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列維王朝覆滅記

1979 年2月1日上午9點39分,一架銀色大型噴氣客機,載著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飛抵德黑蘭上空,從而結束了他15 年的流亡生涯,在數百萬群眾的歡呼聲中重返故國。半個月前,同樣在這個機場,伊朗末代國王巴列維在一片蕭瑟中被迫飛離他統治了37 年的土地,逃亡國外。這一去一來,無異於向世人宣告:巴列維王朝覆滅了,伊朗持續2500 年的君主制也壽終正寢了。79 歲的老人霍梅尼不費一槍一彈,通過遙控,發動國內群眾,終於把擁有40 多萬現代化軍隊的伊朗國王趕下了台。

要探討巴列維王朝滅亡的原因,還得從巴列維的父親禮薩·汗說起。

禮薩·汗,1878 年出生於裡海之濱馬贊德蘭省的一個山村以,父親是個團長。他出生才40 天,父親就去世了。他母親性格倔強,不願在婆家過寄人籬下的生活,就抱著襁褓中的禮薩·汗,跟著商隊翻山越嶺,徒步回到娘家德黑蘭。孤兒寡母的生活十分艱難,禮薩·汗無錢上學,目不識丁,整天在外面遊蕩。

16 歲時,他已長成身材魁偉、氣力過人的小伙子,報名參加了波斯哥薩克旅。在戰鬥中,他英勇善戰,衝鋒在前,很快就連連陞遷,最後當上了旅長。

1919 年10 月26 日,德黑蘭秋寒料峭。聞知妻子即將臨產而匆匆趕回來的禮薩·汗,在家中院子裡轉來轉去,焦急地等待著。3 年前,他已有個女兒。今天,他盼著得個兒子。「是個男孩!」接生婆從屋裡走出來報喜。禮薩欣喜若狂,大步流星想進屋去看一眼他的兒子,接生婆攔住他:「慢著,還有一個呢。」5 小時後,妻子又生了個女兒。從此,這一男一女雙胞胎,給禮薩·汗一家帶來無窮的樂趣和茉耀。男孩叫穆罕默德,後來成了統治伊朗30 多年的一代君主,女孩叫阿什拉英,長大後成為宮廷中驕橫傲慢、目空一切的伊朗第一女強人。

得子後的禮薩·汗更加野心勃勃,加速了問鼎王位的行動。1921 年2 月21 日,他率領2500 名騎兵進駐德黑蘭,上演了一場不流血的政變。他控制了愷加王朝的國王艾哈邁德,迫使國王任命他為陸軍總司令和國防大臣。兩年後,他當上了首相。隨後,他帶兵蕩平了稱霸一方的各部落勢力,迫使他們俯首稱臣,為自己君臨波斯創造了條件。1925 年12 月12 日,禮薩·汗廢除了愷加王朝國王,自立為波斯王。

1926 年4 月25 日,禮薩王正式舉行加冕典禮,新的國王封號為「禮薩·巴列維王」。「巴列維」是禮薩家鄉一個歷史悠久的部族名稱,這個部族曾建立過著名的安息王朝,現在巴列維不僅成為新王的稱號,也成為王族的姓氏稱謂。這一天,年僅6 歲半的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被宣佈為王儲,成了王位的繼承人。

禮薩王前後4 個妻室生下的9 個子女,在宮中整天生活在一起,嬉戲玩耍,形影不離。繼承人選定後,禮薩王便決定,讓這個自小嬌生慣養、體弱多病的王儲與母親、兄弟姊妹分開居住,以便使王儲接受所謂「大人物的教育」,長大了能勝任君主的職責。他別具匠心地為王儲設立了一所軍事小學,校址設在德黑蘭以北海拔5600 英尺的荒山頂上的薩達巴德宮。軍校共有21 名學生,除了王儲及其4 個弟弟外,其餘的都是陪讀生,他們是禮薩王的寵臣和愛將的兒子。軍校的訓練很嚴格,學生整天都身穿軍裝,課業十分繁重,不僅練習騎馬和體操,還要學拳擊、打靶和參加野外軍事演習。

