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玄義講記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玄義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劉承符居士記

淨空法師於一九九三年六月二日起,在美國加州德安乍(DEANZA)學院講彌陀要解為期兩月,有錄音帶四十八卷。茲將其玄義九卷作成筆錄,供養讀者。

各位同學:

去年六月在此教室講了一部《無量壽經》,今年同一月份也與各位共同研究淨宗另外一部重要典籍,這是?益大師所作的《彌陀要解》。過去《無量壽經》尚未普遍流通時,修學淨宗所依據的典籍即《阿彌陀經》、?益大師之《彌陀要解》、與蓮池大師之《彌陀經疏鈔》。近一千年中淨宗修學能有成就者即靠這兩部註解,尤其《彌陀要解》,特具權威。過去印光大師對《彌陀要解》推崇備至。他說:即使阿彌陀佛降世為《阿彌陀經》作註解,亦不能超出其上。甚至於肯定這個註解就是阿彌陀佛的全意,一點也沒有錯誤。我們知道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化身,?益大師的身份沒有洩露,一定也是再來人。印光大師對《要解》如此推崇,則?益大師不是阿彌陀佛再來,也必定是觀世音菩薩之流,否則當不起大勢至菩薩如此之讚歎。

末法時期特別是現在這個時代,人類煩惱重,苦難多,如想在一生當中能得到真實利益,解決現前問題,無論個人、家庭、事業,更進一步能解決我們的永恆問題,即佛門中所說的生死大事,確實有效,確實可以做到者,在所有一切法門中,唯獨淨土法門可以承當。古德說這個法門簡單、容易、快速、穩當,具無比的殊勝。祖師大德異口同聲都說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自古以來對於淨土法門真能修持有成就者,只有兩種人:第一種是善根深厚之人,根性很利,特別聰明,一聽此中道理與事實即能深信不疑,竭誠接受。第二種是有福之人,非世間五欲六塵之福。世間的榮華富貴全是假的,真正福報是聽此經後,雖不懂道理卻能深信,至誠遵行。最難的是中間分子,為數甚多。歷代高僧大德善知識,苦口婆心講解介紹,也是為了這些中等人。

佛教是佛陀對一切眾生最好的教育,絕不可視為宗教。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所說的法後人把它整理出來,傳到中國,又經古德翻譯整理分類,編成大叢書,名之為《大藏經》,其內容一言以蔽之,就是述說宇宙人生的真相。今天講此《要解》,也是研究宇宙人生之真相。《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清西有沙門?益智旭解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於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淨土三經並行於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豈非有見於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尤為不可思議也哉。古來註疏,代不乏人。世遠就湮,所存無幾。雲棲和尚著為疏鈔,廣大精微。幽溪師伯述圓中鈔,高深洪博。蓋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義繁,邊涯莫測。或致初機淺識,信願難階。故復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與二翁競異,亦不必與二翁強同。譬如側看成峰,橫看成嶺。縱皆不盡廬山真境,要不失為各各親見廬山而已。將釋經文,五重玄義。

經題是《佛說阿彌陀經》。有些經題冠上“佛說”二字,有不加者,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妙法蓮華經》皆未加佛說,而此二經確是佛說。在一般慣例上,經典從正宗分開始,第一句是佛說的即加“佛說”二字,如非佛說則免加。

佛所講的經,從內容性質將其分類稱為十二分教,其中有一種是無問自說。佛看眾生機緣成熟,可以接受某一層次的教化即無問自說。阿彌陀佛是梵語,阿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阿彌陀佛即“無量覺”。佛本來是一切無量,惟經中特別說出兩個意思,即“無量壽”與“無量光”。壽指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光指無量空間,十方世界。時空包括一切,光壽雖代表時空,而光壽二字遠比時空二字來得活潑,意義深遠。在一切無量中壽命是最重要的,如果壽命有限,則一切智慧才藝德能財富均落空。

