夫的這種認知,本來也就是錯誤的。

之後,佛用著名的“八還辨見”,再次強調了“緣所遺者,非汝即誰”的觀點,加強了見性就是自己的論斷。

可是,阿難對於這個論斷還是反覆提出自己的不理解,佛就反覆進行分析之後,否定了見性屬於自然性、因緣性、和和性、非和合性等四種錯誤論斷。

接下來,佛又非常肯定地告訴阿難:之所以眾生在輪迴中一直沉淪,除了錯誤地執著了自然、因緣、和合、非和合等認知之外,更為致命的,就是把“見性”也認為是真實存在的自己的真心、本心,其實這個所謂的“見性”,也只不過是本心的幻相而已。

這其實也就是說,佛一直在引導我們要解脫,要證得清淨佛果,要到達菩提果位,要涅槃,要出離輪迴。可是直到最後,佛還會給我們當頭一棒:連你的這個苦苦追求的,其實也都是佛耍的手段,都是虛晃一槍而已!千萬不要有所得、有所證!

吃不了這一棒,那就請你乖乖地繼續呆在輪迴之中吧。

為了加強對種種虛妄的說明,在第二卷的最後,佛就很清楚地分析了為什麼五陰也是虛妄的。

在接下來的第三卷,就會接著五陰虛妄,開始講六入虛妄了。

《楞嚴經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