穆罕默德王儲8 歲後,禮薩王便要求他單獨同自己共進早餐,而且還經常帶他去參加內閣會議、出席閱兵式和外出視察等。王儲10 歲時,禮薩王委任他為巴列維御騎隊上校,讓他嘗試當「大人物」的滋味。有一張照片便記錄當時的情況:小上校雙手插在口袋裡,趾高氣揚地站在中間,在他的左右身後簇擁著30 多個畢恭畢敬的軍官。從他那自命不凡、傲視群雄的眼神中可以看出,禮薩王執意要把王儲培養成「大人物」的一番苦心沒有白費。

1931 年5 月,12 歲的穆罕默德·禮薩在軍事小學結業。頗有心計的禮薩王決定把他送到歐洲去深造。他深知,要使兒子將來能承擔「偉大的職責」,必須要同西方多多接觸,學會西方人生活和思維的方式。他先派一名顧問去瑞土實地考察,最終選定了在日內瓦與洛桑之間的勒·魯塞學校。同年9 月,穆罕默德王儲在其弟弟阿里和兩個兒時夥伴的陪同下來到瑞士學習。勒·魯塞是瑞士最負盛名的私人學校。王儲在這裡受到良好的教育,盡避他學習成績平平,但在待人接物、應酬交際方面卻有不少收穫,言行態度不再像以前那樣盛氣凌人,顯得文明多了。他對政治膩煩透頂,卻對體育運動頗感興趣,被選為學校足球隊和網球隊隊長。

5 年後,即1936 年,穆罕默德在瑞士讀完中學回國。這時,國家的名稱開始正式改為伊朗。他被送到德黑蘭軍官學校學習。禮薩王以武取天下,當然也希望兒子能以武保江山了。待兒子從軍官學校畢業後,老國王對他進行細心觀察,還是覺得他太嫩了。這位王儲從歐洲學來一些皮毛,整天嘴裡說的都是什麼「平等」、「自由」等時髦詞彙,但在行動上卻是典型的花花公子:逛夜總會,去賽馬和賽車,動不動就闖禍出亂子。於是,禮薩王一方面給這個年已19 歲的繼承人說親,娶了埃及國王的妹妹芙吉婭公主,以讓他收收心。另一方面找他正式談了一次話,告訴他自己年事已高,要他作好準備,很可能不出一年自己就不能臨朝執政了。從此,禮薩王一步也不許穆罕默德離開他,耳提面命,言傳身教,並同他一起處理政務,增長他治理國家的才幹,這也是為了在群臣中樹立王儲的權威,為將來君臨天下做準備。

就在禮薩王加緊培養穆罕默德之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禮薩王想借德國的力量把美國和蘇聯勢力趕出伊朗,便請了許多德國軍事專家幫助他建設現代化的軍隊。戰爭開始後,大批的德國間諜在德黑蘭十分活躍,力圖把伊朗拖入反蘇戰爭的漩渦。德軍進攻蘇聯後,禮薩王又拒絕了盟國借道伊朗向蘇聯運送軍用物資的要求。禮薩王雖然宣佈中立,但仍然縱容希特勒分子在伊朗活動。於是,1941 年8 月25 日,英軍隊南面和西面,蘇軍從北面攻進伊朗。第二天又轟炸德黑蘭。伊朗15 個師的軍隊不戰而降。盟軍佔領伊朗後,於9 月14 日給他下了最後通牒,逼他3 天內退位,否則盟軍就要開進德黑蘭。禮薩王迫於壓力,只好照辦。9 月16 日上午,他在議會上宣讀了退位的詔書。當天下午,穆罕默德從議會大樓的一個旁門走進去,正式宣佈登基。就這樣,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成了巴列維王朝的第二代君主。

當巴列維國王回到薩達巴德宮時,老謀深算的禮薩王生怕盟軍變卦,已隻身逃往伊軍控制的中部城市伊斯法罕。盟軍唯恐老國王暗中搗鬼,又進一步要求他離開伊朗。老國王提出去阿根廷,可一艘英國船像押送囚犯一樣把他送到英屬殖民地毛里求斯。後又轉到南非的約翰內斯堡。1947 年,這位創建巴列維王朝的「禮薩大帝」因心臟病突發死於南非,終年69 歲。後來,他的屍骨被運往埃及,葬於拉法伊清真寺墓地。誰也想不到,33 年後,巴列維國王也與他的父親一樣,落得個同樣的歸宿,流亡異同,埋骨埃及。