符按前面所提十二分教又稱為十二部,就是按經典的體裁分為十二類別。有偈云:長行重頌並孤起,譬喻因緣與自說,本事本生未曾有,方廣論議及授記。

(1)長行、就是一行一行的長文。

(2)重頌、將長行的義理,用偈頌方式重新說一遍。

(3)孤起、單獨的偈頌,與前後經文無關。

(4)譬喻、用比方來說明經文的義理。

(5)因緣、敘述某種事發生的因緣。

(6)自說、平時有人請法,佛才說法。唯獨《阿彌陀經》,無人請法而佛自說。

(7)本生、佛說過去弘法利生的經歷。

(8)本事、菩薩羅漢在因地所行的事跡。

(9)未曾有、從來沒有見過的神通變化。

(10)方廣、就是方正廣大的經,有圓融無礙的境界。

(11)論議、佛弟子研究經律的報告,或者佛與弟子討論的紀錄。

(12)授記、佛給菩薩授記何時成佛,在何淨土等等的預言。

中國古代聖賢,對宇宙人生真相有相當的認識。例如老子《道德經》五千言,其一開端即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知道名是假的,佛菩薩的名號是由其教化眾生的宗旨而定,用現代話說就是口號。如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娑婆世界,其教學的方針,須對症下藥。這個世界眾生毛病太多,第一是缺乏慈悲心,第二是妄想執著太重,所以佛取名“釋迦牟尼”。“釋迦”是“仁慈”義,“牟尼”是“寂滅”義。化導眾生以慈悲為懷,心地清淨。如阿彌陀佛來此世界作佛也要用“釋迦牟尼”尊號,才能醫治我們的毛病。若釋迦佛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即不能用“釋迦牟尼”,因西方人都仁慈,每人心地清淨,不需要仁慈寂滅之藥。佛無固定名號,亦無永久名號,乃是應機說法,亦無定法可說。佛教化眾生,隨類現身,無一定相貌,隨各民族之相貌而示現。如《楞嚴經》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符按前面提到老子《道德經》,其第一章開端即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幾句話實為全部《道德經》之綱領,殊不易解。茲為便於初機,略作補充。第一個道字是指“真常”之道,即是道體。第二個道字即“說”的意思。就是說真常之道,無相無名,一說便錯,動念即乖。也就是《大乘起信論》所說的真如,其言曰:“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老子所說的“道”即佛家所說的“真如”。哲學家稱之為“本體”,這個本體在佛經中隨處可見,但其名稱變化多端。在下平日讀書,將此真如同類異名之詞彙登記有七十二個之多,尚不齊全。老子又說:“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說道本無名,如勉強給它一個道的名字,乃是一分假名而已,並不能完全代表道之體。他又想到,道既是無相無名,然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變化出來的,所以他又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名是體,有名是用。無名是性,有名是相。相非性而不融,性非相而不彰。老子深觀至此,其哲學思想在我國古籍中首推第一。在下有一分不成熟的想法,總認為老子孔子都是大菩薩再來。他們是釋迦牟尼佛的先遣部隊,佛叫他們來中國,給華人先打好一個哲學底子,然後才能接受博大精深的佛家思想。但是老子雖然觀察到本體的輪廓而究竟沒有登堂入室,常謂吾有大患,為吾有爭身。頗似二乘,虛無自然,又似外道,究其實,他是人天乘兼修梵行者,而終不能徹一心之源。假使他能有機緣受教於佛陀,可能經佛一指點,即成為有修有證之法身大士。

佛經萬古常新,適用於各時代,三千年前在印度所講的經典對當時的印度人有受用。三千年後這些經典對今天的眾生一樣有受用,無有差別。然而人的意識形態、文化背景、與生活環境,古今大不相同,如何能普遍適用於各時代,就要有註解。註解就是將佛經現代化、本土化。此《要解》是?益大師在明朝所作,距今已有五百年。今天講此《要解》又要以現代化的方式以解釋之。至於何人能譯、能講、能解,皆是嚴肅問題。翻譯經典如不能明白佛的真實義,可能翻譯錯了。古人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必須如開經偈所說“願解如來真實義”。

各位同學必須知道,中國近代受盡了屈辱,好像樣樣不如外國人,其實中國人乃是最幸運最有福的人。佛教傳到中國,歷代高僧大德都是修行證果的人。證果的意義是對於佛在經中所講的理論,他完全明白,如不能親自把它證實,只是聽佛所說而自己未能親證,他翻譯經典或講經說法一定會發生錯誤,所以古來大德翻譯經典講經說法都不是凡人。如果我們願意繼承這份寶貴遺產,我們的祖先只要求我們一個條件,即熟諳中國的文言文。我們祖先聰明,知道言語是會隨著時代變的,而文字不變,把語言與文字分成兩條道,因而文言文傳了千年而無變化。現在讀《論語》等於同孔老夫子交 談,讀《孟子》即與孟子見面。

佛經最晚的翻譯是在南宋時代,為數不多,十分之七八是隋唐時翻譯的。經典的文字是譯經時代最淺顯的,也是就當時的白話文。例如《阿彌陀經》是姚秦時代翻的,尚在隋唐之前,但是比同時代陶淵明的文章容易懂。如對於文言文有造詣,即能接受古聖先賢的寶貴智慧遺產。學文言文應由背誦古文下手,盡量從《古文觀止》裡選擇,背熟五十篇即能閱讀古文,背熟一百篇即能寫文言文。我常勸勉同修要教你們的子女背古文,現在他們雖然感覺有些困難,將來他們會感激你們父母一輩子。如年歲稍長,礙於工作,無此精力時間,最好背誦《無量壽經》,只有四十八章。夏老居士的會集本非常好,最重要最精華的經文均予納入,包含五種原經,最早的是後漢時代翻的,最晚是宋朝。若能讀熟,則閱其他經典即無困難。

