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王」郭鶴年

馬來西亞糖業鉅子郭鶴年的祖籍在中國福建省埃州市。他的父親郭欽鑒於1909年出洋謀生,來到馬來西亞。他先是當店員,後來又自己開了家咖啡館,並在那裡成了家。郭欽鑒的哥哥郭欽暖也在南洋,兄弟倆經過數年努力,共同創辦了以經營大米、大豆和糖為主的東昇有限公司,家境日臻富裕。

郭鶴年是郭欽鑒的幼子,1924年生於柔佛州新山市家中。郭鶴年上面還有2個哥哥,他們的童年是幸福的,家境優裕,嚴父慈母,弟兄3個在新山市一家英文學校讀書。郭鶴年自幼聰明過人,而且非常好學。從英文學校畢業以後,他考入新加坡萊佛士學院。在求學期間,他刻苦發奮,博覽群書,學習成績在班上總是名列前茅。

1945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寇入侵東南亞。馬來西亞也被日軍佔領,並實行軍管。郭欽鑒公司的大米生意被迫停止。禍不單行,不久,與郭欽鑒共同管理公司的侄兒郭鶴青又被日本憲兵扣押。公司只好關門,郭鶴年也被迫中途輟學。

二戰結束後,郭欽鑒重整河山,再次開張。東昇有限公司不僅恢復了生意,而且,由於他們的精心經營,市場不斷擴大,發展得很快。然而,好景不長,郭欽鑒本來身體就欠佳,因多年創業操勞過度,終於一病不起,於1948年病筆。

在父親去世前不久,郭鶴年在新加坡獨自創辦了從事航運業的利克務公司。由於父親的病筆,他只好又回到馬來西亞。

郭鶴年的母親是個識大體也很有眼光的聰慧女性,她不希望由於丈夫的死,郭氏家族的事業便分崩離析。她建議郭鶴年與他的哥哥以及堂兄弟們互相幫助,大家擰成一股繩,聯手重新創業。

郭氏兄弟遵照母親的意見,集中了各自所得的遺產,並約請堂兄弟們來共同商量,各人入股,組建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郭鶴年當時雖然才25歲,但他精明強幹,博學多才,眾兄弟一致推舉他為公司的董事長。這樣,年紀輕輕的他便挑起了重擔,繼承父輩開創的業務,仍舊經營大米、麵粉、豆類和糖。

與此同時,郭鶴年在新加坡創辦的利克務公司的業務也正常進行,而且也越做越好,日漸紅火。1955年,郭鶴年將該公司改成郭氏(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他同時兼管。

身居要職的郭鶴年深知自己的擔子重,也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要進一步發展事業,還必須拓寬眼界。為此,他專程去英國做市場調查,並學習商務知識。

在倫敦,他留心商業交易的工作方法,對英國人優秀的經營管理方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通過認真的學習和調查研究,他發現了糖業的潛在魅力。於是,他把精力集中起來,專門全面地對糖業的經營做了深入的調查,對糖業的貿易狀況也有了明確的認識。當時馬來西亞人食用糖大部分是從國外進口,本國制糖業極為落後。郭鶴年決心抓住這個機會大刀闊斧地幹一番。

歐洲之行不僅大大地豐富了郭鶴年的商業知識,更重要的是給了他一個清醒的提示。1955年回國後,除了經營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和郭氏(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外,他又在新山市創辦了明因私人有限公司,經營各種商品和進出口貿易。從50年代後半期開始,郭鶴年著手致力於糖業經營。

他首先在靠近檳榔嶼的北海創辦了第一家制糖公司,開辦了糖廠。糖廠的原料主要是從泰國購進粗糖,再進行加工精煉。產品不僅運銷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地,同時也通過香港的萬通有限公司銷往中國。

除了加工糖,他還從古巴購進蔗糖,直接轉賣給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生產和經營的規模越來越大,他自然從中取得了巨額利潤。到1962年,人們就開始稱他為馬來西亞的"糖王"了。