巴列維繼位之初,處境十分艱難,朝綱不振,危機四伏,在盟軍當局手裡不過是個玩偶,處處要看美、蘇、英的臉色行事。兩年後,巴列維才抓住機會,找到一個靠山。

1943 年11 月底,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和蘇聯領袖斯大林,這世界三巨頭秘密聚集德黑蘭,召開了著名的德黑蘭會議。事前伊朗王室一無所知,會議期間,巴列維兩次會晤羅斯福,羅斯福答應支持伊朗,以便在戰後遏制蘇聯。有了美國人撐腰,巴列維終於平息了國內各種割據勢力,坐穩了王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到一年,外國軍隊也先後撤出了伊朗,巴列維的統治得到了空前的鞏固。

1953 年掀起的一場政治風暴,差一點將巴列維頭上的王冠打落在地。

1951 年擔任首相的摩薩台,是個民族主義者。那時候,伊朗的石油產量已居世界第4 位,僅次於美國、委內瑞拉和蘇聯。但是西方石油公司在伊朗取得了大片的「協議區」,生產、銷售、油價,伊朗均不得過問。因而石油出售後,伊朗只能得到收入的18 %。於是,摩薩台就職後的第一天,就宣佈石油國有化,全國所有的油並都歸伊朗國家所有。摩薩台的威望在國內直線上升,他繼而提出要兼任國防大臣,以控制軍隊。深知軍權重要的巴列維當然不答應,兩人發生了尖銳對立。在議會的支持下,摩薩台不僅兼任了國防大臣,而且逼巴列維到國外長期休假。巴列維只有躲在裡海之濱的一座老王宮內,一籌莫展。

對此,美國當然不會袖手旁觀,西方石油公司也聯合抵制伊朗石油,摩薩台政府因此財政枯竭,連軍惱也發不出。同時,美國中央情報局制定了「埃傑克斯行動計劃」。他們派被摩薩台流放的阿什拉芙公主潛回國內,說服巴列維國王先發制人,頒布一道罷免摩薩台的法令。阿什拉芙花了5 天時間,才使過分沮喪的巴列維振作起來。1953 年8 月15 日,巴列維按計劃派人到德黑蘭,給摩薩台送罷免令。誰知摩薩台早有準備,扣留了來人,並在第二天到電台,宣佈巴列維企圖搞非法政變。巴列維嚇得趕緊帶了第二任王后蘇拉婭,乘一架雙引擎小飛機飛到巴格達,請求避難。不久,巴列維又飛到羅馬,在一家旅館裡躲了起來。

中央情報局一手不行,又來一手。8 月19 日,當過警察首腦,被巴列維指定為首相的薩希迪將軍,率領效忠國王的部隊攻入首都德黑蘭,很快就控制了全城。過了幾天,摩薩台被逮捕。8 月22 日,巴列維國王返回伊朗。這一次,中央情報局為使巴列維重登伊朗孔雀寶座,共花去39 萬美元,但與贏得伊朗這個對蘇前哨陣地相比,此代價可謂微乎其微。

有了這次教訓後,美國中央情報局就著手幫助巴列維建立情報組織。1956 年,凌駕於所有其他警察部隊之上的「伊朗國家安全與情報組織」正式成立,這個組織就是臭名昭著的,『薩瓦克」。據統計,「薩瓦克」的人數達兩萬多人,實際上,遠遠不止這些。一位曾在蘇聯和伊朗工作過的中央情報局高級官員透露,「薩瓦克」統治整個伊朗,其勢力之大,實際上已超過蘇聯的克格勃。「薩瓦克」的特工人員,幾乎無所不在,無孔不入。人們談之色變,對它深惡痛絕。在「薩瓦克」的刑訊室裡,什麼刑具都有,有砍四肢的鍘刀,有剝指甲和剁手的器械,有燒烤人的鐵桌子,還有通電的電椅。「薩瓦克」

