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永恆與不朽

邁向永恆與不朽

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是:“諸行無常”。所以《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種“世間如幻”的觀點,使多數人以為佛教是消極、後退的。殊不知,佛教正是要我們對世間的名利慾望 消極(淡然處之),而對超越世間的智慧慈悲積極(戮力以赴)。

本於緣起性空的觀點,佛說“世間無常”,勸人破除對名利慾望 的迷執;又本於緣起萬有的觀點,佛說“世相常住”,勸人淨化三業(意業、口業、身業)。所以佛教同時強調“無常”與“永恆”兩種理念。“無常”不礙“永恆”,“永恆”也不礙“無常”,這是佛理圓融奧妙之處。

中國本土也有一種圓滿廣大的哲學——《易經》,它的說法與此頗為類似。東漢大儒鄭康成歸納《易經》的哲理,說:“易有三義,變易也,不易也,簡易也。”變易相當於無常,不易相當於永恆。變易與無常乃就是一切外在表現而說,不易與永恆乃就像之存在、影響,與內在理則而說,今分述如下。

一切緣起現象,剎那變易,幻起變易,實相了不可得,但就其“曾經發生”這一點來說,一切現象都是永恆常住的。一切過去的事件,都已成為歷史事件,這些歷史事件雖大多數未經歷史家記載,我們並不能加以否定、抹煞。換言之,宇宙中,每一事件,每一個人的過去行為表現,都是永遠無法改變的。比如說,這樹曾經在某年某月某日花朵盛開,或某甲曾在某月某日救某乙,或某年某月某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無法有否被記載,都是既成的事實,無論你用什麼高明的方法,都無法抹消。所以佛教勸我們與其對過去的行為污點懊惱後悔,不如趕緊把握現在的時光,好好積集善業,使它閃亮在個人生命的史頁上。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各別的業——“別業”,每一個家庭、社會、團 體或國家也有他們共同的業——“共業”,要謹慎這些業,不要使它污染了個人的或團 體的生命史。

宇宙間每一事物的變化,以及每一個人的意念、言語、行為都對其他事物或其他人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這些影響乃是不斷連續下去,永無止境的。所以就緣起的觀點說,任何事物的變化,任何人的意念,言語及行為,我們不可忽略宇宙間所謂“一言興邦”、“一言僨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是沒有道理的。一個肺結核的人隨便在街上吐一口痰,這口痰乾了,結核菌飄浮於空氣中,被一些抵抗力弱的吸入肺裡,也感染了肺結核,如此輾轉傳染,於是這口痰的直接、間接影響及於無窮久遠,這是永恆的另一層意義。

大自然或人為的一切事物都是依賴緣起來造就,但緣起並不是隨隨便便,毫無章法的,而是有秩序、有條理,絲毫不苟的。因、緣、果之間,有其必然性、超越性,在不同的時空裡,相同的諸因,遇到相同的諸緣,結果必是一致不變的。何因加何緣產生何果,這些律則在宇宙間多如恆河沙。這些律則,有屬於大宇宙星體的,有屬於植物的,有屬於礦物的,有屬於動物的,有屬於生理的,有屬於心理的,研究起來,無窮無盡。大乘佛學的目標就在於究明遍滿宇宙事物的、超越時空的、永恆的種種律則,破除對萬事萬物的迷惑。因此,緣起性空哲學的最後目標乃是在無常瞬變的緣起現象中追求永恆與不朽。分開來說,緣起性空哲學的實踐者必定是熱衷於追求真理。所謂真理,實際就是因、緣、果之間不變的律則。因為他們知道,掌握了真理,即是掌握了人生禍福的鎖匙。再者,緣起性空哲學的實踐者,必然是熱衷於自利利他的慈善事業,因為他們知道,一切意念、言行均將成為不變的歷史痕跡,個人或團 體的善行,必然在宇宙的時光隧道中成為美麗的裝飾。最後,緣起性空哲學的實踐者,必定是一位真正的美感追求者,因為他們知道萬法皆起於一心,復歸於一心,心是貫串無窮三世,橫遍無邊法界,是最根本的緣起法。人生的禍福都繫於一念之差,所以要美化人生,莊嚴宇宙,莫如先美化心靈,莊嚴心靈。

《智慧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