1968年,郭鶴年又籌建了玻璃市種植機構,進一步擴大馬來西亞制糖業。他的運氣不錯,很順利地向聯邦土地發展局租借到1.45萬英畝土地,他把這些土地開墾成甘蔗種植園。在種植園附近是他與聯邦土地局聯合建立的玻璃市綜合糖廠有限公司。這家公司就近煉製種植園生產的甘蔗。

最初幾年,種植園收成並不好,但是幾年以後,情況就不同了,產量迅速提高,糖廠的產量也跟著提高。從1973年起,馬來西亞基本實現了砂糖自給。

郭鶴年的眼睛雖然盯著糖業的生產,耳朵卻一直在關註銷售市場。他通過信息反饋,確認國際市場糖價將會上漲。於是,他趕在這之前,購買了大批原糖,並投資糖期貨貿易。果然不出他所料,糖價不斷看漲,這一次就使他獲得了豐厚利潤,為他以後擴大糖業經營提供了大量資金。

1976年,郭鶴年收購了馬來西亞糖廠93.3%的股份,他的股資總額達7400萬馬元,從而接收了這家糖廠。這段時間,他一向重視的糖業貿易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據報刊報道,當時,郭氏企業集團已經在國際市場每年上市的1600萬噸糖中,控制了150萬噸。占國際糖業市場的10%左右。在馬來西亞糖業市場,則佔了80%。

從60年代開始,郭鶴年就衝出了單一的經營範圍,開始創辦了航運業。70年代初,他發展了房地產業。時至今日,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已經成為除經營糖和大米,還經營工業、種植業、航運業、礦產業、房地產業、國際貿易、酒店、保險、證券、建築等多元化的企業集團。僅在吉隆坡就有郭氏公司的23家公司總部。郭鶴年可謂"富甲一方"了。

糧食業是郭氏家族發達的基礎事業。自1962年創辦聯邦麵粉廠以來,郭鶴年後來又在巴生投建了麵粉廠,並先後在巴生和新山合營4家麵粉廠,獨資創辦了巴生古當食油有限公司。1985年擴大經營後的聯邦麵粉廠有限公司資本增至8500萬馬元。

60年代末,旅遊業開始興隆,郭鶴年便著眼於豪華酒店的建造,先後在新加坡、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泰國曼谷、斐濟和香港等地投資建造了香格里拉酒店。其中以投資額達1.63億港元的九龍海濱香格里拉酒店最為出名,它擁有世界一流的超豪華設備,有742間客房。香格里拉酒店集團形成了亞太地區最大的酒店集團之一。

日益雄厚的資本為郭鶴年經營房地產業提供了可靠的基礎。1972年,成立了專門經營房地產業的彩虹有限公司,他在新山市購買了大片土地,建築了彩虹花園等住宅區。其中柏齡花園擁有1.1萬間房舍,佔地面積達到903英畝。到1984年,這家公司積極著手繼續擴大房地產經營的後備工作,再一次大量徵用土地,購買了新山市郊的1025英畝地皮。

事業的蓬勃發展,並沒有使郭鶴年陶醉,他又將眼光瞄準了礦產開發。不久之後,他的玻璃市種植機構便買下了拉曼錫礦41.37%的股權,將這處礦產納人郭氏兄弟有限公司。

隨著郭鶴年在國內外貿易和工業中所佔地位日漸顯要,他的企業已不再只限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地了。70年代到80年代以來,他積極向外發展,香港已成為他企業經營的另一個中心。《南洋商報》曾評論郭鶴年是一位"名重國際、富甲一方"的企業家。他名下的玻璃市種植機構、拉曼錫礦、聯邦麵粉廠、彩虹有限公司、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等6家公司的股票已在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的股票交易所公開掛牌交易。總資產約14億馬元。1984年淨利潤約1億馬元左右。