《阿彌陀經》是姚秦時代羅什大師翻的。中國以秦作國號的有四個朝代,歷史學家即冠以帝王之姓以區別之。第三個朝代是符秦,帝王是符堅。他的大臣姚萇發動政變,推翻符堅而自立為王,稱為姚秦。當時出了不少高僧大德如慧遠、道安、僧肇、謝靈運、陶淵明都在同一時代。三藏法師是學位之稱,對佛所說經、律、論三藏無不通達,方可稱為三藏法師。?益大師生於明末,歿於清初。大師的生平在其傳記中有詳細記載。另外在《彌陀要解講義》與《親聞記》中亦均有詳述。《要解講義》是圓瑛法師著的,《彌陀要解親聞記》是寶靜法師著的,這是兩部很好的註解。大師晚年專修淨土,所以他取了一個別號叫西有,其含義是指佛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是真有。

佛所說的娑婆世界,從前大家均認為是銀河系,依黃念祖老居士的解釋,銀河系是佛經所講的一個單位世界,由此推算,三千大千世界包括十億個銀河系,是一尊佛的教化區,可見宇宙之大幾無法想像。

佛最初講《無量壽經》,次講《觀無量壽經》,最後講《阿彌陀經》。西方極樂世界是真有,阿彌陀佛也真有。怎樣才能去呢?第一、要真相信。第二、要真發願肯去。第三、專念阿彌陀佛。專念必須把妄想、分別、執著一齊滅掉。今生如不能生西方,來生一定更苦,因為我們從早到晚,思想不停。如所想的是利益眾生之事少,而自私自利之事多,則來生定是苦多樂少,每況愈下。

“沙門”為古印度各宗教出家人之通稱,又名“勤息”,“勤修戒定慧,自滅貪?癡。”傳到中國之後,沙門即變成佛教出家人專用的名稱,並含有在學習 期中之稱謂。?益大師自稱為沙門,乃自謙之意,不敢自稱法師。有人以“大師”稱謂出家人實屬過份,觀音普賢大勢至等覺菩薩與彌勒後補佛尚且稱為“大士”,“大師”乃對佛之尊稱,今人不瞭解佛學常識,竟以此名號稱呼凡夫,近乎譏嘲。?益是大師的別號,智旭是大師出家的法名。

“原夫”二字是文言文之起題話,乃虛詞,無何意義。佛是梵文音譯,全文為“佛陀耶”,義為覺者,乃尊重不翻。華人喜簡,只採用佛字。對宇宙人生真相真正明白謂之覺者。宇宙是生活環境,人生是自己本人。誰認識自己?由何而來,將來往何處去,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小則個人家庭,大則社會國家,甚至於廣大的虛空法界,如真能瞭解,才能作得了主宰,得大自在,不會受環境之支配與壓迫。成佛是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諸佛是徹底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者,為數無量,他們能作到,我們也可以作到。

?益大師把這個念佛法門解釋給我們聽,依其方法修學,在一生中亦能得到如諸佛菩薩之成就。佛菩薩及歷代祖師大德,決無欺騙,他們對我們一無所求,騙我們作什麼?故對於他們的教導應深信不疑。佛佛道同,無量諸佛都是慈悲、真誠、清淨,憫念群迷。“群迷”指九法界,包括菩薩、聲聞、緣覺、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菩薩”譯為“覺有情”,而覺的並不圓滿,至少仍有一分生相無明,故仍在九法界。佛教我們用理智,不用感情,佛以無條件慈悲憐憫一切眾生,全心全意照顧眾生,隨機施化,教導眾生修持正法,直至成佛。

憫念是慈悲義,如果沒有慈悲心,佛對於教化眾生的原動力就沒有了。世間人一天到晚努力工作是名與利在背後推動。佛菩薩即不貪名,又不圖利,只是憐憫一切迷惑的眾生而隨機施教。在教學內容與方法,因眾生根性、迷悟、生活方式、教育程度均不相同,不得不因人施教。所謂教化,教是由因上講的,化是由果上說的。接受佛教導之後,應有氣質變化,從前愚癡,現在聰明,從前覺得苦惱,現在感到快樂。佛教學的宗旨對一切眾生均相同,都是教眾生圓滿成佛。此之謂歸元無二,方法雖多,目標則一。