慘絕人寰的暴行,成了導致巴列維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此外,巴列維還加強了他的專制統治。盡避從伊朗憲法看,巴列維國王所擁有的權力並不會比英國女王多,可事實上,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權都是巴列維一人獨攬的。同時,他作為武裝部隊的總司令,也加緊了對軍隊的嚴密控制。他每週都接見陸、海、空三軍司令兩次,沒有他的命令任何人無權調動哪怕是一個連的軍隊。沒有他的同意,將軍之間不得會面。1973 年石油繁榮以後,巴列維財大氣粗,大規模擴充軍備,每年從美國購入的現代化武器要占美國武器出口額的20 %左右。就這樣,巴列維擁有了一支有40 萬人之眾的現代化軍隊,成了波斯灣地區的霸主。

在摩薩台政府被搞垮後,為平息民憤,他也開始爭取民族利益。他與西方石油公司談判,將伊朗石油收入的份額從18 %提高到50 %,後又提到75 %;1973 年7 月宣佈收回租借地石油的勘探、開採、加工管理和設備使用的權力,這也就是收回了本國石油資源的主權。後來,巴列維在石油輸出國組織中帶頭提高油價,海灣地區石油由1973 年10 月份的每桶2.99 美元提高到12 月份的每桶11.56 美元。伊朗的石油收入因此增加了4 憶美元。他的這一舉措,使伊朗財源滾滾而來。

1973 年,伊朗石油收入50.67 億美元,1974 年達到186.71 美元,伊朗一下子從債務國變成了債權國。

急驟膨脹的財富,使巴列維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發展計劃,全國大興土木,大小堡程一齊上,經濟上出現了一時的繁榮。伊朗一躍而成為世界上第9 個最富裕的國家。但是,腐敗奢靡之風與經濟繁榮齊飛,貪污舞弊日益盛行。

王公貴族花天酒地,王室更是富甲天下。有人統計,王室成員,即巴列維的10 個兄弟姐妹的財產在160 億至200 億美元之間。1958 年創立的巴列維基全會,實際上壟斷了國家最大的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和眾多的中小企業,合法的和非法的收入難以計數。巴列維本人在世界旅遊勝地都有別墅。他經營的資產,從房地產到煉油廠,各行各業,無所不有。據瑞士銀行人士透露,巴列維的財產達數十億美元。

巴列維雖然建立起先進的工業體系,但農業生產連續下降,佔全國人口的一半以上的農民依然生活艱難。大量農民湧入城市,造成龐大的失業大軍。

城市裡物價飛漲,貨幣貶值,消費品奇缺,民怨沸騰。

正當人民憤怒的火山醞釀噴發之時,巴列維國王卻在1971 年10 月15 日舉辦慶祝波斯帝國成立2500 週年的盛大典禮活動。大典在波斯波利斯舉行,波斯帝國的居魯士大帝曾在這裡建造一座雄偉壯麗的宮殿,至今宮殿遺址僅剩下斷垣殘壁,但其壯美雄渾的氣勢,仍令人歎為觀止。慶典所需設備器材,全部在法國專門訂製。在宮殿遺址前,60 座巨大的白色帳篷顯示出上古風貌,帳篷內豪華古樸,空調等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這是專為69 位外國元首和特使準備的。200 多名裝扮成古波斯武士的士兵守衛在帳篷前。慶典開始後,全體人員首先去帕薩加第拜謁居魯士大帝陵墓,返回後出席盛大的宴會。僅宴會的花銷就高達一億美元。大典之夜,幾十公里範圍內綵燈似海,樂曲陣陣,探照燈把居魯士宮殿的斷垣殘柱照得十分高大,使人們彷彿又回到了波斯帝國的時代。巴列維不惜花費巨資舉辦帝國慶典,是想讓世人看到如今的伊朗又一次成為顯赫大國,堪與歷史上的大流士時代媲美。

然而,就在巴列維還在做他波斯帝國中興之主的美夢時,他的老對手宗教領袖霍梅尼在國外遙控指揮著他的部下——全國8 萬多個清真寺裡的18 萬個毛拉,即伊斯蘭教士,正秘密發動千千萬萬的信徒,組成一支浩浩蕩蕩的大軍。