1985年,亞洲管理學院及馬來西亞銀行公會主持的"十大企業家"評選活動機構,將代表企業界最高榮譽的"金字塔獎"頒與郭鶴年。在馬來西亞,這個獎意味著非凡與驚人,他在公眾的心目中的確是一位取得了傑出成就的國際性企業家。

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如果不能良好地服務於社會,那麼他充其量不過是一個會掙錢的商人。郭鶴年不是那樣的人,他的不計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是這個國家民眾所公認的。

在郭氏家族集團內部,郭鶴年的地位舉足輕重,公司每一次發展擴大,他都是核心策劃者和決策者。他曾經受過良好的教育,好學聰慧又使他具有領袖的素質。他高瞻遠矚地關注事業,對人卻禮貌謙和。在關鍵時刻,他自有一種"綠杉野屋"般的沉靜,更有洞察細微的練達。加上他果敢精明,注重實效,郭氏家族成員無不敬重他。

郭鶴年是一個不慕虛名的人,他講話言簡意賅,做事向來踏踏實實,不像某些企業家那樣喜歡炫耀,愛當明星。他務實,不喜歡參與政治。雖然他與馬、新兩國許多要人有著深厚的私人交情,但他除了曾擔任馬來西亞駐美國大使和馬來西亞旅遊局主席等職外,極少出入政界。

1985年,馬華控股有限公司向新加坡20家銀行借款2000萬美元,按照契約規定應在1987年1月償還。但由於公司領導經營不善,到期竟無法償還。這就意味著馬華控股有限公司將面臨著被有關方面接管的厄運。這個公司是馬華公會於1975年組建的,主要經營種植業、金融業、製造業、保險業、船運以及貿易等。馬華合作社握有馬華控股公司的22000多萬股股票,占繳足資本的30%。如果馬華控股有限公司被接管,馬華合作社便有滅頂之災。同時,這也直接影響到馬華公會的前途。

生死存亡之際,馬華公會領導經多次協商,最後決定進行全面改組,原有的10名董事統統辭職。馬華公會總主席林良實親自出馬,邀請"糖王"郭鶴年,"橡膠大王"李華生,著名律師曾華英以及玻璃市種植機構董事胡本金,由他們4個組成新董事部,郭鶴年任董事部主席,主持和領導新的馬華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會。

經過協商,4人董事部立刻籌款償還了2000萬美元的債務,馬華控股有限公司得以存活。而他們4人中,沒有一個人進行新的個人投資人股或進行股權轉讓。此舉純粹是為了公眾,為廣大華商服務的。林良實曾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他們為華商社會服務的志願值得讚揚,同時,應該受到每一位有關人士的全力支持。"又說,"馬華領導層非常感激4位新董事挺身而出,為馬華集團服務。"

郭鶴年等人這種不計私利,力挽狂瀾的舉動博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與支持。《南洋商報》發表專論,對他們的義舉給予讚揚。郭鶴年一直與馬華公會的領袖們保持著良好的關係。1985年,馬華公會總主席、馬來西亞國會議員陳群川因不慎捲入與新加坡有關的經濟案,被新加坡法院以唆使他人失信等15條罪狀扣押候審。郭鶴年在瞭解真情後,獨自負擔巨額保釋金,將陳群川保釋出獄。這一舉動又一次震動了當地社會,引起了廣泛注目。

郭鶴年在馬來西亞,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上都是舉國矚目的人物,他參與的這兩件事都與馬華公會有關。這使得他在該國廣大的華人社會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985年11月,郭鶴年以私人企業家貿易代表團成員身份,隨馬哈迪爾首相訪問了中國。不久之後,他在北京投資合作興建耗資3億美元的中國國際貿易中心。他永遠忘不了自己是華人,隨著中國大陸改革的進一步深入,郭鶴年有可能把這裡作為他投資的主要目標。

《富豪創業故事》