中國隋唐以後佛教分為大小十宗,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後人往往存門戶之見,認為自己所修的法門是對的,其他均非。但佛說“歸元無二,方便多門”,幸勿自讚毀他。佛在世時,有人向他請教,他一定指示一個正確的方法令其得到圓滿的成就。現在佛不在世,只能依靠佛經修學。這些經典如同醫生對病人的處方,如藥方與病症不合,恐怕會發生嚴重後果。?益大師為我們介紹的《阿彌陀經》是佛看眾生機緣成熟,無問自說,不是專對某一種人說的,而是對當時及後世一切眾生說的。自古以來修淨土法門得到成就者為數最多,它是最直捷、最圓頓,可以躐等,不要經過漸修而可以頓超。從小學一年級可以直升博士班,超越菩薩五十一個階級,而且方法又極簡單,叫人不敢相信,很不可思議。

符按前面法師說:念佛法門可以躐等,可以超越,不要經過漸修,這話說的一點不錯,十念成就在《無量壽經》中載有明文。但是初機同修不要誤會,學佛沒有取巧,所謂頓超也是由漸修而來。慧能六祖大師是賣柴的,不識字,一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大悟,還說了幾句開悟的話,五祖乃傳與衣缽。六祖修了多少劫誰知道呀!善財童子參五十三位善知識而證入法界,但須瞭解,善財生時,種種珍寶,自然湧出,故相師建議給此兒以善財之名,誰知道善財修了多少劫。一個下愚人一聽念佛法門即信而行,此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他是有來歷的。我們也不要小看自己,也是修了多少劫,現在才肯來聽經接受念佛法門。今生既然遇到這個希有難逢的機會,可千萬不要再錯過。

六道輪迴是自己造的,因迷惑而造業,造業必受報,善惡果報,絲毫不爽。如想超越六道,要不造業。不造業、很難。不迷惑、更難。何謂業,業是造作之果。事有善惡,業亦有善惡。業分三種:身、口、意。身體的造作,口中所發言語,意起念頭,身口造作聽命於意。要想超出輪迴,須先斷惑。三界六道之業因即見、思二惑,完全斷掉才能出三界,這不是一生所能作到的。若想得人天福報比較容易,世間聖賢及各宗教家都可以令人作到,超出輪迴是世間人辦不到的,所以佛才出現於世,便眾生能遇緣得度。

符按見思二惑是三界煩惱之通稱,茲將其列表於後:見思惑思惑(生活上的心理作用)貪?癡慢疑煩惱障(迷事的惡見俱生起的)見惑(知識上的心理作用)身見(即我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所知障(迷理的惡見分別起的)以上見思二惑各有五種,初機同修讀其名詞即能會其義。惟最後兩項略予說明:(一)見取見、見就是主觀的見解,取是執著。執持自己不正的主觀以為是正確。如外道以升天為永生,稱之為“非果計果”。(二)戒禁取見、戒是性戒,如殺盜婬之類,禁是遮禁,如飲酒食肉。持戒持禁本是善法,其過在執取一種偏差之成見,即以錯誤的觀念而持戒禁,徒勞無功。如外道得天眼通,看見牛生天,以為學牛的生活即可生天,於是學牛吃草,只有自己吃苦頭而得不到結果。此之謂“非因計因”。

念佛法門是帶業往生,帶業才有希望,不帶業就難了,其他法門未有帶業之說。前些年有人說:淨土宗帶業往生之說在經典中找不到根據。一九八四年沈家楨居士請我到紐約講經,在洛杉磯轉機時,周宣德老居士到機場接我,一見面他就說:“法師呀!不得了,有人說念佛法門帶業不能往生,我這幾十年佛不是白念了嗎?”態度非常嚴肅。我說:“帶業不能往生,就不要去了。如帶業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有阿彌陀佛孤家寡人一個,我們去作什麼?文殊普賢大勢至觀音諸位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都是帶業,如果不帶業,還會有三輩九品之分嗎?”他聽了這些話才放心。

《淨土三經》古大德稱為“往生經”,後來祖師們又把《華嚴經》之《普賢行願品》與《楞嚴經》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附在三經之後,稱為《淨土五經》。五經中提到念佛法門分為四種:第一、實相念佛。第二、觀想念佛。第三、觀像念佛。第四、持名念佛。佛非常重視持名念佛,在大本《無量壽經》與小本《阿彌陀經》中,佛都教導我們專持阿彌陀佛名號。不但本師釋迦牟尼佛如此,一切諸佛都同聲讚歎。念佛究竟有什麼好處,一般人如不深深契入其境界,實難說出。古德如善導、永明、蓮池、?益諸師的著作,確實發揮得詳盡透澈,可惜我們業障深重,讀這些書之後依舊不能生起清淨心,必須要善知識開導解釋,還要自己認真修行,才能得益。否則不過在八識田中種一點善根而已。

四種念佛法門,以專持名號簡單易行。專是專一專心,持是保持不能把它失去,名號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我們一天到晚,一年到頭,不可離。?

《佛說阿彌陀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