宗教界和巴列維王朝的矛盾由來已久。禮薩王推行的一系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措施,不斷地打擊和削弱著宗教勢力,1934 年冬天,他讓王后和公主摘去面紗,拋頭露面地出席德黑蘭師範學校的落成典禮,並且下令把她們的照片登在報紙上。這在一個中世紀的保守國家裡,無異於一場八級地震,全國嘩然。而霍梅尼早在1941 年,就公開抨擊君主制。他提出:「反抗暴君是穆斯林的首要職責」,這句名言在以後的40 年間始終是他的政治口號。1953 年,當巴列維國王去庫姆探望伊朗宗教人士時,大家肅然起立,唯獨霍梅尼端坐不動,並表示:「國王是篡權奪位的人,對他表示尊敬,是違反宗教的行為。」

到了1963 年,巴列維國王實行名為「白色革命」的社會改革,剝奪了清真寺的大量土地,分配給農民,這就大大地觸犯了宗教勢力。霍梅尼號召群眾進行抵制,並舉哀48 天,親自主持了致哀儀式。已列維派兵包圍清真寺,逮捕了霍梅尼。這一行動遭到全國宗教人士和廣大教徒的強烈反對,引發了一系列反政府的動亂。巴列維迫於壓力,只好釋放了霍梅尼。但霍梅尼不屈服,繼續高舉反抗的旗幟。1964 年11 月4 日凌晨,巴列維指派的薩瓦克人員將霍梅尼從家中拖出,塞進一輛軍用卡車,飛速送往軍用機場,用飛機把霍梅尼押送到土耳其的布爾薩。第二年,又轉到伊拉克的聖城納傑夫。從此,霍梅尼開始了在國外的流亡生活。但他一刻也沒有停止戰鬥,他在國外的每一次演說,都被追隨者錄在磁帶上,秘密送回國內,鼓舞著堅持地下活動的教士們繼續抗爭。

1978 年,伊朗政局出現劇烈動盪。1 月7 日,伊朗新聞部長在《消息報》刊登了一篇抨擊霍梅尼的文章。毛拉們奮起反擊,組織6 千多人示威遊行。

警察打死了十幾個示威者。頓時,動亂蔓延到全國40 多個城鎮。示威者越來越多。德黑蘭動輒一百萬人。驚慌失措的巴列維,頻頻更換首相都無濟於事。

而霍梅尼在聖城納傑夫遙控指揮,由他演說的反對國王的慷慨激昂的講話錄音帶,在國內廣為傳播。他發出號召:「在今天,全體人民可以高呼『打倒國王』的口號了。我們要不斷高呼這個口號,直到惡貫滿盈的巴列維王朝垮台為止。」他每天都對國內鬥爭提出具體要求,通過電話傳到庫姆的秘密總部。秘密總部用電話再傳到全國各地。10 月底,石油工人參加到罷工的行列。

各大城市的示威活動也帶上了暴力色彩,部分軍隊開始倒向群眾一邊。

到了年底,巴列維的昔日靠山——美國放出風來,要求巴列維離開伊朗,並開始同霍梅尼聯繫。而保衛巴列維王朝的最後一道壁壘——軍隊,也宣佈「獨立」了。巴列維只剩下出走這一條路了。

1979 年1 月15 日夜裡,巴列維國王和他的第三任王后法拉赫,在厄爾布爾士山中別墅收拾好金銀細軟,帶著4 個孩子,自己駕著直升飛機飛到德黑蘭。第二天上午11 時許,一架藍白色波音727 飛機緩慢地升上德黑蘭的天空,在空中繞了一圈,然後向西飛去。巴列維國王坐在飛機駕駛艙裡,向他的統治中心俯瞰了最後一眼。他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自己的國家。

德黑蘭廣播電台播放國王出走消息的時間持續了30 分鐘。人們紛紛湧上街頭,載歌載舞。伊朗國王的頭像從紀念碑上滾落下來,從鈔票上剪了下來。

過去以國王命名的街道、廣場、村莊和城市,一律改稱「霍梅尼」。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

巴列維一家先飛抵埃及,受到薩達特總統的接待。小住幾日後又來到摩洛哥。此後一年中,巴列維如喪家犬一樣東躲西藏,時時刻刻生活在霍梅尼的暗殺隊的陰影裡。1980 年3 月23 日,他又飛回埃及,此時他體內的淋巴癌細胞已經擴散。7 月27 日,這位伊朗末代國王終於客死異國,埋在埃及前國王法魯克陵墓附近,離曾經埋葬過他父親的地方並不遠。

巴列維王朝也與他一起徹底埋葬了。

(陳重)

《皇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