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屈原的小故事

人們為了紀念這位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將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定為中國的端午節,用划龍舟、吃粽子來紀念他。屈原是怎樣學習寫詩的,這裡面還有一段小故事。

小時候的一天,屈原正和同伴們在院子裡踢毽子,玩得非常高興。這會家裡的隨從過來告訴他,父親要他回去,他拿著毽子來到父親身旁。父親告訴他,因為哥哥有殘疾不能入朝為官,所以將希望都給予在他的身上。可是看他整天玩耍,父親很擔心他會因此誤了學業。屈原說自己的功課已經做完了,父親卻說成才不能光靠天資聰明,從小還得有大志。

父親決定第二天就送屈原去學宮讀書,學宮是朝廷辦的學堂,平常的百姓是去不了的。

第二天,父親帶著屈原來到學宮,屈原看到了先生正在教訓一個學生,那個學生沒有聽先生話,被先生用尺子打手。屈原看到後很害怕,就告訴父親自己不到學宮讀書,可是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這會先生正好出來了。就這樣,屈原拜見了先生,從此就在學宮讀書了。

在學宮裡讀書,屈原最聰明,很聽話,也很用功讀書,寫的文章總是受先生的稱讚。

一次在課堂上,先生正在表揚屈原寫的文章,先生發現屈原正在抄寫什麼,就問了他。屈原告訴先生自己抄寫的是外面聽到的一首詩,先生聽後很高興,就讓屈原背出來。可是屈原背完後,先生聽了很生氣,因為屈原背的是一首民間情歌《關雎》,寫的是一個男子喜歡上了一個采野菜的姑娘,用詩歌來表達愛慕。

先生認為這是山野之人胡亂唱和的,都是野文,登不了大雅之堂,不應該帶到學宮裡來。屈原還是覺得這首詩不錯,先生認為他是不聽自己的話,學生應該以老師的話為訓條,於是就用尺子責罰他。

一次屈原到野外玩,玩得正開心,就聽到一位大嫂正在吟詩,他覺得很好聽,就跑去問。這位大嫂告訴他剛才吟唱詩歌是為了想念在外征戰的丈夫,屈原聽後覺得這首詩很感人,就決定記下來。

屈原記下這首詩又被先生發現了,先生生氣得又用尺子責罰他,屈原還是不肯認錯,他覺得那些詩歌不是什麼歪門邪道的,是民歌。受完罰之後,屈原來到郊外,他正躺在草地上仰望天空,突然聽到一位男子在吟詩。於是他跑過去問詩歌的由來,剛才那位男子吟的是《蒹葭》,是描寫追求意中人而不可得的詩。屈原覺得幾百年過去了,這些詩歌還在流傳,好詩扎根在民間,所以他想著要學習這些詩歌。

從此,不論是颳風下雨,天寒地凍,屈原都要到山洞裡讀《詩經》,讀了整整3年。終於熟讀了《詩經》305篇,從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他的《離騷》、《九歌》、《九章》、《天問》成為不朽的傳世之作。

《屈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